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乡镇文化站具有运用文化艺术手段向广大基层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社会进行舆论引导,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职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发展面临着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等各方面问题,农村公共文化的重要阵地正逐渐萎缩。本文以庆阳市环县乡镇综合文化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环县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新时期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环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发展
一、乡镇综合文化站相关理论概述
(一)乡镇文化站的概念
乡镇文化站在我国建国初期就开始设立,直到改革开放以前,乡镇文化站是“条块结合”管理体制下,驻派在乡村的“七站八所”之一,是政府部门对乡村社会事务实行专业化、计划化和集权化管理的产物,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乡镇文化站的工作全部听命于上级政府的安排,没有工作自主性。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革,乡镇文化站的性质、职能、工作内容和经费来源等,都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1982年,国家开始将乡镇文化站的建设问题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
(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内容
第一,房站条件。乡镇综合文化站应在乡镇中心部位人员密集、交通方便、环境适宜的地方建设,新建和改扩建文化站项目建设规模应不低于300平方米,基本功能空间应当包括:多功能活动厅;书刊阅览室;培训教室;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管理用房。第二,制度和队伍建设。乡镇党委、政府每年专题讨论文化工作2次以上,文化工作列入乡镇年度工作计划。建立业务、财产、安全保卫应急方案、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规章制度,并妥善装订保存历年档案。第三,公共服务。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周对公众开放的时间不少于35小时,周六周日必须开放。为站区内文化骨干(文艺团队)举办文体培训不少于2次,年度开展优秀读物推荐和读书活动不少于2次。配发的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服务设备必须接入2M以上光纤,每周开放不少于28小时,利用文化共享设备开展服务不少于2次。监督站区内文化书屋的建设和管理,对文化书屋负责人提供相应的培训。
(三)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理论依据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专门对在政治领域里多数人联合实施决策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的理论,它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末,其所包括的内容经过几十年发展于60年代末形成了该理论的学术思潮。[2]
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提法,其是一种通过政府与公众的平等交流、对等协商和共同合作的方式,在公共对话、民众权益、社会资本等三个方面对公共行政发展进行检验的公共管理新模式。
公共经济管理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公共经济学概念和体系形成,新公共管理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时期。在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界深入探讨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公共部门转变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方式的特定背景下,这两股学术潮流齐头并进式的发展深刻影响了政府参与和管理经济活动的模式。[3]
(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特点
1.综合化职能。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各种设施及活动具体化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内容,真正体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是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娱乐、科普培训、信息服务、体育健身等各类文化活动于一体,服务于当地农村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的性质。
2.多樣化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浪潮中,政府支持建设的“综合文化站”,作为最基层的国家文化事业单位,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十二五”文化改革规划纲要》更是特别指出,“十二五”时期是促进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阶段,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缩小城乡文化差异,使得城乡居民能够较为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4]
3.多元化发展。乡镇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可以学习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在保证乡镇综合文化站公益性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前期投入、社会积极参与、市场运作推动”的基本思路帮助文化站进行可持续发展建设,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更有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二、环县综合文化站建设成效及问题分析
(一)环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取得的成效
政策支撑落实全面有力。近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大力支持下,环县农村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开拓创新,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截止目前,全县共有民间业余文艺演出团体3个,自乐班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0个,村农家书屋215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基层点20个、村级服务点215个,乡村文化广场52个,露天剧场45处。各类农村文化人才10754人。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级。环县共有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按照国家和省、市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截止2014年底,基础设施已全面建成,达标率100%,建成文化书屋143个;大部分乡镇新建了小型文化活动广场,能够满足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需要。
功能作用发挥日益增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是集图书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文化遗产保护、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于一体的工作机构。据不完全统计,环县各乡镇年均开展广场群众文化活动近12场、指导建立农村业余文艺队伍4支左右,有近三分之一的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明显改善。通过努力,环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工作能力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初期相比得到极大改善,从业人员服务基层群众文化事业,创建文化事业的能力明显加强。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乡镇综合文化站通过组织健康积极的活动,不仅使农民的业余生活得到了丰富,也让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得到促进,为农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参与者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增强其团体意识和社会意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改善,有利于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良好的社会风气得以形成。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把学科学、用科学、崇尚科学,比技术、赛技能、科学致富,烙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从而使乡镇综合文化站成为传播科技、传播文化、传授知识的窗口;成为宣传先进科技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鼓舞人心的阵地。
(二)环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综合文化站利用率有待提高。由于农民群众生活习惯使得农村的文化活动呈现出季节性的特点。以至于环县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活动在农闲季节和传统节假日期间才得以开展,平时由于大都忙于农活,文化站的利用率明显不高,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这就要求文化站的工作人员针对这一特点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大胆探索、求精务实,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传统性和时代性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使乡镇综合文化站成为广大群众忙完农活之后休息娱乐的好去处。
2.活动内容单一,群众参与度低。由于一些乡镇文化站对农民的文化需求研究不够,没有看到农民文化消费群体结构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所以当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较低,文化活动当然也就无法深入开展。有的乡镇在文化活动形式上有所突破,但往往也仅限于逢年过节办几次演出或举办一些广场文化活动,活动方式依然过于简单,内容缺乏足够创新。还有一些乡镇文化站也试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但往往是有心无力,普遍没条件、也没能力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内容和方式,自然群众的文化需要就无法获得有效满足。
3.缺乏专业的文艺骨干。近年来,环县各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大部分都是通过乡镇推选,没有经过专业的选拔、学习和培训,业务知识比较匮乏,对文化工作的指导更是力不从心。政府对文化投入力度的不足,编制问题的制约,乡镇综合文化站缺乏考核激励机制,难以保障其持续稳定发展。题。优秀的专业人才、各类创作人员、专职的文化干部进不来,很难实现专业人才的延续性。
三、加强环县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首先,要明确考核机制,提高认识。在领导精力、工作部署、财力安排和政策措施上實行重点倾斜,对所属项目的投资安排、项目管理、资金使用、实施效果全面负责,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要将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乡镇和文明村等相关评价体系。其次,加强监督手段,规范管理。建立乡镇政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制定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书,做到各负其责、密切协作、齐抓共管、构成合力,使乡镇文化站的管理更透明、更规范、更高效。最后,政府要全面协调各方利益。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上下级业务部门,开展活动和进行辅导,将业余文艺团队打造成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演出团队。
(二)深化改革,完善乡镇文化站工作体系
首先,建立内部指导制度。要结合文化部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和图书阅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工作,形成一整套科学统一的内部指导性文件。其次,理顺双重管理制度。制定文化工作人员的管理和职称评定的规定,明确文化站工作人员的调离、辞退、借用等须经文化主管部门同意;文化站工作人员的职务任命要经上级文化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办理;文化站新进人员必须通过有关业务考试才能录用。
(三)加大投入,拓宽投资融资渠道
落实政策,加强经费管理。环县要认真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保障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专项业务和事业项目经费,并逐年增加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经费投入,增长幅度应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要切实落实各项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优质的环境。创新资金投入方式。环县可设立基层文化专项资金,每年对争创成为全国、省级、地市级的“先进文化站”和年度获得地市级以上优秀作品、获得文化先进工作荣誉的给予适当的奖励。各乡镇文化站要克服“等奶吃”的状态,主动积极“找奶吃”,将部分文化服务项目推向市场,为群众提供有偿的文化服务,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
(四)引导农民参与,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引导农民参与。一是要找准农民的真正文化需求;二是要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的成果,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三是要充分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这一载体,聘请上级有关部门的专家对农民进行培训,开阔他们的眼界;强化引进农村文化人才政策。环县各乡镇综合文化站新进专职人员,要严格按照事业位公开招聘人员有关政策,实行公开招聘。招聘过程中,文化行政部门要积极介入,将专业水平考核作为招聘的重要内容之一。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应具有相应的业务专长,原则上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乡镇综合文化站非在编人员,应按照《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应待遇。
参考文献:
[1]韩海浪.乡镇文化站的性质与改革[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3(4):151-153.
[2]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2-82.
[3]王列生.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识形态前置[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2) :77-79.
作者简介:李晨睿(1989-),男,甘肃环县人,文化广播服务中心主任,甘肃省委党校公共管理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服务。
关键词:环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发展
一、乡镇综合文化站相关理论概述
(一)乡镇文化站的概念
乡镇文化站在我国建国初期就开始设立,直到改革开放以前,乡镇文化站是“条块结合”管理体制下,驻派在乡村的“七站八所”之一,是政府部门对乡村社会事务实行专业化、计划化和集权化管理的产物,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乡镇文化站的工作全部听命于上级政府的安排,没有工作自主性。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革,乡镇文化站的性质、职能、工作内容和经费来源等,都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1982年,国家开始将乡镇文化站的建设问题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
(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内容
第一,房站条件。乡镇综合文化站应在乡镇中心部位人员密集、交通方便、环境适宜的地方建设,新建和改扩建文化站项目建设规模应不低于300平方米,基本功能空间应当包括:多功能活动厅;书刊阅览室;培训教室;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管理用房。第二,制度和队伍建设。乡镇党委、政府每年专题讨论文化工作2次以上,文化工作列入乡镇年度工作计划。建立业务、财产、安全保卫应急方案、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规章制度,并妥善装订保存历年档案。第三,公共服务。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周对公众开放的时间不少于35小时,周六周日必须开放。为站区内文化骨干(文艺团队)举办文体培训不少于2次,年度开展优秀读物推荐和读书活动不少于2次。配发的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服务设备必须接入2M以上光纤,每周开放不少于28小时,利用文化共享设备开展服务不少于2次。监督站区内文化书屋的建设和管理,对文化书屋负责人提供相应的培训。
(三)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理论依据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专门对在政治领域里多数人联合实施决策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的理论,它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末,其所包括的内容经过几十年发展于60年代末形成了该理论的学术思潮。[2]
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提法,其是一种通过政府与公众的平等交流、对等协商和共同合作的方式,在公共对话、民众权益、社会资本等三个方面对公共行政发展进行检验的公共管理新模式。
公共经济管理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公共经济学概念和体系形成,新公共管理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时期。在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界深入探讨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公共部门转变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方式的特定背景下,这两股学术潮流齐头并进式的发展深刻影响了政府参与和管理经济活动的模式。[3]
(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特点
1.综合化职能。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各种设施及活动具体化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内容,真正体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是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娱乐、科普培训、信息服务、体育健身等各类文化活动于一体,服务于当地农村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的性质。
2.多樣化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浪潮中,政府支持建设的“综合文化站”,作为最基层的国家文化事业单位,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十二五”文化改革规划纲要》更是特别指出,“十二五”时期是促进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阶段,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缩小城乡文化差异,使得城乡居民能够较为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4]
3.多元化发展。乡镇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可以学习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在保证乡镇综合文化站公益性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前期投入、社会积极参与、市场运作推动”的基本思路帮助文化站进行可持续发展建设,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更有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二、环县综合文化站建设成效及问题分析
(一)环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取得的成效
政策支撑落实全面有力。近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大力支持下,环县农村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开拓创新,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截止目前,全县共有民间业余文艺演出团体3个,自乐班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0个,村农家书屋215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基层点20个、村级服务点215个,乡村文化广场52个,露天剧场45处。各类农村文化人才10754人。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级。环县共有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按照国家和省、市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截止2014年底,基础设施已全面建成,达标率100%,建成文化书屋143个;大部分乡镇新建了小型文化活动广场,能够满足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需要。
功能作用发挥日益增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是集图书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文化遗产保护、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于一体的工作机构。据不完全统计,环县各乡镇年均开展广场群众文化活动近12场、指导建立农村业余文艺队伍4支左右,有近三分之一的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明显改善。通过努力,环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工作能力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初期相比得到极大改善,从业人员服务基层群众文化事业,创建文化事业的能力明显加强。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乡镇综合文化站通过组织健康积极的活动,不仅使农民的业余生活得到了丰富,也让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得到促进,为农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参与者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增强其团体意识和社会意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改善,有利于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良好的社会风气得以形成。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把学科学、用科学、崇尚科学,比技术、赛技能、科学致富,烙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从而使乡镇综合文化站成为传播科技、传播文化、传授知识的窗口;成为宣传先进科技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鼓舞人心的阵地。
(二)环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综合文化站利用率有待提高。由于农民群众生活习惯使得农村的文化活动呈现出季节性的特点。以至于环县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活动在农闲季节和传统节假日期间才得以开展,平时由于大都忙于农活,文化站的利用率明显不高,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这就要求文化站的工作人员针对这一特点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大胆探索、求精务实,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传统性和时代性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使乡镇综合文化站成为广大群众忙完农活之后休息娱乐的好去处。
2.活动内容单一,群众参与度低。由于一些乡镇文化站对农民的文化需求研究不够,没有看到农民文化消费群体结构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所以当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较低,文化活动当然也就无法深入开展。有的乡镇在文化活动形式上有所突破,但往往也仅限于逢年过节办几次演出或举办一些广场文化活动,活动方式依然过于简单,内容缺乏足够创新。还有一些乡镇文化站也试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但往往是有心无力,普遍没条件、也没能力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内容和方式,自然群众的文化需要就无法获得有效满足。
3.缺乏专业的文艺骨干。近年来,环县各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大部分都是通过乡镇推选,没有经过专业的选拔、学习和培训,业务知识比较匮乏,对文化工作的指导更是力不从心。政府对文化投入力度的不足,编制问题的制约,乡镇综合文化站缺乏考核激励机制,难以保障其持续稳定发展。题。优秀的专业人才、各类创作人员、专职的文化干部进不来,很难实现专业人才的延续性。
三、加强环县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首先,要明确考核机制,提高认识。在领导精力、工作部署、财力安排和政策措施上實行重点倾斜,对所属项目的投资安排、项目管理、资金使用、实施效果全面负责,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要将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乡镇和文明村等相关评价体系。其次,加强监督手段,规范管理。建立乡镇政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制定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书,做到各负其责、密切协作、齐抓共管、构成合力,使乡镇文化站的管理更透明、更规范、更高效。最后,政府要全面协调各方利益。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上下级业务部门,开展活动和进行辅导,将业余文艺团队打造成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演出团队。
(二)深化改革,完善乡镇文化站工作体系
首先,建立内部指导制度。要结合文化部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和图书阅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工作,形成一整套科学统一的内部指导性文件。其次,理顺双重管理制度。制定文化工作人员的管理和职称评定的规定,明确文化站工作人员的调离、辞退、借用等须经文化主管部门同意;文化站工作人员的职务任命要经上级文化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办理;文化站新进人员必须通过有关业务考试才能录用。
(三)加大投入,拓宽投资融资渠道
落实政策,加强经费管理。环县要认真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保障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专项业务和事业项目经费,并逐年增加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经费投入,增长幅度应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要切实落实各项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优质的环境。创新资金投入方式。环县可设立基层文化专项资金,每年对争创成为全国、省级、地市级的“先进文化站”和年度获得地市级以上优秀作品、获得文化先进工作荣誉的给予适当的奖励。各乡镇文化站要克服“等奶吃”的状态,主动积极“找奶吃”,将部分文化服务项目推向市场,为群众提供有偿的文化服务,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
(四)引导农民参与,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引导农民参与。一是要找准农民的真正文化需求;二是要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的成果,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三是要充分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这一载体,聘请上级有关部门的专家对农民进行培训,开阔他们的眼界;强化引进农村文化人才政策。环县各乡镇综合文化站新进专职人员,要严格按照事业位公开招聘人员有关政策,实行公开招聘。招聘过程中,文化行政部门要积极介入,将专业水平考核作为招聘的重要内容之一。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应具有相应的业务专长,原则上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乡镇综合文化站非在编人员,应按照《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应待遇。
参考文献:
[1]韩海浪.乡镇文化站的性质与改革[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3(4):151-153.
[2]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2-82.
[3]王列生.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识形态前置[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2) :77-79.
作者简介:李晨睿(1989-),男,甘肃环县人,文化广播服务中心主任,甘肃省委党校公共管理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