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为了适应新教材的教法,对新课标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且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变、研究性学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反思。
新课标三维目标;模块式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58-01
新课标下生物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生物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应重视各项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有这样的经历:从生活走向生物,再从生物走向社会。学生不仅要学习到生物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要接受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并且需要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教师由原来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学生由原来的死读书、读死书转变为通过积极的自主探究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借此提高技能培养情感。
现阶段的高中生物课程被分为三个必修模块,它们是《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还有三个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分子与细胞》必修模块,是学习生物的其他模块的基础。而学习这一模块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难点: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教和学,如
何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何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有机统一,如何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为后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如何开展好本模块的教学工作,我认为需从以下几点努力:
1深入研究教材和课程实施标准,做好模块式教学的整体设计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是高中生物教学、评价等的依据。进行模块整体教学设计,需要认真研读《标准》,熟悉模块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的教育价值及其它们凸显于哪些教学内容和过程之中?有哪些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模块的主要科学方法,它们应该通过哪些内容和探究活动来培养?模块主要的、贯彻始终的科学思想观念,应在哪些教学内容中重点体现?
通读教科书,熟悉模块单元。理想的模块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主题单元,但现有的课程标准中,模块下还分若干个单元。当我们把一个模块分解为若干个单元时,每一个单元就是这个模块主题下分解的问题,通过解决每一个分解的问题,从而整体上解决模块的问题。在进行模块整体教学设计时,要通读教科书,理解教科书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熟悉模块单元。
规划本模块需要研究的课题。通过模块的教学,自己准备在哪些地方积累经验,并尝试做理论上的概括和提炼?如何将教学中发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归纳提升为课题,把教学和教科研融为一体。例如,提高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其中又有: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提高教学媒体运用的有效性等专题可研究。在提高“核心概念”的教学有效性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研究:什么是“核心概念”?如何确定“核心概念”?为什么要重视“核心概念”的教学?如何开展核心概念的教学?如何评价学生的核心概念掌握理解的情况?
2教学过程要一切为了学生,而教师的指导只能作为辅助
第一,在教师讲授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工作的时候,教师的表情可以随学生的表情变化而不断变化,眼睛里面及时给予学生以鼓励,通
过交流达到思想交流的目的,让学生大胆地参与课堂教学,给学生一种平等交流的感觉。
第二,教师应随时关心学生的反应,给学生们足够的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不要过分注重自己预先设计好的一些“程序课件”或只注重自身的讲授,甚至是陶醉于自身的表演,在课堂上,一切为了学生多学习掌握一点东西,所以教师就应该更多地观察学生的反应,多思考学生的需要和偶尔出现的课堂需要,及时地把自身的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更好地为自己的课堂服务,为自己的学生服务。
第三,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与生物学的联系,将生物学的知识逐渐渗透到生活中去,用心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标准》的课程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做的工作有: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利用一切教学材料,生活实际现象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分析和总结。
3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这也是新课标体现的一大特征,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实质在于“自主发现”。研究性学习同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发挥研究性学习本身的优势,还可极大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两者相得益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激发学习热情,促进自主学习,拓展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相长
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与生物教学相关的生产、生活、社会热点等问题展开研究,并将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不仅可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研究兴趣,而且使之便于与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使学生看到学习这些知识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实用性,从而产生学习上的主动性、自主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从学校以外的众多渠道中获取的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弥补了教材中的不足,实现了资源共享,使学生和教师双双获益。
3.2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研究性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各类实践活动中,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开发、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形成創新意识和创造品格。学生收集的素材大都与社会生活有关,且很多是社会热点,利用这些素材进行教学,可使他们增加对社会的了解,更加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我们在高一下学期开设的研究性课题是《探究甜白酒的制作及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在高二下学期开设的研究性课题是《探究不同容器对酸奶酿制的影响》,这些课题一方面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另一方面,这些课题的趣味性较强,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再如,在设计必修本第三册中的“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在课堂上将有关的资料与学生交流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热爱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生物课,是我们每位生物教师应该重点探讨的问题。教育教学是一项发展的、复杂的活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环境和条件限制的活动,更要求生物教师们从自身的教育和教学实践出发,自我反思,得到更准确的、更切实可行的、体现教学新理念的、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为生物教学科研作贡献,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1.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新课标三维目标;模块式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58-01
新课标下生物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生物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应重视各项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有这样的经历:从生活走向生物,再从生物走向社会。学生不仅要学习到生物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要接受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并且需要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教师由原来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学生由原来的死读书、读死书转变为通过积极的自主探究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借此提高技能培养情感。
现阶段的高中生物课程被分为三个必修模块,它们是《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还有三个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分子与细胞》必修模块,是学习生物的其他模块的基础。而学习这一模块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难点: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教和学,如
何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何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有机统一,如何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为后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如何开展好本模块的教学工作,我认为需从以下几点努力:
1深入研究教材和课程实施标准,做好模块式教学的整体设计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是高中生物教学、评价等的依据。进行模块整体教学设计,需要认真研读《标准》,熟悉模块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的教育价值及其它们凸显于哪些教学内容和过程之中?有哪些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模块的主要科学方法,它们应该通过哪些内容和探究活动来培养?模块主要的、贯彻始终的科学思想观念,应在哪些教学内容中重点体现?
通读教科书,熟悉模块单元。理想的模块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主题单元,但现有的课程标准中,模块下还分若干个单元。当我们把一个模块分解为若干个单元时,每一个单元就是这个模块主题下分解的问题,通过解决每一个分解的问题,从而整体上解决模块的问题。在进行模块整体教学设计时,要通读教科书,理解教科书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熟悉模块单元。
规划本模块需要研究的课题。通过模块的教学,自己准备在哪些地方积累经验,并尝试做理论上的概括和提炼?如何将教学中发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归纳提升为课题,把教学和教科研融为一体。例如,提高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其中又有: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提高教学媒体运用的有效性等专题可研究。在提高“核心概念”的教学有效性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研究:什么是“核心概念”?如何确定“核心概念”?为什么要重视“核心概念”的教学?如何开展核心概念的教学?如何评价学生的核心概念掌握理解的情况?
2教学过程要一切为了学生,而教师的指导只能作为辅助
第一,在教师讲授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工作的时候,教师的表情可以随学生的表情变化而不断变化,眼睛里面及时给予学生以鼓励,通
过交流达到思想交流的目的,让学生大胆地参与课堂教学,给学生一种平等交流的感觉。
第二,教师应随时关心学生的反应,给学生们足够的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不要过分注重自己预先设计好的一些“程序课件”或只注重自身的讲授,甚至是陶醉于自身的表演,在课堂上,一切为了学生多学习掌握一点东西,所以教师就应该更多地观察学生的反应,多思考学生的需要和偶尔出现的课堂需要,及时地把自身的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更好地为自己的课堂服务,为自己的学生服务。
第三,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与生物学的联系,将生物学的知识逐渐渗透到生活中去,用心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标准》的课程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做的工作有: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利用一切教学材料,生活实际现象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分析和总结。
3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这也是新课标体现的一大特征,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实质在于“自主发现”。研究性学习同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发挥研究性学习本身的优势,还可极大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两者相得益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激发学习热情,促进自主学习,拓展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相长
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与生物教学相关的生产、生活、社会热点等问题展开研究,并将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不仅可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研究兴趣,而且使之便于与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使学生看到学习这些知识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实用性,从而产生学习上的主动性、自主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从学校以外的众多渠道中获取的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弥补了教材中的不足,实现了资源共享,使学生和教师双双获益。
3.2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研究性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各类实践活动中,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开发、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形成創新意识和创造品格。学生收集的素材大都与社会生活有关,且很多是社会热点,利用这些素材进行教学,可使他们增加对社会的了解,更加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我们在高一下学期开设的研究性课题是《探究甜白酒的制作及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在高二下学期开设的研究性课题是《探究不同容器对酸奶酿制的影响》,这些课题一方面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另一方面,这些课题的趣味性较强,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再如,在设计必修本第三册中的“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在课堂上将有关的资料与学生交流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热爱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生物课,是我们每位生物教师应该重点探讨的问题。教育教学是一项发展的、复杂的活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环境和条件限制的活动,更要求生物教师们从自身的教育和教学实践出发,自我反思,得到更准确的、更切实可行的、体现教学新理念的、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为生物教学科研作贡献,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1.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