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wei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中职时期属于学生构建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语文教学显得极为重要。语文课本当中包含着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利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等方面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面对今后的学习以及生活。因此,本文针对中职语文教学当中如何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展开一些策略上的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中职语文 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实践 探索分析
   中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历史的筛选和沉淀能留存至今的无一不是文化精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可以帮助中职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质,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当中,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语文知识,还应该帮助学生感悟语文课本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内涵,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学会如何做人。
   一.中职语文教学当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一直都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扬,直至现代很多优秀传统文化依然对我国公民素质产生着重要影响[1]。优秀的传统文化属于我国民族瑰宝,充斥着浓郁的人文思想,更是拥有着非常强大的教育功能。很多传统文化当中都蕴含着人文修养方面的教育思想,例如:“弟子规”以及“三字经”这两部经典传统文化书籍对于幼儿思想教育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品格,打造优秀思想。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当中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挖掘语文课本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并且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其中隐藏的深刻内涵,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受到感染和熏陶,进而养成优秀的思想品质,成为当今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现状
   1.中职生对传统文化缺乏认知。从现状来看,中职生自身对于知识的获取欲望相对较低,所以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知,并且很少有学生愿意主动去探索和学习传统文化,这与当下教育模式以及家庭影响不无关系[2]。从家庭教育角度来看,很多家长认为学生自身学习成绩不好,所以才将学生送到中职院校来学习一门专业技术,从而可以在走入社会时能够有一技傍身,因此,在学生学习过程当中,家长往往注重学生对各项技能的学习而缺乏对学生文化思想教育的重视,这使得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报以可有可无的态度,反而全身心投入到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去,这使得中职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升。
   2.中职生对文化学习热情不够。由于中职生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所以对文化课程的学习热情明显不足,这便使得中职语文教学难以发挥真正的教育效果,更无法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从而导致学生对自身的人生没有规划、没有目标以及没有学习和发展的动力,很多中职学生往往都是虚度三年光阴,到头来既没有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也没有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未来走向社会时也呈现出迷茫的状态。
   3.中职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传承意识不强。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我国中职教师被社会各界赋予了职业教师的标签,而教师自身的思想也逐渐被这种标签所同化,更为注重对学生各项专业技能以及专业能力的有效培育而对于传统文化教学却渐渐忽视,这种现象也严重阻碍了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当中的教学传承。
   三.中职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策略
   在语文教学当中,语文知识的学习无法脱离文学文本,而文本属于课堂教学当中的重要依托,因此,教师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体会和感悟[3]。
   1.对经典人物展开深入剖析
   一部作品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便是作品中所刻画的经典人物,通过对人物的塑造,能够反映出某个特定时空下的社会现状以及时代特征,同时又能够从人物身上看到特定时空下人物的精神状态以及思想情感,所以,对经典人物进行剖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一定的历史文化以及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如:在教学中职语文“荷花淀”这篇文章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对文章中典型人物水生嫂的深入剖析来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如:文章中水生嫂体贴丈夫,而且性格开明稳重、心系国家兴亡、思想积极乐观,可以说水生嫂的身上呈现出了多种优秀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便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水生嫂形象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感悟和体会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2.对文章主题进行深入解析
   对课本中文章的主题展开深入解析,能够帮助学生感悟到其中深藏的优秀思想以及道德情操[4]。中职时期的语文课本中,可以分出很多个模块,这些模块同时又蕴含着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例如:励志主题、诚信主题、爱国主题以及自信主题等等,教师应注重对文章主题的挖掘和解析,然后通过自身语言的描绘,来帮助学生深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并且领悟到这些传统文化的真正魅力以及影响力,从而有效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
   例如:在教学中职语文“登高”这首古诗时,经过学习和分析,教师可以为学生总结出诗人杜甫所表达的无论平穷还是富贵都忧心天下的高尚爱国情怀。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将爱国主题进行延伸,深入地为学生解析古代文人身上的一些优秀民族精神以及智慧,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诗人杜甫其他诗篇进行深入地解读,如“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从这两首古诗中同样能够看到爱国主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同时也呈现出了儒家仁政思想,此外,通过对一些经典诗句的品读还能够看出诗人甘愿牺牲自我而解救万民于水火的广阔胸怀和理想抱负,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等,这些思想都属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学生通过对同主题文章以及古诗词的阅读和理解可以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和情感感染,进而传承这种爱国忧民的高尚美德。    再如,在学习中职语文“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能够发现文章对母亲形象刻画的非常细腻生动,并且极为传神地表现出了母亲善良宽容、坚强不屈、乐于助人以及伟大无私的母爱,同时也正是母亲的这些优秀品质影响了作者自身思想以及性格的养成,在刻画母亲形象的同时作者也借助这些描述来表达自身对母亲的思念以及热爱。利用对这篇文章的解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传承我国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的优秀传统文化。
   3.开展诵读活动,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
   为了改善中职学生只注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学习的思想观念,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诵读活动,渐渐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5]。让学生以诵读的形式去接触和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精髓,进而影响学生自身的思想和情感,逐渐培养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勇气,促使学生树立好人生方向,直面人生。学校以及教师应将诵读打造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并且利用这种习惯来促使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上渐行渐远,进而达到传承的目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学生在对各种文本进行阅读时,可以或浅或深地掌握文本中传达的思想情感,这些思想情感可以对学生产生一些微妙的影响,尤其是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简短精炼的词句激发学生澎湃的热血,迸发激情。因此教师应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为学生积极创建各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从而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味出不同的思想感受。
   例如:在教学中职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文章时,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齐读,利用集体声音聚拢的效果来表现出古诗词中磅礴大气的语境,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好文章蕴含的情感基调,先从浅层次进行诵读,用语气语调来呈现哪些慷慨激昂的诗句,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意境广阔,大有一眼万古之势,可以带给学生广阔胸怀和眼界的感觉。此外,教师可以推荐学生个性化诵读,根据自身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揣摩,融入自身情感展开诵读,帮助学生从读到悟,从悟到感,再从感到抒发,进而一步步感受文章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大势所趋,因此,中职语文教师,需要立足于语文课本,深入解读文本,提取传统文化素材,结合多种有效措施将传统文化讲解落实到课堂中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并且渐渐培养出学生文化自信以及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石英.中职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9):6.
   [2]李国梅.中职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策略举隅[J].魅力中国,2019,(1):161-162.
   [3]吴攀.论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途径[J].语文课内外,2019,(25):203.
   [4]王焰激.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19,(15):44-47.
   [5]毛建英.中職语文课堂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探索[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12):92.
   (作者单位:山东单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在开展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素质素养的提升,不能仅仅只重视基本知识的传授,如果缺少人文教育的渗透,很容易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素养的阻碍,在教学中,通过语文教学发掘人文精神,真正落实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本文阐述了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人文教育 合理渗透 语文教学   在汉语言科目的教学中,教育者一定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不断挖掘语文课
一   父亲高中文凭,毕业后当过几年民办乡村教师。后来可能嫌教师工资太低,没法养家,就回归田亩,同时兼着村里一个闲差。他教书不赖,种田却无论如何算不上好手。在我的印象里,长势很好的庄稼总在别人田里。当然,父亲也无意于把庄稼种好。我的老家官店镇,即使在贫瘠的鄂西山区,也算是僻远之地。海拔高,地势陡,庄稼种得再好,也就是能填饱肚子而已。到了1995年前后,父亲开始外出打工,先武汉后广东再浙江,辗转多地
期刊
内容摘要:统编版新教材于2017年开始投入使用,新教材的问世,表明如今使用的教学方式也要有所革新。作为语文教学重难点的文言文课数占比依旧很大。根据2018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把教材中的文言文更细一步地定义为浅易文言文。因此本文在梳理了初中统编教材中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上,阐释了浅易文言文的教学定位和教学策略,以期能对浅易文言文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浅易文言文 教学定
内容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美国经济的繁荣以及城市化的进程加快,现代人逐步从关注自身内部的发展状态而向外部转变,菲兹杰拉德,则以他敏锐的嗅觉捕捉到美国社会转型中即将或已经出现的时代精神焦虑,这种焦虑来自“自我”与“他者”在话语权力不断分裂与聚合中的对峙或消解。因此,菲兹杰拉德把目光聚焦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创作出一部“爵士时代”的“精神史”——《了不起的盖茨比》,并预见性地书写出“
内容摘要:《拉奥孔》是莱辛讨论诗与画的界限的文艺理论著作。通过莱辛对雕像拉奥孔的讨论,可以从中看到莱辛的一个美学观念就是“美的克制”。无论是在诗中用对丑的协调去表现美,还是在造型艺术中用情感的克制表现美,莱辛都很好地表现了他的美学观念,并且对诗与画的异质性作了区分。   关键词:《拉奥孔》 美的克制 美学 和谐   关于美的讨论一直以来从未停息过,莱辛所处的时代正是德国资产阶级所领导的启蒙运动时期
内容摘要:统编本语文咏物诗数量甚众,主要为绘物、言志和构境。根据咏物诗特点,结合名师课例,因诗依例明晓教学策略:抓特征,绘其象;识背景,明其志;晓情趣,品其韵。以期指导古诗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文学素养。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 咏物诗 教学实施   咏物诗,借物抒怀,一草一木总关情,统编本小学语文重要题材之一。在内容编排上有如下特点:低年段以吟物形象为主,通俗易懂;中、高年段则以咏物言志为主
曹雪芹在他的鸿篇巨制《红楼梦》中书写了众多女性的悲剧命运,而红楼二尤则是组成这部大悲剧的一个小悲剧.曹翁对分写“二尤”思想性格的对垒,总写“二尤”短暂且悲惨的人生,向封建礼教社会发出强有力的控诉,而曹翁将时代的悲剧融入到个体当中,则更加凸显出其内在深刻的悲剧性.
内容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其教学易受到传统教学法的影响,致使教学理念落后,教法陈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应加强研讨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其具体路径表现为:在教改理念上,从讲授式教学到研讨式教学;在教改模式上,从教师中心论到学生中心论;在教改方法上,从知识传授为主到问题分析为主。研讨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单向度不同,在课堂上使研究与讨论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
内容摘要:“双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古诗文,以其特有的文化形式、独特的文化意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对培养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承担着义不容辞的重任。对话理论涵盖的多元价值与核心素养导向下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要求相契合,对初中古诗文教学具有重要启示。对话理论视域下的古诗文教学强调文本解读尊重主体性、思维培育体现创造性、人格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