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英国社会的凶杀案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j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族主义、司法不公、警界不力等等字眼,交织在这个案件中。
  1月4日中午,伦敦,英国最高刑事法院中央刑事法庭“老贝利”,随着大法官特里西宣布,“劳伦斯案”五名嫌犯中的两人多布森和诺里斯因种族谋杀罪分别被判处十五年零两个月和十四年零三个月监禁,出席审判的被害人史蒂芬·劳伦斯的母亲多琳·劳伦斯的脸上终于现出一丝欣慰:儿子被杀十八年后,凶犯终被绳之于法。
  虽然正义来得有些迟,但十八载的努力终归没有白费。这桩持续了近二十载或许会延续更长时间的公案,因其中包含的“种族主义”、“一罪二次审理”等敏感特殊字眼,在英国的立法和司法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十八年前的杀戮
  1993年4月22日晚10点30分左右,家住伦敦东南部埃尔特姆区的18岁黑人青年史蒂芬·劳伦斯和朋友布鲁克斯在公交车站等车。
  就在劳伦斯一人迈出几步探头查看是否有巴士前来时,一帮途经的白人青年口中骂着有辱黑人的污言秽语冲过来,无端对着劳伦斯的胸口狠狠地刺了两刀之后扬长而去。
  这一猖狂之举仅仅持续10秒,一旁的布鲁克斯还来不及反应,劳伦斯就倒在了血泊中。之后,为避免暴徒返回再次施暴,劳伦斯挣扎着爬了起来,跑出约200米后,却终因失血过多倒地,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劳伦斯和那伙白人青年并没有过结,在毫无缘由的情形下被刺,唯一的原因就是他是黑人。虽然案件本身带有明显的种族主义色彩,但警方最初还是把矛头指向了帮派斗争,甚至一度把劳伦斯的朋友、和他一同等车的黑人青年布鲁克斯列为嫌疑对象。
  直到事发两周后,警方收到一系列匿名证人的举报信息,才将五名嫌犯拘捕。这五人是前面提到的多布森、诺里斯、以及杰米、尼尔·埃克特兄弟和奈特。
  不过,在接下来的调查中,警方并没有找到这五人当晚行凶的刀具。虽然警方此后对其中两人,17岁的尼尔·埃克特和16岁的奈特提起了公诉,虽然有证人提供相关信息,但由于当时案发突然,再加上担心遭到诺里斯的毒贩父亲报复,基本上没人愿意站出来当面指认凶手。检方最终不得不因证据不足而在当年7月撤销了指控。
  眼看罪犯得意地逍遥法外,史蒂芬的父母内维尔和多琳·劳伦斯开始了为逝去的儿子讨回公道的漫长征途。
  内维尔和多琳·劳伦斯准备以个人名义开始对五名嫌犯提起自诉。由于提起自诉者无权获得政府机构提供的法律援助,因此,劳伦斯夫妇在支持者的帮助下建立了一个基金,为法医鉴定以及追踪和重访证人提供资金支持。
  艰难的自诉
  1996年,劳伦斯夫妇正式对五名嫌犯提起自诉。但由于证据不足,对杰米·埃克特和诺里斯的指控在庭审前就被撤销;剩下的三人,即多布森、尼尔·埃克特和奈特,也被判无罪释放,因为法官认定案发时在场的劳伦斯的朋友布鲁克斯对嫌犯的指认不足以采信。
  然而这一判决显然不能服众。1997年2月14日,当天出版的《每日邮报》在头版刊载了五人的照片,并在上方配以大写的“杀人犯”为标题,直言“《每日邮报》指控这些人犯有谋杀罪。如果我们错了,让他们起诉我们。”
  要知道,在法院宣判嫌犯无罪的情形下,《每日邮报》的这一言论完全有可能被视为诽谤而惹官司上身。时至今日,该报总编达克尔在回忆当时的情形时也表示,《每日邮报》当时的行动冒着巨大的风险,而这一“史无前例”的做法也成就了今天正义的伸张。
  此后,该报还报道了警方在1994年调查中用秘密摄像头拍下的嫌犯在聚会时令人发指的种族主义言论和行径,有的挥舞着刀做出向黑人刺杀的动作,有的声称有可能的话将荡平伦敦的黑人区,“活剥他们的皮”,“把他们烧死”。
  鉴于“劳伦斯案”在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影响,1997年,工党政府上台后,时任内政大臣斯特劳下令对该案进行独立调查。这让劳伦斯夫妇看到了希望。
  不过,经过两年的调查后,虽然负责“劳伦斯调查”的最高法院已退休法官麦克弗森认为五嫌犯“受到了令人恶心的种族主义的感染和入侵”,但报告的重点还是放在了警方办案不力的方面。
  报告的结论是:伦敦警视厅存在“机构种族主义”,其结构和办案程序不可避免地导致种族主义结果。
  不过,虽然“劳伦斯调查”没有直接将嫌犯绳之于法,但法官麦克弗森据此做出废除“一罪不二审”原则的提议为日后将嫌犯再度送上法庭面对审判提供了先决条件。
  2003年,英国对刑事司法中“一罪不二审”,即一个人不能因为同一个犯罪行为接受两次审判的原则做出修改,规定如果有新的、令人信服的证据出现,为维护司法公正,上诉法院必须下令重审。这一法令2005年开始生效。一个人是否会因同一犯罪行为接受二次审判就要看新出现的证据是否“强大”到让法官信服,下令重新开庭。
  经过十八年的努力,史蒂芬·劳伦斯的父母终于成功地说服了法官。
  迟来的公正
  2008年,为儿子的案子投入了数百万英镑的劳伦斯夫妇从物证鉴定专家那里得到了一个好消息:通过最新的技术,法医们从最初调查时获取的多布森的外衣领子纤维中发现了一个直径0.5毫米的血点,经DNA鉴定为史蒂芬的血液。
  此外,在存放多布森外衣的包装中还发现了16根细小的纤维,源自史蒂芬遇袭时穿的外套和开衫。
  而另一嫌犯诺里斯当时穿的牛仔裤和运动衫上也分别发现了两根头发和七根衣服纤维与史蒂芬的DNA及所穿衣服吻合。
  物证鉴定专家认定血点是嫌犯刀刺史蒂芬时血液溅在衣服上的残留,毛发也是案发时双方在纠缠中遗留在嫌犯身上的,并非物证污染的结果。
  有鉴于这一强有力的新证据,去年5月,上诉法院的法官下令对案件进行重审。当初以为因此案已经面对过刑庭而不必二次受审的多布森也因此成为英国近千年来第一个因同一犯罪行为接受两次审判的人。
  经过半年多的庭审,今年1月3日,多布森和诺里斯被判有罪。4日,大法官特里西在英国中央刑事法庭作出判决,鉴于多布森和诺里斯犯罪时分别为17岁和16岁,仍属未成年,两人分别被判处十五年零两个月和十四年零三个月监禁。
  宣判后,史蒂芬的母亲多琳·劳伦斯在法庭外发表讲话:“我现在如释重负,这些种族主义分子再也不能觉得自己可以杀害一个黑人而不受制裁。”史蒂芬的父亲内维尔·劳伦斯敦促两名被判刑的罪犯供出其他共犯的名字,并表示会继续追究其他嫌犯的责任,“直到他们全部被绳之于法”。
  劳伦斯的“遗产”
  黑人青年史蒂芬,劳伦斯在最灿烂的年龄倒在了种族主义者无情的刀下,但他的死并没有白费。这其中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在英国的立法和司法进程中留下的深深烙印。
  除了让“一罪不二审”这一延续了千年的看似公平、实则存在很大缺陷的规则废除之外,对“劳伦斯案”进行的独立调查还触发了对英国警界乃至全国的公共机构的改造。
  2000年,英国颁布《种族关系(修订)法案》,要求公共机构消除歧视、促进种族平等,在公共和私营部门中,种族多样性和种族平等意识的培养成为员工培训的重要内容。
  由于这起知名案件的教训,英国的警界更是在人员招募、培训、执法、问责等各个方面强调种族平等原则。
  此外,史蒂芬的父母和其支持者还发起建立了“史蒂芬·劳伦斯慈善信托基金”,通过为各种族的弱势人群提供教育和就业指导及帮助来推动实现社会公平,以此来引发英国人对种族歧视的持续关注。
  史蒂芬遇害時是一名有志成为建筑师的高中生,为了纪念他,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特意设立一个年度奖项并命名为“史蒂芬·劳伦斯奖”。
  2007年伦敦南部一座两层楼的建筑被命名为“史蒂芬·劳伦斯中心”,为黑人青年提供教育服务等等。
  虽然史蒂芬·劳伦斯的名字将因此永留青史,但他的母亲多琳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全景》节目采访时所说的一句话却让人颇感唏嘘。
  多琳·劳伦斯颤然道:“我情愿我的儿子现在和我一同在这里,而不是他的名字和什么遗产相联系。”
其他文献
@招商团一顿早餐人均1000元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内地赴港招商团的奢侈之风不减。今年5月,某省招商团在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早餐会,一位参会的香港企业家透露,参加者共约40人,花费约4万元,人均1000元。这位香港企业家感慨:“一顿早餐花1000元,我不掏钱都觉得心疼。”  招商团还是吃货团?  @一半都是村支书的娃  据《南风窗》报道,在三门峡市西南方,距离市区90公里左右的一个小村里,村支书张大
你是不是某天猛然发现,自己已经拥有了窥探、讨论、八卦,甚至鄙视明星的权利?是不是任由“明星文化”调教了多年后,终于体会了一把翻身做主的快感?是不是曾像发现新大陆般,用一种狠毒的眼光细细考察明星身上的皮屑,然后捧腹大笑?  连安妮·海瑟薇都不能逃过八卦周刊的刻薄,非要将其列入最不受待见明星榜的时代是什么时代?  没错,欢迎来到反明星时代。  蔡康永说过,明星的付出远远小于回报,因此,为了对得起明星的
5月15日,海南万宁市接连召开两次新闻通报会,宣布开除涉入开房事件的校长陈某、房管局职工冯某的党籍和公职。另外,因涉嫌猥亵儿童罪,该市检察院已于同日凌晨批准逮捕两名犯罪嫌疑人。然而,进入司法程序,并没有让公众情绪缓和,相反,传言、质疑有增无减。  两名嫌疑人到底是涉嫌猥亵儿童还是强奸?这个问题取决于犯罪事实的认定。当下,一个颇为尴尬甚至荒唐的情形是,包括事件原委、医学鉴定在内,多项直接关系案件事实
子时:逝者如斯  死去的人都附在植物上  左右徘徊。他们适于此时上路  犁铧送走了蚯蚓  白发人送走黑发人  那些安静的事物  偶尔蹲下来小声说话  我却已意会了那些偈语  在背阴处,一条河度了一船人  一条绳索度了一条命  却没有一个肉身可以度我  逝者在塔里,生者在笼中  那有限的时间与无限的时空  我们都在巨大的容器里  彼此笼罩、隔绝、囚禁  丑时:生死徘徊  能在葬礼上出现的人要忍住哭泣
严密的安保、奢华的装饰,外加一间布满保险柜的密室……大多数人提及私人银行,脑海中浮现出的场景更多源自电影中的镜头。如今,为了争夺日益增长的富裕人群,中国银行业纷纷为有钱人“开小灶”——推出“私人银行业务”,从普通的存取款发展到为个人进行资产管理,甚至延伸到高端的日常一对一生活服务。当然,这种高端服务,通常只对金融资产几百万、上千万元的“有钱人”。  私人银行到底是什么样的?目前私人银行有哪些业务?
新快报的社长与总编辑被撤职,如此大的处罚动作,未能激起一点波澜。这或许显示出,在新闻界的“自律”无法自处的时候,“他律”已经生效了——尽管围观者是以冷漠、不明所以的态度表现出来。然后,胡舒立草成《新闻寻租不可恕》一文,以自律为名强调了这种冷酷。  胡舒立在这篇《不可恕》的评论里面,几乎点到了全部的问题:陈永洲的操守疑点、央视的宣传审判、警方办案的污点、新闻寻租的危害等等。只是,胡舒立在重组这些问题
有一回在讲座上谈孔子,学生提问:全球化时代,中国人谈孝顺,西洋人也知道要尊敬父母,讲来讲去,不是普世价值吗?何必要特别标举孔子?又何必特别标举中华文化呢?  我举例:有个相识十来年的老友,自幼生长于美国,是个白人;后长住台湾,皈依佛教,受东方文化影响颇深。那一年,因父亲年迈,他回返美国陪老父。住了好阵子,要返台,老父送到机场后,伸出手来,紧紧握着,很感激地道,“谢谢你回来看我!”  对中国人而言,
1、李嘉诚与儿子  富可敌国的李嘉诚在对儿子的教育方面可谓用心良苦。当李泽钜和李泽楷兄弟还是孩童时,便已跟随父亲到公司开董事会了。李嘉诚让他们坐在会议室一角的小椅子上旁听讨论。尽管这对小兄弟不可能明白董事会说的是什么,但李嘉诚希望孩子们知道,做生意要不断克服困难,赚钱不易。  在两个儿子读初中时,李嘉诚常带他们到自己的游艇上,讓他们阅读古籍,对他们讲人生道理。之所以把地点选在游艇,就是为了让兄弟两
对于梁晓声先生那一代作家来说,文学,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文学创作,同时也是传达内心理念、干预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梁先生新近推出的思想随笔集《中国人,你缺了什么》,即是一部追问当代中国现状,思考社会民生的著作。  虽然梁先生在书中讨论的主题,均是一些涉及国家与社会的“大事”,但他的行文却并不艰深,非但不艰深,有些篇章甚至完全称得上是“大白话”。梁先生正是以这些通俗、感性,犀利的文字,以一种不合时宜的理想
天下第一强国、富国:美国,它的总统竟有死于贫困的,而且不止一个。  第一个死于贫困的是第三任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他出身贵族家庭,属于富有阶层,后于1809年3月4日离任,死于1826年7月4日。杰斐逊的墓碑上刻着:“托马斯·杰斐逊美国《独立宣言》和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的执笔人‘弗吉尼亚大学之父’安葬于此”。  杰斐逊8年的总统生涯,使他欠下了11000美元的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