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若把少许目光停留在政府报告、企业家演讲、大学课程时总会寻觅到一个最为流行的关键词“创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科技创新,企业利润获取依靠技术创新,本文对创新思维培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创新;思维;探讨
一、引言
创新,顾名思义创造新的事物。创新一词出现很早,《魏书》有“革弊创新”,《周书》中有“创新改旧”。创新的本质是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
二、知识积累与创新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发展的历史,适合时代的创新将产生和存在,不适合时代的创新将被淘汰。从更深层上讲,创新观念的出现与自身对外在世界的呈现、思考形成的观念和认知都有重要的联系。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创新不断涌现,既然创新重要,作为创新前提的知识积累更加重要,知识积累是知识在量上不断增加、在质上不断优化的过程,人们可以采用网络、课堂等方式获得知识。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就难以形成丰富的联想和产生创新思维成果,知识积累是提出创新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问题则是一切创新的源泉,没有问题的提出就没有创新的起点。由此可见,一个人根据自身的知识总量和质量,对同一个具体的事或物,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质疑时,这时候差别就会体现出来。创新必须以丰富合理的知识积累为基础,有了合理的知识积累才能更有效和更有意义的提问,提问又是所有创新的起点,这是一个很完美的循环。
三、创新思维与三步创新法则
任何问题的出现都可以有合理的创新解决方案。即使还算创新的方案,当面临新问题时,又会存在若干新的解决方案。任何不可思议的创新,首先是需要不断面对各式各样问题的出现,问题的出现需要思考,思考是问题出现和解决的通途。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科技知识得到了快速传播转化,国际竞争也日趋更加激烈。竞争法宝就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归根结底取决于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根本上就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拥有创新意识,用创新眼光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发现新问题,挑战新机遇,加之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就是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从创新到创新人才再到创新思维的培养,讲到了根本之所在,创新思维是人类从事创新活动的精神源泉。从逻辑上讲,创新思维是思维主体运用已有的思维形式、组合新的思维形式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形成和发展,除了个人努力之外,还有教育作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可以归结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三步创新法则。
三步创新法则首先是要善于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发现问题,问题是科学发现的钥匙,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问题提出依据于个人认知水平、不同知识的积累和认知的不同程度,提出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知识积累,阻锈剂、具有更好防腐功能的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都是这个道理,有了对背景知识的了解才能保证自己最基本的认知度,这也能保证所做出的质疑都是基于正确的人文自然和历史的价值观,离开这一根本,创新就会失去实际意义,有可能也会演变成滥加创新。
发现问题后是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提倡身在问题之中,一个自然学科的科学家通过试验才能发现自然规律,最近距离的感知才能最量化分析问题,一旦身处问题之中,无论何时何地你的灵感的火花随时都会被点燃,这要求分析问题者长时期的心神贯注,依靠科学思维和洞察力,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抓住问题关键,使自己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出现“灵光”,最终让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豁然开朗。
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要更多关注人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人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积累下来的经验和形成的自己独有的对世界、对客观认识的一种观点,是自觉的认识和理解。思维定势对解决常规性问题和例行性工作具有积极意义,但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思维定势则会演变成一种阻力束缚人的思路,在分析问题过程中,应尽量防止已有的思维定势可能产生的束缚作用,有意识地从原有思维定势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进行思考。
第三个环节是解决问题,从全面的发现问题,到通过分析问题,通过思维的灵光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最后剩下的就是解决问题,通过对分析问题的思维轨迹不断修正,使得问题分析无限接近我们想要达成的目标,这种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过程无法复制,只有自身有了对创新的理解和知识的积累,解决问题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才能真正体现出自己的独创性,并切实得到所需结果,实现预定目标,并用这种方法积极了解已知世界,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发展增砖添瓦。
四、结语
《诗经·大雅·文王》讲:“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无论怎样,“创新”这两个字具体到后面的每一件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进一步,创新是敏锐发现问题、全面细致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认真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强烈的问题意识反过来又是进一步思考的动力,促使人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直至进行创造性思维运用。本文对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广智,张翔宇,黄萍.引进高层次人才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1.
[2]陈昭锋,黄巍东.海外科技人才集聚创业的途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6):27.
作者简介:邢士波(1981- ),男,山东龙泉管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创新;思维;探讨
一、引言
创新,顾名思义创造新的事物。创新一词出现很早,《魏书》有“革弊创新”,《周书》中有“创新改旧”。创新的本质是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
二、知识积累与创新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发展的历史,适合时代的创新将产生和存在,不适合时代的创新将被淘汰。从更深层上讲,创新观念的出现与自身对外在世界的呈现、思考形成的观念和认知都有重要的联系。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创新不断涌现,既然创新重要,作为创新前提的知识积累更加重要,知识积累是知识在量上不断增加、在质上不断优化的过程,人们可以采用网络、课堂等方式获得知识。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就难以形成丰富的联想和产生创新思维成果,知识积累是提出创新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问题则是一切创新的源泉,没有问题的提出就没有创新的起点。由此可见,一个人根据自身的知识总量和质量,对同一个具体的事或物,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质疑时,这时候差别就会体现出来。创新必须以丰富合理的知识积累为基础,有了合理的知识积累才能更有效和更有意义的提问,提问又是所有创新的起点,这是一个很完美的循环。
三、创新思维与三步创新法则
任何问题的出现都可以有合理的创新解决方案。即使还算创新的方案,当面临新问题时,又会存在若干新的解决方案。任何不可思议的创新,首先是需要不断面对各式各样问题的出现,问题的出现需要思考,思考是问题出现和解决的通途。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科技知识得到了快速传播转化,国际竞争也日趋更加激烈。竞争法宝就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归根结底取决于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根本上就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拥有创新意识,用创新眼光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发现新问题,挑战新机遇,加之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就是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从创新到创新人才再到创新思维的培养,讲到了根本之所在,创新思维是人类从事创新活动的精神源泉。从逻辑上讲,创新思维是思维主体运用已有的思维形式、组合新的思维形式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形成和发展,除了个人努力之外,还有教育作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可以归结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三步创新法则。
三步创新法则首先是要善于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发现问题,问题是科学发现的钥匙,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问题提出依据于个人认知水平、不同知识的积累和认知的不同程度,提出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知识积累,阻锈剂、具有更好防腐功能的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都是这个道理,有了对背景知识的了解才能保证自己最基本的认知度,这也能保证所做出的质疑都是基于正确的人文自然和历史的价值观,离开这一根本,创新就会失去实际意义,有可能也会演变成滥加创新。
发现问题后是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提倡身在问题之中,一个自然学科的科学家通过试验才能发现自然规律,最近距离的感知才能最量化分析问题,一旦身处问题之中,无论何时何地你的灵感的火花随时都会被点燃,这要求分析问题者长时期的心神贯注,依靠科学思维和洞察力,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抓住问题关键,使自己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出现“灵光”,最终让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豁然开朗。
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要更多关注人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人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积累下来的经验和形成的自己独有的对世界、对客观认识的一种观点,是自觉的认识和理解。思维定势对解决常规性问题和例行性工作具有积极意义,但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思维定势则会演变成一种阻力束缚人的思路,在分析问题过程中,应尽量防止已有的思维定势可能产生的束缚作用,有意识地从原有思维定势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进行思考。
第三个环节是解决问题,从全面的发现问题,到通过分析问题,通过思维的灵光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最后剩下的就是解决问题,通过对分析问题的思维轨迹不断修正,使得问题分析无限接近我们想要达成的目标,这种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过程无法复制,只有自身有了对创新的理解和知识的积累,解决问题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才能真正体现出自己的独创性,并切实得到所需结果,实现预定目标,并用这种方法积极了解已知世界,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发展增砖添瓦。
四、结语
《诗经·大雅·文王》讲:“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无论怎样,“创新”这两个字具体到后面的每一件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进一步,创新是敏锐发现问题、全面细致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认真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强烈的问题意识反过来又是进一步思考的动力,促使人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直至进行创造性思维运用。本文对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广智,张翔宇,黄萍.引进高层次人才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1.
[2]陈昭锋,黄巍东.海外科技人才集聚创业的途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6):27.
作者简介:邢士波(1981- ),男,山东龙泉管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