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组织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是新时期高等院校开展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但科技竞赛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积极支持和悉心辅导。因为教师的指导和把关,是使学生的参赛作品高起点、上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经常性地开展较高层次和较高学术水平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争取在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学生科技竞赛中取得理想成绩是每一个辅导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就高职院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辅导的相关问题发表一点思考性的意见。
一、 明确竞赛的根本目的,把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成才观贯穿于辅导的全过程
观念决定行动,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科学、健康的成才观是科技竞赛得以正常、有序开展的思想保证,反之就会违背科技竞赛的初衷。由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素质结构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和媒体等的影响,决定了他们的成才观必定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而随之变化。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力度的不断加大,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分化和价值多元趋势的日益明显,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地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出现了以业绩的大小、地位和薪酬高低为重要参照的成才观。据了解,这种功利性较强的成才观是许多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竞赛和搞科研的动力所在。比如在“挑战杯”赛事中,一些参赛选手坦言,自己搞科研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参加比赛,参赛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好名次,获得好名次就可以给自己就业和读研增加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缺少面向社会和服务企业的动力和途径,也使许多有创新思想的作品没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最终也就埋没了许多富有创造潜能的人才。
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为方向,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题,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为目的。因而高职院校开展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其根本意义不在于让学生填补科技领域的空白,而在于促进校园校风学风的建设,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研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能够创造性地解决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奠定基础。因此,在科技竞赛辅导中必须要让学生明确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树立具有高职特色的成才观,才能取得实效。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仅要体现在辅导方案的制订中,而且始终体现在辅导的全过程之中。
毛泽东关于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邓小平提出的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才观的基本原则。毫无疑问“以德为首、全面发展”的成才观依然是当今社会认识的主流。因此,在科技竞赛辅导中,首先要教育学生先学会做人,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这是学生成才的关键所在。其次要通过辅导教师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从事科技创新的动力。第三,要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第四,要增强学生的全局观念、整体意识和协调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 以“挑战杯”为龙头,以赛促训,形成科技竞赛辅导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正处于最有创造力的年龄阶段,理应成为创新的排头兵。培养一大批富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大学承担的核心使命。因而大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辅导也必须服从并服务于这一使命。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参加学术竞赛对创造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竞赛可以极大地调动心理能量。为了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个体一方面必须不断累积心理能量,从而激发其勤奋地学习和不断地实践,促进自身的智力和创造力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在竞赛的心理状态下,个体往往观察敏锐,记忆良好,思维敏捷,想象丰富,从而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第二,竞赛能增强创新意识。竞赛可以激发起强烈的进取心,从而激发起强烈的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越强,创造的观念才可能越新颖,创造的作品才会越有社会价值。可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竞赛将有助于推动辅导过程中学生的强化训练和技能实践,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称“挑战杯”竞赛。它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省(市)人民政府主办,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十多年来,竞赛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通过校级报送、省级选拔、全国预审和终审的三级赛事,吸引了一届又一届大学生参与,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潜力、有作为的优秀人才,推动了高校创新教育的蓬勃发展。由此可见,“挑战杯”竞赛是各大专院校展示科研、教学能力和学生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是推动高校与社会交流、合作以及社会选拔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的重要平台。因此,以“挑战杯”为龙头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以赛促训,是激发广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勤奋学习、勇于进取、全面成才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当然仅靠一项赛事,显然无法承担起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重任,高职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必须要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形式,需要构建一个与专业学习紧密相连、能促进创新成果竞争交流的科技竞赛体系。不仅要通过竞赛活动本身的奖励措施来激励学生,更要根据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的不同学习需求,整合学校各部门、各院系的资源,设计出与学生现实状况相适应的分层次、有特色的培训、交流、实践等辅导模式,才能确保科技竞赛辅导长效、可持续开展。比如低年级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科技开发能力,可针对所学专业和兴趣开展一些论坛和讲座类的课外学术活动。对于高年级,则可以组成项目小组,开展科技开发活动,在科研中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学生,则可以参加到教师的课题中,促进其科研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 把握人才培养目标,扬长避短,是高职科技竞赛辅导焕发活力的关键
高职科技竞赛辅导要避免在学生相对薄弱的方面拔苗助长,否则效果将适得其反。这是因为偏离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难以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也容易导致学生自信心下降。《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换言之,高职教育是培养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面向基层一线的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从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不难发现高职教育面向某一特定职业群的实际需要,强调职业技能、技术应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而对理论基础则以“必需、够用”为度。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相对较弱,其科研成果算不上“高深”,科技含量也不会很高,所以在同台竞争中通常处于弱势。据了解,高职院校学生作品进入“挑战杯”竞赛全国终审决赛有相当的难度,但不是没有希望。因此,只要扬长避短,突出高职特色来构建科技竞赛辅导的形式、方法和内容体系;指导学生更多地贴近市场,关注实用技术,紧密联系生产第一线和当地产业发展,着力解决生产一线的设备、操作流程和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难题,避免盲目追求“高、精、尖”科研项目,培育既有科技含量又有市场需求的特点项目,并努力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那么高职科技竞赛辅导一定能焕发出巨大的活力,高职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作品也一定会非常精彩。
本文就高职院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辅导的相关问题发表一点思考性的意见。
一、 明确竞赛的根本目的,把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成才观贯穿于辅导的全过程
观念决定行动,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科学、健康的成才观是科技竞赛得以正常、有序开展的思想保证,反之就会违背科技竞赛的初衷。由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素质结构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和媒体等的影响,决定了他们的成才观必定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而随之变化。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力度的不断加大,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分化和价值多元趋势的日益明显,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地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出现了以业绩的大小、地位和薪酬高低为重要参照的成才观。据了解,这种功利性较强的成才观是许多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竞赛和搞科研的动力所在。比如在“挑战杯”赛事中,一些参赛选手坦言,自己搞科研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参加比赛,参赛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好名次,获得好名次就可以给自己就业和读研增加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缺少面向社会和服务企业的动力和途径,也使许多有创新思想的作品没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最终也就埋没了许多富有创造潜能的人才。
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为方向,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题,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为目的。因而高职院校开展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其根本意义不在于让学生填补科技领域的空白,而在于促进校园校风学风的建设,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研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能够创造性地解决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奠定基础。因此,在科技竞赛辅导中必须要让学生明确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树立具有高职特色的成才观,才能取得实效。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仅要体现在辅导方案的制订中,而且始终体现在辅导的全过程之中。
毛泽东关于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邓小平提出的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才观的基本原则。毫无疑问“以德为首、全面发展”的成才观依然是当今社会认识的主流。因此,在科技竞赛辅导中,首先要教育学生先学会做人,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这是学生成才的关键所在。其次要通过辅导教师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从事科技创新的动力。第三,要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第四,要增强学生的全局观念、整体意识和协调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 以“挑战杯”为龙头,以赛促训,形成科技竞赛辅导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正处于最有创造力的年龄阶段,理应成为创新的排头兵。培养一大批富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大学承担的核心使命。因而大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辅导也必须服从并服务于这一使命。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参加学术竞赛对创造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竞赛可以极大地调动心理能量。为了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个体一方面必须不断累积心理能量,从而激发其勤奋地学习和不断地实践,促进自身的智力和创造力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在竞赛的心理状态下,个体往往观察敏锐,记忆良好,思维敏捷,想象丰富,从而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第二,竞赛能增强创新意识。竞赛可以激发起强烈的进取心,从而激发起强烈的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越强,创造的观念才可能越新颖,创造的作品才会越有社会价值。可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竞赛将有助于推动辅导过程中学生的强化训练和技能实践,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称“挑战杯”竞赛。它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省(市)人民政府主办,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十多年来,竞赛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通过校级报送、省级选拔、全国预审和终审的三级赛事,吸引了一届又一届大学生参与,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潜力、有作为的优秀人才,推动了高校创新教育的蓬勃发展。由此可见,“挑战杯”竞赛是各大专院校展示科研、教学能力和学生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是推动高校与社会交流、合作以及社会选拔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的重要平台。因此,以“挑战杯”为龙头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以赛促训,是激发广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勤奋学习、勇于进取、全面成才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当然仅靠一项赛事,显然无法承担起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重任,高职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必须要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形式,需要构建一个与专业学习紧密相连、能促进创新成果竞争交流的科技竞赛体系。不仅要通过竞赛活动本身的奖励措施来激励学生,更要根据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的不同学习需求,整合学校各部门、各院系的资源,设计出与学生现实状况相适应的分层次、有特色的培训、交流、实践等辅导模式,才能确保科技竞赛辅导长效、可持续开展。比如低年级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科技开发能力,可针对所学专业和兴趣开展一些论坛和讲座类的课外学术活动。对于高年级,则可以组成项目小组,开展科技开发活动,在科研中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学生,则可以参加到教师的课题中,促进其科研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 把握人才培养目标,扬长避短,是高职科技竞赛辅导焕发活力的关键
高职科技竞赛辅导要避免在学生相对薄弱的方面拔苗助长,否则效果将适得其反。这是因为偏离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难以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也容易导致学生自信心下降。《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换言之,高职教育是培养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面向基层一线的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从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不难发现高职教育面向某一特定职业群的实际需要,强调职业技能、技术应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而对理论基础则以“必需、够用”为度。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相对较弱,其科研成果算不上“高深”,科技含量也不会很高,所以在同台竞争中通常处于弱势。据了解,高职院校学生作品进入“挑战杯”竞赛全国终审决赛有相当的难度,但不是没有希望。因此,只要扬长避短,突出高职特色来构建科技竞赛辅导的形式、方法和内容体系;指导学生更多地贴近市场,关注实用技术,紧密联系生产第一线和当地产业发展,着力解决生产一线的设备、操作流程和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难题,避免盲目追求“高、精、尖”科研项目,培育既有科技含量又有市场需求的特点项目,并努力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那么高职科技竞赛辅导一定能焕发出巨大的活力,高职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作品也一定会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