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3—12岁是儿童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孩子认识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长技能的愿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训练,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对他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反之,如果不注意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将会贻害终生。那么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 、习惯的养成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生活经验提出不同的侧重点
幼儿因其年龄不同、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其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也不同,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不同年龄区别对待。3—6岁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个性倾向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代。由于孩子生活的环境差异较大,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集千万宠爱与一身,从而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有些孩子做事拖拉、自控力较差等,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做为教师我们要有耐心,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在幼儿良好行为出现时及时表扬。哪怕是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始幼儿产生要更加好好表现的欲望,产生良性循环。
(1)、根据年龄段有所侧重。一方面,不同年龄班的孩子,注重不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小班应以生活卫生习惯和语言习惯为主:因为幼儿初入园,独立生活能力相对较弱,应注重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同时,有许多幼儿在家中没有接触普通话,从家庭走到幼儿园,要学习使用普通话和礼貌用语。在中班应以健体习惯、劳动习惯和审美习惯为主: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自我服务的同时,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加强身体锻炼,通过种种手段来感受美和表现美。在大班应以学习习惯和社会性交往习惯为主:通过两年多的幼儿园集体生活,小朋友之间已经非常熟悉,出现一些冲突、矛盾也是很正常的,要解决好矛盾,就要学会交往;同时,大班的幼儿面临升入小学学习,要搞好幼小衔接,应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
(2)、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有所侧重。枯燥、单一的教育形式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这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目的和结果。因此,在生活教育中,除了口头提醒、正面引导之外,还在环境方面下了功夫。
二、教师的身体力行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教师的榜样作用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教师就是他们心中的偶像,只有品质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品德优良的人才。欲正人,先正己。我们都知道,孩子经常是用他稚嫩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一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幼儿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此我们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把工作中的一切细节问题当成一件大事来做,花大力气做,把小事做细、做全面,真正做到细致严谨,用我们的爱心、举止和言语来为孩子展现自己高尚优雅的风度和修养,对他们施以正面影响。教师和幼儿朝夕相处,是幼儿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给幼儿以耳濡目染的影响,在教师的潜移默化长期熏陶下,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是非标准,并以此来检验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儿童常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师都是这样的”。教师要求儿童将地上的玩具捡起来,同时也在要求自己去捡,一改过去教师站立不动,却对幼儿行为指手画脚的“严师形象”;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时,教师也常常对幼儿的行为作出“谢谢”的反应;在街上偶遇幼儿家长,教师热情地向家长打招呼等等这些都看似微不足道却十分重要的教师表率行为会直接作用于幼儿。
三、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发现孩子快乐的源泉。
快乐虽然对每个成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体验,对孩子来说却是大同小异。他们会为了得到一个玩具而快乐,会因为老师的一声赞扬而快乐,会为了获得一颗五角星而快乐。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并与他人融洽相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向幼儿渗透、灌输“好孩子要常常想到别人的需要”的思想,介绍一些对社会作出过贡献的人物。让幼儿在实践中加深感受他人的情感体验,加深理解关心他人行为的意义。让幼儿学会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思想情感。并教给孩子关心他人的一些做法。提醒幼儿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应伸出援助之手。组织一些“玩具大家玩”、“喂娃娃吃饭”等活动,引导幼儿学着关心别人,说说“今天,我帮助了x x”,及时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体验关心他人的快乐。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使这种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
总而言之,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它需要家庭、社会、幼儿园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练习和实践,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必须从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必须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一系列活动,教师要作表率,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另外家园还要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一 、习惯的养成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生活经验提出不同的侧重点
幼儿因其年龄不同、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其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也不同,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不同年龄区别对待。3—6岁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个性倾向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代。由于孩子生活的环境差异较大,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集千万宠爱与一身,从而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有些孩子做事拖拉、自控力较差等,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做为教师我们要有耐心,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在幼儿良好行为出现时及时表扬。哪怕是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始幼儿产生要更加好好表现的欲望,产生良性循环。
(1)、根据年龄段有所侧重。一方面,不同年龄班的孩子,注重不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小班应以生活卫生习惯和语言习惯为主:因为幼儿初入园,独立生活能力相对较弱,应注重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同时,有许多幼儿在家中没有接触普通话,从家庭走到幼儿园,要学习使用普通话和礼貌用语。在中班应以健体习惯、劳动习惯和审美习惯为主: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自我服务的同时,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加强身体锻炼,通过种种手段来感受美和表现美。在大班应以学习习惯和社会性交往习惯为主:通过两年多的幼儿园集体生活,小朋友之间已经非常熟悉,出现一些冲突、矛盾也是很正常的,要解决好矛盾,就要学会交往;同时,大班的幼儿面临升入小学学习,要搞好幼小衔接,应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
(2)、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有所侧重。枯燥、单一的教育形式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这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目的和结果。因此,在生活教育中,除了口头提醒、正面引导之外,还在环境方面下了功夫。
二、教师的身体力行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教师的榜样作用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教师就是他们心中的偶像,只有品质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品德优良的人才。欲正人,先正己。我们都知道,孩子经常是用他稚嫩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一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幼儿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此我们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把工作中的一切细节问题当成一件大事来做,花大力气做,把小事做细、做全面,真正做到细致严谨,用我们的爱心、举止和言语来为孩子展现自己高尚优雅的风度和修养,对他们施以正面影响。教师和幼儿朝夕相处,是幼儿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给幼儿以耳濡目染的影响,在教师的潜移默化长期熏陶下,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是非标准,并以此来检验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儿童常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师都是这样的”。教师要求儿童将地上的玩具捡起来,同时也在要求自己去捡,一改过去教师站立不动,却对幼儿行为指手画脚的“严师形象”;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时,教师也常常对幼儿的行为作出“谢谢”的反应;在街上偶遇幼儿家长,教师热情地向家长打招呼等等这些都看似微不足道却十分重要的教师表率行为会直接作用于幼儿。
三、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发现孩子快乐的源泉。
快乐虽然对每个成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体验,对孩子来说却是大同小异。他们会为了得到一个玩具而快乐,会因为老师的一声赞扬而快乐,会为了获得一颗五角星而快乐。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并与他人融洽相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向幼儿渗透、灌输“好孩子要常常想到别人的需要”的思想,介绍一些对社会作出过贡献的人物。让幼儿在实践中加深感受他人的情感体验,加深理解关心他人行为的意义。让幼儿学会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思想情感。并教给孩子关心他人的一些做法。提醒幼儿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应伸出援助之手。组织一些“玩具大家玩”、“喂娃娃吃饭”等活动,引导幼儿学着关心别人,说说“今天,我帮助了x x”,及时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体验关心他人的快乐。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使这种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
总而言之,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它需要家庭、社会、幼儿园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练习和实践,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必须从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必须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一系列活动,教师要作表率,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另外家园还要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