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稼先》(人教版初中第四册语文第20课)一文的教学顺利推进着,学生正争先恐后地品评课文。
生:英雄已逝,忠魂长眠。作者追忆着友人的光辉一生,感慨悲歌、以泪铸文。本文既是一篇人物传记,又是一篇祭文,更是一首献给友人的最深情的挽歌。我认为本文情感美。
生:本文语言凝重深沉,低回掩抑,一赞三叹。在句式的运用上长短结合,富有变化,使语言具有和谐之感,参差之美,并运用了排比,引用,对比,反复等修辞。我认为本文语言美。
生:邓稼先没有留恋国外纸醉金迷的生活,学业有成后毅然回国,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临危受命,从此以后别妻离子,隐姓埋名,一头扎进荒漠,埋头苦干,一千就是28年,成功地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他是“中国的脊梁”。我认为本文人物形象美。
生:本文有六个部分,以小标题隔开;这六个部分一气呵成,如果联结起来,就可以组成邓稼先灿烂的生命线。我认为本文结构美。
……
品评酣畅淋漓,师生均感意醉神迷。
“老师,我给课文提点意见,‘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第115页)这句话是病句。”一名学生忽然站起来冷不丁地说。
全班愕然。
流淌的小河被巨石阻住,在回旋,在激荡,刚才的美好氛围荡然无存。
我很欣赏这样的孩子,敢想,敢说,有自己的思维。我说:“你敢向课本挑战,很好。谈谈看法吧!”
“这句话词序颠倒。任何发明创造都应该先研究再设计制造,原句中‘设计制造’和‘研究’应该调换位置。”
掌声一片。我异常兴奋,觉得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于是说:“我欣赏你的见解,更欣赏你的勇气。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看文中还有没有要改进的地方?”
读书,思考,讨论。
一位学生霍然站起,他说:“‘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之所以能成功地领导许许多多各阶层人士,为中华民族……’(第117页)这个句子也是病句,‘许许多多’和‘各’同时修饰‘阶层’重叠了,也不准确,应改为‘各阶层许许多多人士’。”
他的话音刚落,又一位学生朗朗而语:“‘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第115页)这个句子也不恰当,‘全身大出血,的意思是全身各个部位都大出血,这种情况根本不会出现,我认为应该把‘全身’删去。”
又一位学生款款道来:“‘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第117页)一句中,‘“纯”字所代表的品格’令人费解,写文章要清楚明白,不应躲闪含糊。”
接着,又有一名学生侃侃而谈:“‘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第117页)一句中,‘最不要’改为‘最不愿’更符合语言习惯。”
下课了,学生意犹未尽。虽然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我却无限欣喜,一刹那间的思路转变,竟然营造出一个异彩纷呈的课堂来。学生的见解也许有不成熟之处,但是,他们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名人的勇气和批判接受的意识却是千金难买啊!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说:“语文教学中也该给学生增加质疑,挑剔、否定、反驳、辨误、修正能力的训练,从语文学习来讲,从面向未来来讲,这种具有力度具有刚性的语文素质,其存在意义并不亚于领悟、品味、赏析等比较柔美的语文素质……”(余映潮《中学语文教例品评》,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第98—99页)通过这节课,我更加深刻领悟了这段话。
(作者通联:河南夏邑韩道口镇四中)
生:英雄已逝,忠魂长眠。作者追忆着友人的光辉一生,感慨悲歌、以泪铸文。本文既是一篇人物传记,又是一篇祭文,更是一首献给友人的最深情的挽歌。我认为本文情感美。
生:本文语言凝重深沉,低回掩抑,一赞三叹。在句式的运用上长短结合,富有变化,使语言具有和谐之感,参差之美,并运用了排比,引用,对比,反复等修辞。我认为本文语言美。
生:邓稼先没有留恋国外纸醉金迷的生活,学业有成后毅然回国,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临危受命,从此以后别妻离子,隐姓埋名,一头扎进荒漠,埋头苦干,一千就是28年,成功地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他是“中国的脊梁”。我认为本文人物形象美。
生:本文有六个部分,以小标题隔开;这六个部分一气呵成,如果联结起来,就可以组成邓稼先灿烂的生命线。我认为本文结构美。
……
品评酣畅淋漓,师生均感意醉神迷。
“老师,我给课文提点意见,‘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第115页)这句话是病句。”一名学生忽然站起来冷不丁地说。
全班愕然。
流淌的小河被巨石阻住,在回旋,在激荡,刚才的美好氛围荡然无存。
我很欣赏这样的孩子,敢想,敢说,有自己的思维。我说:“你敢向课本挑战,很好。谈谈看法吧!”
“这句话词序颠倒。任何发明创造都应该先研究再设计制造,原句中‘设计制造’和‘研究’应该调换位置。”
掌声一片。我异常兴奋,觉得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于是说:“我欣赏你的见解,更欣赏你的勇气。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看文中还有没有要改进的地方?”
读书,思考,讨论。
一位学生霍然站起,他说:“‘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之所以能成功地领导许许多多各阶层人士,为中华民族……’(第117页)这个句子也是病句,‘许许多多’和‘各’同时修饰‘阶层’重叠了,也不准确,应改为‘各阶层许许多多人士’。”
他的话音刚落,又一位学生朗朗而语:“‘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第115页)这个句子也不恰当,‘全身大出血,的意思是全身各个部位都大出血,这种情况根本不会出现,我认为应该把‘全身’删去。”
又一位学生款款道来:“‘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第117页)一句中,‘“纯”字所代表的品格’令人费解,写文章要清楚明白,不应躲闪含糊。”
接着,又有一名学生侃侃而谈:“‘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第117页)一句中,‘最不要’改为‘最不愿’更符合语言习惯。”
下课了,学生意犹未尽。虽然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我却无限欣喜,一刹那间的思路转变,竟然营造出一个异彩纷呈的课堂来。学生的见解也许有不成熟之处,但是,他们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名人的勇气和批判接受的意识却是千金难买啊!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说:“语文教学中也该给学生增加质疑,挑剔、否定、反驳、辨误、修正能力的训练,从语文学习来讲,从面向未来来讲,这种具有力度具有刚性的语文素质,其存在意义并不亚于领悟、品味、赏析等比较柔美的语文素质……”(余映潮《中学语文教例品评》,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第98—99页)通过这节课,我更加深刻领悟了这段话。
(作者通联:河南夏邑韩道口镇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