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英语教学课堂的提问技巧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5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班级大,程度差别较悬殊的现象,加大了教师在课堂中对提问把握的难度。其实,提问也是有技巧的,准确把握提问时机,精心设计提问难度,灵活运用提问方法,同样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在讲解中适当地插入一些提问,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既起到锻炼学生思维与听说能力的作用,又可以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正确把握提问时机,巧妙设问,及时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是体现教师教学的重要方面。以高二英语下册Unit 15中的Lesson 58 NOISES IN THE NIGHT(Ⅰ)为例:本课是一篇有关一起侦破案的课文,如果讲解形式过于单调将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可能会使学生迅速出现疲劳现象,使原本情节曲折的故事变得索然无味。因此,课前可以准备好以下的问题,以供课堂讲授中随机提问。
  1.What’s the problem with a young lady?
  2.Was her life in danger?
  3.Who will get the lady’s money when she dies?
  4.Is her uncle the very person who wants to kill her?
  5.Why did the famous detective decide to spend the night locked in the lady’s room?
  通过提问1、2问题导入新课,学生们注意力就会被女主人公的命运完全吸引,新课在学生对故事结果焦急地期待中进行。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同样可以通过提问制造一些悬念,3、4问题使故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紧张的故事情节吸引、控制着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课堂的学习气氛紧张而又愉快。最后,通过问题5检查、了解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情况以及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二、精心设计提问的难易程度
  英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的难度,使优、中、差学生都可以获取所需信息,起到“优生能吃饱,差生能吃了”的良好作用,启发出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的做法是利用系列提问,从易到难。以高一英语上册Unit 7中的Lesson 26 and Lesson 27 EARTHQUAKES为例:对部分学生而言,课文内容较难理解,课后问题设计偏难。因此,为了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可以尝试按课文顺序对问题重新设计如下:
  1.In what part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San Francisco?
  2.In the spring of 1906,what happened to San Francisco?
  3.What happened again in the city in the fall of 1989?
  4.Can you tell the reason why there are earthquakes?
  5.Why did the two worst earthquakes both happen in San Francisco?
  其中,問题1、2、3相对简单,比较适合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只要细心,就能轻而易举地在课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问题4、5相对偏难,问题的答案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将语言重新加工,比较适合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当然,我们也可以将较难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使之简单化。
  三、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
  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驾驭学生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提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单个回答——由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某个问题。小组讨论——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补充。全班讨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同一问题,各抒己见,最终得出统一答案。例如,在讲授高二英语上册的Lesson 34 EARTH、AIR与WATER三篇短文时,可以穿插以下的一些问题:
  1.Why is the area of desert growing every year?
  2.What are the causes of air pollution?
  3.What shall we do to protect our earth?
  1、2问题概括性强,答案涉及多个段落,由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些问题,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对课文有一个全面的复习。问题3则适合全班讨论。每个学生的思维会随着课堂的节奏而活跃起来,每个答案会不尽相同,这无关紧要,关键的是每个学生都要动脑筋想,开口说。同时,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在讨论中得到了加强。
  作者单位:山西省昔阳县高级职业中学
其他文献
写作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作文训练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做人的培养,致使作文教学中出现“人”与“文”严重分离的现象。朱自清先生称写作是“生活技能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育人训练是作文训练的重要内容之    一,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使作文真正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但就作文
摘 要:让学生先构建知识体系,老师通过检验发现学生知识性问题所在,就学生的问题在教学环节中显现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整合知识时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在掌握知识的时候还存在着疑问,老师就会有目标地设计相关教学,选择相应的试题帮助学生突破问题。完整的知识体系构建以后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知识能在应用的过程中顺利地被迁移,我本着这样的教学意图和策略选择了这一公开课的主题,以构建知识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实现教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其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十分重要,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对提高素质教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1.帮助学生懂得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课前阅读可以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使自己的思维与教师授课的思维同步,有的放矢;课中阅读,字斟句酌
摘要:想象力是一种思维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进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从美术的角度讲,想象是人在感知客观事物、感知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美术活动始终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美术的重要能力,没有想象,无法进行艺术构思,更无法进行艺术创造。  关键词:想象力 思维方式 创造 美术活动 构思    想象是创造的核心,没有想象,就不会有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探究性学习必须充分重视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探究的基础是有效活动,关键是有效思维,保障是有效评价。新课程规定了三大目标领域—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意味着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不再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必须促使学生在这三大目标领域上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所以教师只有充分重视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生成、感悟,促进学生学会主动探究、独立探究和
作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如何真正实现减负增效,作文批改是关键。  不可否认,教师精批细改,及时讲评,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写出优秀的作文。但实际情况是,任教两个班,每班作文都收上来,摆在面前,像两座大山,压得我们老师喘不过气来。细算一笔账,精批细改一篇作文至少需要5分钟,有时情不自禁,写的评语比作文还长,远不止5分钟。  老师除了批作文,还有其他的教学任务,还有正常的生活,不可能马不停蹄地批改作文
不少高中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经常听到学生抱怨作文难写。的确,学生的抱怨不无道理,他们的生活阅历浅,每天从家里到学校,两点一线,读书,作业,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学生写作难主要是苦于没有材料。殊不知,高中语文课本就是一座巨大的金矿。有效挖掘课本里面的金矿大致可从三方面着手:    一、素材积累——挖掘课本中的人物事例作为作文的有力论据    1. 挖掘名篇作者(名家)的经典事例。古今中外,文学
我们看学生,往往看到的是学生的外部表现。其实,任何现象的后面都有其产生的根源。问题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亦如此,他们身上的错误缺点一定有其产生的背景和根源。如果只看到现象,不做深入了解,只纠正一些表面的东西,采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简单办法去治救问题学生,就事论事,采用轻描淡写的批评教育,只求一时之功,采用“激素”疗法,对问题学生来说,往往是不会发生深刻变化的,他们总是口头上服气,心里不服,
一、高中历史理性思维能力的构成   思维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与内部的规律性。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人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从而进入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历史现象虽然纷繁复杂,其本质却有一定的共性,人们可以通过知识的积累,情境的设置,从枯燥的史实、概念中推理、论证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帮助我们预测今后发展的方向。“学校的历史教育是以教科书为依据,以实现教学大纲
对于每一门课程,其学习兴趣的决定因素在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就是围绕学习这个中心的相应的行为习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是学生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那么,对于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教师该如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何才能学好这门课程呢?我认为要从科目的内容本质出发,找对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