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英语学习对学生来说几乎是最难的科目,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更主要的是兴趣不浓的学生多,所以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先了解学生实际,根据学生实际,备教学方法,设计学法。那么如何了解学生呢?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中,关注学情更是我们科学施教的重要保证。我们关注学情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学的实效。观察、倾听、询问、问卷都是了解学情的方法。
关键词: 备课了解学情
写教案是上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新教材更关注人本教育,所以在挖掘教材之后,备课更主要还要备学生,即了解学生。
首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爱好、兴趣、对本节课内容的了解程度,渴望得到此知识的欲望大小。
然后,在教材、学生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法。包括问题的导入,问题的分析,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设计,教法和学法的设计同等重要,更是相辅相成。但都取决与学情。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学校管理者把教师的备课紧盯在写教案上。谁的教案写得详细、项目齐全,谁的备课就充分认真。其实,写教案决不等于备课,备课也决不仅仅包括写教案。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一般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教法和学法)。其实,这只是狭义的备课。广义的备课是大备课、终身备课,它以教学为核心,向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辐射,既包括写在备课笔记上的有形教案,又包括融入教师心田的无形教案。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在教案设计的基本理念上要重新思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明确自己的引导、启发、点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而服务的,要变教案为学案、变师案为生案、变“以教论学”为“以学定教”,使教案真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方案。
英语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几乎是最难的科目,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更主要的是兴趣不浓的学生多,所以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先了解学生实际,根据学生实际,备教学方法,设计学法。那么如何了解学生呢?
《Go For it》这套英语教材似于学生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与农村学生生活还有相当距离,我认为是“英语习得”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只是课堂,如何在这样的环境,完成如此内容杂、知识点多、难度大的教材内容呢?
记得有一次,我在第一个班上八年级英语How was your school trip?时,没有学生能说出自己的“trip”,经过我汉语和英语的反复解说,最后才有几名学生说了自己的外出活动和感受。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郊游和外出旅游,发言的学生也是鼓起勇气说了自己的上街购物和自己随父母串亲戚的经历。后来我还了解到,那些同学当时生怕被人笑话。所以这节课后来的内容只能照本宣科,本来安排的写作训练“My Trip”也只能改为教材内容的改写:由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的短文。而在第二个班上课时,当我说今天要来了解一位朋友的郊游时,下面就有学生窃窃私语,我想他们也在议论自己没有郊游吧,当我正要照本宣科的时候,班里平时爱发言的一男生举手,我问他有什么事,他说班里同学都喜欢郊游,前几周他们一帮还骑自行车去“白雀寺 ”,在家住那儿的同学的家长带领下还爬山、野餐、照相,他们玩得开心极了。这不正是How was your trip?的内容吗,我就趁机再问,谁还想说说自己的郊游,于是,争先恐后的发言就开始了。有说去华山的,也有说去野生动物园的,还有去法门寺的,等等。后来我引导他们学习课本内容以扩大描述郊游的词汇,最后顺理成章的进行了原定的写作训练“My trip”。 因为他们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所以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参与率高,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同一所学校,不同班级,学生情况竟然大不相同,更何况同一班级的每一位学生,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兴趣、分析学生实际情况是上课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即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话题,教学要教到学生的心上。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却又是另一番天地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但是,究竟该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如何了解学生的需求?面对七十多个人的班级,我们该怎么去了解学生?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
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学情调查。我们都知道,科学的学情调查是新课程下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有意识地作过学情调查和预测,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关于学情调查的相关研究很少,可供参考的书目和资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渐渐读懂学生,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作好学情调查。
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中,关注学情更是我们科学施教的重要保证。我们说近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便是认识到“儿童”的存在,认识到学生个体的特殊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学生都意味着一种学情。
如果教师没有尽全力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没有针对学情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研究,如何保证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及具体方法呢?如果教师不能切实地关注学情,不能做到“对症下药”,甚至无视学情及其发展变化,只是一味机械地套用教学预案,那么,教学活动极有可能落得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的结果。我们口口声声说的“尊重学生”、“发扬学生的主体性”,等等,又如何能在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呢?舍弃学情,不关注学情,教学便没有了“抓手”,由此,再多再好的理念和口号也只能是隔靴搔痒,甚至沦为无的放矢。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关注学情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学的实效。新时期以来,我们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或是任其自然。相反,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学情是客观的,只要有教学、有学生,就有学情问题。与此同时,学情又是不断变化的。在教学活动中,时间过了,内容换了,难度改了,甚至天气变了,都会对学情产生影响。因此,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师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另一方面,学情的多样和多变,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了解和把握学情。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观察、访问,可以察言观色,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旁敲侧击,还可以检视他们的学习效果。总之,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去改变学情,使之调整到最为适宜教学活动展开的状态。
学情调查就在我们身边,关注学情的理念可以渗透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一位合格的教师,必然是时刻都在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洞悉学生的真实需要。试想,一面是一群频频点头、面带微笑、听得十分入神的学生,一面是一群目光呆滞、神情木然甚至鼾声如雷的学生,相信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要有所不同的“作为”——对待前者必然大加赞赏“乘胜追击”,对待后者也不可能听之任之不管不问——这,其实就是关注学情。
观察、倾听、询问、问卷都是了解学情的方法。上课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是否有发亮的眼睛、兴奋的神情;平时观察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能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彼此支持、没有对抗和拒绝;提问时观察学生的认知状态,学生是不是在动脑筋,进行深度思考;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是否注意力集中、学习在真正进行。
教师要学会倾听去了解学生。课余要有意无意地走到学生中间,倾听他们的言谈,询问他们的家庭、学习、生活、喜好、困难,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与他们交流学习方法,探讨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可以请他们帮忙干力所能及的事情,请他们为我们出主意解决困难,这些都有助于我们了解学情。
对于每一级学生,开学能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该学科的兴趣、学习方法,知识的难易程度等。
说到底,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师生在这里面对面地交换信息和情感,其间所显示出的学情是最为鲜活的。只要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随时留意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言语和非言语的),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去获取各种反馈信息,进而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此一来,关注学情就不再遥远。
一位特级教师在上了一堂令人叹服的公开课后,有人发现他上课没有教案。在提出疑问后,这位特级教师回答道:“虽然这节课我没有写教案,但为了这节课,我准备了一生。”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要以毕生的精力,全部的观察力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为学生的发展而施教。
参考文献
1.《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7期。)
2. 《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09年3月4日《课堂》《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吉锋;
关键词: 备课了解学情
写教案是上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新教材更关注人本教育,所以在挖掘教材之后,备课更主要还要备学生,即了解学生。
首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爱好、兴趣、对本节课内容的了解程度,渴望得到此知识的欲望大小。
然后,在教材、学生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法。包括问题的导入,问题的分析,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设计,教法和学法的设计同等重要,更是相辅相成。但都取决与学情。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学校管理者把教师的备课紧盯在写教案上。谁的教案写得详细、项目齐全,谁的备课就充分认真。其实,写教案决不等于备课,备课也决不仅仅包括写教案。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一般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教法和学法)。其实,这只是狭义的备课。广义的备课是大备课、终身备课,它以教学为核心,向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辐射,既包括写在备课笔记上的有形教案,又包括融入教师心田的无形教案。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在教案设计的基本理念上要重新思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明确自己的引导、启发、点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而服务的,要变教案为学案、变师案为生案、变“以教论学”为“以学定教”,使教案真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方案。
英语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几乎是最难的科目,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更主要的是兴趣不浓的学生多,所以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先了解学生实际,根据学生实际,备教学方法,设计学法。那么如何了解学生呢?
《Go For it》这套英语教材似于学生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与农村学生生活还有相当距离,我认为是“英语习得”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只是课堂,如何在这样的环境,完成如此内容杂、知识点多、难度大的教材内容呢?
记得有一次,我在第一个班上八年级英语How was your school trip?时,没有学生能说出自己的“trip”,经过我汉语和英语的反复解说,最后才有几名学生说了自己的外出活动和感受。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郊游和外出旅游,发言的学生也是鼓起勇气说了自己的上街购物和自己随父母串亲戚的经历。后来我还了解到,那些同学当时生怕被人笑话。所以这节课后来的内容只能照本宣科,本来安排的写作训练“My Trip”也只能改为教材内容的改写:由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的短文。而在第二个班上课时,当我说今天要来了解一位朋友的郊游时,下面就有学生窃窃私语,我想他们也在议论自己没有郊游吧,当我正要照本宣科的时候,班里平时爱发言的一男生举手,我问他有什么事,他说班里同学都喜欢郊游,前几周他们一帮还骑自行车去“白雀寺 ”,在家住那儿的同学的家长带领下还爬山、野餐、照相,他们玩得开心极了。这不正是How was your trip?的内容吗,我就趁机再问,谁还想说说自己的郊游,于是,争先恐后的发言就开始了。有说去华山的,也有说去野生动物园的,还有去法门寺的,等等。后来我引导他们学习课本内容以扩大描述郊游的词汇,最后顺理成章的进行了原定的写作训练“My trip”。 因为他们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所以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参与率高,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同一所学校,不同班级,学生情况竟然大不相同,更何况同一班级的每一位学生,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兴趣、分析学生实际情况是上课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即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话题,教学要教到学生的心上。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却又是另一番天地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但是,究竟该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如何了解学生的需求?面对七十多个人的班级,我们该怎么去了解学生?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
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学情调查。我们都知道,科学的学情调查是新课程下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有意识地作过学情调查和预测,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关于学情调查的相关研究很少,可供参考的书目和资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渐渐读懂学生,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作好学情调查。
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中,关注学情更是我们科学施教的重要保证。我们说近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便是认识到“儿童”的存在,认识到学生个体的特殊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学生都意味着一种学情。
如果教师没有尽全力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没有针对学情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研究,如何保证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及具体方法呢?如果教师不能切实地关注学情,不能做到“对症下药”,甚至无视学情及其发展变化,只是一味机械地套用教学预案,那么,教学活动极有可能落得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的结果。我们口口声声说的“尊重学生”、“发扬学生的主体性”,等等,又如何能在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呢?舍弃学情,不关注学情,教学便没有了“抓手”,由此,再多再好的理念和口号也只能是隔靴搔痒,甚至沦为无的放矢。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关注学情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学的实效。新时期以来,我们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或是任其自然。相反,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学情是客观的,只要有教学、有学生,就有学情问题。与此同时,学情又是不断变化的。在教学活动中,时间过了,内容换了,难度改了,甚至天气变了,都会对学情产生影响。因此,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师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另一方面,学情的多样和多变,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了解和把握学情。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观察、访问,可以察言观色,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旁敲侧击,还可以检视他们的学习效果。总之,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去改变学情,使之调整到最为适宜教学活动展开的状态。
学情调查就在我们身边,关注学情的理念可以渗透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一位合格的教师,必然是时刻都在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洞悉学生的真实需要。试想,一面是一群频频点头、面带微笑、听得十分入神的学生,一面是一群目光呆滞、神情木然甚至鼾声如雷的学生,相信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要有所不同的“作为”——对待前者必然大加赞赏“乘胜追击”,对待后者也不可能听之任之不管不问——这,其实就是关注学情。
观察、倾听、询问、问卷都是了解学情的方法。上课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是否有发亮的眼睛、兴奋的神情;平时观察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能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彼此支持、没有对抗和拒绝;提问时观察学生的认知状态,学生是不是在动脑筋,进行深度思考;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是否注意力集中、学习在真正进行。
教师要学会倾听去了解学生。课余要有意无意地走到学生中间,倾听他们的言谈,询问他们的家庭、学习、生活、喜好、困难,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与他们交流学习方法,探讨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可以请他们帮忙干力所能及的事情,请他们为我们出主意解决困难,这些都有助于我们了解学情。
对于每一级学生,开学能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该学科的兴趣、学习方法,知识的难易程度等。
说到底,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师生在这里面对面地交换信息和情感,其间所显示出的学情是最为鲜活的。只要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随时留意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言语和非言语的),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去获取各种反馈信息,进而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此一来,关注学情就不再遥远。
一位特级教师在上了一堂令人叹服的公开课后,有人发现他上课没有教案。在提出疑问后,这位特级教师回答道:“虽然这节课我没有写教案,但为了这节课,我准备了一生。”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要以毕生的精力,全部的观察力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为学生的发展而施教。
参考文献
1.《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7期。)
2. 《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09年3月4日《课堂》《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