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古镇作为一个文化旅游项目可谓是风生水起,全国各地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古镇先后被开发成旅游景区,竞争随之加剧,大家都在一窝蜂的做起了“客栈”、“民间手工艺品”、“传统艺术表演”等旅游项目,这其间同质化成了古镇景区发展所不能不面临的问题。
一些聪明的投资者发现,旅游对文化的融合,就是要找到合适的业态,文化通过业态表达出来,业态也包括建筑形态和自然生态。把文化通过业态表达出来的过程,就是将文化打造成一个旅游产品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往往走在最前列的便是“住”,也因此促使一批精品酒店走向主题化,这其中以禅文化为代表的一些精品客栈的崛起,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古镇文化项目的又一“蓝海”。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半间房也能开客栈,”这让很多前往各古镇旅游的人们充满了怨念,“现在看到的最多的是乱哄哄、闹嚷嚷的人流,住的也不踏实,既无法让人怀古,又难以让人寻觅人文精神。”文化的传承是在一个大的区域内进行的,因此,在同一个地区出现同质文化不足为奇,但这不应该成为古镇旅游景区同质竞争甚至重复规划建设的借口。
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古镇仍然是以避世最佳场所般存在,每逢节假日,人们习惯于拖家带口在古镇找一处僻静之所,小住个一两日,短暂的抛开尘世烦忧,这也是古镇融汇禅文化的先天优势。禅修之道始于修止,“止”是宁谧的开展,“山有小孔,仿佛若有光”,拥有一个修身、养性、治心、怡情的宁静之所,是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古镇本身的祥和、宁静似乎正在慢慢被禅文化主题酒店带回这些文化故里。随着禅文化介入到古镇客栈中,古镇住宿的供需平衡正在被无形打破。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推门入凡尘,进门即归隐”,古镇中的禅酒店与外界虽一墙之隔,却恍如隔世,在房间中找一处心旷神怡之所,泡一壶普洱,慢慢品着,让时间在静心、修心、养心中凝固。大熙法师说:“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有一个冷暖自知的过程,而在泡茶的过程中也是有一个冷暖自知的过程,这两者之间有某种契合,那是类似修持禅定的体味。品茶的过程中完全把禅作为一种生活来体现。”跳脱出城市的钢筋水泥、车水马龙,源自自然、没有仪式就是对隐逸之贵最好的理解。用“禅”修的智慧让所有追求心灵宁静,夜伴钟眠,晨起早课,览寺庙,食素斋,抄经书,给旅客心灵上的安抚,是社会精英享受生命的理解。
就让我们赶快收拾行囊,寻找古镇中一个充满禅味的客栈,用充足的休息帮助自己更好地参透禅意吧。距上海不到90公里有一处古镇,名曰西塘,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吴根越角之称。古称胥塘的西塘,地势平坦河流纵横,自然环境十分幽静,处处绿波荡漾,家家临水映人。小镇上廊棚清一色的黑瓦盖顶,连为一体,绵延不断,催人发思古之悠情。古河道旁的古居民宅重重叠叠,俨然是一派古风犹存的情调。
沪杭线上的禅意浓浓
禅文化主题酒店赋予古镇的又一生机
很难想象在繁华绮丽的沪杭线上,还会保存这样的一个民风淳朴的古镇,依旧是一拱如月的石桥,依旧是桨声四起的流水,依旧是青瓦灰墙的人家,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西塘的文化核心是“善”,这与禅宗所倡导的与人为善有着莫大的渊源,民风由禅而善,客栈则是由善而禅。在位于乾隆皇帝御笔所题的著名景点“圣堂”内,西塘般若禅文化主题会所(精品客栈)悄然成为这片最核心景点内的一抹亮色。
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从塘东街景区侧门进入,拐进烧香港北街,弄堂口一栋白墙墨顶的房子赫然而立,此地远离酒吧街的喧嚣,又没有塘西街摩肩接踵的游客群穿梭在并不宽阔的街道上,酒店外墙的青灰大面积脱落,露出了斑驳陆离的砖石结构,似乎在向每一位靠近它的人诉说着它的过去,又似乎在用这朴质的外表告诉我们世上最大的法则是自然法则:“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青石门柱早已被岁月侵蚀的失去了本色,举头三尺两个大字“般若”安静的提示我们,这是一家禅文化主题客栈。
客栈前身本是一家大户人家的宅院,非常讲究曲径通幽,小小的门口进去是一个一米见宽的天井,然后才是内堂的大门,因为古镇西塘很小,临河或面河的宽度十分有限,水乡的宅院十分讲究与河相邻,所有的民居建筑都与河道成垂直关系,而街道与河道又几乎平行,因此宅院与街道也就有了垂直关系。空间小,地就贵,一家紧挨着一户。既然在街面不可能占有很大的宽度,宅院也就只能向纵枰方向发展,成为狭长的条状。如果用西塘人的话来解释这现象,那就是屋“长”意味着主人的福气,房屋的寿命也长,十分吉利。
也许是这家客栈的老板是虔诚的佛教徒,又或者他特别的喜欢泰国小乘佛教文化,从酒店的命名上就不难看出,般若即是大智慧,佛教中用以指如实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与一般的智慧相区别。般若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酒店大堂到庭院水榭再到客房,我们随时都能在手边发现“白象”,在不起眼处找到佛家谒语,无一不充满着佛经里的般若大智慧。大熙法师所说的禅修不是一味的在禅堂中静坐,应该把禅的理念应用到生活中去,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轻梵香缓烹茶聆竹影享月华
般若的五重智慧被拿来命名主建筑内的五间客房,分别是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和眷属般若,这五个般若所包涵的智慧是不断递增的,同时也是被包涵与包涵的关系。每间客房的陈设都是根据其名字进行量身打造,希望通过这些陈设告诉人们禅智慧的五重启蒙境界,而具体如何参悟,就要看个人的领悟能力了。
小编下榻的是一间名为“文字”的客房,顾名思义即悟道以后所有的智慧都自然的流露出来,这是一间一室两厅的复式,透明玻璃门与大落地窗正对着庭院,一扇画着墨竹的屏风与落地窗间,摆放着一套核桃木桌椅。小编一下午的光景就是在这张椅子上度过的,把玩着青瓷茶杯,品着浓醇的普洱,看着窗外的飞雪,心中剩下的只有静。
屏风背后则是一副大大的释迦摩尼木像,佛像面对的是一个稍微大一些的厅,一个卧榻,一张方桌,绣着白象的靠枕,布袋佛的画像,铜质的坐佛雕塑,所有器皿上都雕刻着不同韵意的佛家图案,这里几乎是一个小乘佛品展厅。二层的阁楼便是卧房,当关闭除天窗外的所有卷帘,昏暗的房间中,一缕光束从天而降,仿佛打开了人世间的混沌,这个世界一下子明了了。一刹那重拾起内心曾经的梦想,曾经的那份静谧和虔诚。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佛家的文化,同时也是内心安静和独白的菩提树。
酒店还有两间名为“明心”“见性”的大套房游离在般若主建筑之外的另一套古宅中,这所小别院拥有独立的院子和露台,犹如一朵浮萍虽无根却与生命之源有着扯不断的牵连。酒店负责人说,希望住在这里的人能够真正触碰到“真如心”的大智慧吧!
一些聪明的投资者发现,旅游对文化的融合,就是要找到合适的业态,文化通过业态表达出来,业态也包括建筑形态和自然生态。把文化通过业态表达出来的过程,就是将文化打造成一个旅游产品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往往走在最前列的便是“住”,也因此促使一批精品酒店走向主题化,这其中以禅文化为代表的一些精品客栈的崛起,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古镇文化项目的又一“蓝海”。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半间房也能开客栈,”这让很多前往各古镇旅游的人们充满了怨念,“现在看到的最多的是乱哄哄、闹嚷嚷的人流,住的也不踏实,既无法让人怀古,又难以让人寻觅人文精神。”文化的传承是在一个大的区域内进行的,因此,在同一个地区出现同质文化不足为奇,但这不应该成为古镇旅游景区同质竞争甚至重复规划建设的借口。
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古镇仍然是以避世最佳场所般存在,每逢节假日,人们习惯于拖家带口在古镇找一处僻静之所,小住个一两日,短暂的抛开尘世烦忧,这也是古镇融汇禅文化的先天优势。禅修之道始于修止,“止”是宁谧的开展,“山有小孔,仿佛若有光”,拥有一个修身、养性、治心、怡情的宁静之所,是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古镇本身的祥和、宁静似乎正在慢慢被禅文化主题酒店带回这些文化故里。随着禅文化介入到古镇客栈中,古镇住宿的供需平衡正在被无形打破。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推门入凡尘,进门即归隐”,古镇中的禅酒店与外界虽一墙之隔,却恍如隔世,在房间中找一处心旷神怡之所,泡一壶普洱,慢慢品着,让时间在静心、修心、养心中凝固。大熙法师说:“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有一个冷暖自知的过程,而在泡茶的过程中也是有一个冷暖自知的过程,这两者之间有某种契合,那是类似修持禅定的体味。品茶的过程中完全把禅作为一种生活来体现。”跳脱出城市的钢筋水泥、车水马龙,源自自然、没有仪式就是对隐逸之贵最好的理解。用“禅”修的智慧让所有追求心灵宁静,夜伴钟眠,晨起早课,览寺庙,食素斋,抄经书,给旅客心灵上的安抚,是社会精英享受生命的理解。
就让我们赶快收拾行囊,寻找古镇中一个充满禅味的客栈,用充足的休息帮助自己更好地参透禅意吧。距上海不到90公里有一处古镇,名曰西塘,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吴根越角之称。古称胥塘的西塘,地势平坦河流纵横,自然环境十分幽静,处处绿波荡漾,家家临水映人。小镇上廊棚清一色的黑瓦盖顶,连为一体,绵延不断,催人发思古之悠情。古河道旁的古居民宅重重叠叠,俨然是一派古风犹存的情调。
沪杭线上的禅意浓浓
禅文化主题酒店赋予古镇的又一生机
很难想象在繁华绮丽的沪杭线上,还会保存这样的一个民风淳朴的古镇,依旧是一拱如月的石桥,依旧是桨声四起的流水,依旧是青瓦灰墙的人家,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西塘的文化核心是“善”,这与禅宗所倡导的与人为善有着莫大的渊源,民风由禅而善,客栈则是由善而禅。在位于乾隆皇帝御笔所题的著名景点“圣堂”内,西塘般若禅文化主题会所(精品客栈)悄然成为这片最核心景点内的一抹亮色。
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从塘东街景区侧门进入,拐进烧香港北街,弄堂口一栋白墙墨顶的房子赫然而立,此地远离酒吧街的喧嚣,又没有塘西街摩肩接踵的游客群穿梭在并不宽阔的街道上,酒店外墙的青灰大面积脱落,露出了斑驳陆离的砖石结构,似乎在向每一位靠近它的人诉说着它的过去,又似乎在用这朴质的外表告诉我们世上最大的法则是自然法则:“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青石门柱早已被岁月侵蚀的失去了本色,举头三尺两个大字“般若”安静的提示我们,这是一家禅文化主题客栈。
客栈前身本是一家大户人家的宅院,非常讲究曲径通幽,小小的门口进去是一个一米见宽的天井,然后才是内堂的大门,因为古镇西塘很小,临河或面河的宽度十分有限,水乡的宅院十分讲究与河相邻,所有的民居建筑都与河道成垂直关系,而街道与河道又几乎平行,因此宅院与街道也就有了垂直关系。空间小,地就贵,一家紧挨着一户。既然在街面不可能占有很大的宽度,宅院也就只能向纵枰方向发展,成为狭长的条状。如果用西塘人的话来解释这现象,那就是屋“长”意味着主人的福气,房屋的寿命也长,十分吉利。
也许是这家客栈的老板是虔诚的佛教徒,又或者他特别的喜欢泰国小乘佛教文化,从酒店的命名上就不难看出,般若即是大智慧,佛教中用以指如实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与一般的智慧相区别。般若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酒店大堂到庭院水榭再到客房,我们随时都能在手边发现“白象”,在不起眼处找到佛家谒语,无一不充满着佛经里的般若大智慧。大熙法师所说的禅修不是一味的在禅堂中静坐,应该把禅的理念应用到生活中去,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轻梵香缓烹茶聆竹影享月华
般若的五重智慧被拿来命名主建筑内的五间客房,分别是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和眷属般若,这五个般若所包涵的智慧是不断递增的,同时也是被包涵与包涵的关系。每间客房的陈设都是根据其名字进行量身打造,希望通过这些陈设告诉人们禅智慧的五重启蒙境界,而具体如何参悟,就要看个人的领悟能力了。
小编下榻的是一间名为“文字”的客房,顾名思义即悟道以后所有的智慧都自然的流露出来,这是一间一室两厅的复式,透明玻璃门与大落地窗正对着庭院,一扇画着墨竹的屏风与落地窗间,摆放着一套核桃木桌椅。小编一下午的光景就是在这张椅子上度过的,把玩着青瓷茶杯,品着浓醇的普洱,看着窗外的飞雪,心中剩下的只有静。
屏风背后则是一副大大的释迦摩尼木像,佛像面对的是一个稍微大一些的厅,一个卧榻,一张方桌,绣着白象的靠枕,布袋佛的画像,铜质的坐佛雕塑,所有器皿上都雕刻着不同韵意的佛家图案,这里几乎是一个小乘佛品展厅。二层的阁楼便是卧房,当关闭除天窗外的所有卷帘,昏暗的房间中,一缕光束从天而降,仿佛打开了人世间的混沌,这个世界一下子明了了。一刹那重拾起内心曾经的梦想,曾经的那份静谧和虔诚。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佛家的文化,同时也是内心安静和独白的菩提树。
酒店还有两间名为“明心”“见性”的大套房游离在般若主建筑之外的另一套古宅中,这所小别院拥有独立的院子和露台,犹如一朵浮萍虽无根却与生命之源有着扯不断的牵连。酒店负责人说,希望住在这里的人能够真正触碰到“真如心”的大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