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振兴东北工业的重要意义
1.对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总体上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加快实现工业化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中国的强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要求必须要有自己的、完善的工业体系。实践证明,对外交流、引进外资、以市场换技术,不可能引进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现代化是买不来的,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必须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东北的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虽然已不能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但其完整的工业体系,具有相当技术素养的产业工人队伍,在全国仍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2.对解决东北的就业具有决定性意义
由于生产的逐步萎缩,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已成为我国下岗失业人员集中地区。如果以2001年全国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为依据,计算东北的从业人员,2001年东北应有从业人员6120.25万人,和实际从业人员的差距为-1598.65万人。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增加就业,保障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体现。
3.对平衡我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加快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出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政策,从沿海开放到浦东的开放、开发,再到沿江开放、西部大开发,每一次开放、开发,都使开放、开发地区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为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同时,也使我国的区域增长格局日趋平衡。
而东北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庞大的现代工业基础、熟练的产业工人队伍及各类专项技术人才,实施“东北大开发”,将使东北蕴藏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并具有良好的投入产出效果,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优化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重振东北工业具有的优势
1.制造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
东北三省具有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据2001年统计,在制造业29个行业中,行业净资产占全国相应行业净资产比重在10%以上的有12个,3%~10%的有15个,不足3%的只有两个。东北制造业行业的产值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规模,行业产值占全国行业产值比重最小的行业,其产值占全国行业产值的比重也为1.00%;有22个行业的产值比重在3%以上。可以说,东北是我国制造业种类最齐全的地区,这种优势是地区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今后东北重振制造业优势的宝贵财富。
2.具有雄厚的科研力量
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既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又有雄厚的科技人才优势,是我国科技人才、科研力量的密集区。沈阳现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所,国家科技部已将沈阳确定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推进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建设试点城市”。此外,长春的汽车及光机研究所,哈尔滨的焊接、水轮机研究所等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有的甚至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另据2001年的统计数据,东北三省的高等学校数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分别占全国的11.59%、11.98%和9.91%,众多的科技人才,为新技术的创新、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长期的工业化大生产,也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良好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这也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
3.骨干企业集中,在全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重点发展的地区,国家重点投资所建企业,多为行业内骨干企业,如第一重型机器厂、哈尔滨三大动力设备厂、沈阳输变电设备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大连造船厂等都是行业中的巨人。这些企业的优势产品,如一汽的汽车、哈尔滨的60万千瓦发电机组、沈阳生产的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大连的10万吨级油轮等产品至今仍代表着我国相关行业生产的最高水平。东北的制造业大型装备的生产能力是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区、川陕地区不可比拟的,此外,企业长期形成并积累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也是一笔无形资产,是新兴企业一时难以具备的。
东北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虽然我国加入WTO后,东北工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激烈竞争,但应当看到,东北今天面临的困境,并不是由于单纯的技术落后所造成,而是国家政策、历史遗留问题、体制及资金等多方面造成的结果。因此,只要坚持改革,发挥现有优势,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新产品,东北工业的振兴并不是一句空话。
1.强化机械、冶金、化学(包括石化)工业的地位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机械工业基地。机械工业产品是国民经济增长和技术升级的原动力,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产业升级对重大技术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成套设备、船舶、智能化仪器仪表、汽车及其零部件、数控机床的需求将有较快增长,而这些产品都是东北机械工业的长项;此外,国际市场的需求也划分为不同层次,我国一些有比较优势的机械产品还有很大的出口潜力,这也可以成为东北机械工业的增长点。
化学工业是东北重要的支柱产业,近年来也有所萎缩。其主要原因是,产品结构缺乏竞争力,原料类产品、大路货产品居多。振兴东北的化学工业,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石油工业基础,石化企业要加强同石油工业的联合,利用东北的科技优势和制造业优势,努力增加石油化工产品的差异化,力争使石化产业成为东北经济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另外,应加快化学工业的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农用化工产品,提高东北化学工业的竞争力。
虽然近年来东北钢铁工业在全国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在全国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鞍钢、本钢为代表的东北钢铁工业近年来的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果,产销率有所提高,行业利润大幅度上升,适销钢材种类较为齐全,线材、中厚板、镀锌板、造船板、冷轧薄板、无缝钢管、带钢等均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
今后東北钢铁工业的发展,应继续加大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对钢铁工业的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和技术含量,使产品更加贴近市场的需求;同时,还应不断强化企业的管理水平,否则,再多的利润,也将被平庸的管理消耗掉。
2.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医药产业
以汽车制造为主的东北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东北第一位的支柱产业和是东北仅有的为数不多的处于扩张状态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东北制造业中惟一的资产利用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行业。
今后东北地区汽车工业的发展,首先,要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地区汽车工业的联合,进一步形成规模和品种优势,强化在全国的竞争力。第二,要进一步强化研发能力,摆脱跨国公司对产品投放的控制。
纵观东北地区未来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可以明显看到,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生产还将有所发展,但不可能成为推进东北地区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东北地区未来应在软件产业上有所突破,发挥东北科研院所集中、科研人员密集的优势,结合未来东北制造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所提供良好机遇,以软件园为基地,大力发展应用软件,力争使软件产业成为东北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总体上看,医药制造业是东北目前为数不多的发展势态良好的行业之一,东北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医药制造业发展成为东北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还应加快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东北医药制造业新兴的增长点。
3.加大纺织、食品工业的调整力度
尽管东北纺织工业目前仍面临较大困难,但发展纺织工业在东北仍大有可为。首先,纺织工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纺织工业可以吸收大批劳动力就业。其次,纺织工业的基础犹在,2001年全国纺织业固定资产新度为65.92%,而东北高达71.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这种优势在东北其他行业中并不多见。
发展东北的纺织工业,首先要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对于设备先进,但资产负债率高、管理落后的企业,要通过深化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对技术含量低、利润率低的一般化产品,应逐步淘汰,集中力量发展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东北纺织工业的发展。
东北是著名的农产品基地,发展粮食、肉类的深加工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速东北食品工业的发展,不但要打绿色牌,还要加快培育名牌产品、龙头企业,通过名牌产品、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实现农产品深加工的不断发展。
振兴东北制造业的若干建议
1.应重视资金投入对振兴东北制造业的重要作用
增加国家对东北的投资,要同东北的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对于基础好、在全国具有优势且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要加大投资力度,更新装备,重振企业的竞争力。而对于生产技术含量低、生产能力过剩的企业,则应果断退出该产品的生产领域,通过与优势企业的联合或被其兼并,使企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2.国家应加大对东北重大装备的定货
今后,为支持东北经济的结构调整,凡是由中央政府掌握的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如能源、交通等大型国产化项目的装备制造方面的任务,应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向东北老工业基地倾斜。
3.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和体制创新的力度
2001年东北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仍高达73.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84个百分点。国有经济的高比重,严重抑制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创新,不改变这一现象,东北工业不可能实现较快速度的增长。
加快体制创新,应以发展民营经济作为重点,应当消除一系列体制障碍和观念的束缚,对民营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给予支持政策,特别对大力吸收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民营企业,应制定政策,给予更加优惠的支持,尽快引导扶持一批骨干民营企业,使之尽快成为东北经济新的增长点。
4.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
东北企业普遍存在着新产品开发能力较弱这一问题,其中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有限,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创新意识较弱,小富即安的思想无疑是主要原因。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已有成果,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围绕国家建设和群众的需求,支持、引导企业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步伐,开发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档产品作为企业的立业之本,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
5.加快同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合作
对重化工业的生产能力进行技术提升和改造,需要的资金规模较大,技术难度较高,东北地区的企业与跨国资本和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作,不仅可以获得资金、技术的支持,还可以通过体制创新,使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此外,广泛参与同跨国公司的合作,还可以为产品进入全球市场创造便利条件。
注:固定资产新度=(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固定资产原值)×100%
1.对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总体上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加快实现工业化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中国的强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要求必须要有自己的、完善的工业体系。实践证明,对外交流、引进外资、以市场换技术,不可能引进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现代化是买不来的,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必须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东北的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虽然已不能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但其完整的工业体系,具有相当技术素养的产业工人队伍,在全国仍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2.对解决东北的就业具有决定性意义
由于生产的逐步萎缩,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已成为我国下岗失业人员集中地区。如果以2001年全国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为依据,计算东北的从业人员,2001年东北应有从业人员6120.25万人,和实际从业人员的差距为-1598.65万人。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增加就业,保障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体现。
3.对平衡我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加快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出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政策,从沿海开放到浦东的开放、开发,再到沿江开放、西部大开发,每一次开放、开发,都使开放、开发地区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为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同时,也使我国的区域增长格局日趋平衡。
而东北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庞大的现代工业基础、熟练的产业工人队伍及各类专项技术人才,实施“东北大开发”,将使东北蕴藏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并具有良好的投入产出效果,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优化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重振东北工业具有的优势
1.制造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
东北三省具有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据2001年统计,在制造业29个行业中,行业净资产占全国相应行业净资产比重在10%以上的有12个,3%~10%的有15个,不足3%的只有两个。东北制造业行业的产值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规模,行业产值占全国行业产值比重最小的行业,其产值占全国行业产值的比重也为1.00%;有22个行业的产值比重在3%以上。可以说,东北是我国制造业种类最齐全的地区,这种优势是地区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今后东北重振制造业优势的宝贵财富。
2.具有雄厚的科研力量
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既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又有雄厚的科技人才优势,是我国科技人才、科研力量的密集区。沈阳现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所,国家科技部已将沈阳确定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推进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建设试点城市”。此外,长春的汽车及光机研究所,哈尔滨的焊接、水轮机研究所等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有的甚至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另据2001年的统计数据,东北三省的高等学校数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分别占全国的11.59%、11.98%和9.91%,众多的科技人才,为新技术的创新、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长期的工业化大生产,也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良好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这也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
3.骨干企业集中,在全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重点发展的地区,国家重点投资所建企业,多为行业内骨干企业,如第一重型机器厂、哈尔滨三大动力设备厂、沈阳输变电设备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大连造船厂等都是行业中的巨人。这些企业的优势产品,如一汽的汽车、哈尔滨的60万千瓦发电机组、沈阳生产的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大连的10万吨级油轮等产品至今仍代表着我国相关行业生产的最高水平。东北的制造业大型装备的生产能力是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区、川陕地区不可比拟的,此外,企业长期形成并积累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也是一笔无形资产,是新兴企业一时难以具备的。
东北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虽然我国加入WTO后,东北工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激烈竞争,但应当看到,东北今天面临的困境,并不是由于单纯的技术落后所造成,而是国家政策、历史遗留问题、体制及资金等多方面造成的结果。因此,只要坚持改革,发挥现有优势,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新产品,东北工业的振兴并不是一句空话。
1.强化机械、冶金、化学(包括石化)工业的地位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机械工业基地。机械工业产品是国民经济增长和技术升级的原动力,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产业升级对重大技术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成套设备、船舶、智能化仪器仪表、汽车及其零部件、数控机床的需求将有较快增长,而这些产品都是东北机械工业的长项;此外,国际市场的需求也划分为不同层次,我国一些有比较优势的机械产品还有很大的出口潜力,这也可以成为东北机械工业的增长点。
化学工业是东北重要的支柱产业,近年来也有所萎缩。其主要原因是,产品结构缺乏竞争力,原料类产品、大路货产品居多。振兴东北的化学工业,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石油工业基础,石化企业要加强同石油工业的联合,利用东北的科技优势和制造业优势,努力增加石油化工产品的差异化,力争使石化产业成为东北经济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另外,应加快化学工业的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农用化工产品,提高东北化学工业的竞争力。
虽然近年来东北钢铁工业在全国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在全国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鞍钢、本钢为代表的东北钢铁工业近年来的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果,产销率有所提高,行业利润大幅度上升,适销钢材种类较为齐全,线材、中厚板、镀锌板、造船板、冷轧薄板、无缝钢管、带钢等均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
今后東北钢铁工业的发展,应继续加大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对钢铁工业的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和技术含量,使产品更加贴近市场的需求;同时,还应不断强化企业的管理水平,否则,再多的利润,也将被平庸的管理消耗掉。
2.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医药产业
以汽车制造为主的东北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东北第一位的支柱产业和是东北仅有的为数不多的处于扩张状态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东北制造业中惟一的资产利用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行业。
今后东北地区汽车工业的发展,首先,要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地区汽车工业的联合,进一步形成规模和品种优势,强化在全国的竞争力。第二,要进一步强化研发能力,摆脱跨国公司对产品投放的控制。
纵观东北地区未来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可以明显看到,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生产还将有所发展,但不可能成为推进东北地区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东北地区未来应在软件产业上有所突破,发挥东北科研院所集中、科研人员密集的优势,结合未来东北制造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所提供良好机遇,以软件园为基地,大力发展应用软件,力争使软件产业成为东北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总体上看,医药制造业是东北目前为数不多的发展势态良好的行业之一,东北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医药制造业发展成为东北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还应加快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东北医药制造业新兴的增长点。
3.加大纺织、食品工业的调整力度
尽管东北纺织工业目前仍面临较大困难,但发展纺织工业在东北仍大有可为。首先,纺织工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纺织工业可以吸收大批劳动力就业。其次,纺织工业的基础犹在,2001年全国纺织业固定资产新度为65.92%,而东北高达71.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这种优势在东北其他行业中并不多见。
发展东北的纺织工业,首先要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对于设备先进,但资产负债率高、管理落后的企业,要通过深化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对技术含量低、利润率低的一般化产品,应逐步淘汰,集中力量发展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东北纺织工业的发展。
东北是著名的农产品基地,发展粮食、肉类的深加工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速东北食品工业的发展,不但要打绿色牌,还要加快培育名牌产品、龙头企业,通过名牌产品、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实现农产品深加工的不断发展。
振兴东北制造业的若干建议
1.应重视资金投入对振兴东北制造业的重要作用
增加国家对东北的投资,要同东北的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对于基础好、在全国具有优势且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要加大投资力度,更新装备,重振企业的竞争力。而对于生产技术含量低、生产能力过剩的企业,则应果断退出该产品的生产领域,通过与优势企业的联合或被其兼并,使企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2.国家应加大对东北重大装备的定货
今后,为支持东北经济的结构调整,凡是由中央政府掌握的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如能源、交通等大型国产化项目的装备制造方面的任务,应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向东北老工业基地倾斜。
3.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和体制创新的力度
2001年东北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仍高达73.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84个百分点。国有经济的高比重,严重抑制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创新,不改变这一现象,东北工业不可能实现较快速度的增长。
加快体制创新,应以发展民营经济作为重点,应当消除一系列体制障碍和观念的束缚,对民营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给予支持政策,特别对大力吸收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民营企业,应制定政策,给予更加优惠的支持,尽快引导扶持一批骨干民营企业,使之尽快成为东北经济新的增长点。
4.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
东北企业普遍存在着新产品开发能力较弱这一问题,其中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有限,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创新意识较弱,小富即安的思想无疑是主要原因。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已有成果,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围绕国家建设和群众的需求,支持、引导企业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步伐,开发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档产品作为企业的立业之本,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
5.加快同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合作
对重化工业的生产能力进行技术提升和改造,需要的资金规模较大,技术难度较高,东北地区的企业与跨国资本和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作,不仅可以获得资金、技术的支持,还可以通过体制创新,使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此外,广泛参与同跨国公司的合作,还可以为产品进入全球市场创造便利条件。
注:固定资产新度=(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固定资产原值)×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