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奥巴马的竞选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iz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特殊而又普通的选举故事,关于规则,也关于个人智慧、魅力和偏见
  
  美国联邦宪法给了每个年满35岁,在美国居住超过14年的美国公民投身选举并最终当选为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的平等机会。
  所以奥巴马的信念并无虚无。他曾经是聪明男孩奥巴马、国际关系专业毕业生奥巴马、社区工作者奥巴马、《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黑人社长奥巴马、民权律师奥巴马、甚至宪法教师奥巴马;但这些都不是答案。他相信这个答案,应该是政治家奥巴马、改革家奥巴马,或者更完美一些——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奥巴马。
  
  “试水”
  
  我们能打造一个更有希望的美国,在林肯呼吁结束分裂、团结一致的老议会前,希望和梦想仍在延续。正因为如此,我今天站在你们面前,宣布竞选美国总统
  奥巴马最早与政治的联系,是为克林顿的总统选举进行激进的选民注册组织工作,他的这个组织就注册了10万人。从1996年开始竞争自己的第一个公职即伊力诺依州议员席位开始,平凡的奥巴马在从政之路上并不被人关注。他作为观众参加过之前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现金连租车都不够,他自掏二百多美元买了张机票飞回家,还因为姓氏古怪被安检拦下排查。
  但在伊力诺依州,奥巴马是最具影响力的州议员。他是一个强硬的自由主义者,他在任期内帮助创立了“合法收入税收信用”,造福贫穷劳动者;还促进了照顾无力支付健康保险的当地居民的立法活动。同时,奥巴马还为知名的同性恋拥护组织发言,并成功地促进了关于艾滋预防与治疗的法案的通过。
  2000年的时候,他输给了时任国会伊力诺依州第一选区代表鲍比·拉什,没能进入众议院。但是这场失败之后,奥巴马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了参议院。他在自己的导师联邦参议员保罗·西蒙的引导下提出了国内改进幅度最大的一个死刑改革法。
  2004年,奥巴马声势渐隆。虽然奥巴马竭力置身聚光灯之外,媒体还是对这个务实的工作者产生了好感。《华盛顿邮报》曾经报道奥巴马在乘飞机回家的时候拒绝因为自己的身份而被请进头等舱。但这种默默无闻止于2004年。当年7月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奥巴马被指定去做阐述本党的纲领和政策宣言的“基调演讲”。人们还记得,1988年大会上那个做“基调演讲”来自阿肯色州的克林顿州长,后来成为了美国总统。台下举着奥巴马标牌的观众都不知道自己支持的是谁。更不要说奥巴马的顾问们,他们为奥巴马生平第一次使用电子提词器而忧心忡忡。
  但那天的奥巴马带着自己亲手撰写的演讲稿,震撼了所有人。他说,“无畏的希望是:黑奴坐在火炉旁唱着自由之歌时的希望;移民从远方起航时怀抱着的希望;中尉在湄公河三角洲巡逻时的希望;工人之子不甘认命时的希望;名字古怪的瘦小男孩相信美国有他立足之地时的希望。”
  有听众回忆,“就在他开口说话的那一瞬间,我有一种强烈的直觉:一些改变将要发生了。”这篇号召美国人民消除分歧、团结振兴的“一个美国”新梦,被认为堪比当年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
  43岁的盛年,瘦削挺拔的身姿,深沉嗓音和诚恳微笑,都让听众恍惚间觉得看到记忆深处传奇的肯尼迪。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两个月后,他力压伊力诺依审计署长和当地商业大亨成为民主党代表人物,后战胜共和党相继推出的包括NBA俱乐部教练、前总统竞选人在内的多个人选,以70%支持率当选联邦参议员,在民主党内他成为了“最优潜力股”。
  从2004年演讲成名之后,关于支持奥巴马竞选总统的声音便不绝于耳。虽然2004年接受采访时奥巴马表示不会参选,但各类“试水”活动逐渐在他坐稳联邦参议员的两年间低调铺开。
  “试水”(test the waters)是一个美国政治的特殊术语。一般有意竞选某项联邦职位的人,都会在正式宣布参选之前,通过前往各州走访民众,对特定议题表达观点,通过媒体反映和小型民调来大致研究自己获胜的可能性,然后再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宣布进入角逐。对于总统这个最高联邦公职,有意一搏的人们会更加慎重,试水期也相应更长。
  根据规定,旨在试探的有意者并不需要注册,“试水期”的活动也不受选举法约束。他可以从容地使用从各处获得的经费给自己做广告、买电视时间、上节目,或安排开销不菲的全国访问。但这期间全部“试水”活动的财务记录都必须慎重保留,因为一旦稍后表示成为候选人,试水期就须计入竞选期。
  2006年下半年,奥巴马高调回访了生父的故乡肯尼亚,公开对伊拉克战争、教育、种族、堕胎等议题的主张,接受采访时松口,表示不排除参加竞选,立时民意支持便一路飙升起来。说客组织、利益集团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最黑的“黑马”,各种名目的资金开始暗涌。
  按照联邦选举的相关规定,只要公民本人或者经其授权的他人以该公民的名义为参选总统的原因接受或者花费金额达到5000美元;或该公民致信联邦选举委员会,承认以其名义进行的5000美元以上资金进出经过授权,该公民便自动符合“候选人”的标准。接下来就可以向联邦选举委员会注册,公开宣告成为候选人,正式进入选举程序。
  2006年11月,奥巴马出现在新罕布什尔民主党的晚间集会上,第一次踏足该州的奥巴马镇静但笃定地谈起希望和改变。他说:“现在的情形是,人们迫切需要一些新的东西,需要自己能够从狭隘的旧政治中脱身而有更大的作为,而我可能正代表了你们的这种渴望。”
  按照惯例,新罕布什尔是美国总统大选初选开始最早的一个州,奥巴马当晚的登台表明,他距离正式投身一场针对全国一亿多选民的近两年的竞选,只差最后一步——向联邦选举委员会注册,宣布成为候选人。
  早在2005年3月,联邦选举委员会就公布了登记注册程序和全部表格,开始接受第44任美国总统候选人的注册。在奥巴马之前,已经有包括麦凯恩在内4人完成了注册程序宣布参选。
  竞选总统不是一个人的战争,除了家人支持,奥巴马还需要全套竞选班底,包括竞选委员会(PPEC)、一系列负责筹款的政治委员会(PAC)、负责各类选务的操盘手和顾问团,还有数量巨大的助选志愿者为其拉票,要结束“试水”过渡到真刀真枪地干一场,需要细细筹备,这意味着更多时间。所以直至2007年1月16日,这位联邦参议员才对外表示,用于筹备竞选的“奥巴马总统竞选试探委员会”成立,25天之后他向FEC提交了《候选人资格声明书》(the statement of candidacy)。
  2007年2月10日一大早,上万人在低温中聚集,伊利诺伊州首府斯普林菲尔德的旧议会大楼侧面挂起了国旗,冷风中显得异常肃穆。这里是声名赫赫的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做过8年伊力诺依州议员的大楼,1858年在这栋红色的老建筑里,林肯《分裂的房子》(Divided House)的演讲声久久回荡,2年后被林肯用作总统选举的竞选总部。
  149年之后,另一位伊利诺依走出的总统候选人登上了大楼前的讲台,10年前就在这里,奥巴马当选州参议员,开始职业政治生涯。“我们能打造一个更有希望的美国,在林肯呼吁结束分裂、团结一致的老议会前,希望和梦想仍在延续。”奥巴马对支持者表明了自己在这里集会的用意——“正因为如此,我今天站在你们面前,宣布竞选美国总统。”他要带领美国的新一代人建立一个全新的世代。
  
  6亿美元和背后的支持者
  
  他成为《联邦竞选资金法》自上世纪70年代通过后不接受公共基金而参加选举的唯一一位总统候选人
  《华尔街日报》报道,自2007年初宣布参选总统以来,奥巴马总筹款已达6.05亿美元,这些资金来自总计310万名捐款人。此前美国总统大选全程筹款纪录是2004年布什总统创下的3.75亿美元。
  今年6月,奥巴马宣布放弃接受由联邦政府提供的公共竞选资金,全部竞选资金均靠自筹。他成为《联邦竞选资金法》自上世纪70年代通过后不接受公共基金而参加选举的唯一一位总统候选人。
  自1976以来,总统候选人可获得美国政府为合格竞选活动提供的“对等公共资金”,即每当他们得到一位捐款人捐赠的250美元或更多捐款时,可从公共竞选资金中得到250美元。但是,作为交换条件,候选人须保证其开销不超过一定数额。2008年的限额为8410万美元。
  显然,受限的资金对奥巴马缺乏吸引力。奥巴马有一个强大的网络筹款团队:马克·戈伦博格,曾经是一位硅谷的风险投资专家,2004年大选时曾帮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在加利福尼亚州筹款;史蒂夫·卫斯礼,加利福尼亚州前审计长,也是著名的全球网上购物网站eBay的创始人之一。再加上其他一批网络精英的帮助,奥巴马的竞选网站被打造成了一个支持者的活动中心——不仅可以方便地了解奥巴马的动态信息,还可以方便地进行网上捐款。
  
  注册成功后,每人都能收到一封来自奥巴马团队的电子邮件,请求“在下周一前捐款15美元或更多”,因为“周一将看到我们的捐款总数,看我们能否与麦凯恩的竞选活动相竞争”。在竞选网站上,还能加入社群,购买各种奥巴马产品,下载奥巴马演讲作为手机铃声。这让很多从不关心政治的年轻人趋之若鹜,点燃了他们的投票热情。打开网络,“草根”奥巴马就在你身边。
  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正在更新的奥巴马视频有上千段。“奥巴马女郎”埃廷格去年拍摄的MTV《奥巴马让我神魂颠倒》,尽管引来争议,但也为奥巴马赢得更多眼球,至今在YouTube上的人气不减。在著名社交网站Myspace上,奥巴马有41.5万个朋友。而71岁的麦凯恩只有5.5万个朋友。
  有些讽刺的是,通过互联网络筹集竞选经费这一现代化手段,是由麦凯恩发起的。在2000年的大选中,麦凯恩通过互联网筹集到600万美元。但他显然没有更新技术。今年的麦凯恩网络,单调而没有互动功能。
  从网络吸收竞选经费,然后再去争取更多的支持者,奥巴马的竞选机器就这样运转起来。
  弗吉尼亚州本是共和党的“铁杆红州”,麦凯恩的竞选总部就设在这里。然而,随着大选日趋白热化,奥巴马在弗州优势不断扩大,逐渐“染红成蓝”。奥巴马在弗州一地就有50个竞选办公室,大约1万多名志愿者。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电话和上门方式,鼓励社区选民投票支持奥巴马,并向选民提供投票站位置和投票程序等重要信息。
  奥巴马团队的志愿者不断用手机、无线互联网拨打网络电话等方式,联络选民,仔细记录通话的结果,还享受各种激励机制,比如,第一个拨完100通电话的志愿者,能得到一个竞选路牌。“所以,志愿者越来越多,大家感到我们是一个整体,正在为国家的未来奋斗。”
  所以,《华尔街日报》说,“麦凯恩就像在和一个拿着扩音器的人比谁嗓门大。”10月29日,奥巴马就花费重金做了一段30分钟的电视竞选广告,拿下同时段的全国收视冠军。
  他的对手麦凯恩则不得不接受公共竞选资金,也就意味着不得不自9月起停止接受私人捐款,仅靠公共竞选资金和共和党全国委员会账户内的竞选资金度过选举到来前的两个月时间。
  早在2007年,奥巴马曾经和麦凯恩联手作出了将接受联邦公共竞选基金的承诺。对于奥巴马“出尔反尔”的举动,麦凯恩在 “福克斯周日新闻”电视节目中批评说,奥巴马“完全破坏了自水门事件后我们普遍认同应将竞选开销限制在可控范围内的理念”。麦凯恩说,他并无意暗指对手存在不法或不得当的行为,但“历史证明,无限量的金钱投入政治斗争将引发丑闻”。因为联邦法律规定,200美元以下的小额捐款者无需披露信息。而在奥巴马总计310万捐助者中,65%都是小额捐助者。
  在长达20个月的选举中,奥巴马证明了自己强大的吸金能力。《大西洋在线》称之为“令人震惊的印钞机”,他建立了一个美国政界前所未见的筹款机制,同时吸引了“大户”和“散户”、想给钱的人和想筹钱的人、经验丰富的老手和初来乍到的新人。
  
  联邦选举委员会
  
  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向联邦选举委员会投诉,指称奥巴马通过网络筹款非法募集了数百万可疑海外助选金
  在“建国元老”和后人的持续努力下,美国形成了非常精致的选举制度和相关程序;《联邦选举法》更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三次修改,对于竞选中捐款的形式和数额、公共助选金、财务公开等都做了及时的规范。国家还在1975年建立了独立监管机构——联邦选举委员会——负责监督和执行竞选财务法律。
  除了联邦参议院和众议院的两位议长外,这个总共才8人的委员会,还包含由总统任命的三名民主党委员和三名共和党委员,保持党派均势。虽不负责登记选民、选举计票等实际选务,但却通过对各候选人阵营的财务进行监控、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保障着总统选举公平合法。
  2008年10月6日,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向联邦选举委员会投诉,要求联邦选举委员会对奥巴马的筹款活动展开调查。他们指称奥巴马通过网络筹款非法募集了数百万可疑海外助选金,而且国内的网络捐款也存在使用假名、假地址等违规行为:有自称“good will”和“DoodadPro”的捐款人捐款累计远远超出2300美元的法定上限被FEC责成退款,捐款地址填写GA但实际是来自加沙地带;还有不少捐助人注明自己是住在外国城市的美国公民但无法核实等。
  对此奥巴马也予以回应,他认为现有的公共基金体系已经失效了,已经不能使候选人在一个公平的赛场上竞赛,并呼吁和麦凯恩一起重新改革体制。同时奥巴马举例2004年总统选举中克里被成为“527部队”的非政党组织的独立政治组织所击沉,他表示不愿重蹈覆辙。
  
  倾斜的媒体
  
  《纽约时报》拒绝发表一篇麦凯恩撰写的评论文章,并要求他重写。就在一周前,《纽约时报》刚刚为奥巴马发表过一篇性质相同的文章
  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最受媒体欢迎的总统候选人,表态支持他的报纸数量成为历史之最,他在媒体上的负面报道不足三分之一,65%的新闻言论有利于他,这个数字两倍于他的对手。
  2008年1月3日,美国总统大选初选在艾奥瓦州拉开大幕,美国总统大选民主党候选人巴拉克·奥巴马以改革的姿态出现,一登场便博得满堂喝彩。他一路领先,在该州取胜。《华盛顿邮报》随即发表评论文章称,初选结果意味着变革已经开始,在过去8年主导政坛主流意识的国家安全议题将退居其次。
  《纽约时报》也是民主党的坚定支持者。早在1月25日,该报就表明立场,说该报支持希拉里代表民主党参选总统。到希拉里输给奥巴马之后,该报立场立刻作出了修正。《纽约时报》以“诗史般的战役”来描述奥巴马和希拉里的初选之争,更有评论认为奥巴马成功地打破了美国社会依然存在的“种族的障碍”。
  大选中,许多主流媒体都直接以社论来表达支持奥巴马。而奥巴马根据地芝加哥的主要报章《芝加哥论坛报》,更是自1847年创办以来,首次表态支持民主党候选人。《芝加哥论坛报》形容奥巴马是“最强候选人”,又指他“已准备好”入主白宫。支持奥巴马的其他较有影响力的报纸还包括《旧金山纪事报》《波士顿环球报》和《西雅图时报》等。
  每一次总统选举,美国的媒体,都比较偏心帮忙民主党候选人,是从来的惯例。总统选举还没提名,美国主要的报纸,已经立场明显的偏向民主党,冷待共和党。虽然大多数媒体老板支持共和党候选人,但媒体从业人员是典型的中产阶级,他们愿意看到属于自由派的民主党执政。
  所以麦凯恩,这个曾经跟媒体记者度过了很长一段蜜月期的总统候选人,开始批评起媒体来。烦恼在于他根本不可能获得与奥巴马一样的铺天盖地的报道。而即使是在跟媒体相处愉快的时间里,麦凯恩的竞选班子也有个一贯的抱怨对象——媒体总是给予奥巴马更多的注意。
  2008年7月,奥巴马对中东和欧洲进行出访,全美各大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和通讯社总共有超过200名记者报名希望随行。全国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这三大电视台都获得了独家专访承诺,它们分别派出当家主持人随团出访。而5月份同样出访欧洲和中东的麦凯恩,三大电视台中没有一位当家主持人随同前往。
  7月21日,《纽约时报》拒绝发表一篇麦凯恩撰写的评论文章,并要求他重写。就在一周前,《纽约时报》刚刚为奥巴马发表过一篇性质相同的文章。
  但媒体支持并不一定带来选举胜利:选民受到报纸影响,但程度因报纸可信度不同而不同。例如,偏向民主党的报纸(《纽约时报》)支持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其可信度低,影响力也就小。而过去偏向共和党的报纸推荐民主党,影响力就会较大。截至11月1日,在2004年支持布什的报纸中,目前有46家转向支持奥巴马。
  当地时间4日凌晨零时,新罕布什尔州两小镇开放投票,而最晚的夏威夷将在格林尼治时间下午5时(北京时间5日凌晨)投票。
  美东时间11月4日10点44分,开票进程过半,奥巴马及其家人走上芝加哥的格兰特公园欢庆胜利。不久后,败局已定的麦凯恩和搭档佩林,则出现在凤凰城巴尔的摩酒店前大草坪上,宣布败选。
其他文献
天津这个水旱码头,南来北往,五方杂处,催开了曲艺的万紫千红,但时调是俗歌俚曲,难登大雅。新社会,时调翻身,王毓宝功不可没,她说新唱新,把市井小调净化为革命样板,“天津时调”应了景,过了关,还扎了根,待到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是民间的调    王毓宝一辈子忘不了高五姑。  上个世纪20年代,高五姑享誉津门。她唱时调,高亢激昂,内里却凄楚悲愤,“一出风尘便不凡”,当时的新老茶园子都争着聘请她去演唱。
是因为媒体歧视女性,还是因为白人对黑人存在负罪心理?这个讨论也许刚刚开始    6月27日,希拉里与昔日对手、美国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奥巴马一起出现在美国一个名字意为“团结”的小镇上,联手为奥巴马的选战造势。  希拉里终于退出了一场世纪大战——6月7日,希拉里正式宣布退出初选,支持奥巴马。  6月7日的演讲地点选在1993年和1997年克林顿举办总统就职舞会的场所——位于华盛顿市中心的国家建筑博物馆。
这个基层县级政权在废墟中如何恢复重建?1000多干部,这个劫后余生的特殊群体,又是怎样演绎“灾民”与“救助者”的双重角色?    汶川地震,“地下”震中虽然不在北川,但“地上”震中却非这个全国惟一的羌族自治县莫属。  在这场特大灾难中,每4个死亡或失踪者之中,就有一个是北川人。  灾难也让北川县政府机关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全县党政机构、事业单位1931名在职在编干部,436人遇难。其中,县级领导干部
电子花车,如之前介绍过的咬槟榔和槟榔西施,都是最“正港”的台湾特殊文化之一,已成为在台湾乡间的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民俗文化    喜欢看台湾乡土电影的人,不时可以在画面上看到穿着清凉火辣的歌舞女郎在灯饰炫丽的电子花车上肆无忌惮地表演,例如前两年出品的《艳光四射歌舞团》,就是相当有代表性的一部。  可在台湾的大众媒体上出现对电子花车的报道,大多是伤风败俗的负面新闻,因为“正面”内容不够劲爆
大地震中的志愿者大潮,也许标志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发端,但志愿者与政府在地震救援和重建中的青涩对接和磨合,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2008年5月12日14:28分,大地震发生。不久,绵阳市委书记谭力站在市委大楼——火炬大厦前分配任务。共青团绵阳市委书记廖雪梅马上赶过来。  交通局的立马去疏通交通;公安局安排人手维护秩序、疏散群众;建设局赶紧去查看房屋倒塌情况……所有部门都安排到任务,不是“重要部门”的
“就业政策应该是融入经济概念的社会政策,所有单纯经济增长追求GDP的政策都应该寿终正寝”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转而改行灵活、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以促进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但形势依然严峻。那么政府还能做些什么,以应对这次减员的风险?    确立就业优先原则    就业优先思想在当下颇具承前启后的历史意味。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杨团认为,追求GDP的政策已高速增长了30年,比
Web2.0盈利模式问题的解决,其实就是问:你真的为你的客户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吗?如果是,就向他们要钱吧    “你!没错!就是你!”当美国《时代》周刊将“2006年度人物”的荣誉给了“你”—— Web2.0时代的互联网用户时,许多人都开始惊呼,这就是Web2.0的伟大胜利!《时代》周刊在颁奖词中对Web2.0的赞美也证实了这一点。  然而,有意思的是,此前的几个月,笼罩在中国Web2.0上空的,
那些因为嗜嚼槟榔而经常把口腔和嘴唇弄得通红的人,则被通称为“红唇族”    台湾有很多特有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现象,是不在岛上居住的人所难以理解的,例如像“嚼槟榔”的习惯,以及因此引伸出来的“槟榔西施”现象,就是颇有代表性的例子。  先介绍一下台湾人对“嚼槟榔”的热爱。  “槟榔”一词源于印度尼西亚语,即指槟榔树的种子。槟榔与椰子同属于棕榈科常绿乔木,树的主干可高至二三十公尺。槟榔原是重要的药用植物之
这故事不是我编的。  在常去的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年前被GF敲诈——500元的圣诞礼物。”帖主的女朋友看上一双500多块钱的鞋,要他送她,他不肯,因为“500块钱够一个农村孩子上完初中的三年学费”。他义正辞严地说:虽然他非常珍惜这段感情,还是决定分手,他不是缺钱,也不是吝啬,但“如果感情要靠金钱来维持,我不会珍惜。”最有趣的是,他的ID叫做:真心总是会受伤。这是什么真心?连一双鞋都不值。  离乱
选秀经济,已经开始变异。各大公共电视台纷纷复制选秀节目并“割据一方”,商业操作的痕迹愈加明显,各利益方的争夺也愈发激烈。如何在公共频道的基本底线与商业的功利性之间实现无缝对接?如何削减选秀节目在公共电视频道饱受质疑的“铜臭味”?还没有答案。    2005年,选秀之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造就了“平民盛宴”的巅峰。15万“海选”报名者,4亿观众。收视率“扶摇直上”,超过央视的春节晚会。  根据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