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ho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最优化教学原则视角下,当前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教材内容繁杂琐碎;教学内容联系性和应用性不强,未能突出经管类专业特点;实践性教学薄弱等不足。围绕应用型高校培养目标,精心组织和简化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优化教学设计;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解决“学”与“用”之间的矛盾,提高统计教学的联系性等,是实现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最优化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最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6-0120-04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ptimized teaching principles, the current statistical courses for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major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have some shortages such as miscellaneous and trivial textbooks, feeblish connectedness and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ignoring the professional featur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and weak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optimal teaching principles. Around training objective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carefully organizing and simplifying teaching content, implementing modular teaching, optimiz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intensify practical teaching links, dealing with contradi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appli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connection of statistics teaching are major measures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atistic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atistics teaching; optimal
  向應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已成为近年来高校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中的热点。“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被写进了2015年与2019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培养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已成为高校转型发展的共识。培养目标的转型,首先是课程设计的转型,而课程设计的转型,要求应用型高校广泛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统计学是高校经济与管理类(以下简称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这门课程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对培养学生管理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长时间以来该门课程在教学目标和课程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使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主观上存在畏难情绪,客观上学习效果不佳。高校培养目标的转型,对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改革该类课程的教学设计,提高课程教学实效,实现课程的最优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最优化教学是指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组织最适合的教学内容,设计最合理的教学方案,采取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的思想源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其背景是为了解决前苏联当时教育改革造成学生负担过重、教育与劳动就业脱节等问题,其基本思想主张把教育教学视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既要讲求效益,又要节约时间和精力,取得在一定范围内的最大效果。巴班斯基从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出发,对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理论基础、实现最优化教学的途径和措施等进行了论述。巴班斯基指出:“所谓最优,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衡量对当时条件来说是最佳的。……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并不是一种什么新的教学形式或教学方法,而是教师工作的一项特殊原则,最优化是跟教师劳动的合理化紧密联系的。”[1]尽管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主要针对于前苏联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其理论核心强调效益化教学,强调最优化的教学原则,这对于当前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中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教学改革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同样,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于转型发展高校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也是很具有指导价值的。如何根据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精选教学内容,合理编排教学方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统计实践能力,以实现课程教学效率与效益的最大化,应成为转型发展高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最优化教学原则视角下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内容繁杂琐碎,较短时间内难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成效   从近代统计到现代统计,统计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元到多元的过程。随着人类活动节奏的加快以及统计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新的统计方法更是层出不穷。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可供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材料越来越丰富,许多新的内容不断被编排进统计学教材中。当前的许多经管类统计学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普遍存在“大而全”的问题。首先,在大的方面,除了包含基本的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内容外,还编排有与社会经济统计相关的内容如时间数列分析、统计指数、国民经济统计、统计決策等内容,有的教材还安排了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的内容。其次,在每一部份的具体章节中,内容也非常繁杂琐碎。比如一些统计量的计算,除给出基本公式外,还会给出若干推导公式或公式的变形,特别是在推断统计中,多种多样的推断方法再组合不同的条件,交织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统计推断内容,以假设检验为例,有单总体、双总体、多总体之分,各种总体的假设检验又涉及到均值、方差、比率等,每一种假设检验下面又有不同的抽样条件以及大样本小样本的划分等。统计学教材内容的“大而全”,统计分析方法的细化,与统计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密切相关,要对社会经济现象做出科学的统计研究结论,就需要运用这些精细化的方法。但是,对于非统计专业的高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来说,教学时数本身就有限,一般高校的教学时数也就是60至80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是无法完全掌握这些复杂内容的。再加上统计学涉及到多学科特别是数学的相关知识,本身就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要学好更是不易。从最优化教学的角度,内容过于繁杂细致就会增加教学的难度,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达成相互联系的知识整体,从而无法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联系性不强,未能突出经管类专业的特点
  注意教学系统的内外联系性,是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一个出发点。按照这一观点的基本要求,要达成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应加强统计学与社会经济管理工作的联系性。由于统计学学科属性复杂以及长期形成的教学定势,当前转型发展高校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应用性还不是很突出,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管理工作的联系性有待提高。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普遍认为“统计学”即“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社会科学,是区别于属于理学的“数理统计学”的,[2]1992年,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1992)颁布后,统计学作为“大统计”被划为人文与社会科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下属若干二、三级学科。作为“大统计”的统计学,既包含了理论统计学,也包含了应用统计学;既包含了数理统计学,也包含了社会经济统计学,学科结构复杂。统计学科结构的复杂,还可以从教育部的学位授予目录中看出来,在教育部的本科学位授予目录中,有可授理学的统计学专业,也有可授经济学的统计学专业。学科属性的认识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取舍,在“大统计”的学科分类中,有些学科的教学应用性是比较强的,如教育统计学、医学统计学等,但经管类专业开设的统计学在学科的设置中就不是很明确,因为“经济”与“管理”是比较宽泛的概念,经济与管理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存在于一切社会活动之中。概念外延的宽泛性导致了经管类统计学的专业特性不鲜明,从而导致经管类统计学缺乏特色,缺少体现“经济”与“管理”特性的教学内容支撑。当前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开设的统计学课程,有开设统计学或统计学原理的、也有开设应用统计学或管理统计学的。尽管课程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在教材的编排上大致还是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内容,且数理统计学的痕迹非常明显,重理论,轻应用,特别是与社会经济管理工作的联系不够。
  (三)实践性教学薄弱,影响了知识掌握的综合性和应用性
  统计学属于应用性技术科学,是研究其他实体科学的方法和工具。统计学课程作为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社会经济管理问题的统计能力和技能。同时,统计学又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抽象的理论和原理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很好地掌握。特别是作为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转型发展高校,课程的实践环节更是需要得到加强。由于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的统计学教学需要从以往注重公式的推演,重视计算过程的繁琐环节中解脱出来,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注重案例教学与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当前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实践性教学时数比例不足。转型发展的高校大都为办学历史较短以及地方本科院校,相比于老牌高校,这些院校大都受制于办学条件与师资水平的困境,一方面是教学硬件较差,另一方面是教师教学理念与水平相对落后,统计学的教学还停留在“理论讲授+例题+习题”的模式上,就算是有上机操作的实践实训课程,往往也是作为教学的辅助或是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课时与教学质量均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其次,实践性教学效果有待提高。在一些条件稍好的应用型高校,虽然也开设了相当比例的统计实训教学,但由于在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再加上许多转型发展高校的学生大都基础较差,教学效果也要大打折扣,以至于学生虽然学习了统计学,也上机进行实训操作,但应用统计原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不要说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就是撰写毕业论文时编制一个简单的统计表或是绘制一个简单的统计图都不能做好。实践性教学是统计学课程特别是应用型高校统计学课程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强化不够、效果不好,削弱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学生系统掌握和应用统计学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适应应用型高校培养目标要求
  (一)结合“经管”特点,简化教学内容,实现应用型统计教学的最优化
  当前经管类统计学课程内容的“大而全”,虽然使得可供统计教学的内容丰富,但如果教学内容组织不好的话,就意味着学生在短时间内需要学习大量的知识,学习负担很重。因此,如何选择和精心组织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统计教学内容,就成为了能否实现统计学课程教学最优化的关键。巴班斯基指出:“最优化不能是泛泛一说,它只有针对现有的控制任务,即从我们所选择的具体标准或总的标准来看,才可能有意义”[1]。也就是说,最优是在一定标准和条件下的最优,离开一定的标准,最优化教学就没有意义。所以,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只有紧紧抓住专业特点,围绕培养目标和标准的要求,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才能实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概括起来,应围绕以下两个特点来组织教学内容。一是“经管”特性。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选择那些与现代社会经济管理密切关联的内容。二是“应用”特性。应用有简单应用与复杂应用,统计的简单应用就是应用统计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解决社会经济管理中的基本问题;而统计的复杂应用是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之上,应用系统的统计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管理问题。转型发展高校培养的是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管理工作的中高级人才,培养重心应该是前者。因此,转型发展高校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应注意处理好简单应用与复杂应用之间的关系,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统计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转移重心,剔除统计教学中一些繁琐、陈旧的内容,应不再纠缠于那些繁琐的公式、定理及推导,要简化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如可以精简各种描述统计量的计算公式以及计算过程,减少或舍弃分组数据的分析方法,降低推断统计特别是概率部分内容的比例,加强统计调查、数据整理等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强化数据管理与时间数列分析技能的教学,增设大数据统计等相关内容。“最适合的才是最优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于一类或一所高校的学生是最好的,但对于另一类或另一所高校的学生来说未必就是最优的。只有优选适合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使统计教学内容精化和简化,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实现统计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实行模块化教学,优化教学设计,构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
  针对统计学学科属性复杂,内容琐碎,现行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不能体现“经管”特性的问题,除了精心组织适合应用型高校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外,还需要优化教学设计,构建强调应用的统计教学模式,而实行模块化教学,是构建应用型统计教学的有效途径。模块化教学(MES)是上个世纪70年代由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根据目标岗位任务,把教学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培养学生合格的专门职业能力。在我国高校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研究中,也有一些学者对实行模块化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王德劲提出“统计基础理论+统计理论与方法在专业中的应用”的“分块式”教学模式[3],之后陈晓毅、王德劲进一步修正为“理论模块+实践模块”,而把理论模块分为统计基础理论与统计理论与方法在专业中的应用两个子模块,把实践模块分为基础模块、应用模块与综合模块三个子模块[4]。根据现代统计学的发展,结合应用型高校统计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经管类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为“理论模块+实践模块”两大模块,理论模块可以分为“数据整理与描述统计+推断统计+扩展理论与方法”三个子模块;实践模块可以分为“基本统计技能实践+综合能力提高实践”两个子模块。这两大模块与五个子模块在内容密切联系又彼此相对独立,有条件的高校还可在理论模块与实践模块中分别增设大数据统计分析模块,以适应现代统计学发展的需要。对于两大模块,应用型高校应在实践模块中投入更多的教学资源;在理论模块中,应“回归描述統计”,即重视现代描述统计的教学,深挖和细化数据管理与整理的内容,以培养和夯实学生从事社会经济管理工作的基本统计技能,而对于建立在概率论基础上的抽样调查理论和推断统计理论,可以相对弱化;在实践模块中,应针对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重心,如管理类专业可加强数据基本管理的技能训练,特别是统计图表的应用训练,经济类专业可加强回归分析与时间数列分析技能的训练等。实行模块化教学,不管是以哪种模式进行教学设计,都要强调现代统计原理和方法在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应用,突出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特色。教学设计一是要突出在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中统计思想的培养,二是要把统计技能作为岗位职业能力加以培养和训练。
  (三)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解决“学”与“用”之间的矛盾,提高统计教学的应用性
  最优化教学理论指出:“在教学论研究中的共同看法是,教学过程中不是只有一个矛盾,而是有很多,存在着一个完整的矛盾系统”[1]。要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同样要解决很多矛盾,其中“学”与“用”的矛盾就是这个矛盾系统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主要矛盾。应用型高校的统计教学,根本在“学”,核心在“用”,强化实践性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是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转化,解决“学”与“用”矛盾的重要举措。首先,重视案例教学。要从“理论讲授+例题+习题”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增加与社会经济管理密切联系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在解决这些综合性统计问题的教学中加深对统计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统计学知识解决社会经济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与案例教学类似,近年来有学者分别提出的“CDIO理念教学”[5]、“教学项目同步教学”[6]、“项目调研式教学”[7]等都是非常有益的实践教学形式,可以增强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实践能力。其次,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性作业在考核中的比重。作为一门方法技术学科,统计学课程的考核应改变原有单纯注重理论、概念、原理识记与掌握的考核方式,加大实践性综合作业在考核中的比重,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应用统计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加强应用统计软件的实训教学。应针对现代统计学发展的特点,围绕应用型高校的培养目标,加强统计学的上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管理与数据分析的能力。在统计实训教学软件的选择上,经管类专业应选择与岗位技能密切关联的软件进行教学,如在国内使用比较多的SPSS与Excel两个主流软件中,应用型高校可选择Excel进行实训教学,因为该软件除了可以完成基本的统计分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对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岗位技能是非常实用的。强化案例教学和实训教学,突出统计学的应用性,对于加强统计学与社会经济管理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统计原理和方法的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最优化是一种原则,同时也是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由于高校的转型发展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转型发展过程中相关问题包括课程改革的研究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上关于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仅仅是基于最优化教学的一种探讨。对于课程教学改革中诸如具体如何简化和精化教学内容,如何体现统计学的经济管理特色以及应用型统计学如何融入大数据分析内容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56.
  [2]杨灿,董海龙.基于国家标准学科分类的统计学科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2010(1):50-55.
  [3]王德劲.非统计专业本科《统计学》课程“分块”教学与管理模式改革设想[J].统计与咨询,2008(5):70-71.
  [4]陈晓毅,王德劲.非统计学专业本科《统计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探讨[J].统计与咨询,2011(6):40-41.
  [5]蔡芳娜.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变革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6(12):148-150.
  [6]郭泽英,史晓辉.经管类统计学课程教学项目同步精细化研究[J].大学教育,2019(1):84-86.
  [7]俞婷婷.经济管理类《统计学》研究性教学改革——以扬州大学商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7(24):130-132.
其他文献
摘 要: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文章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探索了民族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及具體实践,分析了民族高校“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在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民族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9
期刊
摘 要:职后培训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幼儿教师职后培训,提高其专业化成长的步伐?作者为此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主张通过强化培训的管理职能来保证培训的有效性,通过建立恰当的课程体系来增强培训的有效性,通过运用优质的师训队伍来实现培训的有效性,通过实施科学的培训模式来保障培训的有效性,通过改革创新的考核机制来促进培训的有效性。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后培训;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C
期刊
摘 要:目前,电子商务在专业教育课程与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的衔接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校企协同、学创一体”等手段对培养创新创业型电子商务人才进行改革与实践,对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近年来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难题及采取的改革措施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为兄弟院校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校企协
期刊
摘 要:在专业基础课程《微生物学基础与检验技术》中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下设计并实施全面评价学生的三维综合评价体系,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线下课堂学习评价与线上网络学习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三维综合评价体系;混合式教学;专业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
摘 要:精品课程建设是专业评估的重要抓手,是提升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分析精品课程建设与提升专业教育质量的关系的基础上,以皖西学院园林专业《制图基础与园林制图》精品课程建设为例,从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制订、高水平课程教学团队培养、因材施教、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教材建设及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了园林专业办学质量提升路径,以期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办学质量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专
期刊
摘 要:应用型专业人才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以下简称农资)专业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其综合技能实习课程是实现该类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更好的促成传统农业院校农资专业综合技能实习课程改革,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具体实现路径可分“三阶段”进行,即第一阶段的多媒体+标本馆教学,第二阶段的微课程+野外实践教学,第三阶段的慕课+实验室教学。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的确定,极大的提高了农资专业学生的对
期刊
摘 要:应用型人才是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专门人才类型。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不仅是应用型大学的目标,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人员素质测评综合实践》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从双师队伍建设、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为优秀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课程开发;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期刊
摘 要:“一带一路”战略(倡议)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的实施离不开能源合作,而能源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文章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从“引进来”、“走出去”两个方面梳理了能源领域行业院校在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上遇到的问题及瓶颈,就问题产生的原
期刊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型人才为目标,需要高职院校重视和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素养,拥有适应于职业要求与职业发展的心理能力,以良好的状态规划和发展自我。从实际学生工作案例出发,提出从职业价值观教育、职业心理素养综合训练、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升高职大学生职业心理素养,促进高职大学生职业选择、职业发展及人生成长。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职业心理素养;案例  中图分类号:G7
期刊
摘 要:精品课程建设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载体,为适应任职教育院校实战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應积极探索任职教育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和规律。文章以舰面航空保障装备精品课程建设为例,首先,结合国家精品课程标准要求,融合实战和创新理念,提出舰面航空保障装备精品课程体系全面统筹建设思路。然后,突出军队任职教育特色,准确定位,深入开展舰面航空保障装备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针对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