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国强曾开玩笑说,汪建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当代艺术的活化石”。
最初他以“主流得一塌糊涂”的油画闻名,随后转向当代性更强的媒介,“一步也没落下”地实践了装置、影像、戏剧、行为等各种手法。多年来,“好学”的汪建伟尝试综合各种学科与不同媒介创造新的艺术语言,在作品中投射了他对现实世界的警觉,其先锋性受到诸多重量级国际大展的关注。
今年4至6月,汪建伟的大型多媒体个展《黄灯》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作品以4大章节呈现,每隔十几天,展厅空间和内容便会进行替换:8台投影仪多角度投放所建立的视觉场;由相互连接的篮球网和上千篮球组成的互动装置;一系列综合材料构成的动力循环系统;以及一个“物理上不可能存在的空间”。
很多人眼里,这个长得有点像梁家辉的艺术家,复杂、深奥、爱玩概念、好哲学化表述:“黄灯同时面对两个正确性的敌人——对绿灯正确性的终止;对红灯正确性的否定,它在使双方的惟一性丧失的同时获得自身的位置——中间状态的合法。”汪建伟说。他企图建立一种矛盾与纠结的现场,令事物总处于允许与禁止、主动与被动的过程中,“《黄灯》给出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比较准确的一种状态,这种非常混杂的矛盾是前所未有的。”
不但完成了作品,还有100斤粮食收益
1984年,汪建伟的油画《亲爱的妈妈》获得第6届全国美展金奖,他向记者回顾了那幅标题极具歌颂意味的成名作,“这是文革真实的故事。我18岁当兵第一次演练,下午挖的战壕,凌晨3点开始演练,这期间你在战壕里根本不能动,我惟一的世界就是看天数星星,回去就跟家人写信,那个时候就是熬!当时的标准是革命现实主义,艺术源于生活,我觉得这就是我的生活,那幅画里就是一个人坐在那里写信,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
赢得官方最高荣誉后没几年,他却放弃了架上绘画。“‘装置艺术’这个词是郑胜天回国后最早带给我的,此后认识了杜尚,才知道原来现成品可以作为艺术材料;接触到博伊斯后才发现,人本身是可以作为材料的!我学了十几年,在一个以技术为王的国度得了金奖,这都是在封闭空间达成的。当我得知装置这个词时,那个封闭的体制就毫无意义了。可以说,我是中国惟一一个在那个体制里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把它变得毫无意义的人。”
“85新潮美术”如火如荼时,汪建伟并没参与其中。和那些手捧画册的美院学生不同,他一头扎进了福柯、阿尔都塞、布尔迪厄等人的著作中。浙江美院油画系修研时的阅读,直接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期间,他的兴趣突然转向高中时自己最拒绝的科学,在中华书局旧书摊上,他发现了一块多钱待处理的《大脑设计》。“这个题目非常吸引我,在艺术史里没见过。我第一次感觉到,如果你不回避艺术也是人类全部知识的一部分,那就应该回到另一个逻辑上:为什么不能使用人类的全部知识来思考艺术问题?这是我一个革命性的原点。”
90年代,他首先尝试装置实验,制作出《文件-事件》等奇怪的物品。“《文件-事件》完全用程序来传递情绪,第一,我认为是不是一定要用看才能呈现艺术?第二,所有材料都有象征意义。2003年日本人出版了我的作品,已经是十几年后了,他们很惊叹,中国竟然有这种作品。”
1994年,汪建伟完成了著名的实验性艺术项目《循环
最初他以“主流得一塌糊涂”的油画闻名,随后转向当代性更强的媒介,“一步也没落下”地实践了装置、影像、戏剧、行为等各种手法。多年来,“好学”的汪建伟尝试综合各种学科与不同媒介创造新的艺术语言,在作品中投射了他对现实世界的警觉,其先锋性受到诸多重量级国际大展的关注。
今年4至6月,汪建伟的大型多媒体个展《黄灯》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作品以4大章节呈现,每隔十几天,展厅空间和内容便会进行替换:8台投影仪多角度投放所建立的视觉场;由相互连接的篮球网和上千篮球组成的互动装置;一系列综合材料构成的动力循环系统;以及一个“物理上不可能存在的空间”。
很多人眼里,这个长得有点像梁家辉的艺术家,复杂、深奥、爱玩概念、好哲学化表述:“黄灯同时面对两个正确性的敌人——对绿灯正确性的终止;对红灯正确性的否定,它在使双方的惟一性丧失的同时获得自身的位置——中间状态的合法。”汪建伟说。他企图建立一种矛盾与纠结的现场,令事物总处于允许与禁止、主动与被动的过程中,“《黄灯》给出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比较准确的一种状态,这种非常混杂的矛盾是前所未有的。”
不但完成了作品,还有100斤粮食收益
1984年,汪建伟的油画《亲爱的妈妈》获得第6届全国美展金奖,他向记者回顾了那幅标题极具歌颂意味的成名作,“这是文革真实的故事。我18岁当兵第一次演练,下午挖的战壕,凌晨3点开始演练,这期间你在战壕里根本不能动,我惟一的世界就是看天数星星,回去就跟家人写信,那个时候就是熬!当时的标准是革命现实主义,艺术源于生活,我觉得这就是我的生活,那幅画里就是一个人坐在那里写信,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
赢得官方最高荣誉后没几年,他却放弃了架上绘画。“‘装置艺术’这个词是郑胜天回国后最早带给我的,此后认识了杜尚,才知道原来现成品可以作为艺术材料;接触到博伊斯后才发现,人本身是可以作为材料的!我学了十几年,在一个以技术为王的国度得了金奖,这都是在封闭空间达成的。当我得知装置这个词时,那个封闭的体制就毫无意义了。可以说,我是中国惟一一个在那个体制里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把它变得毫无意义的人。”
“85新潮美术”如火如荼时,汪建伟并没参与其中。和那些手捧画册的美院学生不同,他一头扎进了福柯、阿尔都塞、布尔迪厄等人的著作中。浙江美院油画系修研时的阅读,直接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期间,他的兴趣突然转向高中时自己最拒绝的科学,在中华书局旧书摊上,他发现了一块多钱待处理的《大脑设计》。“这个题目非常吸引我,在艺术史里没见过。我第一次感觉到,如果你不回避艺术也是人类全部知识的一部分,那就应该回到另一个逻辑上:为什么不能使用人类的全部知识来思考艺术问题?这是我一个革命性的原点。”
90年代,他首先尝试装置实验,制作出《文件-事件》等奇怪的物品。“《文件-事件》完全用程序来传递情绪,第一,我认为是不是一定要用看才能呈现艺术?第二,所有材料都有象征意义。2003年日本人出版了我的作品,已经是十几年后了,他们很惊叹,中国竟然有这种作品。”
1994年,汪建伟完成了著名的实验性艺术项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