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人类而言,海洋是变幻莫测的存在。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人们在认知海洋的时候常常借助广阔的想象来弥补实际眼界的不足。这些想象一旦进入文学作品中,就为文本增添了奇异的魅力。《山海经》中形形色色的海神海怪;希腊神话中诞生于海洋之上的爱与美之神阿芙洛狄忒、用歌声魅惑人心的海妖塞壬……
自荷马的《奥德修纪》到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再到扬·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西方文学中航海主题的作品灿若星辰。《辛巴达航海记》《海底两万里》《杜利特医生航海记》等等,更是我们永恒的儿时记忆。
毫无疑问,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曾有过海洋主题,这些作品同样富有想象力和求真求美的强烈冲动,它们像被拆散的珍珠项链,散落在文学长廊中。就像那些勇者开辟的航线链接了小小寰球一样,这些中国海洋文化经典也成为四海一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象征。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人类的足迹伴着对海洋的好奇心到达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地理上的大发现掀起了一股探险热潮,海洋的神秘性与人类的冒险精神碰撞出迷人的火花。此后,关于航海探险的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并对后世文学进行笼罩性的渗透。如今,从儿童文学到报告文学,再到网络文学,航海主题依旧以其独特的魅力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在西方世界,海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人跟大海打交道非常频繁,海上掠劫、捕鱼、海上贸易都是生活中的重要的部分,这些活动在诡谲变幻的大海上潜伏着极大的危险,但也激起了人们与之抗争与征服的勇气。征服包括对外在世界、特别是大自然的征服,更包括对个人的生命、性格的锻造,而征服又往往以探索和认识海洋为起点。
荷马的《奥德修纪》为西方海洋文学拉开了序幕,它讲述的是主人公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泊十年,历经磨难终于返乡的故事。海神波塞冬的儿子独眼巨人、魔女喀尔刻、海妖塞壬、怪物卡律布狄斯和斯库拉……都是颇为吸引人的角色。
《奥德修纪》之后,航海故事中的主人公逐渐由英雄变成了凡人。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为中国读者所熟知,小说情节生动波折,引人入胜。鲁滨逊多次遭遇海难,逃出荒岛,收服礼拜五,统治荒岛,发财后荣归故里。在这一系列情节中,作家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的冒险家形象。后来的航海小说,无论在人物形象或是在思想观念上都闪现着鲁滨逊的身影:斯蒂文森《金银岛》中的英国少年吉姆、雨果《海上劳工》中的吉利亚特、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杰克·伦敦《海狼》中的凡·卫登……
在上古汉字中,海的本义是晦黑和渺茫。在华夏祖先的心目中,海是神奇怪异的象征。《淮南子》、《穆天子传》、《博物志》等书中就保留了很多关于海洋的神话传说。比如“精卫填海”、“海外仙山”、“鲧禹治水”“麻姑过海”等。这些神话基本都把海洋作为要与之抗争、要征服的对象。此外,《山海经》表现出了远古人民对海洋的想象。该书记载了海内外一百多个国家及其居民,不过其中描写大多是对海外远国异民的一种玄想,如其中的贯胸国、歧舌国、长臂国等。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人民与海外地区人民的交流还处于很落后的阶段,他们很多时候只能通过一些不切实际的传闻和想象来认识海外地区及其人民,这时的海外国家形象更多的是不确实的传奇,是一个虚幻离奇的幻影。
得注意的是,在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中国有一部被世人忽视的作品——《鲸背吟集》,此书最早以诗集的方式对元代的海洋漕运进行全景式的艺术再现,洋溢着积极无畏的开拓精神和浪漫奔放的海洋情怀,堪称元代海运和海洋文化的诗意百科,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航海诗集、第一部海洋诗歌专集。
诚如著名的英国学者李约瑟所言: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探险时代。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壮举不仅是中外交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对中外文化交流,对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和的三个随从回国后写了三部重要的海外游記——即“西洋三书”,分别是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搓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这三本书详细介绍了这些海外国家在气候、物产、民情风俗等方面的情况。明代还出现了很多以郑和下西洋为题材或描写到海外国家地区及其居民的小说、戏曲等,如罗懋登的章回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中的部分篇目(第一回《转运汉遇巧洞庭红》)、艳艳生的《昭阳趣史》等,而戏曲则有《奉天命三保下西洋》等。
明代以后,海洋上出现了一些追求财富,具有探索精神的商人。他们为了摆脱在本国的困境而踏上海洋开拓新的机遇和财运。最有传奇色彩的是《初刻拍案惊奇》中的名篇《转运汉遇巧洞庭红 波斯胡指破鼍龙壳》主人公文若虚为了排遣考场失意和商场赔本的郁闷,和商人们踏上了海外贸易的航船,开启了自己充满奇遇的海上游历。而“倒运汉”文若虚到了海外竟成了“转运汉”。一个意外的商业契机让他所携带的原来并不打算作为商品出售的橘子,成了海外的抢手货,这让文若虚赚足银两。类似的海上游历,不仅在明代作品中频频出现,在清代的小说中也多有记述,比如清代小说家李汝珍的《镜花缘》,小说前50回写秀才唐敖和林之洋、多九公三人出海游历各国。再比如陈忱《水浒后传》里李俊等好汉向海外谋求发展时的经历。
西方游记题材的作品,如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记述了酷爱航海旅行的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的四次游历;拜伦的长篇叙事诗《唐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通过主人公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扬·马特尔的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描述一名印度男孩与成年孟加拉虎在太平洋上历时两百二十七天的生存历险故事,2012年被李安搬上银幕,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奇幻冒险的视觉盛宴,电影里的飞鱼、无人岛、食人岛、莲花状的果实让观众记忆犹新。
自荷马的《奥德修纪》到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再到扬·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西方文学中航海主题的作品灿若星辰。《辛巴达航海记》《海底两万里》《杜利特医生航海记》等等,更是我们永恒的儿时记忆。
毫无疑问,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曾有过海洋主题,这些作品同样富有想象力和求真求美的强烈冲动,它们像被拆散的珍珠项链,散落在文学长廊中。就像那些勇者开辟的航线链接了小小寰球一样,这些中国海洋文化经典也成为四海一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象征。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人类的足迹伴着对海洋的好奇心到达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地理上的大发现掀起了一股探险热潮,海洋的神秘性与人类的冒险精神碰撞出迷人的火花。此后,关于航海探险的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并对后世文学进行笼罩性的渗透。如今,从儿童文学到报告文学,再到网络文学,航海主题依旧以其独特的魅力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征服与探索的想象
在西方世界,海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人跟大海打交道非常频繁,海上掠劫、捕鱼、海上贸易都是生活中的重要的部分,这些活动在诡谲变幻的大海上潜伏着极大的危险,但也激起了人们与之抗争与征服的勇气。征服包括对外在世界、特别是大自然的征服,更包括对个人的生命、性格的锻造,而征服又往往以探索和认识海洋为起点。
荷马的《奥德修纪》为西方海洋文学拉开了序幕,它讲述的是主人公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泊十年,历经磨难终于返乡的故事。海神波塞冬的儿子独眼巨人、魔女喀尔刻、海妖塞壬、怪物卡律布狄斯和斯库拉……都是颇为吸引人的角色。
《奥德修纪》之后,航海故事中的主人公逐渐由英雄变成了凡人。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为中国读者所熟知,小说情节生动波折,引人入胜。鲁滨逊多次遭遇海难,逃出荒岛,收服礼拜五,统治荒岛,发财后荣归故里。在这一系列情节中,作家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的冒险家形象。后来的航海小说,无论在人物形象或是在思想观念上都闪现着鲁滨逊的身影:斯蒂文森《金银岛》中的英国少年吉姆、雨果《海上劳工》中的吉利亚特、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杰克·伦敦《海狼》中的凡·卫登……
在上古汉字中,海的本义是晦黑和渺茫。在华夏祖先的心目中,海是神奇怪异的象征。《淮南子》、《穆天子传》、《博物志》等书中就保留了很多关于海洋的神话传说。比如“精卫填海”、“海外仙山”、“鲧禹治水”“麻姑过海”等。这些神话基本都把海洋作为要与之抗争、要征服的对象。此外,《山海经》表现出了远古人民对海洋的想象。该书记载了海内外一百多个国家及其居民,不过其中描写大多是对海外远国异民的一种玄想,如其中的贯胸国、歧舌国、长臂国等。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人民与海外地区人民的交流还处于很落后的阶段,他们很多时候只能通过一些不切实际的传闻和想象来认识海外地区及其人民,这时的海外国家形象更多的是不确实的传奇,是一个虚幻离奇的幻影。
充满奇遇的海上游历
得注意的是,在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中国有一部被世人忽视的作品——《鲸背吟集》,此书最早以诗集的方式对元代的海洋漕运进行全景式的艺术再现,洋溢着积极无畏的开拓精神和浪漫奔放的海洋情怀,堪称元代海运和海洋文化的诗意百科,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航海诗集、第一部海洋诗歌专集。
诚如著名的英国学者李约瑟所言: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探险时代。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壮举不仅是中外交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对中外文化交流,对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和的三个随从回国后写了三部重要的海外游記——即“西洋三书”,分别是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搓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这三本书详细介绍了这些海外国家在气候、物产、民情风俗等方面的情况。明代还出现了很多以郑和下西洋为题材或描写到海外国家地区及其居民的小说、戏曲等,如罗懋登的章回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中的部分篇目(第一回《转运汉遇巧洞庭红》)、艳艳生的《昭阳趣史》等,而戏曲则有《奉天命三保下西洋》等。
明代以后,海洋上出现了一些追求财富,具有探索精神的商人。他们为了摆脱在本国的困境而踏上海洋开拓新的机遇和财运。最有传奇色彩的是《初刻拍案惊奇》中的名篇《转运汉遇巧洞庭红 波斯胡指破鼍龙壳》主人公文若虚为了排遣考场失意和商场赔本的郁闷,和商人们踏上了海外贸易的航船,开启了自己充满奇遇的海上游历。而“倒运汉”文若虚到了海外竟成了“转运汉”。一个意外的商业契机让他所携带的原来并不打算作为商品出售的橘子,成了海外的抢手货,这让文若虚赚足银两。类似的海上游历,不仅在明代作品中频频出现,在清代的小说中也多有记述,比如清代小说家李汝珍的《镜花缘》,小说前50回写秀才唐敖和林之洋、多九公三人出海游历各国。再比如陈忱《水浒后传》里李俊等好汉向海外谋求发展时的经历。
西方游记题材的作品,如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记述了酷爱航海旅行的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的四次游历;拜伦的长篇叙事诗《唐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通过主人公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扬·马特尔的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描述一名印度男孩与成年孟加拉虎在太平洋上历时两百二十七天的生存历险故事,2012年被李安搬上银幕,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奇幻冒险的视觉盛宴,电影里的飞鱼、无人岛、食人岛、莲花状的果实让观众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