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试题中古代诗歌炼字艺术赏析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讲究炼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特点,往往一字不同而境界迥异。对炼字艺术的赏析,是高考诗歌鉴赏的一个热点。中国古代诗人炼字多从动词、形容词、数词、虚词等方面入手,了解其炼字艺术及效果,有助于提高赏析能力。比较赏析时,主要看不同的两个词在同一艺术环境中,哪一个词更符合全诗描写的景象,组合在诗句中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更能够引起读者的想象。高考中,对诗歌语言炼字艺术进行赏析的表述规律,可以归纳为:字义——意境——感情。
  【关键词】高考古代诗歌炼字艺术赏析
  语言凝炼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古人作诗填词很重视炼字,讲究“一字传神”。贾岛“推敲”的典故,传为千古美谈;唐代诗人陆延让,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感慨;诗圣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句所表达的炼字精神,成为不同时代诗人的一面艺术旗帜;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选定,更是古代诗人炼字的典范。品味古代诗歌语言时,如果能多关照一些关键字词,往往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意象的特点,领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正因为如此,高考语文试题中古代诗歌的内容,比较注重对炼字艺术赏析能力的考查,炼字艺术的赏析,是高考诗歌语言赏析的一个热点。
  附表:近三年全国及各地涉及“炼字”艺术的高考试题
  上表8道题中,有2道题是要求考生找出“诗眼”,并进行简要赏析,有6道题是题面给出了关键词,要求考生比较、赏析。这里就有一个怎么样既快又准地找出“诗眼”和怎样正确完整地赏析、解答的问题。而考生是否具备足够的判断能力和赏析能力,从根本上来说,当然要靠长期的文化积累。但是,了解和掌握古代诗人炼字的一些基本表现手法,也有助于提高判断能力和赏析能力,便于在高考时对这类赏析题作出正确、完整的解答。本文试就高考中古代诗歌炼字艺术的赏析,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体会古代诗人的炼字艺术
  
  古人炼字时,特别喜欢在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这几种词上作文章。古代诗歌的“诗眼”,也就在这类字词上。认真体会古代诗人的炼字艺术,是提高判断能力和赏析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和高考复习指导时,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下面,就引例作一些简要分析。
  1动词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意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它们往往有转换虚实、结合动静、传情达意的艺术效果。
  以2004年全国统考卷的一道试题为例:该题要求考生分析“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这句诗选自宋祁的《木兰花》上阕;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红杏,本是静物。春暖花开,也可以说“春意浓”。但词人或许捕捉到了红杏枝头成群的蜜蜂、蝴蝶飞舞忙着采花酿蜜的景象,着一“闹”字,以动态写静态,表现出春天的蓬勃生机,一派盎然的春意便境界全出,给人以美的感受。
  又如2005年上海高考题,要求考生赏析李白《望庐山瀑布》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挂”字。
  瀑布,本是从悬崖上倾泻而下的,是动景,但诗人是写“遥看”中的瀑布景象,着一“挂”字,就将动态景观静化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与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的动景相互映衬,形成一动一静的视觉艺术效果。
  再如孔尚任的《哀江南》曲: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剩”字,可以是“留”,也可以是“见”,为何作者独独选择了“剩”字?须知孔尚任的《哀江南》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典范之作,这段曲词写的是长板桥边的风景:长板桥边,曾经是歌妓聚居,繁华热闹,风景优美,而今当年横跨清溪的半里桥,是旧红板也没一条,而且是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落照下,只剩一树柳弯腰,给人一种凄清冷落之感;而“剩”字本身有“残存、残余”之意,是被动的,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这与全曲意境相协调;从现在只剩一树柳弯腰,令人想见昔日之繁华,“剩”的时间性,表达一种昔盛今衰的变迁感,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深切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2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如李白的《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2004年浙江高考题,要求考生分析本词“玉阶空伫立”一句中,“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从词的上阕可以看出,“楼上人”是在平林笼烟,寒山凝碧,瞑色入楼的日暮景色中生发愁思的。“愁”什么呢,从下阕中可以看出,是愁羁旅他乡的征夫不归。因此“玉价空伫立”一句中的“空”字,就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下得楼来久久地伫立玉阶上盼望征夫归来,而又无法实现愿望的思妇,从盼望到失望,渐渐感觉“又是白等了”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又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名句。该联共用了五个形容词: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上联一个“直”字,下联一个“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3数量词
  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变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例如诗僧齐已的《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自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本诗第四句原作是“昨夜数枝开”,诗人将诗拿给郑谷看。郑谷指出,“数枝”不能说明“早”,遂将“数”字改成“一”,“数枝开”,变成“一枝开”。齐已大喜下拜,称郑谷为“一字师”。这个故事说明,古代诗人作诗时,对数量词的运用,也是反复推敲的。
  同样的故事也在元代发生过。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两句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看后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变成“几点早梅何处春”。“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把原诗所写开在树上的“一树早梅”改绘成逐水而流的“几点”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语气流畅,韵味平添。
  4、虚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罗大经《鹤林玉露》指出:“作诗要健字撑拄,活字斡旋。撑拄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就是从这个角度看到炼虚字的作用。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其中又以杜甫最为擅长。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春草“自”碧,寂寞之心难言;黄鹂“空”啼,荒凉之境无限。又如“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清人薛雪说:“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一瓢诗话》)王维《观猎》的第三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着一“忽”字,则见返营驰骋之疾速,真有瞬息“千里”之感。从上面所引的例证中,我们就不难看出,诗词中经过诗人用心锤炼的虚字,也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只有认真领略,才能得其妙。
  5、叠词
  古诗中常见叠词,因其双声叠韵,深得声韵之妙。叠词在诗歌里有多种表达功能,这里就不赘述了。
  古代诗人炼字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目的是选择最恰当的字眼来表情达意。阅读时须根据诗意仔细琢磨,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才能作出正确、完整的赏析。
  
  二、比较赏析古诗中不同字词的表达效果
  
  高考试卷中,常常出现要求考生比较赏析不同字词的试题。前表列出的8道试题中,比较赏析题就有3个,可见比较赏析在古代诗歌鉴赏考题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
  比较赏析的字词,既有实词,又有虚词。但无论哪一类词,要判断用哪一个更好,必须进行比较分析,方可作出结论。
  1、看哪个词的语境更符合全诗所描绘的景象。以王湾《次北固山下》为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004年湖北卷,要求对本诗第三句末字比较“失”与“阔”哪个字更好。
  要区别这两个字孰好,首先要了解诗中描写的季节和环境:“江春入旧年”说明时届旧年与新年交替之际,江上已有春意;一、二句更点明一路行来所见的是“青山”、“绿水”;第三句“潮平两岸阔”,描绘的是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水与岸齐平了,江面也就更为宽阔。“阔”,是“潮平”的结果。一个“阔”字,展示出潮水上涨后江面的恢弘阔大,这既符合全诗描写的季节、环境,又给人以抒胸荡气的美阔。如果将“阔”字改为“失”字,景象就大不相同了,“岸”不见了,那就不是春潮与岸齐平,而是汹涌浩大的洪水冲垮或淹没堤岸,四处泛滥了。这不但与诗中描绘的环境格格不入,更破坏了全诗由眼前美好的自然景象而勾起思乡之情的意境。“失”与“阔”哪个字更好,就不言自明了。
  2、看哪个词描绘的艺术形象更好。以苏轼《蝶恋花》(上阕)为例: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多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词中第三句“绿水人家绕”的“绕”,过去有的版本作“晓”。2004年辽宁卷要求对“绕”与“晓”作比较赏析。
  我认为,这里用“绕”字,与前两句同为写实,指环境。绿水环抱农家,是常见景象,用“绕”字描绘,形象具体,动静结合,艺术形象优美,能令人产生美的联想。而“晓”字则是写虚,指时间,无形象可言,无从产生联想,也就缺乏美的感受。
  对于此处用“绕”好还是用“晓”好的问题,历史上曾有过争论,但以主张用“绕”字的为多。解放以后出版的各种古诗词书籍,此处也少见用“晓”字的。由此可见,无论古人今人,大多倾向于用“绕”字来赏析此句。其选择的标准,大概也就在“绕”字所展示的艺术形象上。
  3、看哪个词表达的意境更能引起读者的想象和回味。以王安石的《江宁夹江》和方惟深的《舟下建溪》为例:
  《江宁夹江》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船犹有去年痕。
  2005年辽宁卷,要求比较赏析两首诗等四句中“应有”和“犹有”哪个更好。
  这两首诗,内容大体相同,只有几字之差。作者描写的景物,都是客舟孤帆,月色黄昏,无灯小店以及半死的出岸沙枫。系船只是其中的一个细节。因为天色昏暗,倾斜半死的出岸沙枫也只是夜色朦胧中的模糊景物。作者“去年”曾经此地,在这棵沙枫上系过船,因而王安石根据自己的回忆,判定沙枫上“应有”去年系船的痕迹。这虽属主观判断,却能引起读者想象和回味,诗意浓厚。方惟深诗中此处用“犹有”,则是细看后的视觉形象了。这与全诗描绘的景象不符。在朦胧夜色中,谁能够看得那么仔细呢?谁又能看得那么清楚呢?更重要的是,由于写得太实,反而难以勾起读者的想象,反而给人以趣味淡然的感觉。据《莆田文献》说:“方惟深此诗荆公(指王安石)爱之,尝书左右,后人误入荆公集中。”此段记载是真是假,暂且不论,但可以说明的是,王诗是成于方诗之后。正因为如此,王诗才得以将“犹有”改为“应有”。这一改动,不但符合古代人炼字的习惯,而且使这句诗的韵味更深一层,因而也更具欣赏价值。
  比较赏析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无论怎样比较,都要注意把握两点,即了解词本身的含义及表达效果;通晓全诗描绘的景象或所表达的意境。
  
  三、高考诗歌语言鉴赏的主观表述
  
  高考诗歌赏析的难点在于学生“意会”(读懂诗歌)之后的“言传”(语言表述)。所以,在了解了古人炼字的特点,掌握了比较赏析的方法后,下一步要解决的就是语言表述问题,运用与诗歌赏析的表述相适应的话语系统。
  炼字是以炼意为前提的,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从前引诸例来看,成功的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与美学化。所以,对诗歌语言炼字艺术进行赏析的表述规律,可以归纳为:字义——意境——感情。首先用自己的话阐释该词的含义,其中既包括字面义,也包括语境义;然后,就指向诗歌的意境,或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谈对表达诗人感情所起的作用。
  下面,就以2003年高考全国卷古代诗歌题及答案来验证这一规律。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问:你认为这首诗的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且时已“落暮”,似乎显得阴冷。(语境义)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表达效果)的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可以看出,找出诗眼后,对诗眼的赏析包括三个要点:一是解释清楚“咽”“冷”的意思,二是写出两字的表达效果,三是“咽”“冷”二字描写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即“意境。”这里要说明的是,掌握表述规律只是掌握了解答诗歌语言的炼字艺术鉴赏题型的技巧,而真正深层次、高水平的鉴赏,是建立在丰厚的古典文学积累基础之上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予学生古典诗歌的熏陶,鼓励学生多读,多积累,增加文化积淀。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尽情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逐渐提高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参考文献:
  
  ①《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②《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③《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④《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⑤李元洛《炼字与炼意》(《采石矶诗词》2004年第一期)
  (作者单位:414012湖南省岳阳市长炼中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仅靠几册教材,难以使学生弄明白,因此课外阅读显得尤其重要。    一、继续课内阅读,巩固课内阅读的成果    对任何一篇课文的理解都不是一次完成的,一般都要经过反复多次的学习,才可能理解得深,记忆得牢。而这反复,多次的功用,就要通过课外阅读的形式来获得。课外阅读就起了促进课内阅读、强化课内阅读的作用。    二、扩大阅读领域,发展阅读能力    这是课外阅读的又一个作用。扩大阅读
期刊
青少年时期,正值一个人的思想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目前,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复杂多变,加之信息传播媒介的多样化,致使当代的青少年学生表现出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等特点。这样,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在课堂上对教材内容提出疑问,对教师讲述的某些观点提出相反的看法,我们把学生提出的此类问题称为“逆向”提问。  如何对待学生的“逆向”提问?需要教师潜心研究,并积极寻找教学对策,以最佳的方法解
期刊
我国数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教师“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有限知识的“学会”,轻无限知识的“会学”,教师习惯通过大量练习来让学生学习数学,这是我国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这显然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
期刊
文综考试的题型每年总是在做小的调整,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做为开卷考试中历史学科的一种典型题型却总能以它独特的形式存在。材料分析题主要是向学生提供一则或数则历史材料,将学生带进一个预先设置的情境中,然后利用材料中的一些内容提出若干问题,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题型。解答此类题需识读材料、分析材料,然后做答。但有许多学生在做题时感到无从下手,摸不到头尾,答题不能切中要
期刊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贯穿古今的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
期刊
主题的提出:  钟祥,“钟聚祥瑞”之意,地处江汉平原中部,素有“鱼米之乡”之称。这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地方,美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古朴的民俗风情……为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有利素材。同时学校又开展了“可爱的家乡”校本教研活动。为此,我们利用家乡的美景、美食及语言文化作为探究内容,确立了“神秘钟祥帝王之乡”的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景色
期刊
根据新课程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教学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在不断地摸索实践。一方面加强实验创新,改进实验装置,增强实验效果;另一方面实验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完成,比如不论是校内的汇报课还是校外的观摩课,甚至一些教学光盘中,大多数演示实验都是由学生完成,教师再指导小结(个别教师不指导)。这些改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要运用材料,进行对应练习,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思想政治;培养;思维能力。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做人教育、公民教育、法制教育、社会教育课,是向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思想观点,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一门科学。运用我们掌握的观点去分析事实需要人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课中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期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新物质的发现和发明无处不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光芒。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渗透到化学教学中。  1、重视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意识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一切有利时机讲一些化学家发现、发明创造的实例,分析他们的思想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例如,拉姆赛、瑞利发现惰性气体的故事,瑞利取了一瓶空气,先除
期刊
“浩瀚的宇宙,来自何方?茫茫的星辰,脚步匆匆,神奇的物质,巨大的能量,不尽的信息,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这是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一章“神奇的物质世界”的卷首语。新教材结合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等特点,不但插入了大量有吸引力的彩色照片,而且设计了多层次的学生探究活动,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物理世界,引导学生用智慧和双手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去发现。如何利用新教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