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考作文的命题体现了“写作离不开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原则,可见写作离不开生活这片沃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用智慧的眼睛观察、发现。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这片沃土,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内容。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素材,提炼素材,从而写出好的作文。
关键词: 观察 揣摩 熟悉 议论 抒情
目前,学生写作文就是东拼西凑,草草了事,这就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不能提高。有时并不是学生不想写好,而是他们实在觉得没有内容可以写,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内容入手写作。那么,如何才能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呢?
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怎样观察生活,我认为要从两点做起,一是看,二是体会。
看,即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一个人之所以区别于另一个人,就在于他的特性。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有五种:语言、外貌、心理、神态、动作。写作时适当加入这些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生动。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对于父亲的背影,作为儿子的朱自清再熟悉不过,但关键是选择让人为之感动、终生难忘的背影,作者选择了父亲过铁道的情景,详细写了父亲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挪移倾身的过程,让我们读后如身临其境,这正源自朱自清对父亲的仔细观察。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细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体会,即对观察到的人和事不仅要认真看、仔细听,更要细细揣摩、体会。有时还要学会以生活中的人物为原型,发挥想象进行再创造,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更完整丰富的美感。对于写人物的文章而言,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描写突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于写事的文章而言,我们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这件事的叙述,体会、感受这件事有什么样的影响、意义,从而使习作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让读者能够从你的事件中感受到某些人生哲理。
二、指导学生写熟悉的人
我要求学生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因为熟悉他、了解他,写作时才会觉得有话可写,才能突出人物的特征,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才能生动形象。怎么刻画这些人物呢?
写人时要注重对最能体现人物特征的细节进行描写,比如:写人物的语言,要突出这个人物的性格、表情、文化水平。写人物的动作,要突出这个人物的年龄、身份和习惯。写人物的外貌时要突出人物的面部特征、精神风貌、职业等。写人物的心理时,有时需要设身处地与人物交流。写人物的神态时,要抓住人物的面部表情。只有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才丰满。
三、指导学生写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
写记叙文时,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归根结底都要叙事,通过事情体现人物的特征,表现文章的中心。那么写什么样的事呢?我教育学生,一定要写发生在自己周围的熟悉的事情,这样才能把事情写得具体、真切。
在写事过程中,要注意哪些呢?首先,可以写一到两件事,但写两件事时一定要注意详略得当,一详写一略写,详写的那件事一定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要做到详略得当。比如:有的是事情发生的背景,那只要适当交代,有的是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就要重点叙述。例如:有的同学写去黄山旅游的文章,他从早上起床、刷牙、洗脸开始一步不落地记录下来。这样就如记流水账,其实这些完全可以忽略,直接写黄山的景和爬黄山的经过。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叙事过程中挑选与文章中心最贴近的片段详写。
其次,在写事过程中,要突出人物的形象。要把人物置身于某个环境中,观察他的反应,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方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必要的议论和抒情
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教育他们,在事情叙述结束时,千万不要盲目画上句号结束全文,在叙述结束后,记得加入一小段议论或抒情性的语言。
议论就是发表对这件事的观点和看法,记叙文中的议论以揭示记叙的意义点明文章的主旨,因此议要紧扣叙。例如:萧乾的《枣核》在记叙完一位美籍华人的感人故事后,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用这样的议论收束全文,让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可谓言尽意犹未尽。因此,记叙文中适当的议论不仅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而且能使文章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对所记叙的人和事抒发感情,这种感情有时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有时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例如:杨朔写的《画山绣水》一文,作者在描画桂林上水的美時,字里行间渗透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因此,适当抒情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综上所述,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首先,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发现的事进行适当取舍,选出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材料叙述。其次,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和事,这样写出来的人和事才生动、真切。再次,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文章进行适当的议论和抒情,使文章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我相信,只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坚持写作就一定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 观察 揣摩 熟悉 议论 抒情
目前,学生写作文就是东拼西凑,草草了事,这就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不能提高。有时并不是学生不想写好,而是他们实在觉得没有内容可以写,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内容入手写作。那么,如何才能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呢?
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怎样观察生活,我认为要从两点做起,一是看,二是体会。
看,即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一个人之所以区别于另一个人,就在于他的特性。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有五种:语言、外貌、心理、神态、动作。写作时适当加入这些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生动。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对于父亲的背影,作为儿子的朱自清再熟悉不过,但关键是选择让人为之感动、终生难忘的背影,作者选择了父亲过铁道的情景,详细写了父亲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挪移倾身的过程,让我们读后如身临其境,这正源自朱自清对父亲的仔细观察。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细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体会,即对观察到的人和事不仅要认真看、仔细听,更要细细揣摩、体会。有时还要学会以生活中的人物为原型,发挥想象进行再创造,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更完整丰富的美感。对于写人物的文章而言,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描写突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于写事的文章而言,我们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这件事的叙述,体会、感受这件事有什么样的影响、意义,从而使习作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让读者能够从你的事件中感受到某些人生哲理。
二、指导学生写熟悉的人
我要求学生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因为熟悉他、了解他,写作时才会觉得有话可写,才能突出人物的特征,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才能生动形象。怎么刻画这些人物呢?
写人时要注重对最能体现人物特征的细节进行描写,比如:写人物的语言,要突出这个人物的性格、表情、文化水平。写人物的动作,要突出这个人物的年龄、身份和习惯。写人物的外貌时要突出人物的面部特征、精神风貌、职业等。写人物的心理时,有时需要设身处地与人物交流。写人物的神态时,要抓住人物的面部表情。只有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才丰满。
三、指导学生写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
写记叙文时,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归根结底都要叙事,通过事情体现人物的特征,表现文章的中心。那么写什么样的事呢?我教育学生,一定要写发生在自己周围的熟悉的事情,这样才能把事情写得具体、真切。
在写事过程中,要注意哪些呢?首先,可以写一到两件事,但写两件事时一定要注意详略得当,一详写一略写,详写的那件事一定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要做到详略得当。比如:有的是事情发生的背景,那只要适当交代,有的是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就要重点叙述。例如:有的同学写去黄山旅游的文章,他从早上起床、刷牙、洗脸开始一步不落地记录下来。这样就如记流水账,其实这些完全可以忽略,直接写黄山的景和爬黄山的经过。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叙事过程中挑选与文章中心最贴近的片段详写。
其次,在写事过程中,要突出人物的形象。要把人物置身于某个环境中,观察他的反应,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方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必要的议论和抒情
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教育他们,在事情叙述结束时,千万不要盲目画上句号结束全文,在叙述结束后,记得加入一小段议论或抒情性的语言。
议论就是发表对这件事的观点和看法,记叙文中的议论以揭示记叙的意义点明文章的主旨,因此议要紧扣叙。例如:萧乾的《枣核》在记叙完一位美籍华人的感人故事后,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用这样的议论收束全文,让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可谓言尽意犹未尽。因此,记叙文中适当的议论不仅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而且能使文章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对所记叙的人和事抒发感情,这种感情有时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有时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例如:杨朔写的《画山绣水》一文,作者在描画桂林上水的美時,字里行间渗透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因此,适当抒情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综上所述,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首先,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发现的事进行适当取舍,选出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材料叙述。其次,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和事,这样写出来的人和事才生动、真切。再次,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文章进行适当的议论和抒情,使文章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我相信,只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坚持写作就一定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