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其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倡导将教育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推动学生发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入生活化教育理论,将日常生活素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可以拉近学生与语文学科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知语文知识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意识。
一、重视生活实际,充实教学内容
生活教育理论核心思想在于“生活”二字。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融入生活化教育理论,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日常生活中所遇见的、发生的具体事例进行有机融合。首先教师可以从教材入手,将教材内容生活化。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素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范本。教材中所体现的内容不仅要求实践性强,还要求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后能够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使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语文学科所蕴含的生命价值,进而使教师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已将一些学生难以理解、复杂不贴合实际的内容删除,新增加了一些能够体现生活实际的内容,突出了语文教材的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重视学生实践方面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教材中挖掘其内在的生活元素,在课堂上通过教学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语文知识进行融合,从而加深自身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将对知识的感悟升华到对生活的感悟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教师在教授《济南的冬天》一文时,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优美的文字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济南冬天独特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热爱之情。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家乡冬天的景色进行联想,说一说家乡冬天的美丽之处,激发学生的已知经验,从而让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更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
又例如,在朱自清《背影》一课教学中,通过父亲的背影的描写表达对父亲的爱与思念之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的父亲,讲一讲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温情小故事,从而引发学生对自己父亲的爱意,让学生对文中所描写的内容没有距离感,进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要体会父亲的辛苦,懂得时常怀揣感恩之心,做一个孝心满怀的人。其次教师要充实生活化教学资源。语文教材内容的生活化为教学内容生活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化教学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挖掘生活化的教学素材,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够延伸到生活中。例如在
学习《周庄水韵》一文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幻灯片或者图片的形式将周庄水乡的风景向学生展示出来,并配上符合情境的古筝曲子让学生更加形象地感知“小河泛舟、小桥流水”的韵味。
二、让教学走进生活,教学方式生活化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初中教学阶段,不仅是从教学内容方面做出了与生活相结合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也要与生活实际相接轨,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生活氛围下更好地学习。常见的生活化教学方式有四种,首先是运用学生最感兴趣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很直观地将教材内容中人物、景物的形象,文本中所描绘的声音与色彩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使得教材中的形象更加具体,为学生的知识延伸带来更好的体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常会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例如,在学习《三峡》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在实际课程开展前为学生播放关于三峡的纪录片、图片或者视频等,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就对三峡有一个基本的认知,让学生运用从前经验结合进一步的学习后能够更好地体会到三峡的宏伟和壮观。除了图像以外,在教学中加入音乐同样也可以作为教学的手段之一。音乐不仅能够作为课前引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学习。还可以在学生朗读时播放适合的背景音乐,方便学生代入情感。其次就是为学生创设相对应的生活化场景,激发学生的已知经验。例如在课程导入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实际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创设相对应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体会到語文知识。以学习《风筝》一课为例,文章主要内容是作者小时候为了不让弟弟放风筝多番阻挠,长大后对于自己所作所为进行自我忏悔的故事,这篇文章所包含的是浓厚的亲情。在教学中虽然许多初中生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但是却很难理解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内在情感。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导入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自家兄弟姐妹所发生的矛盾,继而运用作者小时候的做法与作者成年后的想法进行比较,了解到这两个阶段作者的思想变化,进而体会作者所包含的情感。
三、加强生活实践,增强学生生活体验
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倡初中语文教育应当实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将教、学、做三者进行有效地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教育离不开生活,语文是一门重视社会实践的基础知识学科,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应当积极为学生创设参与到生活中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在生活中的实践,增强自身体验、感悟生活的经验,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描写景物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其写作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准确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正确的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进行描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在进行景物描写时要引导学生从景物的某一特点着重进行描写。
以“冬天的雪景”作文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顺序进行观察,首先观察下雪前的景色;再观察下雪时的景色;最后描写下雪后的景色。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有意识引导下,一边对冬天的雪景按照观察顺序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地发散自己的思维,将自己情感得到释放,最终将自己观察的内容描写出来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根据文中的内容走向生活,带领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体会作者童年时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体验与观察,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仅是改变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契机,更是推动初中语文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发展的重要措施。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生活教育理论思想建设,结合实际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融合,找寻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实现生活教育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的真正融合,形成生活化的教学体系,使教学效率不断提高,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能力得到发展。
一、重视生活实际,充实教学内容
生活教育理论核心思想在于“生活”二字。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融入生活化教育理论,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日常生活中所遇见的、发生的具体事例进行有机融合。首先教师可以从教材入手,将教材内容生活化。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素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范本。教材中所体现的内容不仅要求实践性强,还要求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后能够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使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语文学科所蕴含的生命价值,进而使教师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已将一些学生难以理解、复杂不贴合实际的内容删除,新增加了一些能够体现生活实际的内容,突出了语文教材的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重视学生实践方面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教材中挖掘其内在的生活元素,在课堂上通过教学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语文知识进行融合,从而加深自身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将对知识的感悟升华到对生活的感悟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教师在教授《济南的冬天》一文时,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优美的文字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济南冬天独特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热爱之情。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家乡冬天的景色进行联想,说一说家乡冬天的美丽之处,激发学生的已知经验,从而让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更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
又例如,在朱自清《背影》一课教学中,通过父亲的背影的描写表达对父亲的爱与思念之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的父亲,讲一讲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温情小故事,从而引发学生对自己父亲的爱意,让学生对文中所描写的内容没有距离感,进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要体会父亲的辛苦,懂得时常怀揣感恩之心,做一个孝心满怀的人。其次教师要充实生活化教学资源。语文教材内容的生活化为教学内容生活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化教学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挖掘生活化的教学素材,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够延伸到生活中。例如在
学习《周庄水韵》一文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幻灯片或者图片的形式将周庄水乡的风景向学生展示出来,并配上符合情境的古筝曲子让学生更加形象地感知“小河泛舟、小桥流水”的韵味。
二、让教学走进生活,教学方式生活化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初中教学阶段,不仅是从教学内容方面做出了与生活相结合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也要与生活实际相接轨,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生活氛围下更好地学习。常见的生活化教学方式有四种,首先是运用学生最感兴趣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很直观地将教材内容中人物、景物的形象,文本中所描绘的声音与色彩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使得教材中的形象更加具体,为学生的知识延伸带来更好的体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常会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例如,在学习《三峡》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在实际课程开展前为学生播放关于三峡的纪录片、图片或者视频等,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就对三峡有一个基本的认知,让学生运用从前经验结合进一步的学习后能够更好地体会到三峡的宏伟和壮观。除了图像以外,在教学中加入音乐同样也可以作为教学的手段之一。音乐不仅能够作为课前引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学习。还可以在学生朗读时播放适合的背景音乐,方便学生代入情感。其次就是为学生创设相对应的生活化场景,激发学生的已知经验。例如在课程导入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实际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创设相对应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体会到語文知识。以学习《风筝》一课为例,文章主要内容是作者小时候为了不让弟弟放风筝多番阻挠,长大后对于自己所作所为进行自我忏悔的故事,这篇文章所包含的是浓厚的亲情。在教学中虽然许多初中生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但是却很难理解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内在情感。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导入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自家兄弟姐妹所发生的矛盾,继而运用作者小时候的做法与作者成年后的想法进行比较,了解到这两个阶段作者的思想变化,进而体会作者所包含的情感。
三、加强生活实践,增强学生生活体验
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倡初中语文教育应当实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将教、学、做三者进行有效地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教育离不开生活,语文是一门重视社会实践的基础知识学科,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应当积极为学生创设参与到生活中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在生活中的实践,增强自身体验、感悟生活的经验,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描写景物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其写作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准确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正确的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进行描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在进行景物描写时要引导学生从景物的某一特点着重进行描写。
以“冬天的雪景”作文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顺序进行观察,首先观察下雪前的景色;再观察下雪时的景色;最后描写下雪后的景色。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有意识引导下,一边对冬天的雪景按照观察顺序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地发散自己的思维,将自己情感得到释放,最终将自己观察的内容描写出来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根据文中的内容走向生活,带领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体会作者童年时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体验与观察,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仅是改变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契机,更是推动初中语文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发展的重要措施。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生活教育理论思想建设,结合实际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融合,找寻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实现生活教育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的真正融合,形成生活化的教学体系,使教学效率不断提高,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能力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