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7年,清朝帝师陈宝琛创办了福建师范大学前身校——福建优级师范学堂。沧海桑田,百年一瞬。福建师范大学经过一个世纪的风雨兼程,回首百年历程,为经验之积累,传统之弘扬,立其校训曰:知明行笃,立诚致广。
一脉相承的宝贵精神
福建师范大学是我国建校最早的师范大学之一,前身为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后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等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
福建优级师范学堂主要培养中学堂师资,当时的校训为:温故知新,可以为师。而师大前身校之一,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是一所教会女子大学,当时的校训是:受、当、施,强调博爱世人的基督精神。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也是福师大的前身校,是一所专门培育教育工作者的学校,校训则强调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
经过合并的福师大传承与吸纳了每一个前身校的办学理念与教育精神。从20世纪80年代起,师大拟定“重教、勤学、求实、创新”为校训。历经百年砥砺,福建师范大学逐渐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为了总结经验,2007年“百年校庆”之际,福建师范大学重新拟定校训。
据参与校训制定的师大图书馆馆长方宝川和文学院教授郭丹介绍,从开始征集,到最后敲定,期间用时一年之久。“在距离百年校庆开始前一个月,才最终确定了我们现在的八字校训。”方宝川说。“知明行笃,立诚致广”被谨慎而庄重地挑选出来,作为百年历史长河中,最能代表师大人前赴后继,一脉相承的宝贵精神。
百年师大 “年轻”校训
“知明行笃”语出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又是“闽学”的创立者、福建的学术宗师。朱熹认为:知行相须,不可偏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也曾提出“知行相资”之说。
福师大文学院教授欧明俊说,知行问题历来是认识领域,也是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陶行之等先哲对此有很多论述。毛泽东的《实践论》就是对古今中外知行关系的一个科学总结。福师大培养的学生在知行关系上有优良传统,学生不仅勤于求知,而且身体力行,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学校坚持了发扬这一传统。
“立诚”,语出《易经·乾卦·文言》:“修辞立其诚”。“立诚”的现代含意可引申为:对真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真诚待人、强调诚信,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致广”,语出《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的现代含意可引申为:“终日乾乾,进德修业”,努力达到广阔的境界;提倡兼容、宽容,为人才成长提供广阔的天地。
概而言之,“知明行笃,立诚致广”就是要求全校师生努力做到知与行的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的统一,树立至诚的精神,不断探索真理,达到广大的境界。
师大人以身践行“知行相辅”
秉承校训,“师大人”做到知与行统一。1940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前身)物理系的林兰英,出生于“重男轻女”的家庭。她冲破封建阻力,成为当时屈指可数的“女大学生”,并于1944年任教福建协和大学。之后,本着“至广阔高远之境界”,林兰英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成为宾西法尼大学建校215年以来的第一位中国博士。“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面对国外种种优惠条件和常人梦寐以求的诱惑,林兰英不为所动。她身体力行地向我们展示了“爱国”二字的分量!几经周折抗争,她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填补了中国半导体材料研究领域的空白。
如林兰英一般以身践行“知行相辅”的“师大人”数不胜数。部分师大人毕业后成为社会精英,而更多人是在最平凡的岗位中做着不平凡的事业: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都可见“师大人”的身影。
好的校训能够凝聚一所大学的精神,彰显办学理念,昭示着奋斗目标。而“知明行笃,立诚致广”要求广大学子知行相须,身体力行,不可偏废;立其诚,致其广。所以这条校训完好地体现了百年师大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
一脉相承的宝贵精神
福建师范大学是我国建校最早的师范大学之一,前身为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后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等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
福建优级师范学堂主要培养中学堂师资,当时的校训为:温故知新,可以为师。而师大前身校之一,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是一所教会女子大学,当时的校训是:受、当、施,强调博爱世人的基督精神。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也是福师大的前身校,是一所专门培育教育工作者的学校,校训则强调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
经过合并的福师大传承与吸纳了每一个前身校的办学理念与教育精神。从20世纪80年代起,师大拟定“重教、勤学、求实、创新”为校训。历经百年砥砺,福建师范大学逐渐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为了总结经验,2007年“百年校庆”之际,福建师范大学重新拟定校训。
据参与校训制定的师大图书馆馆长方宝川和文学院教授郭丹介绍,从开始征集,到最后敲定,期间用时一年之久。“在距离百年校庆开始前一个月,才最终确定了我们现在的八字校训。”方宝川说。“知明行笃,立诚致广”被谨慎而庄重地挑选出来,作为百年历史长河中,最能代表师大人前赴后继,一脉相承的宝贵精神。
百年师大 “年轻”校训
“知明行笃”语出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又是“闽学”的创立者、福建的学术宗师。朱熹认为:知行相须,不可偏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也曾提出“知行相资”之说。
福师大文学院教授欧明俊说,知行问题历来是认识领域,也是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陶行之等先哲对此有很多论述。毛泽东的《实践论》就是对古今中外知行关系的一个科学总结。福师大培养的学生在知行关系上有优良传统,学生不仅勤于求知,而且身体力行,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学校坚持了发扬这一传统。
“立诚”,语出《易经·乾卦·文言》:“修辞立其诚”。“立诚”的现代含意可引申为:对真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真诚待人、强调诚信,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致广”,语出《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的现代含意可引申为:“终日乾乾,进德修业”,努力达到广阔的境界;提倡兼容、宽容,为人才成长提供广阔的天地。
概而言之,“知明行笃,立诚致广”就是要求全校师生努力做到知与行的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的统一,树立至诚的精神,不断探索真理,达到广大的境界。
师大人以身践行“知行相辅”
秉承校训,“师大人”做到知与行统一。1940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前身)物理系的林兰英,出生于“重男轻女”的家庭。她冲破封建阻力,成为当时屈指可数的“女大学生”,并于1944年任教福建协和大学。之后,本着“至广阔高远之境界”,林兰英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成为宾西法尼大学建校215年以来的第一位中国博士。“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面对国外种种优惠条件和常人梦寐以求的诱惑,林兰英不为所动。她身体力行地向我们展示了“爱国”二字的分量!几经周折抗争,她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填补了中国半导体材料研究领域的空白。
如林兰英一般以身践行“知行相辅”的“师大人”数不胜数。部分师大人毕业后成为社会精英,而更多人是在最平凡的岗位中做着不平凡的事业: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都可见“师大人”的身影。
好的校训能够凝聚一所大学的精神,彰显办学理念,昭示着奋斗目标。而“知明行笃,立诚致广”要求广大学子知行相须,身体力行,不可偏废;立其诚,致其广。所以这条校训完好地体现了百年师大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