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非公有制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十五”期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增长速度成倍高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的统计,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已从1979年的不足1%增长到目前的1/3强,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已达到50%。在40个工业部门中,非公经济在27个部门中的比例已经超过50%。大多数地市以下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数量最多、比例最大的企业群体。截至删5年9月底,全国注册私营企业已达419.1万户,比2004年底增长14.8%;从业人员为5738.9万人,比2船4年底增长14.4%;注册资金达到58157.1亿元,比2004年底增长21.3%。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十五”期间,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平均每年净增600多万个工作岗位,占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3/4以上;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人数从1.5亿人增长到2.07亿人。
非公有制企业的出口继续高速增长。2005年1-10月,非公有制企业(不含外资)出口总额达902.8亿美元,同比增长68.24%,较全国商品出口增幅高37.14个百分点;进口总额达441亿美元,同比增长27.24%,比全国商品进口增幅高10.54个百分点;进出口顺差达到461.8亿美元。
非公有制经济的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5年1-10月份,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利润5413.12亿元,同比增长22.71%,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速高3.3个百分点。
另外,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领域也在逐步扩大。随着2005年2月25日“非公经济36条”的颁布,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开始突破长期禁锢,逐步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国防工业等领域。
在自主创新方面,现在已经表现出民营经济的核心力量,根据专利申请的数字看,有将近百分之七八十是来自非公有制经济;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民营经济最能够充分利用经济上的比较优势,然后形成市场上竞争优势的一股力量。年不可忽视的一个贡献是沟通城乡。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城乡鸿沟越来越深,现在由于民营企业的发展,使得城乡之间的鸿沟越来越被填补起来;另一个贡献是缩小地区差异,真正去投资西部的主体都是沿海的民营企业。
实践证明,在发展环境不断完善的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
非公有制经济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出生的,在体制之外发展起来的。这样,非公有制经济具有某些先天性的弱点,例如:初始积累只能靠自有资金滚动造成严重不足;集中在产业链的低技术加工环节,依附性明显;企业平均规模偏小;缺乏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及治理结构;企业死亡率比较高等等。另外,“非公36条”颁布已有一年的时间,但是因为其落实方面的某些欠缺,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仍受到政策法规、竞争环境等一些外部体制性因素的制约。二者相比,目前外部因素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更为突出。
(一)市场准入限制仍偏多
根据广东省的一项调查,在我国国有企业准许进入的80多个领域中,外资企业可以进入的有60多个,占75%,民营企业却只可以进入40个,不到50%。
因为部分产业行政垄断,形成国有企业寡头垄断的格局,民营经济难’以进入。市场准入的不平等使大量民营企业局限在有限的低端行业中,形成过度竞争。
尽管“非公经济36条”的颁布在国家政策层面上为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但是由于一些地方或部门的规章滞后以及在位利益主体的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仍存在着许多看不见的障碍。这些障碍像一扇扇“玻璃门”,减缓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步伐,也违背了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原则。
另外,市场是企业配置资源的最基本的平台,市场准入限制将直接导致资源配置的限制(这种现象在能源和基础设施产品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这样,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势必受到更大的负面影响。
(二)融资难问题突出
虽然国家在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方面提供了多项优惠措施,但是融资问题仍是困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辜胜阻民营经济在金融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首先,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整体改革的进程,银行对民营企业间接融资支持不够,2003年全国300多万户私营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10%;其次,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还较为单一,债券市场发展的不充分制约了民营经济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最后,正规金融制度和市场准入的限制使民间金融力量发展缓慢,不能满足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当前,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获得财税支持少等。据统计,截至2005年9月底,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9.3万亿元,同比增长18%;贷款余额为20.3万亿元,同比增长13.5%。但非公有制企业短期贷款较上年同期少增216亿元。在短期贷款构成中,非公有制企业仅占14.4%。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如不解决,将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会使非正常融资得不到遏制,增大金融业风险,社会就业压力也无法缓解,国企改革将大大放缓。
(三)面临的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
生产的网络化、贸易的自由化和竞争的全球化,使我国民营企业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2005年以来,共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针对我国大宗出口产品发起超过40起的反倾销等立案调查,欧盟和美国利用“242条款”已对我国加类纺织品服装出口实施所谓“特保”措施,另有13类正在调查中。由于这些案件和措施大多针对我国劳动密集型非国有中小企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从2005年秋季广交会的情况看,部分订单已经出现向国外转移,今后一段时期的影响可能会更大。
近段时间内,我国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加剧,卷入贸易摩擦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非国有中小企业,而劳动密集型非国有中小企业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贸易摩擦等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将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四)政府职能转变、配套政策措施制定等滞后
非公有制企业主既希望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又害怕政府过多干预,害怕政 府沿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来进行管理。这正是当前转变政府职能中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卓元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歧视性法规和政策尚未消除。目前,在宪法和其他法律中还缺乏对合法私有财产的保护和相关规定。在政策方面,对企业融资、土地使用等限制较多,审批手续繁杂。 “非禁即入”的政策出台后,针对民营经济的限制性法律条款已经不多了,但在具体问题上,很多由部门制定、掌握的规章、实施办法、配套文件等仍然存在限制性条款。
政府公共服务、配套政策措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应该尽快完善落实。
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选择
目前而言,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应该重点抓好“非公经济36条”的贯彻落实工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和法律环境。
要认真贯彻落实鼓动、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为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中央正进一步落实责任制,有步骤地出台“非公36条”的实施细则,做到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包括关于非公有制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垄断领域的准入条件及相关政策规定,关于鼓励创办小企业、开办新岗位的意见等。
(一)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过程中还存在某些歧视。从某种意义上讲,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最大优惠,就是平等准人、政策一致、待遇公平。
应该放宽非公经济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以及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并放宽不全比例限制等条件。
在重要转型时期,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将逐步放宽,逐步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国防工业等领域。
推进市场创新,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
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实施公平政策待遇。具体讲,要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明确资质条件,统一市场准入标准,消除市场准人中的所有制歧视;完善企业投资核准和审批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国家有关部门考虑设立一个公平交易委员会,解决民营企业的不公平待遇问题。公平交易委员会应独立于各相关部门之上,这样其可以根据民营企业发展的实际,制订出相应公平的制度,以使民营企业享受到公平的待遇。
(二)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危要为非公经济提供融资的便利,慢慢解决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上市问题。同时,进一步扩大企业债的发行,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财税金融支持。对此,一是研究完善有关税收扶持政策,合理制定税赋水平;二是通过注入资本金、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三是鼓励各类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四是鼓励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五是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经验,积极拓展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渠道。同时加强政策引导,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中的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问题。例如,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改变单纯依靠政府出资设立担保机构的做法。同时,应该合并现行内资、外资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度,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税收扶持力度。
对于以上政策措施,关键在于落实,因为只有落实的政策措施才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切实产生积极作用。
(三)建立健全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的公共服务体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尽快完成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性规定工作,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例如,通过清理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全面确立非公有制企业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同时,完善创业辅导体系,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大力扶持、培育和促进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创业辅导、筹资融资、信息服务、企业诊断、人才引进、技术支持、人员培训、产权交易等服务。
建议国务院进一步明确界定对非公有制经济有管理职能的部门的分工,使各部门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对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协调。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策透明度,为非公有制的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应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政府对非公经济的服务和监管。
“十五”期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增长速度成倍高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的统计,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已从1979年的不足1%增长到目前的1/3强,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已达到50%。在40个工业部门中,非公经济在27个部门中的比例已经超过50%。大多数地市以下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数量最多、比例最大的企业群体。截至删5年9月底,全国注册私营企业已达419.1万户,比2004年底增长14.8%;从业人员为5738.9万人,比2船4年底增长14.4%;注册资金达到58157.1亿元,比2004年底增长21.3%。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十五”期间,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平均每年净增600多万个工作岗位,占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3/4以上;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人数从1.5亿人增长到2.07亿人。
非公有制企业的出口继续高速增长。2005年1-10月,非公有制企业(不含外资)出口总额达902.8亿美元,同比增长68.24%,较全国商品出口增幅高37.14个百分点;进口总额达441亿美元,同比增长27.24%,比全国商品进口增幅高10.54个百分点;进出口顺差达到461.8亿美元。
非公有制经济的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5年1-10月份,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利润5413.12亿元,同比增长22.71%,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速高3.3个百分点。
另外,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领域也在逐步扩大。随着2005年2月25日“非公经济36条”的颁布,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开始突破长期禁锢,逐步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国防工业等领域。
在自主创新方面,现在已经表现出民营经济的核心力量,根据专利申请的数字看,有将近百分之七八十是来自非公有制经济;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民营经济最能够充分利用经济上的比较优势,然后形成市场上竞争优势的一股力量。年不可忽视的一个贡献是沟通城乡。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城乡鸿沟越来越深,现在由于民营企业的发展,使得城乡之间的鸿沟越来越被填补起来;另一个贡献是缩小地区差异,真正去投资西部的主体都是沿海的民营企业。
实践证明,在发展环境不断完善的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
非公有制经济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出生的,在体制之外发展起来的。这样,非公有制经济具有某些先天性的弱点,例如:初始积累只能靠自有资金滚动造成严重不足;集中在产业链的低技术加工环节,依附性明显;企业平均规模偏小;缺乏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及治理结构;企业死亡率比较高等等。另外,“非公36条”颁布已有一年的时间,但是因为其落实方面的某些欠缺,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仍受到政策法规、竞争环境等一些外部体制性因素的制约。二者相比,目前外部因素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更为突出。
(一)市场准入限制仍偏多
根据广东省的一项调查,在我国国有企业准许进入的80多个领域中,外资企业可以进入的有60多个,占75%,民营企业却只可以进入40个,不到50%。
因为部分产业行政垄断,形成国有企业寡头垄断的格局,民营经济难’以进入。市场准入的不平等使大量民营企业局限在有限的低端行业中,形成过度竞争。
尽管“非公经济36条”的颁布在国家政策层面上为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但是由于一些地方或部门的规章滞后以及在位利益主体的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仍存在着许多看不见的障碍。这些障碍像一扇扇“玻璃门”,减缓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步伐,也违背了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原则。
另外,市场是企业配置资源的最基本的平台,市场准入限制将直接导致资源配置的限制(这种现象在能源和基础设施产品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这样,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势必受到更大的负面影响。
(二)融资难问题突出
虽然国家在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方面提供了多项优惠措施,但是融资问题仍是困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辜胜阻民营经济在金融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首先,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整体改革的进程,银行对民营企业间接融资支持不够,2003年全国300多万户私营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10%;其次,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还较为单一,债券市场发展的不充分制约了民营经济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最后,正规金融制度和市场准入的限制使民间金融力量发展缓慢,不能满足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当前,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获得财税支持少等。据统计,截至2005年9月底,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9.3万亿元,同比增长18%;贷款余额为20.3万亿元,同比增长13.5%。但非公有制企业短期贷款较上年同期少增216亿元。在短期贷款构成中,非公有制企业仅占14.4%。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如不解决,将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会使非正常融资得不到遏制,增大金融业风险,社会就业压力也无法缓解,国企改革将大大放缓。
(三)面临的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
生产的网络化、贸易的自由化和竞争的全球化,使我国民营企业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2005年以来,共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针对我国大宗出口产品发起超过40起的反倾销等立案调查,欧盟和美国利用“242条款”已对我国加类纺织品服装出口实施所谓“特保”措施,另有13类正在调查中。由于这些案件和措施大多针对我国劳动密集型非国有中小企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从2005年秋季广交会的情况看,部分订单已经出现向国外转移,今后一段时期的影响可能会更大。
近段时间内,我国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加剧,卷入贸易摩擦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非国有中小企业,而劳动密集型非国有中小企业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贸易摩擦等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将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四)政府职能转变、配套政策措施制定等滞后
非公有制企业主既希望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又害怕政府过多干预,害怕政 府沿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来进行管理。这正是当前转变政府职能中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卓元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歧视性法规和政策尚未消除。目前,在宪法和其他法律中还缺乏对合法私有财产的保护和相关规定。在政策方面,对企业融资、土地使用等限制较多,审批手续繁杂。 “非禁即入”的政策出台后,针对民营经济的限制性法律条款已经不多了,但在具体问题上,很多由部门制定、掌握的规章、实施办法、配套文件等仍然存在限制性条款。
政府公共服务、配套政策措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应该尽快完善落实。
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选择
目前而言,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应该重点抓好“非公经济36条”的贯彻落实工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和法律环境。
要认真贯彻落实鼓动、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为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中央正进一步落实责任制,有步骤地出台“非公36条”的实施细则,做到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包括关于非公有制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垄断领域的准入条件及相关政策规定,关于鼓励创办小企业、开办新岗位的意见等。
(一)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过程中还存在某些歧视。从某种意义上讲,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最大优惠,就是平等准人、政策一致、待遇公平。
应该放宽非公经济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以及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并放宽不全比例限制等条件。
在重要转型时期,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将逐步放宽,逐步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国防工业等领域。
推进市场创新,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
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实施公平政策待遇。具体讲,要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明确资质条件,统一市场准入标准,消除市场准人中的所有制歧视;完善企业投资核准和审批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国家有关部门考虑设立一个公平交易委员会,解决民营企业的不公平待遇问题。公平交易委员会应独立于各相关部门之上,这样其可以根据民营企业发展的实际,制订出相应公平的制度,以使民营企业享受到公平的待遇。
(二)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危要为非公经济提供融资的便利,慢慢解决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上市问题。同时,进一步扩大企业债的发行,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财税金融支持。对此,一是研究完善有关税收扶持政策,合理制定税赋水平;二是通过注入资本金、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三是鼓励各类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四是鼓励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五是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经验,积极拓展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渠道。同时加强政策引导,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中的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问题。例如,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改变单纯依靠政府出资设立担保机构的做法。同时,应该合并现行内资、外资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度,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税收扶持力度。
对于以上政策措施,关键在于落实,因为只有落实的政策措施才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切实产生积极作用。
(三)建立健全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的公共服务体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尽快完成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性规定工作,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例如,通过清理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全面确立非公有制企业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同时,完善创业辅导体系,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大力扶持、培育和促进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创业辅导、筹资融资、信息服务、企业诊断、人才引进、技术支持、人员培训、产权交易等服务。
建议国务院进一步明确界定对非公有制经济有管理职能的部门的分工,使各部门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对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协调。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策透明度,为非公有制的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应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政府对非公经济的服务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