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行动导向法在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已受到关注。文章依据行动导向法的理念,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开展了文本研究法、时事研究法和实践探究法等教学活动,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行动导向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黄兢(1971- ),男,江西全南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陈曦(1967- ),男,湖南岳阳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科部,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510665 )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48-02
行动导向法是由师生共同确定行动产品,教师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它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训练行为能力的方法,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独立精神;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探讨,培养合作能力;强调行动导向,培养创新能力。行动导向法日益得到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专家的推崇,中国各职业院校也纷纷开展相关培训,将其引入各门课程教学中。笔者曾接受过德国教育专家关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培训,并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教学中做过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现做初步探讨。
一、行动导向法在“概论”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行动导向法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具体教学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引导教学法、探索教学法、教学及作业法、教学辅助法、分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行动导向法在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备受关注。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法,赵欣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分为三大环节,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获得体验;交流展示,评价总结。李霞提出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将理论中最精华的部分整合成若干专题,按照精要原则开展理论讲座,每个讲座结束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分别进行专题研讨、案例分析、讨论辩论和情景教学等。这些探索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就笔者主讲的“概论”课而言,概念性较多,政治性较强,意识形态性较高,易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同时内容丰富,涉及当今的热点难点问题,教得好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笔者对行动导向法的理解,将教学班级学生依据自愿或以寝室为单位,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进行文本研究活动、时事研究活动和实践探究活动三种类型的合作学习。
文本研究活动大致的教学过程为:以学习小组研读教材、从教材中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或由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选择,然后由学习小组集中学习。如果有小组选择同一个内容,将在课上开展竞赛。集中学习遵循四个步骤:第一步,理清文本的逻辑线索、思路并确定文本的重点、难点;第二步,详细解释文本的内容;第三步,评价文本的得失,并总结学习文本的收获;第四步,就文本相关内容提出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或写作类似文本。集中学习后,每组要把学习情况制作成PPT或视频,并选出代表上台讲课,其他同学或教师提问,进行相互交流,最终以每个小组的整体表现作为成绩评定。学生没有选择到的教材内容由教师重点分析讲授。文本研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锻炼写作能力;让学生学会读书,培养以研究性的态度阅读文本的习惯;并在学习中提高表达与合作能力。
时事研究活动大致的教学过程为:每组要选择最近发生的某一国内或国际新闻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集体研讨,背景分析;收集各层次人员对事件的观点看法;阐述小组成员对事件的认识;做好PPT,选出代表上台讲课,也可播放有关视频,然后回答现场师生提问。以学生整体表现来评定成绩。期末的自主命题考试将结合社会新闻出题(学院“概论”课期末考试分两部分:自主命题考试和全校统一考试,各占50分)。时事研究活动将引导学生关注新闻时事,培养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习惯,增强政治敏锐度,提高学生的信息选择能力和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实践探究活动大致的教学过程为: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与教材有关的最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实践项目主题,制订实践计划,进行项目实践,写出实践报告并制作PPT,选择代表上台交流并回答师生提问。成绩评定将以实践报告为本,按小组整个活动表现进行评分。上台讲课的小组代表实行不重复原则,让尽可能多的成员上台锻炼。除学生独立制定实践项目外,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一般也提供实践主题供学生选择,如各阶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调查;编排一个以“实事求是”为主题的表演节目;参观广州起义纪念馆、烈士陵园、中山纪念堂、国民党一大会址、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中共三大纪念馆、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等;本地改革成就调查;人大代表素质来源调查;本地(村寨或社区)生产行业调查、家庭人口与性别调查、家庭收入和支出调查、本地企业调查、消费状况调查;高校学生会和其他社团机构情况调查等。向实践领域回归、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的必然要求,是培训人才的关键环节。实践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创新能力、协作和实践能力,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支持。
二、行动导向法在“概论”课教学中应处理好几种关系
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具有绝对性,必须结合国情、校情、生情、专业课程特点等具体实施,行动导向法也不例外,正所谓“教无定法”。笔者将行动导向法运用于“概论”课教学中,曾碰到过一些问题,现就共同问题进行探讨。
1.大班教学与行动导向法小组教学的关系处理。行动导向法常常是小班分组教学,教师现场指导评价,而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合班课、大班教学。如果完全照搬德国做法,我们将无所适从。笔者在“概论”课中的实践是把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将全班人数按每组6~8人分好学习小组,学习活动开展主要以学习小组来进行。学习小组的很多发现性合作学习要在课外完成,学生能够通过现代通讯工具随时获得教师的引导和支持。学习小组在课外的合作学习情况需要小组成员记录下来,在课堂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时,需要介绍每个成员的任务和贡献。 2.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关系处理。对于行动导向法教学,有的教师表达自己的担忧:让学生们自己去学习,行吗?实际上这种担忧是多余的。每个学生的潜力都是巨大的,要充分相信、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行动探究。行动导向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果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我们将发现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高手、实践的能人。当然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性。行动导向法教学中,教师是引领者、咨询者和陪伴者,在课堂中更像一位主持人,需要进行有效的组织、细致的观察和正确的引导,准备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这些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行动导向法实践教学中,起初会发现有的学生在学习小组中“搭便车”。这些“偷懒”学生主要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还未适应新的教学法,从而出现学习被动的现象。这时,教师的主导性更多地体现在学习兴趣的激发鼓动、学习和思考方法的引领,以及有关学习小组活动的管理细则和奖励制度的完善上。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的:“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有真正地“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调适师生关系,体验到行动导向法的真正魅力。
3.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与学生活动的自选性关系处理。在文本研究活动中,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内容,只涉及教材内容的一部分。那么,怎样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我们的处理方法是先由学生选择学习文本,余下的内容由教师完成。教师讲授要注重核心概念的剖析、逻辑思路的理清和重点难点的阐释,没必要面面俱全,关键在于提纲挈领、画龙点睛,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侧重于学习与思考方法的引导传授,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国情、校情、生情不同,专业特点各异,行动导向法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然会碰到与异地他科不同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只要把握住行动导向法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加以灵活有效地运用,各种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三、行动导向法在“概论”课教学中的成效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还不尽如人意,这牵涉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的改进。教学理念创新具有首位性,往往会出现同一教师因教学理念改变而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来教授同一内容,产生截然相反效果的情况。尽管以教师的“独白”和“灌输”为主的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法颇不受学生欢迎,但许多普通高校教师仍然讲授得过多,这种教学信息的单向传输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行动导向法非常契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理念和方法。行动导向法强调“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培育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既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从教学步骤来看,无论是收集信息的资讯、计划的制订、方案的抉择、目标的实施、检查中的反馈,还是整体的评价、知识经验的迁移,都是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挖掘。社会主义素质教育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目的,以加强实践能力为重点。从教学效果看,行动导向法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许多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与兴趣。就笔者所教授的班级来看,学生参与程度很强,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正如有的学生所反映的:政治课再也不是令人生厌、死记硬背的理论课,令我们充满着好奇、求知欲,引领我们参与到思考实践活动中,我们喜欢它。可见,行动导向法的教学理念、方法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要求具有一致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行动导向法教学中,我们认为能够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生通过文本研究活动,能够基本掌握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通过实践活动达到知识的外化,使教学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得以共同实现。学生通过学习小组互相合作、共同参与解决问题,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智慧,了解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这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沟通、协作能力以及相互帮助和协作精神。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师生的鼓励性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成功感和语言表达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尽管行动导向法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还是初步的,处于探索中,但效果十分显著。行动导向法注重“以生为本”,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活动中培养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中非常具有潜力,不失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赵欣.行动导向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1).
[2]李霞.借鉴行动导向法,走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困境[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徐奉臻.教学改革:理念创新与模式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5]梁桂麟,徐海波.当代高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行动导向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黄兢(1971- ),男,江西全南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陈曦(1967- ),男,湖南岳阳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科部,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510665 )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48-02
行动导向法是由师生共同确定行动产品,教师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它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训练行为能力的方法,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独立精神;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探讨,培养合作能力;强调行动导向,培养创新能力。行动导向法日益得到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专家的推崇,中国各职业院校也纷纷开展相关培训,将其引入各门课程教学中。笔者曾接受过德国教育专家关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培训,并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教学中做过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现做初步探讨。
一、行动导向法在“概论”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行动导向法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具体教学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引导教学法、探索教学法、教学及作业法、教学辅助法、分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行动导向法在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备受关注。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法,赵欣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分为三大环节,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获得体验;交流展示,评价总结。李霞提出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将理论中最精华的部分整合成若干专题,按照精要原则开展理论讲座,每个讲座结束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分别进行专题研讨、案例分析、讨论辩论和情景教学等。这些探索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就笔者主讲的“概论”课而言,概念性较多,政治性较强,意识形态性较高,易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同时内容丰富,涉及当今的热点难点问题,教得好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笔者对行动导向法的理解,将教学班级学生依据自愿或以寝室为单位,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进行文本研究活动、时事研究活动和实践探究活动三种类型的合作学习。
文本研究活动大致的教学过程为:以学习小组研读教材、从教材中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或由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选择,然后由学习小组集中学习。如果有小组选择同一个内容,将在课上开展竞赛。集中学习遵循四个步骤:第一步,理清文本的逻辑线索、思路并确定文本的重点、难点;第二步,详细解释文本的内容;第三步,评价文本的得失,并总结学习文本的收获;第四步,就文本相关内容提出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或写作类似文本。集中学习后,每组要把学习情况制作成PPT或视频,并选出代表上台讲课,其他同学或教师提问,进行相互交流,最终以每个小组的整体表现作为成绩评定。学生没有选择到的教材内容由教师重点分析讲授。文本研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锻炼写作能力;让学生学会读书,培养以研究性的态度阅读文本的习惯;并在学习中提高表达与合作能力。
时事研究活动大致的教学过程为:每组要选择最近发生的某一国内或国际新闻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集体研讨,背景分析;收集各层次人员对事件的观点看法;阐述小组成员对事件的认识;做好PPT,选出代表上台讲课,也可播放有关视频,然后回答现场师生提问。以学生整体表现来评定成绩。期末的自主命题考试将结合社会新闻出题(学院“概论”课期末考试分两部分:自主命题考试和全校统一考试,各占50分)。时事研究活动将引导学生关注新闻时事,培养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习惯,增强政治敏锐度,提高学生的信息选择能力和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实践探究活动大致的教学过程为: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与教材有关的最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实践项目主题,制订实践计划,进行项目实践,写出实践报告并制作PPT,选择代表上台交流并回答师生提问。成绩评定将以实践报告为本,按小组整个活动表现进行评分。上台讲课的小组代表实行不重复原则,让尽可能多的成员上台锻炼。除学生独立制定实践项目外,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一般也提供实践主题供学生选择,如各阶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调查;编排一个以“实事求是”为主题的表演节目;参观广州起义纪念馆、烈士陵园、中山纪念堂、国民党一大会址、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中共三大纪念馆、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等;本地改革成就调查;人大代表素质来源调查;本地(村寨或社区)生产行业调查、家庭人口与性别调查、家庭收入和支出调查、本地企业调查、消费状况调查;高校学生会和其他社团机构情况调查等。向实践领域回归、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的必然要求,是培训人才的关键环节。实践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创新能力、协作和实践能力,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支持。
二、行动导向法在“概论”课教学中应处理好几种关系
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具有绝对性,必须结合国情、校情、生情、专业课程特点等具体实施,行动导向法也不例外,正所谓“教无定法”。笔者将行动导向法运用于“概论”课教学中,曾碰到过一些问题,现就共同问题进行探讨。
1.大班教学与行动导向法小组教学的关系处理。行动导向法常常是小班分组教学,教师现场指导评价,而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合班课、大班教学。如果完全照搬德国做法,我们将无所适从。笔者在“概论”课中的实践是把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将全班人数按每组6~8人分好学习小组,学习活动开展主要以学习小组来进行。学习小组的很多发现性合作学习要在课外完成,学生能够通过现代通讯工具随时获得教师的引导和支持。学习小组在课外的合作学习情况需要小组成员记录下来,在课堂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时,需要介绍每个成员的任务和贡献。 2.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关系处理。对于行动导向法教学,有的教师表达自己的担忧:让学生们自己去学习,行吗?实际上这种担忧是多余的。每个学生的潜力都是巨大的,要充分相信、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行动探究。行动导向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果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我们将发现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高手、实践的能人。当然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性。行动导向法教学中,教师是引领者、咨询者和陪伴者,在课堂中更像一位主持人,需要进行有效的组织、细致的观察和正确的引导,准备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这些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行动导向法实践教学中,起初会发现有的学生在学习小组中“搭便车”。这些“偷懒”学生主要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还未适应新的教学法,从而出现学习被动的现象。这时,教师的主导性更多地体现在学习兴趣的激发鼓动、学习和思考方法的引领,以及有关学习小组活动的管理细则和奖励制度的完善上。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的:“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有真正地“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调适师生关系,体验到行动导向法的真正魅力。
3.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与学生活动的自选性关系处理。在文本研究活动中,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内容,只涉及教材内容的一部分。那么,怎样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我们的处理方法是先由学生选择学习文本,余下的内容由教师完成。教师讲授要注重核心概念的剖析、逻辑思路的理清和重点难点的阐释,没必要面面俱全,关键在于提纲挈领、画龙点睛,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侧重于学习与思考方法的引导传授,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国情、校情、生情不同,专业特点各异,行动导向法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然会碰到与异地他科不同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只要把握住行动导向法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加以灵活有效地运用,各种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三、行动导向法在“概论”课教学中的成效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还不尽如人意,这牵涉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的改进。教学理念创新具有首位性,往往会出现同一教师因教学理念改变而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来教授同一内容,产生截然相反效果的情况。尽管以教师的“独白”和“灌输”为主的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法颇不受学生欢迎,但许多普通高校教师仍然讲授得过多,这种教学信息的单向传输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行动导向法非常契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理念和方法。行动导向法强调“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培育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既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从教学步骤来看,无论是收集信息的资讯、计划的制订、方案的抉择、目标的实施、检查中的反馈,还是整体的评价、知识经验的迁移,都是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挖掘。社会主义素质教育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目的,以加强实践能力为重点。从教学效果看,行动导向法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许多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与兴趣。就笔者所教授的班级来看,学生参与程度很强,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正如有的学生所反映的:政治课再也不是令人生厌、死记硬背的理论课,令我们充满着好奇、求知欲,引领我们参与到思考实践活动中,我们喜欢它。可见,行动导向法的教学理念、方法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要求具有一致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行动导向法教学中,我们认为能够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生通过文本研究活动,能够基本掌握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通过实践活动达到知识的外化,使教学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得以共同实现。学生通过学习小组互相合作、共同参与解决问题,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智慧,了解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这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沟通、协作能力以及相互帮助和协作精神。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师生的鼓励性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成功感和语言表达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尽管行动导向法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还是初步的,处于探索中,但效果十分显著。行动导向法注重“以生为本”,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活动中培养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中非常具有潜力,不失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赵欣.行动导向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1).
[2]李霞.借鉴行动导向法,走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困境[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徐奉臻.教学改革:理念创新与模式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5]梁桂麟,徐海波.当代高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