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上有一个叫小磊的贫困生,家庭情况比较特殊。他的妈妈离家出走,爸爸为了维持生计常年在外打工,小磊和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考虑到他的家庭情况,我优先把他列入学校“春蕾班”的资助对象,一位热心公益的老板也经常给予他资助,老师们对他在学习和生活上都照顾有加。然而刚接手班级时,小磊让我很失望,他不仅学习不认真,还时常惹事生非。
针对这种情况,结合平时的工作经验,我认为不能一味地苛责孩子的无知和顽劣,而应该仔细地分析导致这一状况的深层原因,进而有的放矢地创设种种条件和契机,帮助他逾越心理的鸿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健全的人格。
正确引导,树立直面困难的信心
精神上的贫困,往往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作为班主任,在帮助贫困生解除生活压力的同时,更应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和精神上的贫困。正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只有及时帮助贫困生填补好精神上的缺口,他们才能迈上人生的康庄大道。
刚开始和小磊接触时,我发现他内向孤僻,意志消沉,缺乏被认同感。针对这一情况,我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他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规定自己每周和他交流谈心的次数不少于两次。同时,我还努力营造和谐、团结、活泼、向上的班级环境,利用班队课、心理健康课引导全班同学形成平等、博爱、互助的观念。在集体活动中,我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小磊大胆融入到班级大家庭中,每周一次的班会课上,我都会设计“COPY不走样”“抢椅子”等集体游戏环节,有意识地让他参与进来,通过这种方式,让他感受集体的温暖。
主动关爱,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
缺少家庭的关爱往往是导致贫困生问题重重的根源。所以加强家校沟通,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磊的妈妈离家出走,爸爸又长期漂泊在外,几乎与小磊没有任何交流。我通过电话和他爸爸进行了一番长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诉他小磊的成长离不开他的关爱,要多与孩子沟通,让他明白作为父亲的责任和义务。现在,小磊的爸爸经常主动联系我了解小磊的学习情况,也能定期抽空回家看望小磊,父子之间感情上的缺口得到了及时填补,小磊的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通过每月一次的家访,我了解到小磊经常帮爷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因此他的力气大,平时,他还学着自己做饭。在学校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体育节上,我鼓励他参加投掷类的比赛,他果然不负众望,勇夺第一名;在班级组织的烹饪活动中,他亲手为大家制作了蛋炒饭,同学们吃了都赞不绝口。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小磊感受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接纳和包容,对自己有了充分地认同,成功地融入到集体大家庭中,以一种积极阳光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学习成绩显著提升,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经常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活动体验,塑造勤劳俭朴的美德
因为生活条件相对滞后,贫困生常常会陷入对物质需求的狭隘理解中,价值观很容易被扭曲,对物质享受分外渴求,引导他们养成勤劳俭朴的美德至关重要。
小磊原本家庭困难,生活非常拮据,但受到大家的资助后,却大手大脚,经常买零食和玩具。小磊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尚处在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期,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针对这一现象创设多种活动,及时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在活动中让类似小磊这样的贫困生心灵得到涵养,精神得到升华。
我以“勤俭节约”为主题,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班级辩论等多种形式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培养他们自我反省、自我调节的能力。同时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带领他们深入社区、走进农村,跟随环卫工人、农民伯伯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体验,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孩子们逐步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样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教育方式,逐渐培养了孩子们勤俭节约的品质。
我还在班级设立勤工俭学助学岗,聘任小磊担任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班级图书角的整理,班级图书借阅的登记、发放和回收工作,我经常赠送他一些本子和书作为奖励,以调动他的积极性。这样既增加了他和其他同学沟通、接触的机会,又培养了他责任感,让他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和创造,帮助他树立远大的理想,真正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真情相待,培养懂得感恩的意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懂得感恩的人,才能在逆境中寻求希望,同时也能体会到幸福的来之不易。从刚进班时小磊的种种表现来看,他显然还没有理解感恩的含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促使我要培养他的感恩意识。
感恩之心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我充分挖掘妇女节、教师节、重阳节、感恩节等特殊节日的教育价值,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举办写作擂台,进行歌咏比赛,为身边的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通过这些举措教育他们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
同时,我还带领小磊加入社区义工林小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带他到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去做一些义务劳动,让他体验为他人奉献的快乐和成就感,同时使他明白,社会上还有许多比自己更困难的人,需要关心和帮助。
每次小磊获得春蕾班资助后,我都及时找他谈心,鼓励他勤奋学习,将来回报社会。我还请热心公益的老板到学校,和小磊面对面交流。老板很健谈,从最初的嘘寒问暖,慢慢地谈到自己的人生经历,讲述自己如何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事业有成后不忘回报社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的故事。
刚开始小磊显得有点拘谨,通过几次的交流后,他受到了很大的触动,逐渐消除了心理隔阂,并主动向资助他的老板汇报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每次分别时都很有礼貌地与对方道别。
潜移默化中,小磊的言行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课堂专注度明显提高,平时会主动关心同学,买零食玩具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对此,我深感欣慰,小磊已经能从思想上重新定位自我,规范自己的行为,懂得感恩,逐渐成长起来了。
贫困生如同一朵朵严寒中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作为园丁的我们要加倍地对他们进行关爱和呵护,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这样,他们才能为未来的人生打好底色,有信心和勇气面对困难,有能力迎接各種挑战,在阳光下自由绽放。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小学)
帮困亦需先扶志
□ 章智伟
编辑点评:
(责任编辑 李敏芃)
在对于学生的扶贫工作中,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习近平强调:“弱鸟可 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
针对这种情况,结合平时的工作经验,我认为不能一味地苛责孩子的无知和顽劣,而应该仔细地分析导致这一状况的深层原因,进而有的放矢地创设种种条件和契机,帮助他逾越心理的鸿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健全的人格。
正确引导,树立直面困难的信心
精神上的贫困,往往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作为班主任,在帮助贫困生解除生活压力的同时,更应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和精神上的贫困。正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只有及时帮助贫困生填补好精神上的缺口,他们才能迈上人生的康庄大道。
刚开始和小磊接触时,我发现他内向孤僻,意志消沉,缺乏被认同感。针对这一情况,我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他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规定自己每周和他交流谈心的次数不少于两次。同时,我还努力营造和谐、团结、活泼、向上的班级环境,利用班队课、心理健康课引导全班同学形成平等、博爱、互助的观念。在集体活动中,我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小磊大胆融入到班级大家庭中,每周一次的班会课上,我都会设计“COPY不走样”“抢椅子”等集体游戏环节,有意识地让他参与进来,通过这种方式,让他感受集体的温暖。
主动关爱,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
缺少家庭的关爱往往是导致贫困生问题重重的根源。所以加强家校沟通,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磊的妈妈离家出走,爸爸又长期漂泊在外,几乎与小磊没有任何交流。我通过电话和他爸爸进行了一番长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诉他小磊的成长离不开他的关爱,要多与孩子沟通,让他明白作为父亲的责任和义务。现在,小磊的爸爸经常主动联系我了解小磊的学习情况,也能定期抽空回家看望小磊,父子之间感情上的缺口得到了及时填补,小磊的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通过每月一次的家访,我了解到小磊经常帮爷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因此他的力气大,平时,他还学着自己做饭。在学校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体育节上,我鼓励他参加投掷类的比赛,他果然不负众望,勇夺第一名;在班级组织的烹饪活动中,他亲手为大家制作了蛋炒饭,同学们吃了都赞不绝口。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小磊感受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接纳和包容,对自己有了充分地认同,成功地融入到集体大家庭中,以一种积极阳光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学习成绩显著提升,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经常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活动体验,塑造勤劳俭朴的美德
因为生活条件相对滞后,贫困生常常会陷入对物质需求的狭隘理解中,价值观很容易被扭曲,对物质享受分外渴求,引导他们养成勤劳俭朴的美德至关重要。
小磊原本家庭困难,生活非常拮据,但受到大家的资助后,却大手大脚,经常买零食和玩具。小磊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尚处在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期,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针对这一现象创设多种活动,及时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在活动中让类似小磊这样的贫困生心灵得到涵养,精神得到升华。
我以“勤俭节约”为主题,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班级辩论等多种形式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培养他们自我反省、自我调节的能力。同时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带领他们深入社区、走进农村,跟随环卫工人、农民伯伯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体验,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孩子们逐步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样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教育方式,逐渐培养了孩子们勤俭节约的品质。
我还在班级设立勤工俭学助学岗,聘任小磊担任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班级图书角的整理,班级图书借阅的登记、发放和回收工作,我经常赠送他一些本子和书作为奖励,以调动他的积极性。这样既增加了他和其他同学沟通、接触的机会,又培养了他责任感,让他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和创造,帮助他树立远大的理想,真正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真情相待,培养懂得感恩的意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懂得感恩的人,才能在逆境中寻求希望,同时也能体会到幸福的来之不易。从刚进班时小磊的种种表现来看,他显然还没有理解感恩的含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促使我要培养他的感恩意识。
感恩之心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我充分挖掘妇女节、教师节、重阳节、感恩节等特殊节日的教育价值,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举办写作擂台,进行歌咏比赛,为身边的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通过这些举措教育他们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
同时,我还带领小磊加入社区义工林小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带他到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去做一些义务劳动,让他体验为他人奉献的快乐和成就感,同时使他明白,社会上还有许多比自己更困难的人,需要关心和帮助。
每次小磊获得春蕾班资助后,我都及时找他谈心,鼓励他勤奋学习,将来回报社会。我还请热心公益的老板到学校,和小磊面对面交流。老板很健谈,从最初的嘘寒问暖,慢慢地谈到自己的人生经历,讲述自己如何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事业有成后不忘回报社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的故事。
刚开始小磊显得有点拘谨,通过几次的交流后,他受到了很大的触动,逐渐消除了心理隔阂,并主动向资助他的老板汇报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每次分别时都很有礼貌地与对方道别。
潜移默化中,小磊的言行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课堂专注度明显提高,平时会主动关心同学,买零食玩具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对此,我深感欣慰,小磊已经能从思想上重新定位自我,规范自己的行为,懂得感恩,逐渐成长起来了。
贫困生如同一朵朵严寒中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作为园丁的我们要加倍地对他们进行关爱和呵护,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这样,他们才能为未来的人生打好底色,有信心和勇气面对困难,有能力迎接各種挑战,在阳光下自由绽放。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小学)
帮困亦需先扶志
□ 章智伟
编辑点评:
(责任编辑 李敏芃)
在对于学生的扶贫工作中,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习近平强调:“弱鸟可 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