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十年前,在学校读书时,听老师讲曹禺先生的《雷雨》,对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作了阶级化的分析,认为他是一个冷酷无情,丧失人性,为获取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反动资本家。当时我们都很认同这种理解。
后来走上工作岗位,当了一名语文老师。记得上第一次公开课,恰好选到这篇课文,在安排学生讨论周朴园对待鲁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这一问题时,本想让学生找出周朴园的虚伪,自私,冷酷等性格特点,给他贴上“坏人”的标签,顺便把我在学校学到的相关理解灌输给他们,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学生说出了不同意见,甚至有人认为周朴园有“可爱的一面”。由于当时刚参加工作,比较年轻,准备不足,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强,面对学生的“奇谈怪论”,不知如何应对,在仓促和尴尬中结束了第一次不成功的公开课,至今印象深刻。
后来,《雷雨》这篇经典文章不知道上了多少遍,每次我都让学生讨论同一个问题,似乎每次都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和认识,也让我对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周朴园年轻时,与鲁侍萍确实有过一段美好的感情,侍萍为他生了 两个儿子。就这件事情本身来看,我觉得周朴园就很不容易。作为一个周家的大公子,大少爷,爱上了一个使女,并且生了两个孩子,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里,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平等的观念,对自由爱情的大胆追求,克服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种种舆论压力,等等,可想而知。我们要清楚的是那时的周朴园可不是今天的周朴园,在家是一家之长,是家庭的权威,在外是个资本家,大名鼎鼎的董事长。那时他才20多岁,羽翼尚未丰满,个人的命运和前途可能还完全掌握在家长的手里,身上也寄托着家族的希望和未来。他稚嫩的肩膀根本抵挡不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压力,我们真的不能奢求周朴园能够脱离时代桎梏,做一个和家庭及世俗社会彻底决裂的“有为”青年,和侍萍或独自生活,或远走天涯,那样似乎也太不现实了。最终 ,他还是屈服了,有人说他屈服于封建的门第观念,屈服于自己的虚荣心,自私心等,可是我们看到,在时隔三十年后,鲁侍萍和周朴园的对话中,多次出现“你们”,“你们家老太太”等字眼,可以看出当初逼走鲁侍萍的绝非周一人,那位老太太,即周的母亲可能起了关键性作用,周可能没有去和家长作坚决斗争的勇气,最后导致鲁侍萍出走而投河自尽的惨剧发生,从而产生了背叛侍萍的事实。但是我们看到,当他和一个所谓的门当户对的旧式小姐结婚后,两个人很不幸福,他并不爱她,加上这个小姐身体又不大好,大约在周朴园留学的时候,就病死了。试想,如果要是周想和她结婚的而硬逼走鲁侍萍的,怎么可能在新婚燕尔之际就离家而远走国外呢?当然,后来他又娶了桀骜不驯,个性傲慢的蘩漪,就自然更加怀念他最初的恋人了。在这之后,他产生了一种更为复杂的感情,他编造了一个故事,说他在三十年前,曾正式娶过一个姓梅的小姐,有一天夜里,忽然投水自杀了。三十年来,他一直用各种方式表示对这位梅小姐的怀念。他把她的照片和她过去喜欢用的家具,从南方搬到北方,照原样摆设着。还规定家人要保留“梅小姐”在周萍小时候在热天不开窗的习惯,还记得4月18日是梅小姐的生日。这种感情的内容是很复杂的,如果仅用“虚伪”这个概念来表述显然过于简单。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几个情节关键点:1.三十年的坚持,如果说是假的话,那么可能也到了“假作真时假亦真”的程度了 ,人生有多少个 三十年啊 ,而且是最黄金的三十年啊 !2.初恋的难忘。鲁侍萍是周的初恋,也很有感情,虽然离开了,但是周的心里仍然想着鲁侍萍,不然就很难解释他那么急切的离开爱妻出国留学的,并不见得那位名门闺秀就有怎么样的不好。3.周朴园最终给了鲁侍萍一张5000元的现金支票。本人没有研究过当时的5000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财富概念,但是我们可以看一下描写内容时期比较接近的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其中有祥子买一辆漂亮的黄包车的片段:“祥子本来生活在农村,18岁的时候,不幸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便跑到北平城里来做工了。生活迫使他当了人力车夫,他既年轻又有力气,不吸烟,不赌钱,咬牙苦干了3年,终于凑足了100块钱,买了一辆新车。这使他几乎激动得哭出来……他幻想着照这样下去,干上两年……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一个壮劳力苦干三年才能凑足100元,平均下来苦干一年才能结余30多元。有点数学常识的人都可以算得出5000元在当时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
而一个能做出这一行为的人也应当得到适当的肯定,因为他能尽最大努力所能做的,恐怕也只能如此了。和当下许多欠钱不还的“老赖”比起来,可能还多了些“亮色”。如果鲁侍萍接受了这笔巨款,完全可以改变全家人的命运,就是在京城也可以买上50辆车,完全可以“开车厂子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贫富悬殊巨大,就更是如此了。不过,鲁侍萍毅然决然的撕毁了那张支票,可能是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某些思想的影响至深。从现在的价值观出发,或是从法律的精神层面考量,当没有任何其它办法对受害人做出赔偿或者补偿的情况下,给予一定金钱的补偿无疑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更何况是如此巨额的补偿。
不过,既然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心的,那为什么她真的来的时候又会有如下的表现呢?周厉声说“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作者曹禺先生曾这样说过:“这是他在三十年来在尔虞我诈的争夺中积累其阿里的社会经验:我那么有钱,别人怎么突然找到我的头上来。”周朴园在那样的社会中,在经营煤矿的过程中,可能要和各种社会关系打交道,见过太多的尔虞我诈,经历过太多的江湖险恶。鲁的偶然出现和意外相逢,让周很自然的想到可能是别人布的一个局,他说出这些似乎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之类的话,虽让人觉得心寒,但也在情理之中。周朴园的感情,似乎有对自己和鲁侍萍情感的朦胧的肯定,又有对鲁侍萍的突然出现而对自己产生威胁的愤恨,有对鲁侍萍悲惨境遇的模糊的同情,又有对自身罪恶的救赎的尴尬。令人难以捉摸,难以确定。天使和魔鬼有时候是那么完美的结合在一个人身上。
当然,关于课文的内容还有许多新的阐释,不作过多赘述。缘于此,我也生发出一些感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切不可因循守旧,凭以前所学对一些经典文章作固态化的理解和解释,学生往往思维活跃,能有新的发现,也能与时俱进,结合新的时代,新的价值观,对作品作出新的阐释,会带给为师者的我们以全新的视角,正所谓教学相长也 !
后来走上工作岗位,当了一名语文老师。记得上第一次公开课,恰好选到这篇课文,在安排学生讨论周朴园对待鲁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这一问题时,本想让学生找出周朴园的虚伪,自私,冷酷等性格特点,给他贴上“坏人”的标签,顺便把我在学校学到的相关理解灌输给他们,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学生说出了不同意见,甚至有人认为周朴园有“可爱的一面”。由于当时刚参加工作,比较年轻,准备不足,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强,面对学生的“奇谈怪论”,不知如何应对,在仓促和尴尬中结束了第一次不成功的公开课,至今印象深刻。
后来,《雷雨》这篇经典文章不知道上了多少遍,每次我都让学生讨论同一个问题,似乎每次都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和认识,也让我对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周朴园年轻时,与鲁侍萍确实有过一段美好的感情,侍萍为他生了 两个儿子。就这件事情本身来看,我觉得周朴园就很不容易。作为一个周家的大公子,大少爷,爱上了一个使女,并且生了两个孩子,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里,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平等的观念,对自由爱情的大胆追求,克服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种种舆论压力,等等,可想而知。我们要清楚的是那时的周朴园可不是今天的周朴园,在家是一家之长,是家庭的权威,在外是个资本家,大名鼎鼎的董事长。那时他才20多岁,羽翼尚未丰满,个人的命运和前途可能还完全掌握在家长的手里,身上也寄托着家族的希望和未来。他稚嫩的肩膀根本抵挡不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压力,我们真的不能奢求周朴园能够脱离时代桎梏,做一个和家庭及世俗社会彻底决裂的“有为”青年,和侍萍或独自生活,或远走天涯,那样似乎也太不现实了。最终 ,他还是屈服了,有人说他屈服于封建的门第观念,屈服于自己的虚荣心,自私心等,可是我们看到,在时隔三十年后,鲁侍萍和周朴园的对话中,多次出现“你们”,“你们家老太太”等字眼,可以看出当初逼走鲁侍萍的绝非周一人,那位老太太,即周的母亲可能起了关键性作用,周可能没有去和家长作坚决斗争的勇气,最后导致鲁侍萍出走而投河自尽的惨剧发生,从而产生了背叛侍萍的事实。但是我们看到,当他和一个所谓的门当户对的旧式小姐结婚后,两个人很不幸福,他并不爱她,加上这个小姐身体又不大好,大约在周朴园留学的时候,就病死了。试想,如果要是周想和她结婚的而硬逼走鲁侍萍的,怎么可能在新婚燕尔之际就离家而远走国外呢?当然,后来他又娶了桀骜不驯,个性傲慢的蘩漪,就自然更加怀念他最初的恋人了。在这之后,他产生了一种更为复杂的感情,他编造了一个故事,说他在三十年前,曾正式娶过一个姓梅的小姐,有一天夜里,忽然投水自杀了。三十年来,他一直用各种方式表示对这位梅小姐的怀念。他把她的照片和她过去喜欢用的家具,从南方搬到北方,照原样摆设着。还规定家人要保留“梅小姐”在周萍小时候在热天不开窗的习惯,还记得4月18日是梅小姐的生日。这种感情的内容是很复杂的,如果仅用“虚伪”这个概念来表述显然过于简单。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几个情节关键点:1.三十年的坚持,如果说是假的话,那么可能也到了“假作真时假亦真”的程度了 ,人生有多少个 三十年啊 ,而且是最黄金的三十年啊 !2.初恋的难忘。鲁侍萍是周的初恋,也很有感情,虽然离开了,但是周的心里仍然想着鲁侍萍,不然就很难解释他那么急切的离开爱妻出国留学的,并不见得那位名门闺秀就有怎么样的不好。3.周朴园最终给了鲁侍萍一张5000元的现金支票。本人没有研究过当时的5000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财富概念,但是我们可以看一下描写内容时期比较接近的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其中有祥子买一辆漂亮的黄包车的片段:“祥子本来生活在农村,18岁的时候,不幸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便跑到北平城里来做工了。生活迫使他当了人力车夫,他既年轻又有力气,不吸烟,不赌钱,咬牙苦干了3年,终于凑足了100块钱,买了一辆新车。这使他几乎激动得哭出来……他幻想着照这样下去,干上两年……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一个壮劳力苦干三年才能凑足100元,平均下来苦干一年才能结余30多元。有点数学常识的人都可以算得出5000元在当时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
而一个能做出这一行为的人也应当得到适当的肯定,因为他能尽最大努力所能做的,恐怕也只能如此了。和当下许多欠钱不还的“老赖”比起来,可能还多了些“亮色”。如果鲁侍萍接受了这笔巨款,完全可以改变全家人的命运,就是在京城也可以买上50辆车,完全可以“开车厂子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贫富悬殊巨大,就更是如此了。不过,鲁侍萍毅然决然的撕毁了那张支票,可能是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某些思想的影响至深。从现在的价值观出发,或是从法律的精神层面考量,当没有任何其它办法对受害人做出赔偿或者补偿的情况下,给予一定金钱的补偿无疑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更何况是如此巨额的补偿。
不过,既然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心的,那为什么她真的来的时候又会有如下的表现呢?周厉声说“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作者曹禺先生曾这样说过:“这是他在三十年来在尔虞我诈的争夺中积累其阿里的社会经验:我那么有钱,别人怎么突然找到我的头上来。”周朴园在那样的社会中,在经营煤矿的过程中,可能要和各种社会关系打交道,见过太多的尔虞我诈,经历过太多的江湖险恶。鲁的偶然出现和意外相逢,让周很自然的想到可能是别人布的一个局,他说出这些似乎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之类的话,虽让人觉得心寒,但也在情理之中。周朴园的感情,似乎有对自己和鲁侍萍情感的朦胧的肯定,又有对鲁侍萍的突然出现而对自己产生威胁的愤恨,有对鲁侍萍悲惨境遇的模糊的同情,又有对自身罪恶的救赎的尴尬。令人难以捉摸,难以确定。天使和魔鬼有时候是那么完美的结合在一个人身上。
当然,关于课文的内容还有许多新的阐释,不作过多赘述。缘于此,我也生发出一些感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切不可因循守旧,凭以前所学对一些经典文章作固态化的理解和解释,学生往往思维活跃,能有新的发现,也能与时俱进,结合新的时代,新的价值观,对作品作出新的阐释,会带给为师者的我们以全新的视角,正所谓教学相长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