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一主体参与型”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设置精巧的问题和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是实施“探究一主体参与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探究一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3-0015-01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初中数学教学深受影响,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比较低。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探究一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探究一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从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一主体参与型”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效达成素质教育目标。现笔者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一主体参与型”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设置精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思维通常是从问题或者疑问开始的,这就给了我们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启示:在教学活动中应设置精巧的问题。精巧的问题,就是要求问题比较奇特,难度适中,富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在讲授“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教师可设置问题:小明在春节时,收到一条祝福短信,并且附带说明一个小时内要发送给其他四个人,之后收到短信的人也被告知在一个小时之内要转发给其他四人……问:在24小时之内将会有多少人收到小明的这一条祝福短信?(在这里,假设收到短信的人不重复)通过设置这一精巧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并制造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
“探究一主体参与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具体来说,就是给予学生积极发言、主动讨论、交流信息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表达自我,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布置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通过集体推荐或竞争的方式产生代表,在课堂上发表观点,若认为代表的观点不全面,其他小组同学可以补充发言。在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情况应进行指导性的评价与总结。教师在这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设计问题,启发与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鼓励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上面。
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长方形、三角形、梯形、正方体等图形的形状,教师可设计一个形象生动的话题讨论活动,如用多媒体展示用刀去割橙子(割两刀)的画面,让学生猜想将会出现什么图形,然后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交流,讨论之后叫小组推选代表,在讲台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猜想所出现的截面图形,并说出这些图形的主要特征。这样,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表现自我,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初中生比较好动,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欲望,教师应设计实验探究活动。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实践能力获得了锻炼,也活跃了思维。同时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全等的SAS判定公理”时,为了促进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教师事先可以让学生准备钉子、剪刀、纸板、铁丝、绳子等物品,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找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工具进行实验操作,他们用笔在纸板上画一个三角形,并把它剪下来。之后,再思考该如何剪下第二个三角形,使之与第一个三角形重合。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知道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公理:两条边与对应的夹角相等。这一个实验,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自然能激发他們主动去探究知识,积极参与活动,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
(特约编辑安平)
[关键词]探究一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3-0015-01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初中数学教学深受影响,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比较低。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探究一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探究一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从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一主体参与型”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效达成素质教育目标。现笔者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一主体参与型”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设置精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思维通常是从问题或者疑问开始的,这就给了我们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启示:在教学活动中应设置精巧的问题。精巧的问题,就是要求问题比较奇特,难度适中,富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在讲授“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教师可设置问题:小明在春节时,收到一条祝福短信,并且附带说明一个小时内要发送给其他四个人,之后收到短信的人也被告知在一个小时之内要转发给其他四人……问:在24小时之内将会有多少人收到小明的这一条祝福短信?(在这里,假设收到短信的人不重复)通过设置这一精巧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并制造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
“探究一主体参与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具体来说,就是给予学生积极发言、主动讨论、交流信息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表达自我,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布置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通过集体推荐或竞争的方式产生代表,在课堂上发表观点,若认为代表的观点不全面,其他小组同学可以补充发言。在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情况应进行指导性的评价与总结。教师在这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设计问题,启发与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鼓励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上面。
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长方形、三角形、梯形、正方体等图形的形状,教师可设计一个形象生动的话题讨论活动,如用多媒体展示用刀去割橙子(割两刀)的画面,让学生猜想将会出现什么图形,然后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交流,讨论之后叫小组推选代表,在讲台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猜想所出现的截面图形,并说出这些图形的主要特征。这样,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表现自我,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初中生比较好动,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欲望,教师应设计实验探究活动。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实践能力获得了锻炼,也活跃了思维。同时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全等的SAS判定公理”时,为了促进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教师事先可以让学生准备钉子、剪刀、纸板、铁丝、绳子等物品,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找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工具进行实验操作,他们用笔在纸板上画一个三角形,并把它剪下来。之后,再思考该如何剪下第二个三角形,使之与第一个三角形重合。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知道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公理:两条边与对应的夹角相等。这一个实验,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自然能激发他們主动去探究知识,积极参与活动,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
(特约编辑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