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中“于”字使用频繁,用法、意义复杂,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分析、归类。现以介词“于”为例分析说明。
一、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1:“战于长勺。”——在长勺作战。引出作战的地点。《曹刿论战》
例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引出掉到的处所。《刻舟求剑》
由这种用法加以引申,“于”字可表示“在……中”或“在什么方面”意义等。
例1:“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对于国家兴亡的道理非常明了,在外交辞会上也很娴熟。《屈原列传》
例2:“吾祖死于是。”——我的祖父死在这件事情上。《捕蛇者说》
二、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例1:“苟全性命于乱世。”——在乱世里苟且保全自己的性命。《出师表》
例2:“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成败的关键就在今天。《赤壁之战》
这种表动作行为处所和时间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在”、“从”、“以及”。“在……方面”、“在……中”等,现代汉语书面语中还一直沿用,如:“某作品写于上海”、“故宫建于某年”。应该注意的是古汉语中表示处所的“于”可以省略,表示处所的名词直接用在动词或动宾词组后作补语,这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
例1:“今以钟罄置[于]水中。”——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石钟山记》
例2:“引避[于]道左。”——退避在道路的左边。《中山狼传》
三、引进动作行为或叙述的对象
例1:“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孙将军。”——事情很紧迫了,请让我奉您的命令向孙将军求救。《赤壁之战》
例2:“遂托书于毅。”——于是向柳毅拜托捎封家书。《柳毅传》
四、表示比较,或者说是引进表示比较的对象
由于表示比较,一般只放在形容词谓语后面,“于”的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但在句中的位置不一样。现代汉语中,“比”和它的宾语要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前面作状语。古汉语中“于”和它后面的宾语要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后面作补语或者相当于状语后置。
例1:“苛政猛于虎也。”——苛刻的赋税比老虎还凶猛啊。《捕蛇者说》
例2:“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表示被动,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
在用“于”的被动句中,并不是“于”本身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已经用于被动意义,再加上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使全句的被动意义更加确切,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古今汉语被动句语序不同:现代汉语中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介宾词组放在动词前面。古代汉语中,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于”组成的介宾词组是放在动词后面。
例1:“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那么如今这些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五人墓碑记》
例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土地,十万之人,被人管制。《赤壁之战》
例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赵国强,燕国弱,而您被赵王所宠幸,所以燕王要同您交朋友。《廉颇蔺相如列传》。
六、固定短语中的“于”
在中学教材文言文中还可以经常见到“于是”和“至于”这两个固定结构的词语,我们翻译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于是”和“至于”。在现代汉语中“于是”属于连词,表示两件事情前后紧接,如“他听完报告,于是就回去了。古汉语中的“于是”同现代汉语“于是”意思可以完全等同的情况是存在的。
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在这上时就给长安君准备百辆车,让他在齐国作人质,齐国的军队才出动援助。《触龙说赵太后》
更多时候,古文中的“于是”属于介宾结构。“于”是介词,相当于“在”的意思,“是”作代词,作介词“于”的宾语。译为:“在这时,在这件事情上,在这样情况下”等等。
例1.“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齐宣王回答说:“不,我为什么在这种事上快乐昵?而是将求得我所最想要的东西。”《齐桓晋文之事》
例2:“王曰:‘吾恬,不能进于是矣。”,——齐宣王回答说:“我糊涂,不能够领悟这种情况。”《齐桓晋文之事》
例3:“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壁西入秦。”——赵王在这种情况下就派遣相如捧着和氏璧向西到秦国。《廉颇蔺相如列传》
2、现代汉语中“至于”一词可表示可能达到的程度,如:“他还不至于不知道。”“至于”还可以表示另提一事,属连词,例:至于个人得失他根本不考虑。中文教材文言文中“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应分别解释。
例1:“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现在国君您的恩足以施及禽兽这些动物,却恩惠不能施及老百姓,却是为什么呢?《齐桓晋文之事》
例2:“君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我们的君王爱好奏乐,怎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庄暴见孟子》
例3:“至于鞭篓之间,几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志气渐渐衰微)到了挨鞭抽篓打的时候才想到死于名节,这恐怕也太晚了吧。《报任安书》
杨应宣,教师,现居四川宣汉。
一、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1:“战于长勺。”——在长勺作战。引出作战的地点。《曹刿论战》
例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引出掉到的处所。《刻舟求剑》
由这种用法加以引申,“于”字可表示“在……中”或“在什么方面”意义等。
例1:“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对于国家兴亡的道理非常明了,在外交辞会上也很娴熟。《屈原列传》
例2:“吾祖死于是。”——我的祖父死在这件事情上。《捕蛇者说》
二、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例1:“苟全性命于乱世。”——在乱世里苟且保全自己的性命。《出师表》
例2:“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成败的关键就在今天。《赤壁之战》
这种表动作行为处所和时间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在”、“从”、“以及”。“在……方面”、“在……中”等,现代汉语书面语中还一直沿用,如:“某作品写于上海”、“故宫建于某年”。应该注意的是古汉语中表示处所的“于”可以省略,表示处所的名词直接用在动词或动宾词组后作补语,这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
例1:“今以钟罄置[于]水中。”——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石钟山记》
例2:“引避[于]道左。”——退避在道路的左边。《中山狼传》
三、引进动作行为或叙述的对象
例1:“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孙将军。”——事情很紧迫了,请让我奉您的命令向孙将军求救。《赤壁之战》
例2:“遂托书于毅。”——于是向柳毅拜托捎封家书。《柳毅传》
四、表示比较,或者说是引进表示比较的对象
由于表示比较,一般只放在形容词谓语后面,“于”的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但在句中的位置不一样。现代汉语中,“比”和它的宾语要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前面作状语。古汉语中“于”和它后面的宾语要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后面作补语或者相当于状语后置。
例1:“苛政猛于虎也。”——苛刻的赋税比老虎还凶猛啊。《捕蛇者说》
例2:“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表示被动,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
在用“于”的被动句中,并不是“于”本身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已经用于被动意义,再加上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使全句的被动意义更加确切,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古今汉语被动句语序不同:现代汉语中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介宾词组放在动词前面。古代汉语中,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于”组成的介宾词组是放在动词后面。
例1:“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那么如今这些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五人墓碑记》
例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土地,十万之人,被人管制。《赤壁之战》
例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赵国强,燕国弱,而您被赵王所宠幸,所以燕王要同您交朋友。《廉颇蔺相如列传》。
六、固定短语中的“于”
在中学教材文言文中还可以经常见到“于是”和“至于”这两个固定结构的词语,我们翻译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于是”和“至于”。在现代汉语中“于是”属于连词,表示两件事情前后紧接,如“他听完报告,于是就回去了。古汉语中的“于是”同现代汉语“于是”意思可以完全等同的情况是存在的。
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在这上时就给长安君准备百辆车,让他在齐国作人质,齐国的军队才出动援助。《触龙说赵太后》
更多时候,古文中的“于是”属于介宾结构。“于”是介词,相当于“在”的意思,“是”作代词,作介词“于”的宾语。译为:“在这时,在这件事情上,在这样情况下”等等。
例1.“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齐宣王回答说:“不,我为什么在这种事上快乐昵?而是将求得我所最想要的东西。”《齐桓晋文之事》
例2:“王曰:‘吾恬,不能进于是矣。”,——齐宣王回答说:“我糊涂,不能够领悟这种情况。”《齐桓晋文之事》
例3:“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壁西入秦。”——赵王在这种情况下就派遣相如捧着和氏璧向西到秦国。《廉颇蔺相如列传》
2、现代汉语中“至于”一词可表示可能达到的程度,如:“他还不至于不知道。”“至于”还可以表示另提一事,属连词,例:至于个人得失他根本不考虑。中文教材文言文中“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应分别解释。
例1:“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现在国君您的恩足以施及禽兽这些动物,却恩惠不能施及老百姓,却是为什么呢?《齐桓晋文之事》
例2:“君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我们的君王爱好奏乐,怎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庄暴见孟子》
例3:“至于鞭篓之间,几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志气渐渐衰微)到了挨鞭抽篓打的时候才想到死于名节,这恐怕也太晚了吧。《报任安书》
杨应宣,教师,现居四川宣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