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促进了阅读教学的多彩化、高效化。多媒体使用得当的,可以加深学生對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升华,让语文课锦上添花。但是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有多媒体使用泛滥的倾向,尤其是语文公开课、观摩课等,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更成了装饰的“门面”。我的看法是多媒体能不用的,一律不用;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非用不可的,一定要用好。
一、解析现象
(一)多媒体演示取代了传统板书功能。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处在萌芽状态时,总能看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板书。精彩的板书、优美的板画也往往给阅读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较典型的例子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的教学,教者在黑板上写下的一个比一个大的“让”字,清晰而醒目地揭示了主人公林冲人品核心—“谦让”,真可谓匠心独运,简洁明了。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杜甫的《绝句》时,每句诗都用寥寥几笔的板画加以点缀,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也给听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如今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越来越不重视板书,甚至在整堂课中,教师没有一次板书,教师的板书完全被多媒体的演示所替代。传统意义上的简便实用的黑板早已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二)多媒体取代了师生情感交流。
阅读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远比教给他的任何知识意义更深远,语文教学的魅力也在于此。而如今的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学生能力的发展往往都要通过多媒体才能实现,这样,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就被多媒体遮蔽。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学生关注的是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眼睛盯着的是多媒体的演示屏幕,脑子里思考着的是屏幕上显示的内容,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只是一个多媒体的操作者,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更是无从谈起,多媒体“统治”了课堂,人性化的师生情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如有位教师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文时,四十分钟时间,课文外的图片、视频竟占了三分之一多,学生被一个个新奇画面所吸引,情绪高亢、激动不已。但回头想想,他们在这节课上究竟学到了什么?这不是舍本求末又是什么?
(三)多媒体扼杀了课堂的灵动生成。
多媒体的课件,都有一个固定的程序,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设计出多媒体课件,课件一旦制作成功,它的内容、程序就固定不变了,教师只能一步步按照课件的固定程序进行演示,虽说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控制课件的程序,比如用各种各样的按钮,用各种各样的功能键,但还是不能随着课堂教学过程的变化而灵活调整多媒体的内容和演示程序。可以说,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完全是由多媒体的程序控制的,不仅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且教师的思维过程都被多媒体课件控制了,教师没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原本灵动生成、丰富多彩的课堂,现在完全被多媒体课件控制着,变成预设的程序,不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进程随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进度。
二、反思现象
(一)熟练操作多媒体。
倘若你的教学活动必须依赖多媒体,那么一旦遇到计算机故障、停电或播放软件的缺失、版本不同时,教者往往会手足无措。现实中,多媒体的设计、制作,并非执教者本人,这样,就更要求执教者熟练掌握多媒体的运用技术。我想:教者既要充分掌握现代教学应用技术,又要尽量利用板书、卡片、挂图和实物等辅助自己的教学。防患未然,二者兼备最佳。这样,万一遇到突发情况,也不会手忙脚乱。
(二)慎重选用多媒体。
教师在选择运用多媒体时应十分慎重。计算机多媒体仅仅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中的一种,尽管是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具,也只能起到为教学服务的辅助作用,它绝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是否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取决于课堂教学的需要。对待多媒体的使用要慎重,可用可不用的地方坚决不用,多用少用无所谓时,尽可能少用。特别是对于人文性较强的阅读教学,更应强调师生在教学中的激情,强调阅读教学课堂的生成性,增强阅读教学的亲合力、感染力。
(三)巧妙运用多媒体。
对于确实少不了多媒体课件的课,教师要巧妙用好多媒体,尽可能发挥多媒体那黑板、挂图、卡片无法替代的作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尽可能地适应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合学生的需求和口味,还应考虑多媒体课件是否有利于帮助讲授和理解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否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时,可制作1978年日本音乐家小泽征尔来中国担任首任指挥感人的一幕,他建议大家听阿炳的《二泉映月》最好是下跪听。小泽征尔要跪阿炳的什么呢?学生通过预习,看多媒体,马上认识到要跪阿炳精湛的技艺,更要跪他不向命运屈服向往光明的精神。这样的巧用就为学习文章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同时也应考虑教学成本,从经济实用、简便易用的角度出发,适时使用,不让多媒体教学变成语文课堂的“花架子”。■
一、解析现象
(一)多媒体演示取代了传统板书功能。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处在萌芽状态时,总能看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板书。精彩的板书、优美的板画也往往给阅读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较典型的例子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的教学,教者在黑板上写下的一个比一个大的“让”字,清晰而醒目地揭示了主人公林冲人品核心—“谦让”,真可谓匠心独运,简洁明了。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杜甫的《绝句》时,每句诗都用寥寥几笔的板画加以点缀,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也给听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如今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越来越不重视板书,甚至在整堂课中,教师没有一次板书,教师的板书完全被多媒体的演示所替代。传统意义上的简便实用的黑板早已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二)多媒体取代了师生情感交流。
阅读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远比教给他的任何知识意义更深远,语文教学的魅力也在于此。而如今的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学生能力的发展往往都要通过多媒体才能实现,这样,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就被多媒体遮蔽。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学生关注的是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眼睛盯着的是多媒体的演示屏幕,脑子里思考着的是屏幕上显示的内容,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只是一个多媒体的操作者,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更是无从谈起,多媒体“统治”了课堂,人性化的师生情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如有位教师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文时,四十分钟时间,课文外的图片、视频竟占了三分之一多,学生被一个个新奇画面所吸引,情绪高亢、激动不已。但回头想想,他们在这节课上究竟学到了什么?这不是舍本求末又是什么?
(三)多媒体扼杀了课堂的灵动生成。
多媒体的课件,都有一个固定的程序,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设计出多媒体课件,课件一旦制作成功,它的内容、程序就固定不变了,教师只能一步步按照课件的固定程序进行演示,虽说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控制课件的程序,比如用各种各样的按钮,用各种各样的功能键,但还是不能随着课堂教学过程的变化而灵活调整多媒体的内容和演示程序。可以说,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完全是由多媒体的程序控制的,不仅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且教师的思维过程都被多媒体课件控制了,教师没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原本灵动生成、丰富多彩的课堂,现在完全被多媒体课件控制着,变成预设的程序,不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进程随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进度。
二、反思现象
(一)熟练操作多媒体。
倘若你的教学活动必须依赖多媒体,那么一旦遇到计算机故障、停电或播放软件的缺失、版本不同时,教者往往会手足无措。现实中,多媒体的设计、制作,并非执教者本人,这样,就更要求执教者熟练掌握多媒体的运用技术。我想:教者既要充分掌握现代教学应用技术,又要尽量利用板书、卡片、挂图和实物等辅助自己的教学。防患未然,二者兼备最佳。这样,万一遇到突发情况,也不会手忙脚乱。
(二)慎重选用多媒体。
教师在选择运用多媒体时应十分慎重。计算机多媒体仅仅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中的一种,尽管是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具,也只能起到为教学服务的辅助作用,它绝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是否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取决于课堂教学的需要。对待多媒体的使用要慎重,可用可不用的地方坚决不用,多用少用无所谓时,尽可能少用。特别是对于人文性较强的阅读教学,更应强调师生在教学中的激情,强调阅读教学课堂的生成性,增强阅读教学的亲合力、感染力。
(三)巧妙运用多媒体。
对于确实少不了多媒体课件的课,教师要巧妙用好多媒体,尽可能发挥多媒体那黑板、挂图、卡片无法替代的作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尽可能地适应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合学生的需求和口味,还应考虑多媒体课件是否有利于帮助讲授和理解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否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时,可制作1978年日本音乐家小泽征尔来中国担任首任指挥感人的一幕,他建议大家听阿炳的《二泉映月》最好是下跪听。小泽征尔要跪阿炳的什么呢?学生通过预习,看多媒体,马上认识到要跪阿炳精湛的技艺,更要跪他不向命运屈服向往光明的精神。这样的巧用就为学习文章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同时也应考虑教学成本,从经济实用、简便易用的角度出发,适时使用,不让多媒体教学变成语文课堂的“花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