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在七十年代,当中国银幕上那,几部被拍摄成电影的“样板戏”在高歌不绝时,罗马尼亚译制片《斯特凡大公》的出现,曾为九亿国人带来一股清风。影片恢宏的气势和英雄主义的基调,让中国观众着实受到了感染。那时,在人们印象里,罗马尼亚是个美丽的国度,它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现代的文明,社会主义文化也是璀璨辉煌的。同时,由于罗马尼亚在对苏联态度上,时常表现出独立不羁,因此中罗两国的政治关系,也一直平稳积极地发展着。
在“文革”后的若干年里,随着冷战意识形态一点一点飘散,国家间的关系变得务实起来时,罗马尼亚的事情也渐渐为人们淡忘了。可是,忽然有一天,从罗马尼亚传来令人震撼的消息:这个国家一夜间发生了剧变!它的最高领导人遭到了处决!令中国人百思不解的是,原本和谐、安谧和友好的罗马尼亚人,为什么突然采取如此激进和毫不容情的手段?人们不禁要问,这个国家究竟发生了什么?它那令世界瞩目的剧变的原因何在?
2002年的8月18日至25日,我有幸中央电视台《彭真》摄制组前往罗马尼亚,拍摄1960年布加勒斯特社会主义工人党会议旧址,采访原罗驻中国大使罗明。在我们停留的5天里,除布加勒斯特市以外,还到康斯坦察、阿尔杰什和布拉索夫等三地参观,并同我使馆同志进行了座谈。
19日凌晨3时(当地时间,与我们有5小时时差),我们怀着新奇的心情,在布加勒斯特国际机场降落。机场不大,但很整洁,特别是凉爽的空气,带给游客身心清新的感觉。晨曦微露下的布加勒斯特,显得宁静。同北京相比,它不仅小得多,而且建筑比较老旧,缺少现代大都市的风采。但街上行人,着装很有色彩,特别是年轻人,同发达国家的流行时尚,并无很大区别。店铺里的商品,相当丰富,有罗马尼亚国产的,也有西方进口的,价格不算昂贵。
罗马尼亚国土面积不到24万平方公里,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相偌。人口2170万,大约是广西的二分之一(广西人口最新统计为4489万),且人口在持续负增长。罗的森林覆盖面积达到整个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矿藏丰富,特别是石油工业非常发达。据传,我国的陆地石油勘探、开采和提炼技术,曾经很大程度来自罗马尼亚。罗的机器制造业也有相当水平。因此,罗实际上是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国家。
我们最关心的,当然是1989年发生在罗国内的剧变。在布加勒斯特,不管口头同人们交谈,还是出版物(英文),都称1989年事件为“革命”。“革命”的英文含义,是“巨大的社会变革”,或指“通过强力改变领导人和政治体制”。看来,人们是认可这样一个意思的。我不知道在俄文里,他们是如何解释国家巨变事件的。但在罗马尼亚,1989年的变动,的确带有强力甚至暴力的性质。
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政务参赞(使馆二把手)刘增文先生在同我们座谈时说,他目击了整个罗的1989年事件。甚至12月21日罗共中央在首都共和国广场召开的群众大会,他也参加了。那是罗社会发生巨大变动的一个星期。
1989年11月,在罗边境城市蒂米索拉,发生了匈牙利裔群众反对政府拆除其住房、迫使他们迁至农工社区的事件。事件中,群众上了街,遭军警驱赶。12月15日,因为安全部门准备逮捕支持匈牙利裔群众的托克斯牧师,群众与军警发生冲突。17日,在蒂米索拉因数千人游行,发生流血冲突。19日示威扩大到数万人。军警开枪,造成流血QD 子,担任重要职务。其中,齐的夫人埃列娜·齐奥塞斯库在政治局常委中列第三位,并担任政府的第一副总理。在她和齐奥塞斯库中间,是罗的总理康斯坦丁,但康基本没有发言权。因此,在大事上,是齐一家说了算。据说,他们一家生活相当腐化。罗现在保留有三座昔日的皇宫。其中一座就被齐奥塞斯库夫妇占用,并大肆扩建和装潢。显然,这是不会得到老百姓拥护的。
然而不管怎样,剧烈的政治动荡对于一个社会、特别是对老百姓说来,不是一件好事。经过八九事件,罗社会经济遭受更沉重的打击。许多工矿企业一蹶不振。私有化也并没有马上解决原本效率低下的问题。加之整个苏东国家的巨大震荡,破坏了过去的经济环境,这就加剧了东欧国家的艰难处境。在笔者看来,罗实际上也实行的“休克疗法”,即较迅速地推行私有化。办法类似于俄罗斯,也是将原有的国有资产折成代金卷,实行一定比例的分配。现在罗国内的农业已经实现了私有。在这个私有的过程中,两极分化是明显的。在布加勒斯特,富人开豪华轿车,在郊外风景优美的地方盖别墅。相比之下,一般的工薪阶层,生活比较清贫。陪同我们的罗国家电视台制片人告诉我,他的月工资是150美元。这大约是一个平均数。使馆同志说,布加勒斯特的人均月收入是110美元。70年代,罗货币列伊对美元的兑换率是7比1。我们在布加勒斯特时,这个兑换率已经达到30000比1。这意味着,许多人在银行的存款贬值得几乎一文不值。这对许多养老金领取者是个极大的打击。
据使馆同志介绍,目前罗议会式政治比较稳定。为了民族利益,在野党不再像刚刚实行议会政治时那样,专门挑剔执政党的毛病。在经济发展方面,罗现在同它的邻国保加利亚大体相当,排在波兰、捷克、匈牙利之后。据说GDP达到了4%的增长率。是一个向上发展的趋势。
在访问中,笔者曾经问过一些人,也看过罗出版的英文书,但仍然没有搞明白罗目前的国家性质。一般的说法是:罗马尼亚是多元的、民主的共和国,当然也是实行私有的、市场制度的国家。没有人把它定位在资本主义国家,或者其他什么制度的国家。但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强调的是政治多元和民主。事实上,罗的社会制度,实行的是立法与行政分离和参众两院制。这类似于西方的所谓民主制度,多党制是一个必要的条件。据使馆的同志讲,在经历一个时期的混乱之后,罗的政治逐渐走向成熟。这也是一个应该肯定的事实。
此次赴罗,还有一个重要收获,就是采访到原罗驻中国大使罗明先生。罗明是个中国通。还在50年代初,他就奉派来中国,在北京大学学习中文。此后,他成为罗马尼亚的首席中文翻译。他的夫人、女儿和女婿都精通中文。女婿还将在不久到北京就任驻中国大使。
罗明先生是1960年布加勒斯特会议的亲历者。当时,他是罗党中央派到中国代表团的联络员。他对布加勒斯特会议的叙述,同我们过去在国内了解的有所不同。
罗明告诉我们,所谓布加勒斯特会议,是指在罗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之后召开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来到罗马尼亚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团,都列席了罗党的代表大会。罗明说,赫鲁晓夫在向代表大会致词时故意讲到,某些国家的党,读书并没有读懂,他们在教条主义地处理问题。他们不了解实际,制定了一些脱离实际的方案和计划。罗明说,虽然赫鲁晓夫当时并没有指明说谁,但大家都能感到他的暗示。特别是东道主罗马尼亚人。他们不希望在自己党的代表大会上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罗明说,他没有进入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大厅。但他知道里面在吵架,气氛紧张。罗明提供的一个细节是,在会议的当晚,罗党中央第一书记乔治乌·德治在斯纳果夫湖党中央别墅宴请各国代表团。就在招待会将要结束时,罗明突然接到通知,要他宴会一结束,马上带领中国代表团回到布加勒斯特城里乔治乌·德治的家。罗明说,这样做,是出于一番特殊的安排。乔治乌·德治并不拥护赫鲁晓夫企图以压服方式对付中国代表团的做法。但他又不好公开表示对中国的同情。他希望安抚中国同志,同中国代表团做私下接触,可他深知苏在罗的耳目众多,结果采取了这种保密和不合常规的安排。
但在阎明复的回忆中,中国代表团是按照中央来电,主动前去拜访乔治乌·德治的。阎明复说,中国代表团在凌晨2时来到乔治乌·德治的住所,并开始了谈话。可罗明坚持他的记忆,认为中共代表团是在他的引领下,于宴会结束的当晚11时赶到布加勒斯特乔治乌·德治的官邸的。罗明说,谈话在官邸的露天平台上进行。当他们到来时,平台上什么准备都没有。彭真等中国代表团成员,是每人自己搬一张藤椅随便坐下的。罗明说,当时的场景他印象极深。中国代表团和罗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们围坐在一起,没有排任何坐次。这表明,整个谈话既有预谋却又随机而行。
罗明说,德治在谈话开始时,希望中国代表团把心里话坦率讲出来,同时,他也表示了在某些方面对赫鲁晓夫做法的不满。罗明回忆说,双方谈到了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谈到了在兄弟党之间应该遵守哪些准则。大家一致认为,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父子党”、“霸权主义”这些概念是不应当存在的。据罗明回忆,会谈气氛非常融洽,充满了相互间信任的精神。他甚至认为,这次谈话代表了罗党对中共的特殊态度,它开辟了罗党和中共关系的新局面。
罗明的回忆是富有声色的。在电视画面上,他彬彬有礼的举止,很是动人。作为文献纪录片,我们对他的回忆还要作进一步考证。但他提供的历史细节,却使片子丰富起来。
为了这次电视采访,罗明夫妇特地把当年彭真送给他们的刺绣桌布拿出来,展示在电视镜头前。看得出来,作为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见证人,罗明先生企盼中罗友好的情感是真切的。特别令我们感动的,是他在采访前一天才从医院回到家里。五天前,他刚刚动了一次肝部手术。可以说,为见中国客人,他尽了最大的努力。
五天的访问终于结束了。我和我的摄制组朋友们,为有这样一次值得回顾的出访感到充实、兴奋。
(责任编辑:晓虹)
在“文革”后的若干年里,随着冷战意识形态一点一点飘散,国家间的关系变得务实起来时,罗马尼亚的事情也渐渐为人们淡忘了。可是,忽然有一天,从罗马尼亚传来令人震撼的消息:这个国家一夜间发生了剧变!它的最高领导人遭到了处决!令中国人百思不解的是,原本和谐、安谧和友好的罗马尼亚人,为什么突然采取如此激进和毫不容情的手段?人们不禁要问,这个国家究竟发生了什么?它那令世界瞩目的剧变的原因何在?
2002年的8月18日至25日,我有幸中央电视台《彭真》摄制组前往罗马尼亚,拍摄1960年布加勒斯特社会主义工人党会议旧址,采访原罗驻中国大使罗明。在我们停留的5天里,除布加勒斯特市以外,还到康斯坦察、阿尔杰什和布拉索夫等三地参观,并同我使馆同志进行了座谈。
19日凌晨3时(当地时间,与我们有5小时时差),我们怀着新奇的心情,在布加勒斯特国际机场降落。机场不大,但很整洁,特别是凉爽的空气,带给游客身心清新的感觉。晨曦微露下的布加勒斯特,显得宁静。同北京相比,它不仅小得多,而且建筑比较老旧,缺少现代大都市的风采。但街上行人,着装很有色彩,特别是年轻人,同发达国家的流行时尚,并无很大区别。店铺里的商品,相当丰富,有罗马尼亚国产的,也有西方进口的,价格不算昂贵。
罗马尼亚国土面积不到24万平方公里,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相偌。人口2170万,大约是广西的二分之一(广西人口最新统计为4489万),且人口在持续负增长。罗的森林覆盖面积达到整个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矿藏丰富,特别是石油工业非常发达。据传,我国的陆地石油勘探、开采和提炼技术,曾经很大程度来自罗马尼亚。罗的机器制造业也有相当水平。因此,罗实际上是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国家。
我们最关心的,当然是1989年发生在罗国内的剧变。在布加勒斯特,不管口头同人们交谈,还是出版物(英文),都称1989年事件为“革命”。“革命”的英文含义,是“巨大的社会变革”,或指“通过强力改变领导人和政治体制”。看来,人们是认可这样一个意思的。我不知道在俄文里,他们是如何解释国家巨变事件的。但在罗马尼亚,1989年的变动,的确带有强力甚至暴力的性质。
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政务参赞(使馆二把手)刘增文先生在同我们座谈时说,他目击了整个罗的1989年事件。甚至12月21日罗共中央在首都共和国广场召开的群众大会,他也参加了。那是罗社会发生巨大变动的一个星期。
1989年11月,在罗边境城市蒂米索拉,发生了匈牙利裔群众反对政府拆除其住房、迫使他们迁至农工社区的事件。事件中,群众上了街,遭军警驱赶。12月15日,因为安全部门准备逮捕支持匈牙利裔群众的托克斯牧师,群众与军警发生冲突。17日,在蒂米索拉因数千人游行,发生流血冲突。19日示威扩大到数万人。军警开枪,造成流血QD 子,担任重要职务。其中,齐的夫人埃列娜·齐奥塞斯库在政治局常委中列第三位,并担任政府的第一副总理。在她和齐奥塞斯库中间,是罗的总理康斯坦丁,但康基本没有发言权。因此,在大事上,是齐一家说了算。据说,他们一家生活相当腐化。罗现在保留有三座昔日的皇宫。其中一座就被齐奥塞斯库夫妇占用,并大肆扩建和装潢。显然,这是不会得到老百姓拥护的。
然而不管怎样,剧烈的政治动荡对于一个社会、特别是对老百姓说来,不是一件好事。经过八九事件,罗社会经济遭受更沉重的打击。许多工矿企业一蹶不振。私有化也并没有马上解决原本效率低下的问题。加之整个苏东国家的巨大震荡,破坏了过去的经济环境,这就加剧了东欧国家的艰难处境。在笔者看来,罗实际上也实行的“休克疗法”,即较迅速地推行私有化。办法类似于俄罗斯,也是将原有的国有资产折成代金卷,实行一定比例的分配。现在罗国内的农业已经实现了私有。在这个私有的过程中,两极分化是明显的。在布加勒斯特,富人开豪华轿车,在郊外风景优美的地方盖别墅。相比之下,一般的工薪阶层,生活比较清贫。陪同我们的罗国家电视台制片人告诉我,他的月工资是150美元。这大约是一个平均数。使馆同志说,布加勒斯特的人均月收入是110美元。70年代,罗货币列伊对美元的兑换率是7比1。我们在布加勒斯特时,这个兑换率已经达到30000比1。这意味着,许多人在银行的存款贬值得几乎一文不值。这对许多养老金领取者是个极大的打击。
据使馆同志介绍,目前罗议会式政治比较稳定。为了民族利益,在野党不再像刚刚实行议会政治时那样,专门挑剔执政党的毛病。在经济发展方面,罗现在同它的邻国保加利亚大体相当,排在波兰、捷克、匈牙利之后。据说GDP达到了4%的增长率。是一个向上发展的趋势。
在访问中,笔者曾经问过一些人,也看过罗出版的英文书,但仍然没有搞明白罗目前的国家性质。一般的说法是:罗马尼亚是多元的、民主的共和国,当然也是实行私有的、市场制度的国家。没有人把它定位在资本主义国家,或者其他什么制度的国家。但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强调的是政治多元和民主。事实上,罗的社会制度,实行的是立法与行政分离和参众两院制。这类似于西方的所谓民主制度,多党制是一个必要的条件。据使馆的同志讲,在经历一个时期的混乱之后,罗的政治逐渐走向成熟。这也是一个应该肯定的事实。
此次赴罗,还有一个重要收获,就是采访到原罗驻中国大使罗明先生。罗明是个中国通。还在50年代初,他就奉派来中国,在北京大学学习中文。此后,他成为罗马尼亚的首席中文翻译。他的夫人、女儿和女婿都精通中文。女婿还将在不久到北京就任驻中国大使。
罗明先生是1960年布加勒斯特会议的亲历者。当时,他是罗党中央派到中国代表团的联络员。他对布加勒斯特会议的叙述,同我们过去在国内了解的有所不同。
罗明告诉我们,所谓布加勒斯特会议,是指在罗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之后召开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来到罗马尼亚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团,都列席了罗党的代表大会。罗明说,赫鲁晓夫在向代表大会致词时故意讲到,某些国家的党,读书并没有读懂,他们在教条主义地处理问题。他们不了解实际,制定了一些脱离实际的方案和计划。罗明说,虽然赫鲁晓夫当时并没有指明说谁,但大家都能感到他的暗示。特别是东道主罗马尼亚人。他们不希望在自己党的代表大会上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罗明说,他没有进入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大厅。但他知道里面在吵架,气氛紧张。罗明提供的一个细节是,在会议的当晚,罗党中央第一书记乔治乌·德治在斯纳果夫湖党中央别墅宴请各国代表团。就在招待会将要结束时,罗明突然接到通知,要他宴会一结束,马上带领中国代表团回到布加勒斯特城里乔治乌·德治的家。罗明说,这样做,是出于一番特殊的安排。乔治乌·德治并不拥护赫鲁晓夫企图以压服方式对付中国代表团的做法。但他又不好公开表示对中国的同情。他希望安抚中国同志,同中国代表团做私下接触,可他深知苏在罗的耳目众多,结果采取了这种保密和不合常规的安排。
但在阎明复的回忆中,中国代表团是按照中央来电,主动前去拜访乔治乌·德治的。阎明复说,中国代表团在凌晨2时来到乔治乌·德治的住所,并开始了谈话。可罗明坚持他的记忆,认为中共代表团是在他的引领下,于宴会结束的当晚11时赶到布加勒斯特乔治乌·德治的官邸的。罗明说,谈话在官邸的露天平台上进行。当他们到来时,平台上什么准备都没有。彭真等中国代表团成员,是每人自己搬一张藤椅随便坐下的。罗明说,当时的场景他印象极深。中国代表团和罗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们围坐在一起,没有排任何坐次。这表明,整个谈话既有预谋却又随机而行。
罗明说,德治在谈话开始时,希望中国代表团把心里话坦率讲出来,同时,他也表示了在某些方面对赫鲁晓夫做法的不满。罗明回忆说,双方谈到了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谈到了在兄弟党之间应该遵守哪些准则。大家一致认为,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父子党”、“霸权主义”这些概念是不应当存在的。据罗明回忆,会谈气氛非常融洽,充满了相互间信任的精神。他甚至认为,这次谈话代表了罗党对中共的特殊态度,它开辟了罗党和中共关系的新局面。
罗明的回忆是富有声色的。在电视画面上,他彬彬有礼的举止,很是动人。作为文献纪录片,我们对他的回忆还要作进一步考证。但他提供的历史细节,却使片子丰富起来。
为了这次电视采访,罗明夫妇特地把当年彭真送给他们的刺绣桌布拿出来,展示在电视镜头前。看得出来,作为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见证人,罗明先生企盼中罗友好的情感是真切的。特别令我们感动的,是他在采访前一天才从医院回到家里。五天前,他刚刚动了一次肝部手术。可以说,为见中国客人,他尽了最大的努力。
五天的访问终于结束了。我和我的摄制组朋友们,为有这样一次值得回顾的出访感到充实、兴奋。
(责任编辑: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