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视民生新闻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因其倡导“民本意识”而受到民众的喜爱。随着2004年南京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1.088亿买断广告的巨大成功,全国各地城市频道争相创办该类型节目,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分析原因,其成功是对“以人为本”意识的再确立,将传播目的直指百姓及其真实的生活,真正做到了新闻的“三贴近”原则。但是,随着市场化的激烈竞争,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出现了类型同质化、内容琐碎低俗化等严重问题,需要引起业界和学者的重视。本文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产生发展说起,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提供解决办法供参考,希冀能够帮助秉持“以人为本”的电视民生节目飞的更高,走的更远,发挥更大的社会效应。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以人为本;民本意识;媒介功能;受众定位;社会效益
马克思主义文论指出,文艺的发展要“以人为本”;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更加明确指出,文艺工作者要为人民大众服务。鉴于以上理论的指导,作为具有艺术性与新闻性双重性质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就要把最终的传播目的定在“人”——普通的人民大众的身上。所以,针对百姓需求,为百姓服务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渐渐成为了广播电视学术界集中研究探讨的对象。本文将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定义切入,分析其在中国广播电视史上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并提出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问题,以供当今业界和学术界研究参考。
一、对于“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解
1.电视民生新闻定义。“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现代汉语延续了《左传》中对于民生的理解,指大众百姓的生计。以此为基础,当今学术界对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产生发展了众多定义,大概可以归纳为:以电视媒介为载体,以关注民众生计、民众意愿、民众立场为主要价值取向,并致力于民众视角、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与民众生计、民众生存、民众日常生活、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近事实的传播。在理解民生新闻定义的同时,我们要区分开其与社会新闻的不同。尽管实践中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与传统新闻体裁分类中的社会新闻十分相近,但民生新闻不光关注社会新闻,其涉及范围还包括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突发新闻、甚至娱乐新闻。
2.电视民生新闻内容与形式。电视民生新闻的播出时间主要集中在央视新闻联播的前后,有个别节目选择在晚间九点前后。时长为半小时到一小时;节目内容选择上深入挖掘百姓的日常生活,记录百姓的生存状态、现实矛盾等以往被媒介忽略的领域;编排上采取分条分段的“间隔式”处理;播报方式相较正规新闻节目播音更加口语化、生动化、故事化;直播状态下的热线参与以及新媒体技术在采访、播出、互动环节的大胆运用,保证了新闻报道的即时性、延续性、互动性;节目中的声响画面更多的采用记者现场采集的素材,将新闻回归到事发现场,传播效果更为真实和生动。
3.电视民生新闻传播方式与特征。(1)本土化。电视民生新闻的播出平台主要集中在城市频道,选题主要围绕在本城市或相近城市所发生的与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新闻事实;(2)贴近性。电视民生新闻关注和报道的内容围绕着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3)大众化。电视民生新闻的播报方式更加平易近人与口语化,给予平民百姓充分的表现空间;(4)民本意识。电视民生新闻以百姓立场为出发点,替百姓说话,为百姓代言,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二、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产生与发展
新闻传播的“民生化”要从报纸说起。19世纪的西方,在市场规律驱使下,报业原有的政党宣传、党派论战的倾向渐渐弱化,关注民众日常生活,报道民众的生存状态成为了报纸发展的重头戏。随着西方新闻观念被引入到我国,中国的报刊也开始出现民本意识。1935年邹韬奋的《生活》系列报刊活动,首次提出“面向民众办刊”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的晚报和90年代中期兴起的都市报可以说是民生新闻最主要的阵地。
电视新闻借鉴吸取报纸的民生观念和经验,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将节目中的社会新闻演变为都市新闻,逐渐演变为具有自身独特性质的民生新闻类别。
1995年,北京电视台创办的《点点工作室》(1999年又更名为《第七日》),已经基本带有了民生新闻的品质。
1997年,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与1999年成都台推出的《今晚800》等,也呈现出典型的民生新闻特质。
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发生在2002年元旦,一档着力倡导“民生”理念的新闻直播节目《南京零距离》在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开播,面向省会南京,每晚直播时间为18:50~19:50,节目内容完全自采,包括社会新闻、生活资讯、读报、观众热线等。主持人孟非的语言通俗易懂,风格睿智、调侃、犀利,深受江苏受众的喜爱。
《南京零距离》开播后第二周即进入尼尔森南京地区电视节目排行榜,开播后第6周进入排行榜前15名,第36周跻身所有电视节目排行第一位。2004年该节目广告以1.088亿被买断而成为国内身价最高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
《南京零距离》的成功逐渐受到了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随后各地城市频道开始纷纷效仿,争相开办电视民生新闻节目。2005年3月21日开播的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民生新闻栏目《今日关注》,在当年6月份收视超过香港亚视和无线两档新闻;2006年深圳广电集团都市频道的新闻直播节目《第一现场》,平均收视份额达到21.5%;另外东莞电视台的《今日东莞》,天津电视台的《都市报道60分》,无锡电视台的《今晚60分》,兰州电视台的《兰州零距离》等节目,开播伊始就取得了喜人的收视成绩。这些电视节目的成功充分说明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受欢迎程度。
《南京零距离》的成功带动了全国各城市媒体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壮大,首先我们要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笔者认为,从宏观角度看,在中国社会民主进程的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可以看作是政治民主化、媒介市场化、传播平民化的生态环境下媒介功能与受众定位发生重大转变的产物,是地方电视媒介为应对市场竞争、服务受众而首创的一种新闻运作模式,更深层次上反映出以平民化为先导,以记录百姓生活状态、生存问题、现实需求、情感困惑为主题内容,以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为基本准则的新闻传播模式与传播理念,这种新模式和理念是适应时代进步发展的。 从细微操作角度分析,该类型节目以百姓的视角关注百姓自己的事儿,使得记者的采访报道能够触及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大多数受众,也就是真正的坚持了新闻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主持人以代言人的身份作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充分表达了老百姓的意见和建议,并且节目中增加了互动环节,架起了政府与百姓之间的一个沟通桥梁,建立了一个开放的舆论场所,给百姓提供了一个“发声”的畅通渠道,使得那些平时在公共事务中沉默的弱势群体或草根阶层重新获得了话语权,成为公共决策与信息传播的当事人和见证者,为民众提供了参与公共决策的机会。
三、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
电视民生新闻目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小到地方台,大到省级媒体甚至中央媒体都有自己的民生节目。但长时间观察后笔者发现,总有一些节目能够如常青树一般屹立不倒,常年在保证收视率的同时为台里创收效益,而有些节目却昙花一现后悄无声息,这是为何?其实,走民生路线的大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但过程中的不同细节选择却很有门道。任何事物都要遵循兴衰的历史规律,某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必然会因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而最终走向消亡,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分析其弊端,找到问题所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笔者分析的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以下几个弊病:
1.类型同质化。同一地区,省级电视台和市级电视台存在着相同性质的民生新闻节目,比如江苏台的《南京零距离》和南京台的《直播南京》;而同一电视台的不同频道甚至也会出现几套内容相似的民生新闻栏目,比如江苏台的《南京零距离》和《石头有话说》。这种建立在耗费人力物力资源的恶性竞争丝毫无利与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
2.内容琐碎化。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也意味着传媒从精英文化走进了大众文化时代。受到市场因素的驱使,媒体在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的压力下,为了迎合受众,把节目内容过多的放在了张家长李家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而对于更多需要媒体发声发言的社会问题却选择失语。
3.趣味低俗化。同样为了迎合受众的猎奇心态和感官刺激,众多民生新闻媒体把关注焦点集中在能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上,例如婚外情、色情、杀人、车祸、强奸等内容上,这样越来越多的新闻被故事化,歪曲化,往往掩盖了事实的本来面目,偏离了新闻应有的真实性。甚至有些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竟然把一些凶残、血腥、色情的画面通过节目播放出去,毫无道德约束感。
4.言论煽动化。媒体是党的喉舌,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桥梁。虽然前文指出电视民生新闻要做的是为百姓代言,关注百姓的生活,但是在实践中,某些媒体不从解决问题的目的出发,没有任何有建设性的建议,反而主动煽动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对立,不以事实为依据去攻击政府,攻击政策。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政府与人民之间会渐渐失去彼此的信任,间接造成巨大的社会隐患。
面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电视民生新闻健康发展,首先必须在本土化、平民化的基础上,从节目质量的核心入手,结合传统媒体与蓬勃发展的新媒体,建设自身品牌形象;其次,明确责任和定位,将自己的责任从经济盈利上更多的放在引导民众提高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上,而不是越权来承担职能部门的责任。
综上所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从诞生伊始,经历了辉煌和平淡,有成功也有另人担忧的问题,所以,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其仍将成为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通过真实展现、个性点评的方式,反映了民众的心声,以期达到突出呈现社会人文关怀、引导主流价值观念的目的。但是,面对市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对永恒的矛盾时,有些媒体的电视民生新闻开始迷失彷徨,离我们倡导的媒体责任越来越远。笔者认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该在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努力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要将“责任”放在第一位。电视民生新闻只有优化自身节目质量,满足市民的主流价值需求,以人为本,以真实向善的人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样才能长久树立在百姓的心里,才能在广播电视迅猛发展,尤其是新媒体技术冲击下立于潮头,引领传媒发展。
参考文献:
①胡智锋,禹成明,袁胜.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1[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12
②陈夷茁.民生新闻案例解读[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6
③马建宇.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
[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9
④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8
⑤赵玉明,艾红红.中国广播电视史教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01-01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以人为本;民本意识;媒介功能;受众定位;社会效益
马克思主义文论指出,文艺的发展要“以人为本”;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更加明确指出,文艺工作者要为人民大众服务。鉴于以上理论的指导,作为具有艺术性与新闻性双重性质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就要把最终的传播目的定在“人”——普通的人民大众的身上。所以,针对百姓需求,为百姓服务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渐渐成为了广播电视学术界集中研究探讨的对象。本文将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定义切入,分析其在中国广播电视史上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并提出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问题,以供当今业界和学术界研究参考。
一、对于“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解
1.电视民生新闻定义。“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现代汉语延续了《左传》中对于民生的理解,指大众百姓的生计。以此为基础,当今学术界对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产生发展了众多定义,大概可以归纳为:以电视媒介为载体,以关注民众生计、民众意愿、民众立场为主要价值取向,并致力于民众视角、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与民众生计、民众生存、民众日常生活、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近事实的传播。在理解民生新闻定义的同时,我们要区分开其与社会新闻的不同。尽管实践中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与传统新闻体裁分类中的社会新闻十分相近,但民生新闻不光关注社会新闻,其涉及范围还包括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突发新闻、甚至娱乐新闻。
2.电视民生新闻内容与形式。电视民生新闻的播出时间主要集中在央视新闻联播的前后,有个别节目选择在晚间九点前后。时长为半小时到一小时;节目内容选择上深入挖掘百姓的日常生活,记录百姓的生存状态、现实矛盾等以往被媒介忽略的领域;编排上采取分条分段的“间隔式”处理;播报方式相较正规新闻节目播音更加口语化、生动化、故事化;直播状态下的热线参与以及新媒体技术在采访、播出、互动环节的大胆运用,保证了新闻报道的即时性、延续性、互动性;节目中的声响画面更多的采用记者现场采集的素材,将新闻回归到事发现场,传播效果更为真实和生动。
3.电视民生新闻传播方式与特征。(1)本土化。电视民生新闻的播出平台主要集中在城市频道,选题主要围绕在本城市或相近城市所发生的与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新闻事实;(2)贴近性。电视民生新闻关注和报道的内容围绕着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3)大众化。电视民生新闻的播报方式更加平易近人与口语化,给予平民百姓充分的表现空间;(4)民本意识。电视民生新闻以百姓立场为出发点,替百姓说话,为百姓代言,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二、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产生与发展
新闻传播的“民生化”要从报纸说起。19世纪的西方,在市场规律驱使下,报业原有的政党宣传、党派论战的倾向渐渐弱化,关注民众日常生活,报道民众的生存状态成为了报纸发展的重头戏。随着西方新闻观念被引入到我国,中国的报刊也开始出现民本意识。1935年邹韬奋的《生活》系列报刊活动,首次提出“面向民众办刊”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的晚报和90年代中期兴起的都市报可以说是民生新闻最主要的阵地。
电视新闻借鉴吸取报纸的民生观念和经验,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将节目中的社会新闻演变为都市新闻,逐渐演变为具有自身独特性质的民生新闻类别。
1995年,北京电视台创办的《点点工作室》(1999年又更名为《第七日》),已经基本带有了民生新闻的品质。
1997年,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与1999年成都台推出的《今晚800》等,也呈现出典型的民生新闻特质。
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发生在2002年元旦,一档着力倡导“民生”理念的新闻直播节目《南京零距离》在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开播,面向省会南京,每晚直播时间为18:50~19:50,节目内容完全自采,包括社会新闻、生活资讯、读报、观众热线等。主持人孟非的语言通俗易懂,风格睿智、调侃、犀利,深受江苏受众的喜爱。
《南京零距离》开播后第二周即进入尼尔森南京地区电视节目排行榜,开播后第6周进入排行榜前15名,第36周跻身所有电视节目排行第一位。2004年该节目广告以1.088亿被买断而成为国内身价最高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
《南京零距离》的成功逐渐受到了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随后各地城市频道开始纷纷效仿,争相开办电视民生新闻节目。2005年3月21日开播的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民生新闻栏目《今日关注》,在当年6月份收视超过香港亚视和无线两档新闻;2006年深圳广电集团都市频道的新闻直播节目《第一现场》,平均收视份额达到21.5%;另外东莞电视台的《今日东莞》,天津电视台的《都市报道60分》,无锡电视台的《今晚60分》,兰州电视台的《兰州零距离》等节目,开播伊始就取得了喜人的收视成绩。这些电视节目的成功充分说明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受欢迎程度。
《南京零距离》的成功带动了全国各城市媒体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壮大,首先我们要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笔者认为,从宏观角度看,在中国社会民主进程的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可以看作是政治民主化、媒介市场化、传播平民化的生态环境下媒介功能与受众定位发生重大转变的产物,是地方电视媒介为应对市场竞争、服务受众而首创的一种新闻运作模式,更深层次上反映出以平民化为先导,以记录百姓生活状态、生存问题、现实需求、情感困惑为主题内容,以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为基本准则的新闻传播模式与传播理念,这种新模式和理念是适应时代进步发展的。 从细微操作角度分析,该类型节目以百姓的视角关注百姓自己的事儿,使得记者的采访报道能够触及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大多数受众,也就是真正的坚持了新闻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主持人以代言人的身份作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充分表达了老百姓的意见和建议,并且节目中增加了互动环节,架起了政府与百姓之间的一个沟通桥梁,建立了一个开放的舆论场所,给百姓提供了一个“发声”的畅通渠道,使得那些平时在公共事务中沉默的弱势群体或草根阶层重新获得了话语权,成为公共决策与信息传播的当事人和见证者,为民众提供了参与公共决策的机会。
三、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
电视民生新闻目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小到地方台,大到省级媒体甚至中央媒体都有自己的民生节目。但长时间观察后笔者发现,总有一些节目能够如常青树一般屹立不倒,常年在保证收视率的同时为台里创收效益,而有些节目却昙花一现后悄无声息,这是为何?其实,走民生路线的大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但过程中的不同细节选择却很有门道。任何事物都要遵循兴衰的历史规律,某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必然会因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而最终走向消亡,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分析其弊端,找到问题所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笔者分析的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以下几个弊病:
1.类型同质化。同一地区,省级电视台和市级电视台存在着相同性质的民生新闻节目,比如江苏台的《南京零距离》和南京台的《直播南京》;而同一电视台的不同频道甚至也会出现几套内容相似的民生新闻栏目,比如江苏台的《南京零距离》和《石头有话说》。这种建立在耗费人力物力资源的恶性竞争丝毫无利与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
2.内容琐碎化。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也意味着传媒从精英文化走进了大众文化时代。受到市场因素的驱使,媒体在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的压力下,为了迎合受众,把节目内容过多的放在了张家长李家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而对于更多需要媒体发声发言的社会问题却选择失语。
3.趣味低俗化。同样为了迎合受众的猎奇心态和感官刺激,众多民生新闻媒体把关注焦点集中在能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上,例如婚外情、色情、杀人、车祸、强奸等内容上,这样越来越多的新闻被故事化,歪曲化,往往掩盖了事实的本来面目,偏离了新闻应有的真实性。甚至有些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竟然把一些凶残、血腥、色情的画面通过节目播放出去,毫无道德约束感。
4.言论煽动化。媒体是党的喉舌,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桥梁。虽然前文指出电视民生新闻要做的是为百姓代言,关注百姓的生活,但是在实践中,某些媒体不从解决问题的目的出发,没有任何有建设性的建议,反而主动煽动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对立,不以事实为依据去攻击政府,攻击政策。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政府与人民之间会渐渐失去彼此的信任,间接造成巨大的社会隐患。
面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电视民生新闻健康发展,首先必须在本土化、平民化的基础上,从节目质量的核心入手,结合传统媒体与蓬勃发展的新媒体,建设自身品牌形象;其次,明确责任和定位,将自己的责任从经济盈利上更多的放在引导民众提高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上,而不是越权来承担职能部门的责任。
综上所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从诞生伊始,经历了辉煌和平淡,有成功也有另人担忧的问题,所以,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其仍将成为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通过真实展现、个性点评的方式,反映了民众的心声,以期达到突出呈现社会人文关怀、引导主流价值观念的目的。但是,面对市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对永恒的矛盾时,有些媒体的电视民生新闻开始迷失彷徨,离我们倡导的媒体责任越来越远。笔者认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该在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努力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要将“责任”放在第一位。电视民生新闻只有优化自身节目质量,满足市民的主流价值需求,以人为本,以真实向善的人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样才能长久树立在百姓的心里,才能在广播电视迅猛发展,尤其是新媒体技术冲击下立于潮头,引领传媒发展。
参考文献:
①胡智锋,禹成明,袁胜.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1[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12
②陈夷茁.民生新闻案例解读[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6
③马建宇.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
[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9
④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8
⑤赵玉明,艾红红.中国广播电视史教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