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思衡
1981年出生于中国上海,三岁开始接受父亲的钢琴启蒙。1991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师从李道韫老师。1994年考入上音附中,后直升上海音乐学院,在此期间跟随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盛一奇教授和艺术家许忠学习钢琴。2002年前往法国,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跟随Marian Rybicki教授学习钢琴。2003年由评委一致通过获得最高演奏家文凭,并成为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华裔教师。之后深造于巴黎音乐学院,其间在国际钢琴大师班上师从多位国际级大师:Phillip Entremont、Michel Dalberto、Dmitri Bashikirov,白健宇和许忠等。现师从老一辈法国钢琴大师Dominique Merlet。
作为一位80后的钢琴家,他或许不是名声最响的那一位,也不是台风最帅的那一位,但如果站在“特立独行”这个角度上重新审视的话,宋思衡绝对是其中最脱颖而出的一位。这一点除了从他正在做着的事情——或者说事业——“宋思衡多媒体音乐工作室”上可以体现外,他本人的言行举止以及行事风格也都处处表现出了与人们印象中古雅精致风度翩翩的传统钢琴家的不同:因为有他三场文艺范十足的演奏会《肖邦·爱》《寻找村上春树》和《交响情人梦》在前,我早已在心里默默把他归为了“轻言缓行的文艺男青年”之列,于是当宋思衡穿着黑色便服架着黑框眼镜拎着黑色书包风风火火又精力充沛地冲进咖啡馆,在我对面坐下,又马上掏出手机和耳机抱歉地说“Sorry我得先收个紧急的工作邮件”时,我忍不住在心里腹诽了一下,说好的钢琴王子呢?分明是个出差归来的IT男……
事实上,宋思衡现在最关注的事业,听起来也确实很像IT男的活儿:多媒体音乐工作室。钢琴和多媒体,一个极古典,一个极现代,然而这两种看起来浑身不搭界的载体,却恰恰和谐完美地承载了宋思衡的音乐梦想。对此,也有媒体和业内人士质疑他作为一个世界钢琴比赛的桂冠得主,是否应该更纯粹地坚持传统,而不该在“多媒体”之类的非专业领域涉足过深,而宋思衡则有他自己的看法:“现在的社会人群,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都对视觉的要求越来越多。古典钢琴音乐之所以没落,很重要的原因是在这近五十年中钢琴无论从构造还是音乐会形式都处于历史上的停歇和僵化期,和我们的时代精神严重脱节。因此我想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古典音乐的演奏传播之同时,通过自己对古典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改变一下古典音乐赏析方式,结合科技,让观众更能有立体化的体验。这种改变或说打破,并不是摒弃传统,只是在一套质地良好、传统经典的外衣上,加上若干饰物,让其拥有一份亮点的同时,让大家更能直观、快速地感受,发现这件外衣的美丽所在。”于是他做出了第一次尝试,2009年7月19日,宋思衡在上海音乐厅举办了一场名为“交响情人梦”的视听交响音乐会,在既没有先例可鉴也没有外力扶持的条件下,他自己做了全部的统筹和策划,完成了这场披着日本漫画和偶像剧外套、实则通场演奏古典曲目的个人演奏会。
结果如何?当时的《新民晚报》可以见证:“中国钢琴家宋思衡……狠狠地在票房上把音乐厅历年的钢琴音乐会远远甩在了身后。”
“判断一个比赛好坏的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它之后会给你什么机会。”
当然,钢琴家从来都是靠成绩而不是票房说话的,即使是如此特立独行不走寻常路的宋思衡,最初从数以千万计的“中国琴童”中脱颖而出的唯一途径,毫无疑问的就是坚持。作为80后的钢琴家,宋思衡的童年情景难免让人联想到李云迪和郎朗——两个人都曾经谈到过自己那“快乐十分有限”的童年,后者的童年因为他有个坚持到几乎偏执的老爸而似乎尤其艰难。问宋思衡有没有那样一把血泪史,宋思衡笑说:“当时家中有一个协定,每天的晚饭一定要在完全没有错音地弹完所学曲目后才能开始;而母亲反复加热饭菜的次数,则说明了我当晚犯错的程度。一般这样的练习会持续到晚上十点以后,那种过度饥饿疲劳、神经紧崩的感觉我至今记忆犹新。”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阅历的增加,到了如今,宋思衡甚至是为自己有那样的童年而略带自豪的吧——并不是每一个琴童都能熬成钢琴家的——所以当被问到“你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以分享给今天的琴童们”时,宋思衡可以云淡风轻地说,“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我从3岁开始学琴到今天,一天也没有停止过练琴。”是的,就是这么简单,可是这短短一句话背后的付出与承受,也许只有坚持下来的人可以懂。
琴童们成长离不开坚持,而想要完成琴童到钢琴家的化蝶蜕变,不能绕开的话题首先肯定是比赛。在1996年到2006年间,宋思衡曾参加过十几个国际钢琴比赛,全部获得大奖(全部首奖,只有一两个获得二奖)的佳绩,至今这个记录在华人钢琴家中无人能破。其中包括玛格丽特·隆首奖、上海国际钢琴比赛第一、PORTO第二、ANIMATO第一、PONTOISE第一、MARROC第一、VISEUL第一、全国比赛第一等等,令人咂舌。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当然是2004年在法国举行的国际五大赛事之一,第六十一届玛格丽特·隆—雅克·蒂博国际钢琴大赛中,他历史性地成为了第一位摘取桂冠并囊括多项特别奖的中国人。法兰西三台全程转播了在巴黎夏特莱大剧院的庆祝晚会,其间发表了法国总统希拉克和总理拉法兰的贺词。法新社在随后的社论中评论他:完美,激情,辉煌,无可争论的冠军。费加罗报等欧洲著名媒体纷纷发表评论,称他为“新一代欧洲古典乐坛的领军人物”。
而宋思衡的音乐事业也正是因为这一场比赛取得了一个明显的转折或者说上升,他回忆说:“因为这个比赛,完了之后给我提供了很多演出的机会,比如说我们马上就会被邀请到日本,在三得利,在一些大厅中有一些演出,比如马上就会有唱片公司来签约,会和比较好的乐团,像德雷斯登交响乐团,巴黎管弦乐团这些比较大的乐团来合作。这个实际上是判断一个比赛好坏的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它之后会给你什么机会。”
“除了钢琴演奏,我现在全部的兴趣都在多媒体上”
即便身为80后钢琴家中最不爱吆喝的一位,在新浪微博上,宋思衡依然拥有十万粉丝,而据说她们中的绝大多数最初认识他,共同的契机都是那几场新颖别致的“多媒体音乐会”。对此,宋思衡也坦言,“除了钢琴演奏,我现在全部的兴趣都在多媒体和现代艺术上。” 对于多媒体音乐会,宋思衡一直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心,其实这缘起可以追溯到他小时候爱看电影的故事。“因为父亲在电影厂工作,所以我总有很多看电影的机会。当时若每周六日我能获得6面表示父亲满意的小红旗,他就会在周末带我到电影厂看电影。于是电影成为我精神世界的另一个安慰,也是我可以在其它同伴中炫耀的一项奢侈活动。我从小就特别喜欢上台表演。那些在电影里看到、体验到的许多色彩、情感、画面、故事,都能在莫扎特、贝多芬等等的音乐中找到,当把这一切都演奏给观众听的时候,那种满足感常常让我手舞足蹈,兴奋得一夜睡不着。”
长大后的宋思衡并没有忘记那种满足感,2010年的圣诞夜,宋思衡借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的契机,在上海音乐厅推出了音乐会《肖邦·爱》,作为后来日渐成熟的多媒体音乐会的雏形,他当时的梦想还只是模糊的“想要通过多媒体手段,吸引更多观众走近古典乐”。在这场演出中,宋思衡携手北京奥运会多媒体制作团队,以肖邦与乔治·桑长达9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舞台剧真人演绎方式,融合钢琴现场演奏肖邦名作,让观众“重返”19世纪的巴黎,一起走近钢琴诗人。虽然那一场多媒体音乐会并不算非常成熟,但宋思衡在今天依然信心十足地表示,那场演出真的是“史上最好看的一场肖邦音乐会”。
当年瓦格纳把戏剧情节融入古典音乐体系时多少还遭到些质疑,几百年以后,宋思衡的运气要好得多,这一场演出得到了社会“极大的肯定”,“很多观众都是第一次听古典音乐会的,或者以前不听古典音乐的观众”。有了这一次成功的经验,宋思衡紧接着就在2011年的年底精心策划制作了另一场更为成熟的音乐会《寻找村上春树》。与之前的《交响情人梦》《肖邦 ·爱》相比,这一次的多媒体在整体设计上更为成熟:一架钢琴、一块屏幕、一束灯光,看似简单,却完美表达了村上复杂的文字情感,反映了村上小说中的“孤独”美。他用法国印象派音乐对村上作品进行音乐写意,比如《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的“金毛兽”与德彪西《月落荒寺》的结合,音色梦幻,高音的两个声部似乎就像现实与非现实两个不同的世界,低声部的几个音出现多次,貌似金毛兽的脚步声,缓缓而行。而背景的多媒体设计成一副淡雅的油画,引发听觉与视觉对金毛兽形态之猜想。他用吉那斯特拉《第一钢琴奏鸣曲》的末乐章来形容村上笔下的“夜鬼”则更是绝妙的选择:那种阴森恐惧、激烈亢奋、追逐逃难的文学场面都很恰当地被他用音乐语言表达了出来,可谓是气息与动机的完美结合。
至于为什么在第一次尝试演绎文学作品时会选择村上春树,宋思衡说,自己平时就喜欢阅读村上的作品,所以很容易深入到村上小说的本质当中;而村上本身就是一个很专业的古典和爵士乐迷,村上春树也惯于在文字中以音乐作品作为背景和故事线索,“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与音乐有一种不谋而合的交融。”对此,国内资深翻译家、国内最受推崇的村上春树译者林少华也表示了巨大的认同:“思衡君的钢琴演奏‘或悠扬婉转,或神采飞扬,或惆怅百遣,或一掷千金’,使我们加深了对村上春树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在此作为译者也好,作为听者之一也好,我要对思衡君致以敬意和表示感谢,我用中文翻译了村上春树,思衡君用钢琴翻译了村上春树。同样是翻译家,思衡君比我翻译得高明得多,简直出神入化,电光火石,来去无踪。”
记者:你的第一场多媒体音乐会的尝试为什么会选择《交响情人梦》?毕竟它的原著是日本少女漫画以及偶像剧,你作为一个男性钢琴家,怎么会关注到它?
宋思衡:最早在2007年的时候我和香港管弦乐团有一个音乐会,他们跟我谈的时候说要连做五场,我说古典音乐会连做五场好像是比较罕见的,特别是你们的音乐会还是放在伊丽莎白球馆,大概有3000多个位置,票房会不会太冒险。结果他们说没问题呀,现在五场都不够呢,我就想这是怎么回事,怎么会这样?于是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交响情人梦”的主题音乐会。我就想,这是什么东西?后来我到香港演出的时候确实发现有很多观众,很多都是年轻人,而且五场果然都爆满了。所以后来我就很好奇“交响情人梦”究竟是什么,就去网上看了这部日剧,发现它原来是这样的,它讲的是日本的现代学院里面学生发生的事情,他们学习的经过,在校园里面的朋友,同学之间的感情呀,生活呀,包括男主角后来到巴黎去留学。这个我当时看来是蛮感同身受的,因为我的经历跟他是非常像的,就是80后的一个古典音乐人的成长。这种状态无论是我,还是我的同学,还是中国各大音乐学院,包括现在广大在学琴的琴童都是在经历这个过程。
所以从这点来看古典音乐真的是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记者:你的多媒体音乐会最初选择了这个剧作为尝试,是不是潜意识里已经把受众定位在青少年和年轻人身上了?
宋思衡:这里我要纠正一个很老的观念,古典音乐大家一直认为是严肃的,但是为什么大家会有这个观念,其实我也没搞清楚。而这部剧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或者听到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它选择了很多古典音乐里面不那么严肃的音乐,或者是其他情绪的,轻松的或者是优美的,或者是搞笑的音乐。所以说《交响情人梦》一方面是展示了我们现代音乐人的一个面貌,第二个就是让大家领会到古典音乐实际上是兼容并包的音乐,它也可以很轻松,也可以很时尚。
记者:古典音乐可以很时尚么?
宋思衡:傅雷翻译的丹纳的《艺术哲学》里提到过这个问题,就是把文化比喻成类似地质结构似的形态,表面是属于时尚的,10年换一次;中间是50~100年换一次,比如古典艺术;最底层的是这个社会的根基,比如道德、宗教,这些是很长时间不会变的。
1990年的时候香奈儿的艺术总监拉格菲尔德,在春夏季香奈儿走秀的时候就是用香榭丽舍剧院演出《春之祭》的形式来表演的,非常震撼而且极具纪念意义。你知道LANVIN这个牌子吧?它的商标是一个母亲抱着一个小孩子,那是因为女儿的出生给了这个设计师充分的灵感,而且这上面有一个很特别的蓝色,是LANVIN标志性的蓝色,她是从法国画家的油画中再三寻找,最后得到的一种色彩,非常优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高级时尚和高等艺术有两个共同点,就是对美和人文的追求。
记者:那么你的“多媒体音乐会”和你所想要颠覆的“严肃音乐会”的差别在哪儿?
宋思衡:这个差别主要就在于多媒体的部分。什么是多媒体?多媒体就是通过视频、画面、图像、灯光、舞台、舞美这些东西来辅助的表现,我在台上演奏的古典音乐的内涵,比如说我们之前做过的肖邦的第二钢琴奏鸣曲《葬礼》,一般的观众看了这个题目会觉得这是什么东西,葬礼,为谁举办的葬礼?什么形式的葬礼?他不明白。因为这个曲子大概要20分钟,也是蛮长的,也是一个严肃型的作品。我们就在画面上用动画把整个四个乐章,每个乐章讲的内容和表现的感情色彩用画面的形式弄出来。很多观众看完之后会说,啊,原来是这样的,原来讲的是肖邦传奇一生的经历和他对祖国的思念,是这样一种感情。
所以,通过视觉辅助大家的听觉来理解古典音乐,这就是多媒体的功能。
记者:多媒体的功能还是为了推广古典音乐。
宋思衡:对。古典音乐是什么?古典音乐是启发人的心智的。而什么是心智?就是对自我的认识,对自我的定位,这个就像哲学、绘画这些东西是一样的,你通过观察这些美,观察这些自然的东西,在这个社会找到了自我的定位,知道自己是什么,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想干什么,自己代表的是怎样的一种文化。古典音乐起的是这个作用。所以如果我们这个社会能够推广古典音乐的话,不光能提高全民的素质,更能促进全民的自我认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古典音乐真正的作用其实就在这个地方。
当然不是光靠古典音乐,比如说哲学、文学,所有关于艺术的东西都会有启发人心智的作用,古典音乐是这方面比较明显的一个艺术行类。我们要认清古典音乐不是因为它高雅、好像是去攀龙附凤、是进入另一个阶层的阶梯,或者说它是代表的高阶层的想法,这个只是它很表面的一个方面,或者说这是它目前在中国起到的作用。而实际上,它对一个民族起到的作用将是更高远、更深邃、更悠长的。
1981年出生于中国上海,三岁开始接受父亲的钢琴启蒙。1991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师从李道韫老师。1994年考入上音附中,后直升上海音乐学院,在此期间跟随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盛一奇教授和艺术家许忠学习钢琴。2002年前往法国,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跟随Marian Rybicki教授学习钢琴。2003年由评委一致通过获得最高演奏家文凭,并成为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华裔教师。之后深造于巴黎音乐学院,其间在国际钢琴大师班上师从多位国际级大师:Phillip Entremont、Michel Dalberto、Dmitri Bashikirov,白健宇和许忠等。现师从老一辈法国钢琴大师Dominique Merlet。
作为一位80后的钢琴家,他或许不是名声最响的那一位,也不是台风最帅的那一位,但如果站在“特立独行”这个角度上重新审视的话,宋思衡绝对是其中最脱颖而出的一位。这一点除了从他正在做着的事情——或者说事业——“宋思衡多媒体音乐工作室”上可以体现外,他本人的言行举止以及行事风格也都处处表现出了与人们印象中古雅精致风度翩翩的传统钢琴家的不同:因为有他三场文艺范十足的演奏会《肖邦·爱》《寻找村上春树》和《交响情人梦》在前,我早已在心里默默把他归为了“轻言缓行的文艺男青年”之列,于是当宋思衡穿着黑色便服架着黑框眼镜拎着黑色书包风风火火又精力充沛地冲进咖啡馆,在我对面坐下,又马上掏出手机和耳机抱歉地说“Sorry我得先收个紧急的工作邮件”时,我忍不住在心里腹诽了一下,说好的钢琴王子呢?分明是个出差归来的IT男……
事实上,宋思衡现在最关注的事业,听起来也确实很像IT男的活儿:多媒体音乐工作室。钢琴和多媒体,一个极古典,一个极现代,然而这两种看起来浑身不搭界的载体,却恰恰和谐完美地承载了宋思衡的音乐梦想。对此,也有媒体和业内人士质疑他作为一个世界钢琴比赛的桂冠得主,是否应该更纯粹地坚持传统,而不该在“多媒体”之类的非专业领域涉足过深,而宋思衡则有他自己的看法:“现在的社会人群,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都对视觉的要求越来越多。古典钢琴音乐之所以没落,很重要的原因是在这近五十年中钢琴无论从构造还是音乐会形式都处于历史上的停歇和僵化期,和我们的时代精神严重脱节。因此我想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古典音乐的演奏传播之同时,通过自己对古典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改变一下古典音乐赏析方式,结合科技,让观众更能有立体化的体验。这种改变或说打破,并不是摒弃传统,只是在一套质地良好、传统经典的外衣上,加上若干饰物,让其拥有一份亮点的同时,让大家更能直观、快速地感受,发现这件外衣的美丽所在。”于是他做出了第一次尝试,2009年7月19日,宋思衡在上海音乐厅举办了一场名为“交响情人梦”的视听交响音乐会,在既没有先例可鉴也没有外力扶持的条件下,他自己做了全部的统筹和策划,完成了这场披着日本漫画和偶像剧外套、实则通场演奏古典曲目的个人演奏会。
结果如何?当时的《新民晚报》可以见证:“中国钢琴家宋思衡……狠狠地在票房上把音乐厅历年的钢琴音乐会远远甩在了身后。”
“判断一个比赛好坏的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它之后会给你什么机会。”
当然,钢琴家从来都是靠成绩而不是票房说话的,即使是如此特立独行不走寻常路的宋思衡,最初从数以千万计的“中国琴童”中脱颖而出的唯一途径,毫无疑问的就是坚持。作为80后的钢琴家,宋思衡的童年情景难免让人联想到李云迪和郎朗——两个人都曾经谈到过自己那“快乐十分有限”的童年,后者的童年因为他有个坚持到几乎偏执的老爸而似乎尤其艰难。问宋思衡有没有那样一把血泪史,宋思衡笑说:“当时家中有一个协定,每天的晚饭一定要在完全没有错音地弹完所学曲目后才能开始;而母亲反复加热饭菜的次数,则说明了我当晚犯错的程度。一般这样的练习会持续到晚上十点以后,那种过度饥饿疲劳、神经紧崩的感觉我至今记忆犹新。”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阅历的增加,到了如今,宋思衡甚至是为自己有那样的童年而略带自豪的吧——并不是每一个琴童都能熬成钢琴家的——所以当被问到“你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以分享给今天的琴童们”时,宋思衡可以云淡风轻地说,“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我从3岁开始学琴到今天,一天也没有停止过练琴。”是的,就是这么简单,可是这短短一句话背后的付出与承受,也许只有坚持下来的人可以懂。
琴童们成长离不开坚持,而想要完成琴童到钢琴家的化蝶蜕变,不能绕开的话题首先肯定是比赛。在1996年到2006年间,宋思衡曾参加过十几个国际钢琴比赛,全部获得大奖(全部首奖,只有一两个获得二奖)的佳绩,至今这个记录在华人钢琴家中无人能破。其中包括玛格丽特·隆首奖、上海国际钢琴比赛第一、PORTO第二、ANIMATO第一、PONTOISE第一、MARROC第一、VISEUL第一、全国比赛第一等等,令人咂舌。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当然是2004年在法国举行的国际五大赛事之一,第六十一届玛格丽特·隆—雅克·蒂博国际钢琴大赛中,他历史性地成为了第一位摘取桂冠并囊括多项特别奖的中国人。法兰西三台全程转播了在巴黎夏特莱大剧院的庆祝晚会,其间发表了法国总统希拉克和总理拉法兰的贺词。法新社在随后的社论中评论他:完美,激情,辉煌,无可争论的冠军。费加罗报等欧洲著名媒体纷纷发表评论,称他为“新一代欧洲古典乐坛的领军人物”。
而宋思衡的音乐事业也正是因为这一场比赛取得了一个明显的转折或者说上升,他回忆说:“因为这个比赛,完了之后给我提供了很多演出的机会,比如说我们马上就会被邀请到日本,在三得利,在一些大厅中有一些演出,比如马上就会有唱片公司来签约,会和比较好的乐团,像德雷斯登交响乐团,巴黎管弦乐团这些比较大的乐团来合作。这个实际上是判断一个比赛好坏的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它之后会给你什么机会。”
“除了钢琴演奏,我现在全部的兴趣都在多媒体上”
即便身为80后钢琴家中最不爱吆喝的一位,在新浪微博上,宋思衡依然拥有十万粉丝,而据说她们中的绝大多数最初认识他,共同的契机都是那几场新颖别致的“多媒体音乐会”。对此,宋思衡也坦言,“除了钢琴演奏,我现在全部的兴趣都在多媒体和现代艺术上。” 对于多媒体音乐会,宋思衡一直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心,其实这缘起可以追溯到他小时候爱看电影的故事。“因为父亲在电影厂工作,所以我总有很多看电影的机会。当时若每周六日我能获得6面表示父亲满意的小红旗,他就会在周末带我到电影厂看电影。于是电影成为我精神世界的另一个安慰,也是我可以在其它同伴中炫耀的一项奢侈活动。我从小就特别喜欢上台表演。那些在电影里看到、体验到的许多色彩、情感、画面、故事,都能在莫扎特、贝多芬等等的音乐中找到,当把这一切都演奏给观众听的时候,那种满足感常常让我手舞足蹈,兴奋得一夜睡不着。”
长大后的宋思衡并没有忘记那种满足感,2010年的圣诞夜,宋思衡借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的契机,在上海音乐厅推出了音乐会《肖邦·爱》,作为后来日渐成熟的多媒体音乐会的雏形,他当时的梦想还只是模糊的“想要通过多媒体手段,吸引更多观众走近古典乐”。在这场演出中,宋思衡携手北京奥运会多媒体制作团队,以肖邦与乔治·桑长达9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舞台剧真人演绎方式,融合钢琴现场演奏肖邦名作,让观众“重返”19世纪的巴黎,一起走近钢琴诗人。虽然那一场多媒体音乐会并不算非常成熟,但宋思衡在今天依然信心十足地表示,那场演出真的是“史上最好看的一场肖邦音乐会”。
当年瓦格纳把戏剧情节融入古典音乐体系时多少还遭到些质疑,几百年以后,宋思衡的运气要好得多,这一场演出得到了社会“极大的肯定”,“很多观众都是第一次听古典音乐会的,或者以前不听古典音乐的观众”。有了这一次成功的经验,宋思衡紧接着就在2011年的年底精心策划制作了另一场更为成熟的音乐会《寻找村上春树》。与之前的《交响情人梦》《肖邦 ·爱》相比,这一次的多媒体在整体设计上更为成熟:一架钢琴、一块屏幕、一束灯光,看似简单,却完美表达了村上复杂的文字情感,反映了村上小说中的“孤独”美。他用法国印象派音乐对村上作品进行音乐写意,比如《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的“金毛兽”与德彪西《月落荒寺》的结合,音色梦幻,高音的两个声部似乎就像现实与非现实两个不同的世界,低声部的几个音出现多次,貌似金毛兽的脚步声,缓缓而行。而背景的多媒体设计成一副淡雅的油画,引发听觉与视觉对金毛兽形态之猜想。他用吉那斯特拉《第一钢琴奏鸣曲》的末乐章来形容村上笔下的“夜鬼”则更是绝妙的选择:那种阴森恐惧、激烈亢奋、追逐逃难的文学场面都很恰当地被他用音乐语言表达了出来,可谓是气息与动机的完美结合。
至于为什么在第一次尝试演绎文学作品时会选择村上春树,宋思衡说,自己平时就喜欢阅读村上的作品,所以很容易深入到村上小说的本质当中;而村上本身就是一个很专业的古典和爵士乐迷,村上春树也惯于在文字中以音乐作品作为背景和故事线索,“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与音乐有一种不谋而合的交融。”对此,国内资深翻译家、国内最受推崇的村上春树译者林少华也表示了巨大的认同:“思衡君的钢琴演奏‘或悠扬婉转,或神采飞扬,或惆怅百遣,或一掷千金’,使我们加深了对村上春树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在此作为译者也好,作为听者之一也好,我要对思衡君致以敬意和表示感谢,我用中文翻译了村上春树,思衡君用钢琴翻译了村上春树。同样是翻译家,思衡君比我翻译得高明得多,简直出神入化,电光火石,来去无踪。”
记者:你的第一场多媒体音乐会的尝试为什么会选择《交响情人梦》?毕竟它的原著是日本少女漫画以及偶像剧,你作为一个男性钢琴家,怎么会关注到它?
宋思衡:最早在2007年的时候我和香港管弦乐团有一个音乐会,他们跟我谈的时候说要连做五场,我说古典音乐会连做五场好像是比较罕见的,特别是你们的音乐会还是放在伊丽莎白球馆,大概有3000多个位置,票房会不会太冒险。结果他们说没问题呀,现在五场都不够呢,我就想这是怎么回事,怎么会这样?于是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交响情人梦”的主题音乐会。我就想,这是什么东西?后来我到香港演出的时候确实发现有很多观众,很多都是年轻人,而且五场果然都爆满了。所以后来我就很好奇“交响情人梦”究竟是什么,就去网上看了这部日剧,发现它原来是这样的,它讲的是日本的现代学院里面学生发生的事情,他们学习的经过,在校园里面的朋友,同学之间的感情呀,生活呀,包括男主角后来到巴黎去留学。这个我当时看来是蛮感同身受的,因为我的经历跟他是非常像的,就是80后的一个古典音乐人的成长。这种状态无论是我,还是我的同学,还是中国各大音乐学院,包括现在广大在学琴的琴童都是在经历这个过程。
所以从这点来看古典音乐真的是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记者:你的多媒体音乐会最初选择了这个剧作为尝试,是不是潜意识里已经把受众定位在青少年和年轻人身上了?
宋思衡:这里我要纠正一个很老的观念,古典音乐大家一直认为是严肃的,但是为什么大家会有这个观念,其实我也没搞清楚。而这部剧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或者听到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它选择了很多古典音乐里面不那么严肃的音乐,或者是其他情绪的,轻松的或者是优美的,或者是搞笑的音乐。所以说《交响情人梦》一方面是展示了我们现代音乐人的一个面貌,第二个就是让大家领会到古典音乐实际上是兼容并包的音乐,它也可以很轻松,也可以很时尚。
记者:古典音乐可以很时尚么?
宋思衡:傅雷翻译的丹纳的《艺术哲学》里提到过这个问题,就是把文化比喻成类似地质结构似的形态,表面是属于时尚的,10年换一次;中间是50~100年换一次,比如古典艺术;最底层的是这个社会的根基,比如道德、宗教,这些是很长时间不会变的。
1990年的时候香奈儿的艺术总监拉格菲尔德,在春夏季香奈儿走秀的时候就是用香榭丽舍剧院演出《春之祭》的形式来表演的,非常震撼而且极具纪念意义。你知道LANVIN这个牌子吧?它的商标是一个母亲抱着一个小孩子,那是因为女儿的出生给了这个设计师充分的灵感,而且这上面有一个很特别的蓝色,是LANVIN标志性的蓝色,她是从法国画家的油画中再三寻找,最后得到的一种色彩,非常优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高级时尚和高等艺术有两个共同点,就是对美和人文的追求。
记者:那么你的“多媒体音乐会”和你所想要颠覆的“严肃音乐会”的差别在哪儿?
宋思衡:这个差别主要就在于多媒体的部分。什么是多媒体?多媒体就是通过视频、画面、图像、灯光、舞台、舞美这些东西来辅助的表现,我在台上演奏的古典音乐的内涵,比如说我们之前做过的肖邦的第二钢琴奏鸣曲《葬礼》,一般的观众看了这个题目会觉得这是什么东西,葬礼,为谁举办的葬礼?什么形式的葬礼?他不明白。因为这个曲子大概要20分钟,也是蛮长的,也是一个严肃型的作品。我们就在画面上用动画把整个四个乐章,每个乐章讲的内容和表现的感情色彩用画面的形式弄出来。很多观众看完之后会说,啊,原来是这样的,原来讲的是肖邦传奇一生的经历和他对祖国的思念,是这样一种感情。
所以,通过视觉辅助大家的听觉来理解古典音乐,这就是多媒体的功能。
记者:多媒体的功能还是为了推广古典音乐。
宋思衡:对。古典音乐是什么?古典音乐是启发人的心智的。而什么是心智?就是对自我的认识,对自我的定位,这个就像哲学、绘画这些东西是一样的,你通过观察这些美,观察这些自然的东西,在这个社会找到了自我的定位,知道自己是什么,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想干什么,自己代表的是怎样的一种文化。古典音乐起的是这个作用。所以如果我们这个社会能够推广古典音乐的话,不光能提高全民的素质,更能促进全民的自我认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古典音乐真正的作用其实就在这个地方。
当然不是光靠古典音乐,比如说哲学、文学,所有关于艺术的东西都会有启发人心智的作用,古典音乐是这方面比较明显的一个艺术行类。我们要认清古典音乐不是因为它高雅、好像是去攀龙附凤、是进入另一个阶层的阶梯,或者说它是代表的高阶层的想法,这个只是它很表面的一个方面,或者说这是它目前在中国起到的作用。而实际上,它对一个民族起到的作用将是更高远、更深邃、更悠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