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作为口语交际的载体——普通话,有利于促进人们的交流,普通话是我国的法定语言,是全国各族人民互相交流的共同语言,它的推广和使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的汉字,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是每一个中国人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与他人交流、交际的必备技能。然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小学,却由于学习普通话的具体语言环境不良,学习时间不够和其它外部原因的影响,错过了学习普通话的大好时机,制约普通话水平的有效提高,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普通话;制约因素;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革新,推广普通话的紧迫性日益突出,要提高国民的普通话水平,就得从小抓起,从农村抓起。作为一名刚参加农村教育教学的语文老师,第一次真正接触农村学生说话,还是从学生的问好开始。这里学生的习惯养成很好,见老师都会问一声:“老师好!”听到学生的问候,相信每位老师都会从心底感动,但是学生的发音“老师好”(老斯号),又会让人忍俊不禁。两年很快过去了,这里学生的方言我已基本能理解,但是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不主动、不积极讲普通话的现象,确在我心底引起深深的思考:为什么农村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就不高呢?如何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生普通话水平?以下我就结合我区农村学校实际情况,在经过认真调查、讨论的基础上,就以上两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浅显认识:
一、农村小学生普通话水平不高成因分析
(一)缺少学习普通话的语言环境
农村小学生大都生活在农村家庭,而普遍的农村家庭都以地方方言为交流的主要语,从小在方言环境里成长,与普通话大相径庭的方言习惯、发音方法深入“童心”,导致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方言习惯、发音方法难以更正,降低了学习的效率,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学生家长或家庭成员对普通话的态度严重挫伤孩子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在农村中,广大村民对普通话另眼相待,听见同村人或相识的人说普通话,视之为异类,认为是“南腔北调”,是“猪鼻子插大葱”,遂“敬而远之”……认为家乡人应说家乡话,摆家乡“龙门阵”才亲热。殊不知,此举为学生的语言发展下了套,无形中在学生的心里埋下了以“乡音”为主的语言学习思维模式,对普通话学习拒之门外,更不要说在家乡父老面前“卖弄”普通话了。在一个不说普通话、也不许别人说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中,要让学生学习普通话,学生又怎能学好普通话呢?
(二)缺少学习普通话的学习时间
农村学生接触普通话,学习普通话的主要阵地是学校.而在实际中,学生学习普通话和运用普通话,也只有学校这唯一的堡垒,学习的时间也仅限于在学校上课的几节课。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学习的场所和学习的时间,如果你在课下细心观察会不难发现,下课时间学生的交流都会自然“回归”方言,(干啥哩? 耍走!)。所以,仅靠每节课的几十分钟,既要学习知识,又要训练技能,完成各科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学习普通话也只能放在附属的位置。如此的普通话学习方法,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怎么能提高呢?
(三)部分农村教师自身普通话水平的影响
近年来,上级各部门都在强调,所有上岗教师都必须考取教师资格证并运用普通话教学,如此规定虽然使广大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也基本上杜绝了方言教学的现象,但在全县教师中,普通话水平低劣者至今也还占较大的比例,课堂教学中,普通话实际运用能力与检测等级有较大出入,部分教师前鼻音、后鼻音不分,平舌音、翘舌音不分.另外,许多学校的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教学,课堂之外却随“大流”,用方言与学生交流,学生对普通话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不高,有学生所属的具体语境的原因,也有所在学校的原因,要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需要从改变学生的语言环境入手,从改变学生对普通话的认识入手,从改变学生所在学校的普通话教育推广方式入手。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策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和家长谈对普通话的认识,为学生学习普通话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俗话说:“认识是一切行为动机的开端。”学生要学好普通话,需要有正确的认识,需要有较好的语言环境,要改变学生和家长的认识,需要整合社会的力量。近几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因普通话不过硬或不会,在外地与他人交流时不方便、闹笑话者不乏其人(雨下着下(哈)大了;买一双新鞋垫,一双新鞋(孩)垫)。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充分使用这些“活教材”,搞好校本普通话的开发,或让他们“现身说法”,或编辑教材印发,让学生和家长在一笑之余,有所感触;充分发挥学校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对普通话在交际中的实用性宣传,提高学生和家长对普通话的认识,营造适合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良好环境。
(二)改革学校的普通话教学方式,搭建学习平台,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学校是学生学习普通话的主阵地,学校对普通话重视程度高低,教学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具体语境的好坏,决定学生学习普通话效率的高低。为改变现状,学校应为学生学习普通话搭建平台:首先,在校园内倡导一律使用普通话,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运用的空间;其次,加强校园普通话学习的环境建设,配合校园文化建设,搞好语言角、学校广播室的宣传使用,营造良好的普通话学习环境;再次,开展丰富的语言竞赛活动,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措施,丰富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促进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不断提高。
(三)拓展学习渠道,丰富学习方式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学习普通话的渠道,如广播、新闻联播、电视台的各种节目等,只要我们去学习一定会受益匪浅,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养成经常翻字典的习惯,不认识的字,平常容易读错的词就写在笔记本上,在课余时,甚至放学回家后拿出来翻一翻,读一读,不费时,不费力,既开阔了视眼,又积累了词语,又学习了普通话,“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
(四)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一支高效的普通话教育队伍
各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要不断的加强普通话的培训、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正确的普通话发音方法,更正学生的方言习惯都需要过硬的普通话知识,学校只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只有加强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适应对学生教学的需要,促进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提高农村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急于求成是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希望本人的一点肤浅认识,能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陕西普通话水平测试》 陕西人民出版社
[2]《教师基本功训练》 陕西人民出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普通话;制约因素;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革新,推广普通话的紧迫性日益突出,要提高国民的普通话水平,就得从小抓起,从农村抓起。作为一名刚参加农村教育教学的语文老师,第一次真正接触农村学生说话,还是从学生的问好开始。这里学生的习惯养成很好,见老师都会问一声:“老师好!”听到学生的问候,相信每位老师都会从心底感动,但是学生的发音“老师好”(老斯号),又会让人忍俊不禁。两年很快过去了,这里学生的方言我已基本能理解,但是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不主动、不积极讲普通话的现象,确在我心底引起深深的思考:为什么农村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就不高呢?如何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生普通话水平?以下我就结合我区农村学校实际情况,在经过认真调查、讨论的基础上,就以上两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浅显认识:
一、农村小学生普通话水平不高成因分析
(一)缺少学习普通话的语言环境
农村小学生大都生活在农村家庭,而普遍的农村家庭都以地方方言为交流的主要语,从小在方言环境里成长,与普通话大相径庭的方言习惯、发音方法深入“童心”,导致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方言习惯、发音方法难以更正,降低了学习的效率,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学生家长或家庭成员对普通话的态度严重挫伤孩子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在农村中,广大村民对普通话另眼相待,听见同村人或相识的人说普通话,视之为异类,认为是“南腔北调”,是“猪鼻子插大葱”,遂“敬而远之”……认为家乡人应说家乡话,摆家乡“龙门阵”才亲热。殊不知,此举为学生的语言发展下了套,无形中在学生的心里埋下了以“乡音”为主的语言学习思维模式,对普通话学习拒之门外,更不要说在家乡父老面前“卖弄”普通话了。在一个不说普通话、也不许别人说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中,要让学生学习普通话,学生又怎能学好普通话呢?
(二)缺少学习普通话的学习时间
农村学生接触普通话,学习普通话的主要阵地是学校.而在实际中,学生学习普通话和运用普通话,也只有学校这唯一的堡垒,学习的时间也仅限于在学校上课的几节课。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学习的场所和学习的时间,如果你在课下细心观察会不难发现,下课时间学生的交流都会自然“回归”方言,(干啥哩? 耍走!)。所以,仅靠每节课的几十分钟,既要学习知识,又要训练技能,完成各科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学习普通话也只能放在附属的位置。如此的普通话学习方法,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怎么能提高呢?
(三)部分农村教师自身普通话水平的影响
近年来,上级各部门都在强调,所有上岗教师都必须考取教师资格证并运用普通话教学,如此规定虽然使广大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也基本上杜绝了方言教学的现象,但在全县教师中,普通话水平低劣者至今也还占较大的比例,课堂教学中,普通话实际运用能力与检测等级有较大出入,部分教师前鼻音、后鼻音不分,平舌音、翘舌音不分.另外,许多学校的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教学,课堂之外却随“大流”,用方言与学生交流,学生对普通话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不高,有学生所属的具体语境的原因,也有所在学校的原因,要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需要从改变学生的语言环境入手,从改变学生对普通话的认识入手,从改变学生所在学校的普通话教育推广方式入手。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策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和家长谈对普通话的认识,为学生学习普通话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俗话说:“认识是一切行为动机的开端。”学生要学好普通话,需要有正确的认识,需要有较好的语言环境,要改变学生和家长的认识,需要整合社会的力量。近几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因普通话不过硬或不会,在外地与他人交流时不方便、闹笑话者不乏其人(雨下着下(哈)大了;买一双新鞋垫,一双新鞋(孩)垫)。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充分使用这些“活教材”,搞好校本普通话的开发,或让他们“现身说法”,或编辑教材印发,让学生和家长在一笑之余,有所感触;充分发挥学校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对普通话在交际中的实用性宣传,提高学生和家长对普通话的认识,营造适合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良好环境。
(二)改革学校的普通话教学方式,搭建学习平台,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学校是学生学习普通话的主阵地,学校对普通话重视程度高低,教学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具体语境的好坏,决定学生学习普通话效率的高低。为改变现状,学校应为学生学习普通话搭建平台:首先,在校园内倡导一律使用普通话,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运用的空间;其次,加强校园普通话学习的环境建设,配合校园文化建设,搞好语言角、学校广播室的宣传使用,营造良好的普通话学习环境;再次,开展丰富的语言竞赛活动,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措施,丰富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促进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不断提高。
(三)拓展学习渠道,丰富学习方式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学习普通话的渠道,如广播、新闻联播、电视台的各种节目等,只要我们去学习一定会受益匪浅,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养成经常翻字典的习惯,不认识的字,平常容易读错的词就写在笔记本上,在课余时,甚至放学回家后拿出来翻一翻,读一读,不费时,不费力,既开阔了视眼,又积累了词语,又学习了普通话,“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
(四)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一支高效的普通话教育队伍
各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要不断的加强普通话的培训、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正确的普通话发音方法,更正学生的方言习惯都需要过硬的普通话知识,学校只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只有加强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适应对学生教学的需要,促进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提高农村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急于求成是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希望本人的一点肤浅认识,能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陕西普通话水平测试》 陕西人民出版社
[2]《教师基本功训练》 陕西人民出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