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职中学生最怕上文化课,而文化课中最怕上的就是语文课中的作文课了。现在仍然会在学生当中经常听到这样两句“古老”的顺口溜:“作文,作文,作得我头疼”。一篇作文布置下去,学生虽然也交了,但内容空洞,敷衍了事。究其原因,就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针对学生的实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不断尝试实践,在多年的职业学校作文教学中得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作文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结合
职中生大都文化课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甚至很多学生有厌学情绪。因此,对于他们感到头疼的作文,就不能出一些有太大难度的题目,就不能让他们写太复杂的记叙文、议论文。而应该与他们的实际能力相结合,让他们写一些简单的文章,把要求尽量降低。例如让他们写一人一事的记叙文,写一事一论的评说文,写一些简单的应用文等等,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尽量给他们高分,建立起他们的自信心,多鼓励,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二、作文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要想写好文章,就必须要有好的素材,就好比要建一幢大厦,要有好的建筑材料一样。作文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集中反映,要想写文章首先要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做基础,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写作之前必须对现实生活密切关注和了解,有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做生活的细心人,时时处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善于捕捉生活的闪光点。记得有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作文,无非就是把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人或事用文字表述出来”。譬如写关于菊花的说明文,先带一盆菊花上班,让学生仔细观察;写郊游活动,先组织学生活动,再写活动过程和内容等,这样一来,学生就有内容可写,而且印象深刻,不至于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了。
叶圣陶曾指出:“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为积累素材,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将所见、所闻、所感述诸笔端。时间长了,他们由原来的有意注意变成了无意注意,自觉不自觉地就搜集起写作素材来了。
三、作文教学应与学生的专业课知识相结合
很多职中生厌学文化课,但对专业课却很感兴趣。而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将作文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让初入学的学生写写对所学专业的认识;让学数控的学生写写操作机床的经验和感受;给餐旅专业学生上作文课时让他们写写导游词,写写对餐厅管理的建议等;计算机专业作文课,可以让他们写写对计算机的认识、发展前景等,实习之后让他们写写实习总结,他们就表现得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了。而这些内容就是他们亲身体验、貫穿于他们学习生活的内容,写多了,熟练了,畏惧感就消失了,逐渐对写作文就不怎么发愁了,作文水平也逐步提高了。
四、作文教学应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相结合
平日从学生的习作中经常发现不少学生的文章思路呆板、缺乏想象力和联想力,文章写不上几句便卡住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生知识面狭窄,对社会、对人生了解太少,知识、问题缺少横向联系,因而表现在文章上的“思路不畅”现象时有发生。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其实说的就是积累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和网上阅读量,并要求学生能摘录下自己觉得好的文章段落或词句。另外,老师还应该督促学生在课余时间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去了解各种信息,关心国家大事,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并将热点问题的经典评论收集起来,持之以恒,日积月累,语汇素材也就不知不觉的丰富起来,逐渐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通过阅读,学生眼界开阔了,写作素材积累多了,写起文章来就能做到信手拈来,思如泉涌,就能做到用词恰当,语言流畅,内容充实,析理深刻了。
五、作文教学应与学生的社团活动相结合
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学生文学社,有自己的校刊、宣传橱窗等。老师们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让所有有兴趣的学生踊跃投稿,大量录用他们的稿件,并在刊物或橱窗的显眼位置刊登。这样既鼓励了他们,又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还对其他学生起到了激励的作用,并形成竞争机制,形成良性循环。长此以往,学生不但会消除畏惧心理,还会深深喜欢上写作文。
总之,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更多地投入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积累知识和素材,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和兴趣,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的进行训练,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把职业学校的作文教学与学生的能力、学生的生活实际、专业知识和课外阅读、活动密切结合起来,让作文课堂活起来,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能够有效地提高了。
作者单位:兴化中等专业学校
一、作文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结合
职中生大都文化课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甚至很多学生有厌学情绪。因此,对于他们感到头疼的作文,就不能出一些有太大难度的题目,就不能让他们写太复杂的记叙文、议论文。而应该与他们的实际能力相结合,让他们写一些简单的文章,把要求尽量降低。例如让他们写一人一事的记叙文,写一事一论的评说文,写一些简单的应用文等等,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尽量给他们高分,建立起他们的自信心,多鼓励,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二、作文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要想写好文章,就必须要有好的素材,就好比要建一幢大厦,要有好的建筑材料一样。作文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集中反映,要想写文章首先要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做基础,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写作之前必须对现实生活密切关注和了解,有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做生活的细心人,时时处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善于捕捉生活的闪光点。记得有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作文,无非就是把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人或事用文字表述出来”。譬如写关于菊花的说明文,先带一盆菊花上班,让学生仔细观察;写郊游活动,先组织学生活动,再写活动过程和内容等,这样一来,学生就有内容可写,而且印象深刻,不至于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了。
叶圣陶曾指出:“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为积累素材,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将所见、所闻、所感述诸笔端。时间长了,他们由原来的有意注意变成了无意注意,自觉不自觉地就搜集起写作素材来了。
三、作文教学应与学生的专业课知识相结合
很多职中生厌学文化课,但对专业课却很感兴趣。而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将作文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让初入学的学生写写对所学专业的认识;让学数控的学生写写操作机床的经验和感受;给餐旅专业学生上作文课时让他们写写导游词,写写对餐厅管理的建议等;计算机专业作文课,可以让他们写写对计算机的认识、发展前景等,实习之后让他们写写实习总结,他们就表现得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了。而这些内容就是他们亲身体验、貫穿于他们学习生活的内容,写多了,熟练了,畏惧感就消失了,逐渐对写作文就不怎么发愁了,作文水平也逐步提高了。
四、作文教学应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相结合
平日从学生的习作中经常发现不少学生的文章思路呆板、缺乏想象力和联想力,文章写不上几句便卡住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生知识面狭窄,对社会、对人生了解太少,知识、问题缺少横向联系,因而表现在文章上的“思路不畅”现象时有发生。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其实说的就是积累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和网上阅读量,并要求学生能摘录下自己觉得好的文章段落或词句。另外,老师还应该督促学生在课余时间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去了解各种信息,关心国家大事,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并将热点问题的经典评论收集起来,持之以恒,日积月累,语汇素材也就不知不觉的丰富起来,逐渐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通过阅读,学生眼界开阔了,写作素材积累多了,写起文章来就能做到信手拈来,思如泉涌,就能做到用词恰当,语言流畅,内容充实,析理深刻了。
五、作文教学应与学生的社团活动相结合
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学生文学社,有自己的校刊、宣传橱窗等。老师们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让所有有兴趣的学生踊跃投稿,大量录用他们的稿件,并在刊物或橱窗的显眼位置刊登。这样既鼓励了他们,又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还对其他学生起到了激励的作用,并形成竞争机制,形成良性循环。长此以往,学生不但会消除畏惧心理,还会深深喜欢上写作文。
总之,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更多地投入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积累知识和素材,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和兴趣,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的进行训练,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把职业学校的作文教学与学生的能力、学生的生活实际、专业知识和课外阅读、活动密切结合起来,让作文课堂活起来,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能够有效地提高了。
作者单位:兴化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