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陶然亭,有一个特殊的墓地,这座墓的合葬者,虽是一男一女,却并非夫妻。生前,他们甚至并非恋人关系,但死后,他们合葬于此。
这个墓地,正是“高石墓”,高是指革命烈士高君宇,而石,则是革命志士、诗人石评梅。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高君宇墓碑上的这句话,取自高君宇日记,是海涅的一段话。而把这句话刻在墓碑上的,正是高君宇墓地合葬者:女诗人石评梅。
这行字外,石评梅还刻了几行特殊的小字:“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的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
1920年年初,在山西同乡会上,已是诗人的石评梅偶遇同乡青年高君宇。高君宇的演讲,让石评梅热血沸腾。演讲后,石评梅主动向高君宇打了招呼。高君宇在听了石评梅的自我介绍后,激动地说:我在报上看过你的文章,对你的才华和思想非常倾慕。交谈中,高君宇惊喜地发现,两人不仅是同乡,他们的父辈竟还是旧识。而他与她,还曾是儿时的玩伴……
这次会面后,他们都对彼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因为革命需要,此时的高君宇不得不经常在北京和山西两地奔波,協助开展各种革命活动。也正因为如此,他时常遭到敌人的通缉。
不得已之下,两人只得以鸿雁传书的方式继续感情交流。他们借着纸笺,谈文学、谈理想、谈抱负、谈国家大事。一得空,他们便相约北京南郊的陶然亭,一起赏花、散步。
一个是风度翩翩的才子,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娇弱女子,一来二去间,特殊的情愫便不自主地萌生了。高君宇对石评梅的文学才华很佩服,而石评梅也十分倾慕这位共产主义斗士。
转眼3年,1923年秋天,石评梅又收到高君宇的一封来信。拆开信,一片火红的枫叶滑落眼前。“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这封突如其来的求爱信,让石评梅陷入忧虑和矛盾中,她怔住了。沉思良久,她提笔在红叶上写下了一行字:“枯萎的花篮不能承受这鲜红的叶儿。”
石评梅的“不能承受”背后,有太多的沉重。在此之前,她曾因为一段持续3年的恋爱而耗尽了心力。
经历过这段感情后,石评梅便发誓终身不嫁。更为重要的是,石评梅一直以为高君宇与封建包办婚姻里的妻子还有复合的可能。当高君宇拿到这封“回信”时,他久久地凝望着红叶上的字句,陷入了沉思。高君宇知道,这是石评梅的婉拒,但早已打定主意的高君宇,岂会因为她的婉拒而退缩。但石评梅始终固执地守着她终身不嫁的信条,她在信里写道:感情是深渊,能吞没一切!相比石评梅的固执,高君宇更固执,他坚信:她会是他一生的伴侣。“这种信念越来越强烈了,我能感觉到,我们最终一定会永远在一起!”高君宇说。
石评梅快过生日了,高君宇特地去店里买了一大一小两个象牙戒指。
“一个大点的我自己戴在手上,一个小的我寄给你, 愿你承受了它。或许你不忍吧!再令它如红叶一样的命运。愿我们用‘白’来纪念这枯骨般死静的生命。”
石评梅收到那枚象牙戒指后,并未退还。她明白,这对白色戒指象征了二人会永远保持“纯洁如冰雪的友谊”。
高君宇见石评梅这次终于没退还戒指,心里舒了一口气。他在接下来的信里,再次向石评梅倾诉思念之情。但这次,石评梅又退缩了。她在回信里说:愿永远做他唯一知己的朋友、同志。
年底,因奔波劳累,加之思念石评梅的缘故,本身有肺病的高君宇病倒了,在住院的这段日子,石评梅每天都来探视高君宇。
此间,高君宇见石评梅一直戴着那枚象牙戒指,很是开心。但这次病后出院不久,高君宇患急性阑尾炎再次住进了医院。因术后大出血,1925年3月6日凌晨,高君宇去世,时年29岁。
高君宇的突然离世,让石评梅震惊不已,她怎么也不肯相信高君宇竟会这样离开自己。葬礼上,悲痛欲绝的石评梅,甚至未能到现场送他最后一程。高君宇过世后,石评梅以同乡、同事的身份,带着高君宇遗物返乡。直到到了高君宇家,石评梅才知道:君宇和原配早已解除婚约,她如今仅是高家的女儿。
临回北京前,高君宇原配拿出几本日记说:“我不识字,但我请识字的人看过,这日记是写给一个姑娘的,开头的字是‘梅’,我想应该是你。”石评梅颤抖着打开日记,那无比熟悉的字映入眼帘:
“梅,我虽无力使海上无浪,但是经你正式决定了我们命运之后,我很相信这狂风统治的心海,总有一天风平浪静,不管这是在千百年后,或者就是这握笔的即刻……”
回到北京后的每一天里,石评梅都在自责中,她怪自己太脆弱,太不果断,没有及早地和高君宇结合。石评梅整理了高君宇所有的文字和书信,他的革命思想,他的理想,她都懂了。她顺着他的脚步,将他的革命思想、主张写进了自己的诗文里。她用这种方式,实现了他与她的结合。
在她每周去哭祭的高君宇墓旁,她写下了《墓畔哀歌》,表达刻骨的思念之情:“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玉颈的围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颗一颗红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爱心。我愿意燃烧我的肉身化成灰烬,我愿放浪我的热情怒涛汹涌,让我再见见你的英魂。”
由于悲伤过度加之操劳,3年后的1928年9月,年仅26岁的才女石评梅因病离世。巧的是,她也和高君宇一样,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死后,遵照她的遗嘱,她被葬于高君宇墓旁。
这个墓地,正是“高石墓”,高是指革命烈士高君宇,而石,则是革命志士、诗人石评梅。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高君宇墓碑上的这句话,取自高君宇日记,是海涅的一段话。而把这句话刻在墓碑上的,正是高君宇墓地合葬者:女诗人石评梅。
这行字外,石评梅还刻了几行特殊的小字:“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的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
1920年年初,在山西同乡会上,已是诗人的石评梅偶遇同乡青年高君宇。高君宇的演讲,让石评梅热血沸腾。演讲后,石评梅主动向高君宇打了招呼。高君宇在听了石评梅的自我介绍后,激动地说:我在报上看过你的文章,对你的才华和思想非常倾慕。交谈中,高君宇惊喜地发现,两人不仅是同乡,他们的父辈竟还是旧识。而他与她,还曾是儿时的玩伴……
这次会面后,他们都对彼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因为革命需要,此时的高君宇不得不经常在北京和山西两地奔波,協助开展各种革命活动。也正因为如此,他时常遭到敌人的通缉。
不得已之下,两人只得以鸿雁传书的方式继续感情交流。他们借着纸笺,谈文学、谈理想、谈抱负、谈国家大事。一得空,他们便相约北京南郊的陶然亭,一起赏花、散步。
一个是风度翩翩的才子,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娇弱女子,一来二去间,特殊的情愫便不自主地萌生了。高君宇对石评梅的文学才华很佩服,而石评梅也十分倾慕这位共产主义斗士。
转眼3年,1923年秋天,石评梅又收到高君宇的一封来信。拆开信,一片火红的枫叶滑落眼前。“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这封突如其来的求爱信,让石评梅陷入忧虑和矛盾中,她怔住了。沉思良久,她提笔在红叶上写下了一行字:“枯萎的花篮不能承受这鲜红的叶儿。”
石评梅的“不能承受”背后,有太多的沉重。在此之前,她曾因为一段持续3年的恋爱而耗尽了心力。
经历过这段感情后,石评梅便发誓终身不嫁。更为重要的是,石评梅一直以为高君宇与封建包办婚姻里的妻子还有复合的可能。当高君宇拿到这封“回信”时,他久久地凝望着红叶上的字句,陷入了沉思。高君宇知道,这是石评梅的婉拒,但早已打定主意的高君宇,岂会因为她的婉拒而退缩。但石评梅始终固执地守着她终身不嫁的信条,她在信里写道:感情是深渊,能吞没一切!相比石评梅的固执,高君宇更固执,他坚信:她会是他一生的伴侣。“这种信念越来越强烈了,我能感觉到,我们最终一定会永远在一起!”高君宇说。
石评梅快过生日了,高君宇特地去店里买了一大一小两个象牙戒指。
“一个大点的我自己戴在手上,一个小的我寄给你, 愿你承受了它。或许你不忍吧!再令它如红叶一样的命运。愿我们用‘白’来纪念这枯骨般死静的生命。”
石评梅收到那枚象牙戒指后,并未退还。她明白,这对白色戒指象征了二人会永远保持“纯洁如冰雪的友谊”。
高君宇见石评梅这次终于没退还戒指,心里舒了一口气。他在接下来的信里,再次向石评梅倾诉思念之情。但这次,石评梅又退缩了。她在回信里说:愿永远做他唯一知己的朋友、同志。
年底,因奔波劳累,加之思念石评梅的缘故,本身有肺病的高君宇病倒了,在住院的这段日子,石评梅每天都来探视高君宇。
此间,高君宇见石评梅一直戴着那枚象牙戒指,很是开心。但这次病后出院不久,高君宇患急性阑尾炎再次住进了医院。因术后大出血,1925年3月6日凌晨,高君宇去世,时年29岁。
高君宇的突然离世,让石评梅震惊不已,她怎么也不肯相信高君宇竟会这样离开自己。葬礼上,悲痛欲绝的石评梅,甚至未能到现场送他最后一程。高君宇过世后,石评梅以同乡、同事的身份,带着高君宇遗物返乡。直到到了高君宇家,石评梅才知道:君宇和原配早已解除婚约,她如今仅是高家的女儿。
临回北京前,高君宇原配拿出几本日记说:“我不识字,但我请识字的人看过,这日记是写给一个姑娘的,开头的字是‘梅’,我想应该是你。”石评梅颤抖着打开日记,那无比熟悉的字映入眼帘:
“梅,我虽无力使海上无浪,但是经你正式决定了我们命运之后,我很相信这狂风统治的心海,总有一天风平浪静,不管这是在千百年后,或者就是这握笔的即刻……”
回到北京后的每一天里,石评梅都在自责中,她怪自己太脆弱,太不果断,没有及早地和高君宇结合。石评梅整理了高君宇所有的文字和书信,他的革命思想,他的理想,她都懂了。她顺着他的脚步,将他的革命思想、主张写进了自己的诗文里。她用这种方式,实现了他与她的结合。
在她每周去哭祭的高君宇墓旁,她写下了《墓畔哀歌》,表达刻骨的思念之情:“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玉颈的围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颗一颗红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爱心。我愿意燃烧我的肉身化成灰烬,我愿放浪我的热情怒涛汹涌,让我再见见你的英魂。”
由于悲伤过度加之操劳,3年后的1928年9月,年仅26岁的才女石评梅因病离世。巧的是,她也和高君宇一样,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死后,遵照她的遗嘱,她被葬于高君宇墓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