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角色 转变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新课程逐渐推广之际,准确认识与全面把握教师新角色已成当务之急。
一、新課程下教师应由知识的传递者向教学过程的指导者转变
传统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承的教学,在多数情况下,非但不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某种程度上还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与学习期望。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让学生获取学习方法,感受学习过程,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与重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任务是导学、导读、导看、导思、导行,给予学生更多自学、自读、自说、自练和自做的机会。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研究,亲身感悟、体验的地方,而不要把课堂视为欣赏教师讲演、被动静听和接受结论的场所。
二、新课程下教师应由教学的管理者向教学的合作者转變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这表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将逐渐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也就是说,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将是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从学习的意义上来说,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这应该是本质的关系。教师是学生的伙伴,这样二者的关系才平等。教师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时时刻刻地配合学生,真正为学生的学习着想,从学生的学习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不至于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而非让学生配合自己,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老师只有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学习的伙伴,才有可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同悲共喜,教师才能有投入,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站在合作者的平等的地位上,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取平等的意识,主动的意识,参与的意识……
(一)变单一学习为合作学习
合作既要有师生间的合作,也要有生生间的合作。师生间的合作要求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见解,能够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生生间的合作要有充分讨论的时间,让各小组成员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彼此交流各自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在相互交流中借鉴别人的表达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合作学习可在针对学习的重点难点质疑、理解之时,可在学生学习有异议之时,可在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之时,也可在就课外阅读、社会实践之后的谈收获谈体会时进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理解能力的差异,学生所关注的侧重点及理解程度的不一样,群体展开合作交流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水平高低各异呈现出个性化特征,而这些都可能与教者的理解及教学设计不一至。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二)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的语言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动态组合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各种活动中学习语言,积淀语感,陶冶情操,培养个性。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亲自去调查、了解、研究,去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
(三)变讲授教学为活动教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来说最主要的途径是活动式教学。活动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教学形式。作为一种教学观,它视教学过程,尤其是课堂教学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过程,活动是建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新型学习方式的平台,因此,活动式教学是实施新型学习方式的主要途径。活动是建立平等、民主、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的契机,活动是促进主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中介。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构建学生的主题性学习活动,实现教学活动化。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要求教师善于挖掘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条件和活动策略:通过“活动场”的培育,着力于“效应场”的生成,实现活动教学化。具体到一堂课,就是要以活动的理念,融通课情与学情建构教学,通过若干广泛、深入、多元的互动、有序有效的学生主体活动,化解重难点,带动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的高效多益。
三、新课程下教师应由教材的忠实实施者向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者转变
要改变过去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弊端,就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实践的机会,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课程资源。
以上,从不同视角对新教师角色进行了基本定位,其实教师远不是“圣人与完人”,能够分身从事多种职业,只不过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能够行使上述角色的功能与职责。教师在新课程中扮演多重角色乃是大势所趋,因此徘徊与张望只能拉大教师与新课程的距离,使自己游离于课程改革之外。对于教师来说,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尽快地融入到课程改革中来,尽早找到自己与新课程的差距,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以便在新课程实施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新课程逐渐推广之际,准确认识与全面把握教师新角色已成当务之急。
一、新課程下教师应由知识的传递者向教学过程的指导者转变
传统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承的教学,在多数情况下,非但不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某种程度上还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与学习期望。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让学生获取学习方法,感受学习过程,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与重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任务是导学、导读、导看、导思、导行,给予学生更多自学、自读、自说、自练和自做的机会。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研究,亲身感悟、体验的地方,而不要把课堂视为欣赏教师讲演、被动静听和接受结论的场所。
二、新课程下教师应由教学的管理者向教学的合作者转變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这表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将逐渐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也就是说,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将是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从学习的意义上来说,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这应该是本质的关系。教师是学生的伙伴,这样二者的关系才平等。教师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时时刻刻地配合学生,真正为学生的学习着想,从学生的学习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不至于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而非让学生配合自己,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老师只有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学习的伙伴,才有可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同悲共喜,教师才能有投入,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站在合作者的平等的地位上,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取平等的意识,主动的意识,参与的意识……
(一)变单一学习为合作学习
合作既要有师生间的合作,也要有生生间的合作。师生间的合作要求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见解,能够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生生间的合作要有充分讨论的时间,让各小组成员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彼此交流各自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在相互交流中借鉴别人的表达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合作学习可在针对学习的重点难点质疑、理解之时,可在学生学习有异议之时,可在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之时,也可在就课外阅读、社会实践之后的谈收获谈体会时进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理解能力的差异,学生所关注的侧重点及理解程度的不一样,群体展开合作交流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水平高低各异呈现出个性化特征,而这些都可能与教者的理解及教学设计不一至。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二)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的语言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动态组合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各种活动中学习语言,积淀语感,陶冶情操,培养个性。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亲自去调查、了解、研究,去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
(三)变讲授教学为活动教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来说最主要的途径是活动式教学。活动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教学形式。作为一种教学观,它视教学过程,尤其是课堂教学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过程,活动是建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新型学习方式的平台,因此,活动式教学是实施新型学习方式的主要途径。活动是建立平等、民主、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的契机,活动是促进主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中介。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构建学生的主题性学习活动,实现教学活动化。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要求教师善于挖掘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条件和活动策略:通过“活动场”的培育,着力于“效应场”的生成,实现活动教学化。具体到一堂课,就是要以活动的理念,融通课情与学情建构教学,通过若干广泛、深入、多元的互动、有序有效的学生主体活动,化解重难点,带动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的高效多益。
三、新课程下教师应由教材的忠实实施者向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者转变
要改变过去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弊端,就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实践的机会,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课程资源。
以上,从不同视角对新教师角色进行了基本定位,其实教师远不是“圣人与完人”,能够分身从事多种职业,只不过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能够行使上述角色的功能与职责。教师在新课程中扮演多重角色乃是大势所趋,因此徘徊与张望只能拉大教师与新课程的距离,使自己游离于课程改革之外。对于教师来说,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尽快地融入到课程改革中来,尽早找到自己与新课程的差距,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以便在新课程实施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