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但是,为了治疗病症,我们不得不服药。服药过程中,如果不太注意方式方法,往往会使药物无法正常发挥的疗效,甚至还会因药物的副作用,导致伤害身体。如何在服用过程中让药的治疗效用最大化而“毒”最小化,是科学用药探讨的问题。笔者在本文中,以科学研究的根据为参考,结合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的服药习惯和传统服药理念,对科学服药进行一番探讨,以资参考。
一、对服药时间的探讨
说到服药时间,大多数人脑子里就跳出“一日三次”的概念。产生这种意识的原因,很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在人们的潜意识里,饭都是一日三餐,那用来治病的药,自然也是一次三餐。不仅如此,在人们的脑子里,往往还认为吃药必须在饭后。其实,这些都不科学。
医生开给病人的药物,是根据病人的病症,按药效而制定的,有一定的最佳时间。比如“一日三次”,是根据药物一天24小时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规定出来的,是将一天24小时分3段按每8小時服药一次推算。但是,考虑到人类的作息规律,医生参考药剂量,可调节成早上7点、下午2点、晚上10点这三个服药时间。如此服药,可以避免因随“一日三餐”而造成的白天血药浓度过高和夜间血药浓度过低。同理,“一日两次”则是按间隔12小时服药一次来计算的,考虑到作息时间,也可以适当调整。“每日一次”也是一样的。以日为单位,其实不论每日几次,服药的时间因该是相对固定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体定稳定的血药浓度,达到治疗效果。
对于饭后吃药这个问题,也应该特别注意。虽然绝大多数药物可以饭后服用,特别是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如抗菌药中的红霉素,饭后服用可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而降低不良反应。但是,每一种药物,都要自己的药性,即使同一种药,对不同体质的人,服用方法也是不同的。这就像同一种病未必就能吃同一种药一个道理。不单如此,即使一个人,也有自己变化的人体的生理功能,会随着昼夜节律改变。平时服药中,已经领取了医生开的药方,所以,重点应该考虑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就此,应将药物服用时间分为空腹、饭前、饭中、饭后和睡前几个时间段。
空腹指清晨或饭前一小时如泻药和驱虫药,这时胃内没有食物有利于药物迅速发挥疗效被机体充分吸收。饭前指饭前半个或一个小时,此时胃内几乎无食物,有利于药物在胃内吸收和作用于胃壁,如胃壁保护药、抗酸药等。值得一提的是,常用的抗菌药如阿莫西林、头孢类、氟哌酸等也应在饭前服,因为饭后服用,食物可影响抗菌药物的吸收或使药物的利用率明显降低,进而影响抗菌药物的疗效。饭中指进食少许后服药,如助消化药多酶片,有利于食物充分混合,发挥疗效。饭后指饭后15分钟后,此时药物被胃内食物稀释减少对胃肠的刺激。睡前指睡觉前半个小时内服用,如催眠药、钙剂等,这符合人体生理功能周期,能充分发挥疗效。
二、对服药姿势的探讨
当下,人们服药一般知道注意时间、剂量,但很少人还不清楚吃药姿势也会影响药效的发挥。甚至还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
一般来说,服药姿势无外乎两种:立姿(包括坐着)和卧姿。立姿是常用且适合大多数药物服用的方法。服药最好采用直立体位或端坐姿势,尤其是大药片和胶囊制剂,这样可使药物顺利经过食道进入胃部。如同吃饭一样,相信很多人经历过,仰卧着吞服食物,很容易呛到,不易进入食道。对大多数有黏性的药物而言,仰卧吞服则易使药物粘在食道上,直接刺激食道,可能会引发炎症和溃疡并影响疗效。
卧姿,就是躺着吃药。人需要服药,一般都是身体状况不佳,这个时候,最大的舒服某过于能够躺在床上,于是,不少人习惯躺着吃药或者吃完药马上躺下,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做法都是不妥当的。但是,有些药物比较特殊,需要刻意采取卧位姿势服用。如硝酸甘油,它会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患者含服硝酸甘油时如采取站立体位,则可能因体位性低血压而昏倒,应采用半卧位,使回心血量减少,利于心绞痛较快缓解。又如服用睡眠诱导期短的安眠药,应在服用后立即躺卧,以免因昏昏沉沉而产生意外。
在服用药物的同时,除了汤水性质的,一般都要用到送药水,这也是应该和服药姿势联合起来考虑的。一些人喜欢用牛奶、果汁、茶水等送服药物,虽然避免了药物的苦味,但却影响药物的疗效,有些还可能会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推荐的做法是,送药水选择白开水,因为白开水比较纯粹,又能促进药物溶解发挥作用。
服用完药物,除了必须躺下的或者无法活动的患者,一般人应该在服药后稍做轻微活动,避免药物滞留食道,同时促进药效发挥。切忌服药之后半小时内做剧烈运动。
三、对服用不同成药的探讨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药物的提炼越来越充分,针对不同的药性和病症,制成不同成药,如片剂、胶囊、糖浆、气雾剂等。每种成药,其实有自身的特殊的服药方法,必须引起重视。
我们常见的成药,主要是片剂和胶囊。有些人感觉吞咽一粒胶囊或一片药很困难,尤其是老年人因唾液分泌减少,吞咽胶囊或药片更加困难。如此,在服药前,我们可先漱漱口或先喝些温水以湿润咽喉,然后将药片或胶囊放在舌的后部,就一口白开水咽下。若担心卡在喉咙里,可将药片研碎或将胶囊内药物倒出,置汤匙内,以温水混匀服用。但要注意,一些药片或胶囊是只能整个服用的,需遵遗嘱选用正确服用方法。如肠溶片,它是一种在胃液中不崩解,而在肠液中能够崩解、吸收的一种片剂,将药物制成肠溶片是为了满足药物性质及治疗的需要。
液态,也是很多成药的形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口服的,一种是外用的。口服的如糖浆。不少人喝糖浆剂喜欢对着瓶口大约的喝一口,然后喝一口水,这种方法是绝对不可取的,因为这样既污染了瓶内的药物,而且计量也不够准确,不能保证药物发挥疗效。应按照瓶身的刻度用勺子倒出所需的剂量缓缓吞下,5分钟内不要喝水,这样有利于药液充分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里面,形成保护性黏膜,以减轻黏膜的炎症反应,缓解咳嗽。当然,这样也可保证糖浆减少病菌感染,保持药效。外用的则有滴眼液、滴耳液、滴鼻剂等。此类药物,使用前一定要清洁双手和眼、耳、鼻等用药部位,把药瓶握在手中数分钟,使药液温度接近体温,依照医生所指定的滴数使用。
另外,常见的还有气雾剂、栓剂等,都有自己的使用方法,可参考说明书或谨尊医嘱,本文因专注于口服药品,不再赘述。
一、对服药时间的探讨
说到服药时间,大多数人脑子里就跳出“一日三次”的概念。产生这种意识的原因,很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在人们的潜意识里,饭都是一日三餐,那用来治病的药,自然也是一次三餐。不仅如此,在人们的脑子里,往往还认为吃药必须在饭后。其实,这些都不科学。
医生开给病人的药物,是根据病人的病症,按药效而制定的,有一定的最佳时间。比如“一日三次”,是根据药物一天24小时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规定出来的,是将一天24小时分3段按每8小時服药一次推算。但是,考虑到人类的作息规律,医生参考药剂量,可调节成早上7点、下午2点、晚上10点这三个服药时间。如此服药,可以避免因随“一日三餐”而造成的白天血药浓度过高和夜间血药浓度过低。同理,“一日两次”则是按间隔12小时服药一次来计算的,考虑到作息时间,也可以适当调整。“每日一次”也是一样的。以日为单位,其实不论每日几次,服药的时间因该是相对固定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体定稳定的血药浓度,达到治疗效果。
对于饭后吃药这个问题,也应该特别注意。虽然绝大多数药物可以饭后服用,特别是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如抗菌药中的红霉素,饭后服用可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而降低不良反应。但是,每一种药物,都要自己的药性,即使同一种药,对不同体质的人,服用方法也是不同的。这就像同一种病未必就能吃同一种药一个道理。不单如此,即使一个人,也有自己变化的人体的生理功能,会随着昼夜节律改变。平时服药中,已经领取了医生开的药方,所以,重点应该考虑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就此,应将药物服用时间分为空腹、饭前、饭中、饭后和睡前几个时间段。
空腹指清晨或饭前一小时如泻药和驱虫药,这时胃内没有食物有利于药物迅速发挥疗效被机体充分吸收。饭前指饭前半个或一个小时,此时胃内几乎无食物,有利于药物在胃内吸收和作用于胃壁,如胃壁保护药、抗酸药等。值得一提的是,常用的抗菌药如阿莫西林、头孢类、氟哌酸等也应在饭前服,因为饭后服用,食物可影响抗菌药物的吸收或使药物的利用率明显降低,进而影响抗菌药物的疗效。饭中指进食少许后服药,如助消化药多酶片,有利于食物充分混合,发挥疗效。饭后指饭后15分钟后,此时药物被胃内食物稀释减少对胃肠的刺激。睡前指睡觉前半个小时内服用,如催眠药、钙剂等,这符合人体生理功能周期,能充分发挥疗效。
二、对服药姿势的探讨
当下,人们服药一般知道注意时间、剂量,但很少人还不清楚吃药姿势也会影响药效的发挥。甚至还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
一般来说,服药姿势无外乎两种:立姿(包括坐着)和卧姿。立姿是常用且适合大多数药物服用的方法。服药最好采用直立体位或端坐姿势,尤其是大药片和胶囊制剂,这样可使药物顺利经过食道进入胃部。如同吃饭一样,相信很多人经历过,仰卧着吞服食物,很容易呛到,不易进入食道。对大多数有黏性的药物而言,仰卧吞服则易使药物粘在食道上,直接刺激食道,可能会引发炎症和溃疡并影响疗效。
卧姿,就是躺着吃药。人需要服药,一般都是身体状况不佳,这个时候,最大的舒服某过于能够躺在床上,于是,不少人习惯躺着吃药或者吃完药马上躺下,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做法都是不妥当的。但是,有些药物比较特殊,需要刻意采取卧位姿势服用。如硝酸甘油,它会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患者含服硝酸甘油时如采取站立体位,则可能因体位性低血压而昏倒,应采用半卧位,使回心血量减少,利于心绞痛较快缓解。又如服用睡眠诱导期短的安眠药,应在服用后立即躺卧,以免因昏昏沉沉而产生意外。
在服用药物的同时,除了汤水性质的,一般都要用到送药水,这也是应该和服药姿势联合起来考虑的。一些人喜欢用牛奶、果汁、茶水等送服药物,虽然避免了药物的苦味,但却影响药物的疗效,有些还可能会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推荐的做法是,送药水选择白开水,因为白开水比较纯粹,又能促进药物溶解发挥作用。
服用完药物,除了必须躺下的或者无法活动的患者,一般人应该在服药后稍做轻微活动,避免药物滞留食道,同时促进药效发挥。切忌服药之后半小时内做剧烈运动。
三、对服用不同成药的探讨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药物的提炼越来越充分,针对不同的药性和病症,制成不同成药,如片剂、胶囊、糖浆、气雾剂等。每种成药,其实有自身的特殊的服药方法,必须引起重视。
我们常见的成药,主要是片剂和胶囊。有些人感觉吞咽一粒胶囊或一片药很困难,尤其是老年人因唾液分泌减少,吞咽胶囊或药片更加困难。如此,在服药前,我们可先漱漱口或先喝些温水以湿润咽喉,然后将药片或胶囊放在舌的后部,就一口白开水咽下。若担心卡在喉咙里,可将药片研碎或将胶囊内药物倒出,置汤匙内,以温水混匀服用。但要注意,一些药片或胶囊是只能整个服用的,需遵遗嘱选用正确服用方法。如肠溶片,它是一种在胃液中不崩解,而在肠液中能够崩解、吸收的一种片剂,将药物制成肠溶片是为了满足药物性质及治疗的需要。
液态,也是很多成药的形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口服的,一种是外用的。口服的如糖浆。不少人喝糖浆剂喜欢对着瓶口大约的喝一口,然后喝一口水,这种方法是绝对不可取的,因为这样既污染了瓶内的药物,而且计量也不够准确,不能保证药物发挥疗效。应按照瓶身的刻度用勺子倒出所需的剂量缓缓吞下,5分钟内不要喝水,这样有利于药液充分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里面,形成保护性黏膜,以减轻黏膜的炎症反应,缓解咳嗽。当然,这样也可保证糖浆减少病菌感染,保持药效。外用的则有滴眼液、滴耳液、滴鼻剂等。此类药物,使用前一定要清洁双手和眼、耳、鼻等用药部位,把药瓶握在手中数分钟,使药液温度接近体温,依照医生所指定的滴数使用。
另外,常见的还有气雾剂、栓剂等,都有自己的使用方法,可参考说明书或谨尊医嘱,本文因专注于口服药品,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