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方言概况及其研究综述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i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首先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概括哈尔滨方言的特点,然后从“著作、词典”“学术论文”“学术活动”三个方面对哈尔滨方言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评价前人研究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关键词:哈尔滨方言 概况 综述
  一、哈尔滨方言概况
  哈尔滨方言是现代汉语官话大区北方方言区中一种重要的地方方言。哈尔滨方言是北京官话中东北官话哈阜片的一个分支,哈阜片又分为肇扶、长锦两个小片,哈尔滨方言从属于东北官话区哈阜片中的肇扶小片。
  (一)历史文化特点
  特定的历史、人文、政治、经济等因素造就了哈尔滨方言的历史文化特点。自古以来哈尔滨地区就是满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清朝开禁放垦后的哈尔滨区域,大量的山东、河北移民迁入。中东铁路修筑后,大批俄国侨民搬迁到哈尔滨。日伪政权时期,日本侨民迁入。长期的人员流动和杂处,使得一些外来词语逐渐渗入了哈尔滨方言中,在语言文化上给当地居民带来影响。
  (二)语音特点
  哈尔滨方言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与北京话最为接近,北京话有22个声母,39个韵母,4个声调;哈尔滨方言的声母、韵母系统和调类与北京话完全相同,只是各调类的调值略有差别:阴平今读33调或44调,阳平今读24调或35调,上声今读212调或213调,去声今读53调或42调。此外,哈尔滨方言古四声在今调类的分合和北京话也基本一致,只是古清入声字今读上声的比北京话多一些。“东北官话的调值低在听感上是区别于北京话的一个明显标志。”[1](P172~181)
  (三)词汇特点
  哈尔滨方言词汇和北京话相近,由于哈尔滨方言在发展过程中有满语、俄语、日语等词语的底层存在,所以哈尔滨方言词汇在词源上具有丰富性与特殊性,这些词语北京话不说,而在哈尔滨乃至黑龙江省则比较通行。例如“苞米、笆篱子、跑腿子、翻小肠、毛嗑儿、磨叨、搁哈”等。
  (三)语法特点
  哈尔滨方言的语法特点与北京话大体无异,而AABB式重叠是哈尔滨方言特色之一。首先,从AABB式重叠构词形态看,AA是词根,BB是词缀。如“绊绊磕磕、绊绊拉拉、笨笨卡卡、大大咧咧、带带拉拉”等。其次,从AABB式重叠构形形态看,它只是作为其基础形式AB的一种变形存在于语言系统当中。如“扒扒查查、颤颤悠悠、吹吹哄哄、忙忙叨叨、毛毛愣愣、忙忙乎乎、神神叨叨”等。
  二、哈尔滨方言研究综述
  (一)著作、词典
  尹世超(1997)《哈尔滨方言词典》是《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李荣主编)之一,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词典》的收词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在北京话中有对应的方言词语,例如:身条儿,身材‖二棉裤,薄棉裤‖可下子,总算(副词);第二,北京话中缺少恰当的对应词,例如:铺铺拉拉,形容铺开的面积大而散‖鸭子听雷,比喻根本听不懂;第三,与北京话词形相同,除了共有意义外,还有本地特殊意义的词语,例如:虎,傻‖贼,很、非常、特别;第四,互为同一形式的异体方言词语,其中包括口语变体:“费劲巴拉”和“费劲巴力”;书写变体:“对茬儿”和“对碴儿”;理据不同的同义词:“嘴皮子”和“嘴片子”。[2]其中戴昭明(1998)《评<哈尔滨方言词典>》(载《方言》)从语音、收词、定形、释义四个角度进行评价,认为《词典》语音描写准确,描写出了哈尔滨方言与北京话“大同”中的“微异”;收词齐全,方言词是地域文化的独特记述形式,其构词理据包含着本地人对于丰富多采的地方风物和生活情趣的独特体悟,其原创性和生动性是共同语或其他方言的词语所难以体现的。《词典》编者对哈尔滨方言词辨识能力特别强,加上编者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调查哈尔滨方言,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其结果是凡属哈尔滨方言词,《词典》几乎网罗殆尽。[3](P192~197)聂志平(2005)《<哈尔滨方言词典>商榷》(载《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哈尔滨方言词典>中的两个问题》(载《大庆师范学院报》)认为:《词典》在词位确立、词语释义等方面并不完美,有些问题值得商榷。第一,该词典中所收录的词条,有些不是词或固定语,而是词组(括号内为页码)。例如:死了(4)四个(5)四十(5)四十一(5)直梗儿梗儿(8)吃晚饭(10)吃零嘴儿(10)十几天(11)十个(11)。第二,词语释义空泛。指对词语的描述范围过大,不易把该词语所表示的事物与其他词语所代表的事物区别开来。例如:P12,【柿子】①一种水果(当地不产)。②番茄;P24,【梨】一种普通的水果,品种很多;P52,【橹】一种使船前进的工具。第三,释义有误。《哈尔滨方言词典》有一小部分词语的解释有些问题。例如:P3,【刺挠】很痒。应为“痒”,而不是“很痒”,否则“有点儿刺挠”就说不通了。P21,【地窨子】赫哲族原始居所……。“地窨子”是黑龙江、吉林先前很普遍的一种居所,不是赫哲族所独有。第四,漏收义项,即是对词义的整理概括不够全面。例如:P9,【滞滞扭扭】形容反应迟缓,不情愿。漏收“转动不灵活的样子”义:车轱辘有点儿~的,是不是没油了?P18,【皮】①人或生物表面的一层组织。②片状物。③特指脸。④砌体结构中的一层称为一皮,漏收“顽皮(一般指少年儿童)”:他家老二可~了。[4](P67~69)
  高云海(2006)《<哈尔滨方言词典>之隐实示虚趣难词类析》(载《通化师范学院学报》)针对《哈尔滨方言词典》中的隐实示虚趣难词进行分析,隐实示虚趣难词是指通过谐音手段在词形上隐实示虚、在词义理解上令人生难、在表达效果上富于奇巧智趣的词。据统计,《词典》收该类词300条,作者将其分为“以动物名用字隐实示虚”“以指人的用字隐实示虚”“其他用字隐实示虚”,并探究其“趣”“难”的缘由。例如:“把家虎儿”指管理家务和财务严格的人。这种严格并不是凶猛,非比喻,“虎”应为“户”或“护”的谐音。“花大姐”指一种瓢虫。“姐”应为“介”的谐音,指前翅变成的介壳。“有鼻子有脸”比喻有名誉、威信、有身份、有地位等。“鼻”应为“皮”的谐音。“脸”即“面”,合成“皮脸”,同于“头面人物”说法。[5](P39~41,44)   尹世超《哈尔滨市志·方言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是一部集资料性、著述性和可读性为一体的上乘佳作。编者通过对客观具体材料的分析,研究了从唐代契丹、靺鞨,经金元两代女真,到明末形成的满族所使用的阿尔泰语系,又分析研究了从辽代开始大批汉族人从内地迁入东北后所受燕方言的影响,早期东北官话及河北、山东等地方言,俄语、日语的影响等等。编者在历史与现状的交汇点上求真实,在对历史与现状材料的大量分析、比较、取舍的过程中辑录资料,这使其从根本上摆脱了“资料汇集”式的一般意义上的“原貌”,使资料更有价值和生命力。比如,哈尔滨方言与北京方言最为接近,编纂者不是一般地辑录资料,而是在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突出哈尔滨方言的特色,总结出12大特点,并依此在行文中进行比较性记述。哈尔滨方言使用频率较高的“哈”,各方言词典均未收录。《方言志》详尽地记述了“哈”的四种主要用法:用于是非问句末或其后称呼语前,如“干这活挺有意思的,哈?”;用于语气和缓的反问句末,如“我说得还不明白,哈?”;用于陈述句末,表示肯定语气,如“他挺有能力哈。”;用在句中停顿,如“我做护士哈,都三年多了。”[6](P17~18)
  尹世超(1998)《哈尔滨话音档》是《现代汉语方言音库》(候精一主编)之一,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该著作准确描述了哈尔滨方言的声韵调系统。第一,明确了哈尔滨方言的声母是21个:“b p m f d t n l z c s zh ch sh r j q x g k h”。第二,准确地描写出哈尔滨方言有38个韵母,同普通话比较,没有单韵母“o”,“播”“婆“摸”“佛”哈尔滨方言都把韵母读作“e”。第三,准确地描写出了哈尔滨方言的声调:有四种调类,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型也是一平二升三曲四降,这与普通话相同。但各调类的调值与有些字在普通话的声调归属中有“微异”。哈尔滨四声的调值分别为:44、24、213、53。这一点恐怕是哈尔滨话同北京话的主要差异之处。[7]
  其中,达信(2001)、王大新(2003)《砥砺十载 功在千秋——评〈哈尔滨话音档〉〈哈尔滨方言词典〉〈哈尔滨市志·方言志〉》对“三作”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做了充分的评价。达信和王尤新认为“三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填补了方言学的空白,更在于它们是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描写性方言著作。它们对哈尔滨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都进行了准确、细致、精当的描写,还哈尔滨方言以本来面目。[8][9](P73~77)
  (二)学术论文
  1.语音研究
  哈尔滨方言的语音研究没有局限于传统语文学领域对字音的探求,而是结合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主要结合实验语音学、社会语言学等领域分析语音。
  其中注重运用实验语音学理论研究语音,并取得突破进展的研究成果是石锋、黄彩玉(2007)的《哈尔滨话单字音声调的统计分析》。该文首次运用了语音实验和大规模语音统计的方法,考察了哈尔滨话各声调的主体分布、极限分布以及各声调曲线的稳定段和动态段,探讨了它们对语言听辨的意义。[10](P41~51)冯青青(2008)《哈尔滨方言声调格局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手段进行研究,以10组词为实验材料,利用计算机和praat软件分析出数据和音高曲线图,在此基础上,得到哈尔滨方言的声调格局:阴平44,阳平24,上声212,去声52。[11](P288~291)
  史慧媛(2012)《哈尔滨方言中“哈”的读音变异情况分析》(载《学术交流》)通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考察哈尔滨方言中“哈”的主要变式在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语言背景及使用场合等方面的不同分布,并就这些变量对“哈”的读音变式影响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哈”的阴平与上声变式仍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共存,并且各有其使用语域与价值;“哈”的上声变式短时间内不会消失,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广泛地使用,在一定的语域之中甚至会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产生这种现象的社会心理因素为:母语方言情结、言语习惯定式、强势方言效应和从俗从众心理。[12](P164~167)张聪(2013)《哈尔滨话“我们”语音变项调查》(载《金田》)通过田野调查法和隐蔽观察法对哈尔滨方言“我们”语音变项进行调查。除了[wǒ.men]外,我们还发现了[ǎn.men]、[m.men](调值213)和[vǒ.men]三个语音变式。这些语音变式的出现与说话时的语体,人们的性别、年龄、文化教育程度等因素有关。[13](P237~238)
  2.词汇研究
  1)哈尔滨方言词汇特点研究
  姜文振(1997)《哈尔滨方言叠音和带叠音成分状态词》(载《方言》)的主要内容是:哈尔滨方言叠音和带叠音成分状态词的基本格式有6种:AA式;-AA式;AXX式;AABB式;ABXX式;AYXX式。这几种格式在构词、色彩及语法功能方面各有特点,特别是在语音上大都有音变现象,如轻声、儿化、变调、合音等,其中许多是与北京话不同的。该文依次说明了各式的特点。[14](P286~291)
  姜文振(2004)《哈尔滨话儿化的若干问题》(载《学术交流》)的主要内容是:将哈尔滨话的儿化现象同北京话进行比较,可看出二者之间存在着同中有异的关系。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儿化韵与基本韵的分合关系不尽相同。其次,儿化词的范围及意义也不尽相同。哈尔滨话儿化音变中还存在某些不合一般对应规律的现象。如“媳妇儿”一词,从中多少可看出北京话儿化音变对哈尔滨话的影响。[15](P166~169)
  马彪(2005)《哈尔滨描写性词缀源流考》(来自2005年10月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文章的主要论点是描写性词缀是一种介于构词词缀与构形词缀之间(既有构词作用,又有构形作用)的词缀,而其构词、构形意义都不十分明显(缺少系统性),一般没有实在的词汇义,也不具备确定的语法意义。但这些词缀的共同点是具有描写性,或者说其构成的词具有描写性,突出某种情态、色彩。[16]   马彪(2009)《哈尔滨方言状态词缀的类型学特征——兼与周边的满语等语言对比》(载《满语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哈尔滨方言中的状态为单音节词缀或多音节,其主要特点是词根、词缀结构松散,词根可以单独使用而词义基本不变,词缀位置固定、缺少独立性,无实在意义,只描摹某种状态。与周边的满语等语言的词缀类型对比,哈尔滨方言状态词缀有独特的语音规律和语用含义,是一种介于构词词缀与构形词缀之间的语用词缀。[17](P38~43)
  刘莉丽(2013)《浅谈哈尔滨方言“仓买”》(载《北方文学》)的主要内容是: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特定地域里一部分人特有的思维和认知能力的产物,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广泛的使用群体。哈尔滨方言“仓买”具有简洁、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的特点,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18](P170~170)
  2)哈尔滨方言词汇受外源词汇影响研究
  苏春梅、胡明志(2007)《从哈尔滨方言中的俄语借词看俄语与汉语的相互影响》(载《黑龙江社会科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哈尔滨方言中的俄语借词的考察和分析,使我们看到两种文化相互作用的历史和发展轨迹,为双方更进一步的交流提供参考。[19](P32~35)
  谭静(2007)《哈尔滨方言中的俄源外来词50例》(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的主要内容是:哈尔滨方言中,有着很多源自俄语的外来词,这些外来词早已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当中,并仍有一定的生命力。它们不仅在构成方式方面以音译为主,在语音方面也存在着声调和词缀的方言化倾向,在语义表达方面更是通过译音联想、音意兼顾以及再创造等方式使之更加形象化。[20](P123~124)
  任超、陈霜、姜毓锋(2009)《移民背景下的哈尔滨方言变异分析》(载《林区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哈尔滨方言中有许多外来语借词,方言发音也与普通话有所区别,即儿音较重。这是语言接触的产物,其历史成因与哈尔滨的移民背景密切相关,该文以时间为线索分析哈尔滨方言的变异情况。[21](P46~47)
  3.语法研究
  由于哈尔滨方言的语法与普通话非常接近,因此这方面的专门论述非常少。其中郭正彦(1981)《哈尔滨话的一些语法特点》(载《学习与探讨》)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词的构形法在具体的语言结构中变化方式的不同。例如:“慢、好、高兴、干净”等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在普通话中经常要在后面加“儿的”或“儿地”,而且重叠音节要变为阴平调。但哈尔滨话却不同,有的加“儿”,有的加“地”,而不加“儿的”或“儿地”。而且重叠部分的音节变调情况也不同,即如果加“儿”则与普通话相同,重叠音节变为阴平;如加“地”,则仍读原调。如:C好c好((Xau〕Vr)儿走,别跑。C慢c慢((man〕Vr)儿跑,别累坏。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没、别”这两个副词在哈尔滨方言中的特殊用法。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哈尔滨方言助词的特殊用法。第四部分从句法结构方面跟普通话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普通话的补语在哈尔滨话所表现的结构形式是比较复杂的。[22](P122~125)金美(2003)《哈尔滨市方言中的选择问句》(载《汉字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哈尔滨方言中的选择问句,是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对或相反的选择项,让回答者选择其一作答。根据这些并列的选择项在句中的不同性质和作用,可以将哈尔滨方言中的选择问句分为三类:复句式;“V不/没VO”式;“A不/没”式与“V不/没”式。并对这三类选择问句的语法特点进行论述。[23](P55~57)
  (三)学术活动
  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2月27日至29日在中国哈尔滨黑龙江大学举行。这次会议由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来自中国(包括港台地区)、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的一百余名研究与教学人员与会,共提交论文89篇。会议以大会报告、分组讨论和学术沙龙三种形式进行,著名学者戴庆厦、邢福义、胡明扬、张振兴、李小凡、刘丹青、曹逢甫等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在分组报告会上,讨论进行得十分热烈,助词、代词、动词体貌、处置与被动、疑问句及方言的共时比较、历时演变等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在学术沙龙上,各位学者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了意见。方言语法调查框架、自省式的方言调查方法、目前方言调查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是发言中共同关注的话题。[24]
  三、前人研究的成绩与不足
  (一)前人研究的优点
  1.前人研究涉及角度多样——语音、词汇、语法等领域均有涉及,采用历史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这与整个人类语言演变历程是相吻合的。
  2.前人运用传统语文学与现代语言研学相结合的方法如实验语音学、田野调查法等新理论和新方法,探求哈尔滨方言的奥秘。
  3.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善于吸收相关学科的优秀成果,如与社会语言学结合分析方言的语音和词汇。
  (二)前人研究的不足
  1.作为历史上多民族融合的聚居区,对黑龙江省内部的少数民族语言的发掘与整理描写工作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满语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对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白需要我们去填补。
  2.目前对东北方言的研究大都停留在感性层面,多为共时的静态描写,缺少历时动态分析,解释还不够,研究方法上还是以传统方法为主。
  3.因为缺乏大规模的田野调查工作,哈尔滨方言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详尽的描写和分析还不充分,比如语法研究多为点状的分析,还没有建构起哈尔滨方言的语法体系。
  我们知道,哈尔滨方言研究没有其他方言的研究起步早,研究人数多,涉及面广,想深入探讨哈尔滨方言问题,提高研究的理论性、系统性、连续性,还需要研究者付出更多努力。
  参考文献:   [1]贺巍.东北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1986,(3).
  [2]尹世超.哈尔滨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3]戴昭铭.评《哈尔滨方言词典》[J].方言,1998,(3).
  [4]聂志平.《哈尔滨方言词典》中的两个问题[J].大庆师范学院
  学报,2005,(1).
  [5]高云海.《哈尔滨方言词典》之隐实示虚趣难词类析[J].通化师
  范学院学报,2006,(3)
  [6]赵颖雪.读《哈尔滨市志·方言志》有感[J].黑龙江史志,
  2000,(4).
  [7]尹世超.哈尔滨话音档[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8]达信.砥砺十载功在千秋——评《哈尔滨话音档》《哈尔滨方言
  词典》《哈尔滨市志.方言志》[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语言学论文选集[C].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1,(12).
  [9]王大新.砥砺十载功在千秋——评《哈尔滨话音档》《哈尔滨方
  言词典》《哈尔滨市志·方言志》[J].汉语学习,2003,(6).
  [10]石锋,黄彩玉.哈尔滨话单字音声调的统计分析[J].汉语学
  习,2007,(1).
  [11]冯青青.哈尔滨方言声调格局的实验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2]史慧媛.哈尔滨方言中“哈”的读音变异情况分析[J].学术交
  流,2012,(4).
  [13]张聪.哈尔滨话“我们”语音变项调查[J].金田,2013,
  (4).
  [14]姜文振.哈尔滨方言叠音和带叠音成分的状态词[J].方言,
  1997,(4).
  [15]姜文振.哈尔滨话儿化的若干问题[J].学术交流,2004,(11).
  [16]马彪.哈尔滨方言描写性词缀源流考[A].厦门大学第38届国际
  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厦门大学,2005,(2).
  [17]马彪.哈尔滨方言状态词缀的类型学特征——兼与周边的满语
  等语言对比[J].满语研究,2009,(1).
  [18]刘莉丽.浅谈哈尔滨方言“仓买”[J].北方文学(中旬刊),
  2013,(6).
  [19]苏春梅,胡明志.从哈尔滨方言中的俄语借词看俄语与汉语的
  相互影响[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1).
  [20]谭静.哈尔滨方言中的俄源外来词50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
  报,2007,(10).
  [21]任超,陈霜,姜毓锋.移民背景下的哈尔滨方言变异分析[J].
  林区教学,2009,(3).
  [22]郭正彦.哈尔滨话的一些语法特点[J].学习与探索,1981,
  (2).
  [23]金美.哈尔滨方言中的选择问句[J].汉字文化,2003,(2).
  [24]董爱丽.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J].
  语言研究,2003,(2).
  [25]李英姿.东北方言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8,(10).
  [26]靳开宇.黑龙江方言概况及其研究述评[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4).
  (陈亚喃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
其他文献
运用广义最大元方法在非传递性偏好下给出了博弈均衡的存在性定理,推广了一些经典的博弈均衡存在性定理.在文中介绍策略式博弈的Nash均衡具有宽泛的条件,在微观经济理论中有广泛
选择我国12家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城商行为样本,利用2008—2015年间披露的年报经营数据,借助DEA-Malmquist模型方法测算了其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分解指数变化,并分析了技术进步指
摘要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对国防工业发展中已进入国防工业的企业群、待进入国防工业的企业群和政府的对策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政府首先要指导已进入国防工业的企业群合理定位;其次要考虑制定多大程度的保护政策来保护已进入国防工业企业的发展和利益;最后政府需要对军工企业的诉讼制定合理的支持标准,使已进入国防工业企业始终处于竞争环境良性发展.当然政府作出以上决策的主要依据是在保证本国安全的前提下使国防工业企业的利润
摘要基于异质产品Stackelberg寡头竞争模型, 建立了拥有新产品创新技术在位厂商与潜在竞争对手间的技术许可博弈模型. 模型中假设潜在竞争对手可以接受许可,也可通过自我研发创新技术进入市场参与竞争. 根据潜在竞争对手研发成本的高低,研究了创新厂商的最优两部制收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潜在竞争者总会接受创新技术许可,最优许可策略依赖于研发成本、市场参数以及产品的替代系数.  关键词Stackel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