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的开展工作全面施行,尽管部分高校未贯彻实行,但总体上这种模式占据主导地位。众多院校打破系别、班级等限制,给予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时间等选择课程的自由度,积极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拓展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获得了师生较为普遍的认可,然而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就其中异化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三自主”教学模式找出弊端,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三自主 体育教学 异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1(a)-0096-02
1 概念的界定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刚要》)提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这就是体育教学模式中的“三自主”教学模式。
2 异化的原因
2.1 体育课程本质目标的异化
“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使得青少年体质下降。在对待体育课程目标的问题上,片面夸大体育健身功能,实践中又要求课程教学面面俱到,最终导致学生基本体质不能改善。其原因在于学生大多以兴趣爱好、课程难易为标准选课,甚至是为赚取学分、完成学业,没有进行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的意识;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没有创新意识、奋斗动力也使得体育课程缺乏吸引力,尽管进行了一定数量的体育教学,然而质量不过关。国务院和教育部最初提出“三自主”的教学模式目标没有实现,反而被学分、兴趣、轻松、朋友等目的所取代,甚至部分老师为让学生合格而放宽或降低体能测试及考核标准,课程目标在学生和老师身上都产生了异化。
2.2 教学方法的异化
“三自主”教学模式要求进行开放性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约有1/3的教师不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及新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错误片面地理解“三自主”等认识的偏差导致教学方法异化。
开放性是教育方法革新的一种,但在实际教学中开放性则明显过高。学生自主性学习占据主导地位,而起主导作用的仍是教师,老师不能错误地认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就要老师退居次要地位,学生更不能以为自主性就是完全决定性,课堂的决定权依旧在老师,指挥棒在老师手中。实际的体育课堂上,学生随意散漫,老师或运用老套的教学方法进行严厉管教和惩罚,或放任自流导致学生的意志超越了老师的,体育课变成了学生放松、自由的天堂。没有认真严格的体育项目训练,没有贯彻体能提高的目标,究其原因在于教学方法不得宜,教师没有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意识,老套陈旧,学生没有兴趣,教师没有激情,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2.3 师生关系对接失衡
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越来越得到重视,大量青年教师涌现,然而高校中依然是老教练型的体育教师为主导。诚然,老教练适宜于调教专业性人才,但他们专业知识老套陈旧,对新事物的接受相对缺乏积极性,因而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不适宜于体育普及教育的开展。
“三自主”教学模式提出学生自主选择教师,然而高等院校师生关系对接与中小学不同,学生不了解老师,只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课程安排等进行选择,无法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主选择性,在实际贯彻中,“三自主”的这一自主性约等于不存在。
2.4 学生认识不足
尽管师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一定问题,但身体素质下降的根本原因还在学生。首先,无论是体育课上还是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大部分青少年都不具有强身健体的思想意识,有的即使有思想层面的认识也没有坚持锻炼的毅力与行动力。其次,高校学生由于学习较为自由,脱离了中小学时期老师的束缚而变得散漫,更不希望体育课束缚住自身,对于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高,其目的多为修学分,完成学校的课程安排。最后,学生认为“三自主”就是学生的绝对自由,老师不得过多的干涉,一旦老师出现严厉教学的状况便会怨声载道,甚至把经验传授给学弟学妹,同时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中有教学测评,学生可对教师进行评价,从而使得教师不得不放宽标准。
3 建议
3.1 严谨规范课程目标
《纲要》指出高校体育课程是以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养、提高健康水平为目标的公共必修课,同时促进生活与体育技能的发展以及身心的和谐发展,其基本目标分为几个层次: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体育课程目标的规范化可使教师有目标地教,学生有明确目的地学。
必须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此健康不仅是身体还涵盖其他内容,体育课程要在提升学生体能素质的基础上,将提高身心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学生在基本的体育技能锻炼过程中,在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中体验到体育精神和健康情感,并养成健康生活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加强锻炼的意识,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3.2 改革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尽量多样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多边、平等而有效的互动,提升和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创造性改革不合理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意识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进行放羊式教学,任由学生安排课程教学;其次教师要充分提高学生自学和实践能力,体育教学绝不是简单的理论说教,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技能,锻炼体能;探究式学习方法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方法,教师运用好这一方法,就要考虑学生分组、创设情境、進行评价等问题,更要考虑如何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最后教师要充分结合具体课程情况、学生情况及相应的教学环境和要求等,不断创新,找到或者创造具有特色的适宜的教学方法,力求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学生积极性。
3.3 提高教师数量和教师素质
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切实贯彻“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关键。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数量不能达到教育部120~150名学生配一名老师的要求,1/3以上教师从事的课程不是自己的专业,可见教师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高校采取了一定措施缓解矛盾,例如聘请兼职教师,假期进行职业培训、进修等。为改变体育教师短缺的现状,在对现任教师加强专业训练的同时更要从师源上进行改进,调整体育专业结构和培养目标,以培养更多更广范的专业体育毕业生;同时可以采用高校资源互动的方式,进行院校间的联谊、教师资源共享。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的要求,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注重体育教师文化思想的教育,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以适应现代发展需要。
3.4 提高学生的认识,完善师生间的对接
学生自身是教学目标高效达成的关键,因而要充分提高学生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要有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的意识,要正确认识体育的目标与功能,要充分意识到“三自主”教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就校方而言,应完善管理机制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必须全面地向学生公布相关信息,如课程介绍、所修项目、上课时段、考核方式、任课教师及其基本情况等,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课程,从而更好地实现自主选课。另外,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将同一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设置,方便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同时也便于教师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S].2002.
[2] 周建华.“三自主”选课模式下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
[3] 任启俊,周万红,刘正杰.高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5):69-70.
[4] 苟定邦,董林,聂东风,等.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3):679-680.
关键词:三自主 体育教学 异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1(a)-0096-02
1 概念的界定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刚要》)提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这就是体育教学模式中的“三自主”教学模式。
2 异化的原因
2.1 体育课程本质目标的异化
“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使得青少年体质下降。在对待体育课程目标的问题上,片面夸大体育健身功能,实践中又要求课程教学面面俱到,最终导致学生基本体质不能改善。其原因在于学生大多以兴趣爱好、课程难易为标准选课,甚至是为赚取学分、完成学业,没有进行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的意识;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没有创新意识、奋斗动力也使得体育课程缺乏吸引力,尽管进行了一定数量的体育教学,然而质量不过关。国务院和教育部最初提出“三自主”的教学模式目标没有实现,反而被学分、兴趣、轻松、朋友等目的所取代,甚至部分老师为让学生合格而放宽或降低体能测试及考核标准,课程目标在学生和老师身上都产生了异化。
2.2 教学方法的异化
“三自主”教学模式要求进行开放性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约有1/3的教师不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及新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错误片面地理解“三自主”等认识的偏差导致教学方法异化。
开放性是教育方法革新的一种,但在实际教学中开放性则明显过高。学生自主性学习占据主导地位,而起主导作用的仍是教师,老师不能错误地认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就要老师退居次要地位,学生更不能以为自主性就是完全决定性,课堂的决定权依旧在老师,指挥棒在老师手中。实际的体育课堂上,学生随意散漫,老师或运用老套的教学方法进行严厉管教和惩罚,或放任自流导致学生的意志超越了老师的,体育课变成了学生放松、自由的天堂。没有认真严格的体育项目训练,没有贯彻体能提高的目标,究其原因在于教学方法不得宜,教师没有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意识,老套陈旧,学生没有兴趣,教师没有激情,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2.3 师生关系对接失衡
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越来越得到重视,大量青年教师涌现,然而高校中依然是老教练型的体育教师为主导。诚然,老教练适宜于调教专业性人才,但他们专业知识老套陈旧,对新事物的接受相对缺乏积极性,因而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不适宜于体育普及教育的开展。
“三自主”教学模式提出学生自主选择教师,然而高等院校师生关系对接与中小学不同,学生不了解老师,只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课程安排等进行选择,无法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主选择性,在实际贯彻中,“三自主”的这一自主性约等于不存在。
2.4 学生认识不足
尽管师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一定问题,但身体素质下降的根本原因还在学生。首先,无论是体育课上还是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大部分青少年都不具有强身健体的思想意识,有的即使有思想层面的认识也没有坚持锻炼的毅力与行动力。其次,高校学生由于学习较为自由,脱离了中小学时期老师的束缚而变得散漫,更不希望体育课束缚住自身,对于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高,其目的多为修学分,完成学校的课程安排。最后,学生认为“三自主”就是学生的绝对自由,老师不得过多的干涉,一旦老师出现严厉教学的状况便会怨声载道,甚至把经验传授给学弟学妹,同时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中有教学测评,学生可对教师进行评价,从而使得教师不得不放宽标准。
3 建议
3.1 严谨规范课程目标
《纲要》指出高校体育课程是以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养、提高健康水平为目标的公共必修课,同时促进生活与体育技能的发展以及身心的和谐发展,其基本目标分为几个层次: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体育课程目标的规范化可使教师有目标地教,学生有明确目的地学。
必须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此健康不仅是身体还涵盖其他内容,体育课程要在提升学生体能素质的基础上,将提高身心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学生在基本的体育技能锻炼过程中,在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中体验到体育精神和健康情感,并养成健康生活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加强锻炼的意识,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3.2 改革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尽量多样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多边、平等而有效的互动,提升和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创造性改革不合理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意识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进行放羊式教学,任由学生安排课程教学;其次教师要充分提高学生自学和实践能力,体育教学绝不是简单的理论说教,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技能,锻炼体能;探究式学习方法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方法,教师运用好这一方法,就要考虑学生分组、创设情境、進行评价等问题,更要考虑如何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最后教师要充分结合具体课程情况、学生情况及相应的教学环境和要求等,不断创新,找到或者创造具有特色的适宜的教学方法,力求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学生积极性。
3.3 提高教师数量和教师素质
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切实贯彻“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关键。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数量不能达到教育部120~150名学生配一名老师的要求,1/3以上教师从事的课程不是自己的专业,可见教师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高校采取了一定措施缓解矛盾,例如聘请兼职教师,假期进行职业培训、进修等。为改变体育教师短缺的现状,在对现任教师加强专业训练的同时更要从师源上进行改进,调整体育专业结构和培养目标,以培养更多更广范的专业体育毕业生;同时可以采用高校资源互动的方式,进行院校间的联谊、教师资源共享。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的要求,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注重体育教师文化思想的教育,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以适应现代发展需要。
3.4 提高学生的认识,完善师生间的对接
学生自身是教学目标高效达成的关键,因而要充分提高学生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要有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的意识,要正确认识体育的目标与功能,要充分意识到“三自主”教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就校方而言,应完善管理机制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必须全面地向学生公布相关信息,如课程介绍、所修项目、上课时段、考核方式、任课教师及其基本情况等,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课程,从而更好地实现自主选课。另外,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将同一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设置,方便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同时也便于教师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S].2002.
[2] 周建华.“三自主”选课模式下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
[3] 任启俊,周万红,刘正杰.高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5):69-70.
[4] 苟定邦,董林,聂东风,等.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3):679-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