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二十年,愈教愈糊涂。教出了问题,教出了矛盾。百思不得其解,查资料、问同事,皆难合我意。抑或是,我本是个难以合众的人:难以接受传统的正统思想,总爱另辟蹊径,且“不碰南墙誓不回”。因此,有人说我固执,有人说我迂腐,有人笑我不识时务。而我,仍独守这份孤傲。
又教到《桃花源记》,我总感到底气不足---书上讲的和我想的难以一致。我曾多次要求我的学生敢于质疑、坚持真理。难道我要又一次昧着良心口是心非欺骗自己、人云亦云吗?不,不能这样。
第一节课,我要求同学们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并反复强调,要敢于质疑,结合注解,试着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节课,我抽学生译文,他们都能通过查阅资料,较准确地回答问题。和往几届的学生一样,书上怎么写,他们就怎么说。哎!悲哉。学生没有发现,就这样敷衍吧。然而,我的倔劲又让我开始不合时宜了,我要把埋藏心里多年的死结解开!让大家看看、评评、品品。
不要大惊小怪,我认为,教材《桃花源记》中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外人”理解有误!
教材上注:“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而我认为应该理解为“渔人眼中的世外之人”。就其理由,浅谈拙见:
首先,课文是以第三人称“渔人”来写的。入源后,眼前所见景物,皆是渔人眼中所见;所思所想,皆是渔人心中所思所想。渔人是从桃源外进入的,是入世的人,进入这陌生的桃源后,所见“男女衣着”,在他看来,与桃源外的世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文中说“悉如外人”,是渔人心目中的“外人”,即“世外之人”,而非“桃源以外的世人”。如果硬是要那么理解,难免牵强附会。
其次,结合课文前后内容,教材的理解也是错误的,前后矛盾啊。桃源内的人是出世之人,自秦时进入就“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此“绝境”几个朝代,不与外界接触,他们的衣着,又怎么会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相同呢?难道桃源内外的人们的衣着从秦时到魏晋就没有丝毫改变吗?人们的衣着只有沿袭,没有创新,这不合符历史的发展观。如果以历史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的话,桃源内的人与桃源外的人自秦时以来虽说没有接触,他们的穿着却从来没有停止演变,而是向不同的方向演变着,这就导致桃源内外的人们衣着的截然不同。渔人一进入此处,见此从来没有见过的衣着,当然会觉得桃源内的人的穿着像世外之人,合情合理。如果对此观点还抱怀疑态度的话,且看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前到现在,人们的衣着变化还小吗?
再次,桃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为何“大惊”,“小怪”是不会“大惊”的。渔人无意间进入桃花源,看来桃源秘密要被泄漏了,桃源安乐平静的生活要被打破了,这可不是小事,因此“大惊”。为何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就知道他不是桃源中人呢?我想,渔人没说话,大概还是看衣着吧。渔人的衣着与桃源人截然不同,桃源人一看便知,因此“大惊”。此说法理由未必充分,我想,也不无道理吧。
最后,我们再来探究陶渊明的《桃花源诗》。诗中有“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两句,其意是: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桃源中人循秦礼、穿秦服,几个朝代都没有改变,但并不是说桃源以外的人也循秦礼、穿秦服吧。这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我的观点。晋人与先秦人都穿同样的衣着,说得过吗?在作为晋人的渔人看来,穿着古服的桃源中人确实像世外之人。
综上所述,我再次固执地表明我的观点:《桃花源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外人”,按教材理解是不正确的。希望同志们引经据典,洞开庸塞,本人感激不尽。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学生有敢于质疑、实事求是学习态度,权威的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请同仁们不要笑话我“蚍蜉撼大树”,能说服人的理由就是正确的。
又教到《桃花源记》,我总感到底气不足---书上讲的和我想的难以一致。我曾多次要求我的学生敢于质疑、坚持真理。难道我要又一次昧着良心口是心非欺骗自己、人云亦云吗?不,不能这样。
第一节课,我要求同学们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并反复强调,要敢于质疑,结合注解,试着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节课,我抽学生译文,他们都能通过查阅资料,较准确地回答问题。和往几届的学生一样,书上怎么写,他们就怎么说。哎!悲哉。学生没有发现,就这样敷衍吧。然而,我的倔劲又让我开始不合时宜了,我要把埋藏心里多年的死结解开!让大家看看、评评、品品。
不要大惊小怪,我认为,教材《桃花源记》中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外人”理解有误!
教材上注:“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而我认为应该理解为“渔人眼中的世外之人”。就其理由,浅谈拙见:
首先,课文是以第三人称“渔人”来写的。入源后,眼前所见景物,皆是渔人眼中所见;所思所想,皆是渔人心中所思所想。渔人是从桃源外进入的,是入世的人,进入这陌生的桃源后,所见“男女衣着”,在他看来,与桃源外的世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文中说“悉如外人”,是渔人心目中的“外人”,即“世外之人”,而非“桃源以外的世人”。如果硬是要那么理解,难免牵强附会。
其次,结合课文前后内容,教材的理解也是错误的,前后矛盾啊。桃源内的人是出世之人,自秦时进入就“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此“绝境”几个朝代,不与外界接触,他们的衣着,又怎么会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相同呢?难道桃源内外的人们的衣着从秦时到魏晋就没有丝毫改变吗?人们的衣着只有沿袭,没有创新,这不合符历史的发展观。如果以历史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的话,桃源内的人与桃源外的人自秦时以来虽说没有接触,他们的穿着却从来没有停止演变,而是向不同的方向演变着,这就导致桃源内外的人们衣着的截然不同。渔人一进入此处,见此从来没有见过的衣着,当然会觉得桃源内的人的穿着像世外之人,合情合理。如果对此观点还抱怀疑态度的话,且看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前到现在,人们的衣着变化还小吗?
再次,桃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为何“大惊”,“小怪”是不会“大惊”的。渔人无意间进入桃花源,看来桃源秘密要被泄漏了,桃源安乐平静的生活要被打破了,这可不是小事,因此“大惊”。为何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就知道他不是桃源中人呢?我想,渔人没说话,大概还是看衣着吧。渔人的衣着与桃源人截然不同,桃源人一看便知,因此“大惊”。此说法理由未必充分,我想,也不无道理吧。
最后,我们再来探究陶渊明的《桃花源诗》。诗中有“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两句,其意是: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桃源中人循秦礼、穿秦服,几个朝代都没有改变,但并不是说桃源以外的人也循秦礼、穿秦服吧。这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我的观点。晋人与先秦人都穿同样的衣着,说得过吗?在作为晋人的渔人看来,穿着古服的桃源中人确实像世外之人。
综上所述,我再次固执地表明我的观点:《桃花源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外人”,按教材理解是不正确的。希望同志们引经据典,洞开庸塞,本人感激不尽。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学生有敢于质疑、实事求是学习态度,权威的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请同仁们不要笑话我“蚍蜉撼大树”,能说服人的理由就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