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曲《三潭印月》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astcandmu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杭州西湖,名闻天下。三潭印月,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
  湖中最大的岛屿小瀛洲,又名三潭印月,面积6万平方米,岛荫凝秀,园林精雅,文脉蕴藉,丰姿绰约。仲秋时节,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与赏月人心中各有寄托的“明月”上下辉映、神思遄飞,向来为秋游者必到之处。岛的南边,湖中建有三座石塔,相传为苏东坡任杭州太守时疏浚西湖所设,形成了“湖中有深潭,明月印水渊,石塔来相照,一十八月圆”的奇异景象。
  西湖的美丽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为西湖之美作诗填词、谱曲吟唱,倍加赞赏。民国初期,广东著名音乐演奏家、作曲家吕文成先生旅居上海,颇受江南一带民间音乐及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他更对杭州西湖情有独钟,一有闲暇就到西湖游览,饱赏美景。
  上世纪30年代,吕文成先生于中秋时节再次来到杭州游览了西湖,对于西湖的山水之美无限感慨。特别是见到了人见人爱的三座石塔,远远望去,宛如玉石雕成,这就是“三潭印月”的三潭。
  三座石塔呈三角形排列,形状都是葫芦形,塔尖是一个玲珑剔透的宝顶,犹如一座小小的佛牙塔,但又与佛牙塔不尽相同。佛牙塔是佛教的典型建筑,但在这里,它已被赋予了民间艺术的美感,将其底座变形,与塔身连成一体,使人分不清这究竟是一件单独的艺术品还是某个建筑物的一部分。塔身不仅是一个镂空的石球,球上凿出五个圆圆的洞口,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石球就变成一个朴素而精巧的艺术建筑了。假如驾起一叶小舟,摇到塔边,通过一个洞口望去,就“以一管而窥青天”。所以,每年中秋人们总是在石塔里点起火,再在圆洞上蒙上薄薄的白纸。皓月当空之时,熊熊火光透过白纸投印在湖面上,15个闪烁的玉盘,再加上月宫仙子的倒影,16个月亮凌然于碧水之上,荡漾于波光之间。此情此景,真令人叹为观止,更富有诗一般的意境。碧波荡漾,群山环抱,三座石塔独立湖心,仙山奇岛乎?海市蜃楼乎?建筑艺术的美加上环境的美,引起人们多少对三潭的遐想!
  三潭印月,月印三潭,建筑艺术的美、浪漫主义的美,一切美在这里聚集,融为一体。这一美景使音乐巨匠吕文成先生流连忘返,产生无限遐想。随后,他创作了描写月夜西湖景色、赞美大自然风光的《三潭印月》这首著名乐曲。当时,新月唱片公司录制了由吕文成、大傻、尹自重等演奏的广东音乐《三潭印月》,片号为129B。其曲调釆用浙冮的民间音乐,又有广东音乐的风格。主旋律由高胡拉出,描绘了素月幽静的西湖秋夜景色。该曲以清新明快、悠扬华美的旋律,描绘了“三潭印月”的动人景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新月唱片公司在庆祝十周年之际,再一次录制出版了由吕文成(高胡)、尹自重(扬琴)、杨祖荣(秦琴)等演奏的广东音乐《三潭印月》。片号为5893B,唱片上有“音乐大家 名闻海外”字样。
  《三潭印月》乐曲的旋律升降有序,音浪叠起叠落,一张一弛,富有动力。从西方音乐中引进的“模进”手法在本曲中也多次被成功运用,加上三种乐器演奏,深受人们喜爱。《三潭印月》是一曲旋律委婉、节奏多变的乐章,既饱含了江南音乐华丽明亮的韵致,又采用了岭南音乐行云流水的走指及圆润的长弓和弹性的短弓,形象地绘出吕文成先生在杭州西湖所感受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的幽美境界,同时也体现出他对故乡岭南母体文化特征的把握。
  此曲内涵深远宽广,演奏者往往会有不同的演绎:业余爱好者表现的是广东人世俗情感中知天乐命的逍遥,专业演奏者更多表现的是西方音乐技术层面的浪漫及时尚,而老艺人表达的却是一种欲说还休的人生感悟。此曲妙趣横生,历久不衰,使西湖美景得到了更好的宣扬。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夏,新月唱片公司庆祝十周年纪念唱片发行,此时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前夜,大量日货倾销中国,民族工商业遭受严重侵害。新月唱片公司经理钱广仁先生在唱片封套的广告词中说:“经过三年有计划的筹备,寻求多方面的理论,联同各艺术大家通力合作,然后始灌制发行这一期新月十周年纪念唱片。希望今回的出品,能够得到顾曲界的同情,大家来提倡这真正的中华国产。”封套上都注明“华商资本、华人制造,认清国货”等字样,足见其爱国之真诚热情。
其他文献
竹海有一种奇异的美,这种美,与大海的深邃、天空的飘忽与山林的葱郁又有不同。属于中间色的绿色本身就冷暖相间得恰到好处,静谧、协调,柔韧有余,既能令人心安宁神,又不失希望。  印象中,但凡在武侠小说、影视剧里,高手过招、名士归隐,竹海抑或竹林是一种出现频率颇高的元素。竹喻君子,有淡泊、超然之意;而侠之大者,往往秉承着儒家的“仁义”之德;而真正的武林高手,多少又会带有道家无欲高远之心。加之绿色能够淡化对
期刊
假如没有人的赋予,没有人文精神的凝结。竹子,不过就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植物。人们对竹子的爱与升华,其实并非简单的情感与需要,细细琢磨,意味无穷。由此且来听听几位文化学者、艺术家畅聊心中之竹。  不可一日无此君  钱志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擅长山水文化、乐府诗歌等领域研究)  追溯起来,竹进入中国古代文学时间比较早了,古老的文献中就有记载,像《诗经》里面对竹子的歌咏,《汉赋》中也有关于竹子的赋。竹还
期刊
今年正逢海上巨擘、一代宗师吴昌硕诞辰170周年,全国各地尤其是海上及江南区域展开了多种形式的纪念与研究活动,如杭州西泠印社组织的“西泠峰骨——纪念吴昌硕诞辰170周年暨西泠印社历任社长作品展”、上海吴昌硕纪念馆组织的“吴昌硕师友作品展”、浙江省博物馆组织的“昌古硕今——纪念吴昌硕先生诞辰一百七十周年特展”等等。  中国美术馆推出的“大道传薪·金石为开——中国美术馆藏吴昌硕与20世纪写意花鸟画名家展
期刊
提及竹刻艺术,当代竹刻大家徐秉方不能不提。  2014年9月的一个午后,我们来到徐秉方先生位于上海的家。徐先生坐在工作台前正端详、摩挲着一件刚刚雕刻成型的臂搁。这件落款“山重水复”的臂搁尽管所表现的题材是古今文人墨客最擅表现的山水。不过此山水非彼山水—远山与瀑布、云雾与湖水、树木与山石……营造出好一个云雾缭绕、山峦叠嶂,令人不禁拍手叫绝。难怪中国文物鉴赏大家王世襄先生曾这样评价徐秉方的竹刻作品:“
期刊
民国的竹子,我想应该与唐宋元明清,或更远的盘古开天地的羲黄时代的竹子无甚区别,一个物种的变异,几千年是不够的。以竹入画,以竹喻君子,我们讲得很多;竹子的品种我们也讲了很多。回到本题,民国之竹,想说的却是民国的几位文人(张爱玲,周作人,胡兰成,沈启无),他们和一首咏竹诗的关系,他们和一本《苦竹》杂志的关系。  说起这几位文人,人们很难把他们与“竹文明”“竹文化”联系起来,可是他们却共同赋与寻常的竹子
期刊
笔者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初涉古玩旧物,尤其喜爱竹折扇,怀于袖中,风雅万千,迄今为止,家中折扇已经收藏了近千把。  一把没有打开的摺扇放在人们面前,首先看到的是扇骨的材质和外观造型。材质美、造型巧,自然就会博得人们的喜爱。扇子的制作本身体现着各种工艺技术水平,扇子雕刻游刃自如,深浅相宜,展示着精致技艺;扇面上的书画又为其增添艺术观赏性,因而扇子成为集实用、工艺和艺术三重价值的物品。  以竹为雅  说
期刊
当前,内地艺术品仓储是和艺术品的保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有需要的藏家及相关机构、人士而言,显然不失为一种有益的选择。一边是保税区仓储服务建设陆续兴起,另一边,相当一部分藏家仍然对此“概念模糊”,保持“距离”—  前不久,北京天竺文化保税园正式开园,这是继厦门象屿文化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后,又一个身处保税区并正式投入运营的艺术品园区。除了保税的概念,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要属艺术品仓储了。  近年来
期刊
七年前,英国大英博物馆举办了『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参观人数多达85万人次,吸引力仅次于其于1972年举办的『图坦卡蒙宝藏』展览。今年9月,又一场以中国为主题的大规模特展在大英博物馆拉开了帷幕,中国的又一个盛世王朝再次引发世界的惊叹。  虽然明朝在1368年由洪武皇帝朱元璋建立,但自1400年至1450年这50年左右的一个阶段,往往被视为明朝的一个“重建”期,对中国影响深远。这50年里,中国的首都从
期刊
又近一年重阳时,朋友约我到龙井路上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喝茶,顺便看两幅吴昌硕的作品。两幅作品,一幅画梅,一幅绘菊,都是吴昌硕晚年所作,颇为养眼。尤其那幅菊画,竟然让我想起了在新加坡秋斋曾经看过的一幅吴昌硕的菊画,把一件几乎忘记了的事情又想了起来,令我高兴。  看画就是这样,常常会钩沉记忆,盘活脑子,给人快乐。  秋斋的菊画四尺整纸(纵137里米,橫68.5厘米),对角构图,画从左上角起笔,枝蔓抱团,花
期刊
霸国,作为西周的封国,在史料中缺乏记载。随着霸国墓葬的发现,这个失落之国为世人所认知。  2007年5月,在山西临汾市翼城县大河口,一个墓葬群的发现轰动了考古界。史料中没有丝毫印迹的西周封国——霸国横空出世。数量惊人的随葬品、风格独特的葬俗、精美的漆木器、最早的漆木人俑、填补史籍记载空白的青铜器铭文、保存完好的原始瓷器……欲知答案者无不期待着合理的解释。  令人惊喜的是,在1号大墓中发现的一件青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