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3年,美国旧金山的蒙塔·洛马小学,名叫希尔的女教师观察了班上的一位问题学生几个星期之后,把他叫到身边。“史蒂夫,我给你一些数学题,你今晚带回家完成。如果做得还不错的话,明天你可以在我这里领到5美元。”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是一笔不错的收入了。
小学生史蒂夫·乔布斯就这样在老师的“买通”下,第一次开始认真学习。此前,他已经有三次差点被赶出校门。第一次是因为他自制“今天可以带宠物上学”的海报贴在学校门口,全校老师们花了一整天的工夫来赶狗撵猫;第二次他骗其他孩子说出自行车的密码,然后把车锁调换位置,放学后没人能够骑走自己的自行车;还有一次,乔布斯在老师椅子下点燃了炸药,吓得老师当场抽搐了。
当乔布斯的父亲被通知到学校认领捣蛋鬼的时候,他平静而有力地对校长说,“听着,这不是他的错。如果你提不起他学习的兴趣,那是你的错。”
女教师希尔也许是为了回应乔布斯父亲的责难,事实上,乔布斯时不时在美元的引诱下完成数学题两个月之后,他再也不想拿希尔的美元了,“我只想学习和让她高兴”。
《史蒂夫·乔布斯传》就在类似的对童年生活的“平淡”描述中开始了,我不说你也能听出来,它完全是一个只属于美国的故事。如果你还嫌它不够梦幻,不妨继续读下去。
痛斥学校的那位,其实并非乔布斯的生父。乔布斯的亲生父母分别来自于叙利亚和日耳曼,因为各自的家庭反对他们结合,23岁的时候,他们生下了乔布斯后便无情地将他遗弃了。乔布斯应该是终生没有原谅自己的生父。乔布斯成名以后,生父正在硅谷附近开餐馆,两人对对方的身份都毫不知情。有几次,乔布斯光顾了这家餐馆,和“那位热情的叙利亚人”聊过几句。“叙利亚人”向自己的朋友吹嘘,“我招待了乔布斯”。得知这一切之后,乔布斯再也没有去过那家餐厅,也没有与生父说过一句话。
好在养父母给了童年的乔布斯足够多的温暖。养父保罗是一位退伍的海岸警卫队员,你能想象他与美国传统的精英阶层不太沾边。尽管保罗住在日渐兴盛的硅谷旁边,他从事的不过是汽车修理这样不太高科技的玩艺。他把快报废的汽车买回家,然后再去挑选一些二手的汽车零配件,拾掇出一辆可以销售的二手车之后再卖出去,中间的差价支撑了乔布斯不算富裕的童年生活。
史蒂夫·乔布斯很早就知道了自己是被领养的。“我的父母在这件事情上对我很坦率。”他回忆道。他记得很清楚,六七岁的时候,他坐在自家屋前的草地上,向住在街对面的女孩讲述这件事情。“这是不是说明你的亲生父母不要你了?”女孩问。“天哪,我当时就像被闪电击中了一样,”乔布斯这么说,“我跑回家,大声哭喊。我父母说:‘不是这样的,你要理解这件事情。’他们当时很严肃,直直地看着我的眼睛。他们说:‘我们是专门挑的你。’他们两人都这么说,并且放慢语速向我重复这句话。他们强调了这句话里的每一个字。”
根据我读各种名人传记的经验,接下来我们启动一下天才模式来解读下乔布斯。中学生朋友们不妨也验证下自己吧,做天才还来得及。成为天才的条件是什么呢?首先你得有一个不同寻常的童年经历,好让天才们“自命不凡”。被抛弃、被选择,让乔布斯从小就认识到自己是不一样的,他无法容忍自己过一个平凡人的生活。时刻追求不凡,是成为“卓越”的某种前提条件。
其次,你得有一个比较坎坷的成长经历。乔布斯被遗弃的经历,想必让他对生活有一种不安全感,这可是成才的必要非充分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每个国家都适用。但是,天才的坎坷也不能悲催到超过一定限度。有爱他的人,有供养他的基本条件。否则天才在生理或心理上夭折了,谁知道他是天才呢?
乔布斯的养父保罗不是教科书上那种经典版的伟大父亲,冲他对校长的态度就知道他还是挺在乎乔布斯的。除了给乔布斯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保罗的行为方式,实际上影响了乔布斯的思维模式。比如说,保罗非常精通汽车配件,在精通的基础上,他成为一个讲价的高手。通常在汽车配件商店,他比售货员还了解配件的性能或者缺陷,一番讨价还价下来他总能收获一个最低廉的价格。我觉得父母做小生意对孩子的成长往往具备一些正面意义,可能这样的小孩从小就建立了金钱的概念,而且不乏精明的算计。乔布斯的几个同伴诞生于精英家庭,衣食无忧,至少他们赚钱的能力远远不如乔布斯。
像许多自作主张的爸爸一样,保罗曾经想让乔布斯喜欢上汽车配件这样机械感十足的东西。可是乔布斯冷眼旁观,偶尔也觉得有趣吧,在硅谷旁边出生的他,注意力很快就被更新奇、更疯狂的电子科技玩意儿吸引走了。
保罗还有一个朴素的塑造孩子的想法,最终通过他养子的手,改变了我们今天的世界。他把小乔布斯放在车库工作间的桌子上,告诉他,把柜子和栅栏的背面制作好也十分重要,尽管这些地方人们是看不到的。“他喜欢追求完美,即使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他也会很关心。”1981年,乔布斯在制造麦金塔电脑的时候,对所有的设计师说,“如果你是个木匠,你要做一个漂亮的衣柜,你不会用胶合板做背板,虽然这一块是靠着墙的,没人会看见。你自己知道它就在那儿,所以你会用一块漂亮的木头去做背板。如果你想晚上睡得安稳的话,就要保证外观和质量都足够好。”乔布斯把父亲的“关心隐藏部分的美观”的理念进一步延伸:漂亮的产品包装和展示也同样重要。人们确实是会“以貌取物”的。所以,乔布斯为麦金塔电脑的包装选择了全彩设计,并不断对其进行改善。“他让大家重做了50次,”一个“深受其苦”的团队成员说,“用户一打开包装,这些东西就会被扔进垃圾箱,但他还是执着于包装的式样。”
麦金塔电脑设计完工之后,乔布斯把所有的成员召集到一起,让他们在一块铭牌上签名,这块铭牌最后被置入电脑的机箱内部,除了维修电脑的人,没有人会看到这些名字。但团队里的每个成员都知道那里面有自己的名字,就如同每个人都知道那里面的电路板已经被设计得尽善尽美了。今天我们打开电脑(Windows系统大量借鉴了苹果公司的设计思路)、拿出手机,在享受科技进步的同时还能体验艺术品般的美感,一定要感谢下保罗。 好吧,除了生命中“导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天才还需要什么?最关键的一点,可能是你的老师挺不乐意告诉你的一点,就是你真的要有足够的天分。乔布斯被希尔老师买通之后,稍微花了点心思在学习上。接下来六年级的一次综合智力测验,乔布斯的智商达到高二生的水准,学校建议乔布斯连跳两级,在养父母的坚持之下,乔布斯最终只跳了一级。
不过高智商对于天才自己或者天才周围的人来说,往往不是好事。乔布斯回忆,当他意识到自己聪明,甚至比一贯心灵手巧的养父保罗都聪明得多时,立即陷入了一种震惊和孤独之中。读《史蒂夫·乔布斯传》不难发现,实际上乔布斯本人一直没能走出这种孤独感。他对人或物进行分类时,一直用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人要么就是“受到过启示的”,要么就是“饭桶”;人们的工作成果要么是“最棒的”,要么就是“完全的垃圾”。对于笨蛋,乔布斯是从来不留情面的。“你这一辈子做出来的东西都是垃圾。”他给予“笨蛋”的评价往往只有这一句,实际上对方或许是兢兢业业的设计师,只是没达到他苛刻的要求而已。有趣的是,同样生于1955年的另一位天才比尔·盖茨,也有咆哮着骂人笨蛋的习惯,只是次数相对少多了,因为盖茨更冷静,乔布斯更感性。顺便一说,两位天才交集虽多,一直以来却互相看不惯。盖茨将乔布斯定位为“推销员”,讽刺乔布斯不懂编程。而在微软的Windows市场份额彻底超越苹果之后,乔布斯哀叹,我们的世界被一个更垃圾的产品占领了。
在人类璀璨的历史星空,天才的早逝总是引人扼腕叹息。奇怪的是,有些天才可以“预知”自己的命运。比如乔布斯很小的时候就预言自己的生命不会长久,所以要尽快成就事业。21岁成立苹果公司、22岁生产出第一台苹果Ⅱ号样机,1980年12月12日,苹果公司股票公开上市,在不到一个小时内,460万股被抢购一空,苹果公司高层产生了4名亿万富翁和40名以上的百万富翁。乔布斯作为公司创办人排名第一。其后,乔布斯被认为干扰了苹果公司的正常运营(他老是过分追求产品的卓越,并且无视合作者的想法),被赶出公司10年。10年里,乔布斯将皮克斯动画公司改造成优秀的高科技电影公司。1996年苹果公司经营陷入困局,乔布斯重新回来,创造了我们都知道的iPod、iTunes、iPad、iPhone等知名数字产品,这些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信、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
在乔布斯被确诊为胰腺癌之后,他开始接触传记作者艾萨克森。生命的最后日子,除了医生、家人外,艾萨克森是乔布斯见的少数几个人之一。最后一次采访结束时,艾萨克森问乔布斯,他20年来拒绝媒体、刻意注重隐私,为何在过去的两年里,为了这本书,对自己如此开放。乔布斯回答说:“我想让我的孩子们了解我,我并不总跟他们在一起,我想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也理解我做过的事。”
“他不是众人尽可效仿的模范老板,或是人类楷模。他就像被恶魔驱使一样,可以让身边的人狂怒和绝望。但他的个性、激情与他的产品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就好像苹果的硬件和软件一样,各为整体系统的一部分。”艾萨克森如此评价乔布斯,我觉得这是乔布斯死后诸多评价中最到位的一个。
在被乔布斯们的产品重新定位的今日地球,我们不必缅怀天才,科技让我们人人都具备了创造奇迹的触角。好好活着,为了改变世界。
小学生史蒂夫·乔布斯就这样在老师的“买通”下,第一次开始认真学习。此前,他已经有三次差点被赶出校门。第一次是因为他自制“今天可以带宠物上学”的海报贴在学校门口,全校老师们花了一整天的工夫来赶狗撵猫;第二次他骗其他孩子说出自行车的密码,然后把车锁调换位置,放学后没人能够骑走自己的自行车;还有一次,乔布斯在老师椅子下点燃了炸药,吓得老师当场抽搐了。
当乔布斯的父亲被通知到学校认领捣蛋鬼的时候,他平静而有力地对校长说,“听着,这不是他的错。如果你提不起他学习的兴趣,那是你的错。”
女教师希尔也许是为了回应乔布斯父亲的责难,事实上,乔布斯时不时在美元的引诱下完成数学题两个月之后,他再也不想拿希尔的美元了,“我只想学习和让她高兴”。
《史蒂夫·乔布斯传》就在类似的对童年生活的“平淡”描述中开始了,我不说你也能听出来,它完全是一个只属于美国的故事。如果你还嫌它不够梦幻,不妨继续读下去。
痛斥学校的那位,其实并非乔布斯的生父。乔布斯的亲生父母分别来自于叙利亚和日耳曼,因为各自的家庭反对他们结合,23岁的时候,他们生下了乔布斯后便无情地将他遗弃了。乔布斯应该是终生没有原谅自己的生父。乔布斯成名以后,生父正在硅谷附近开餐馆,两人对对方的身份都毫不知情。有几次,乔布斯光顾了这家餐馆,和“那位热情的叙利亚人”聊过几句。“叙利亚人”向自己的朋友吹嘘,“我招待了乔布斯”。得知这一切之后,乔布斯再也没有去过那家餐厅,也没有与生父说过一句话。
好在养父母给了童年的乔布斯足够多的温暖。养父保罗是一位退伍的海岸警卫队员,你能想象他与美国传统的精英阶层不太沾边。尽管保罗住在日渐兴盛的硅谷旁边,他从事的不过是汽车修理这样不太高科技的玩艺。他把快报废的汽车买回家,然后再去挑选一些二手的汽车零配件,拾掇出一辆可以销售的二手车之后再卖出去,中间的差价支撑了乔布斯不算富裕的童年生活。
史蒂夫·乔布斯很早就知道了自己是被领养的。“我的父母在这件事情上对我很坦率。”他回忆道。他记得很清楚,六七岁的时候,他坐在自家屋前的草地上,向住在街对面的女孩讲述这件事情。“这是不是说明你的亲生父母不要你了?”女孩问。“天哪,我当时就像被闪电击中了一样,”乔布斯这么说,“我跑回家,大声哭喊。我父母说:‘不是这样的,你要理解这件事情。’他们当时很严肃,直直地看着我的眼睛。他们说:‘我们是专门挑的你。’他们两人都这么说,并且放慢语速向我重复这句话。他们强调了这句话里的每一个字。”
根据我读各种名人传记的经验,接下来我们启动一下天才模式来解读下乔布斯。中学生朋友们不妨也验证下自己吧,做天才还来得及。成为天才的条件是什么呢?首先你得有一个不同寻常的童年经历,好让天才们“自命不凡”。被抛弃、被选择,让乔布斯从小就认识到自己是不一样的,他无法容忍自己过一个平凡人的生活。时刻追求不凡,是成为“卓越”的某种前提条件。
其次,你得有一个比较坎坷的成长经历。乔布斯被遗弃的经历,想必让他对生活有一种不安全感,这可是成才的必要非充分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每个国家都适用。但是,天才的坎坷也不能悲催到超过一定限度。有爱他的人,有供养他的基本条件。否则天才在生理或心理上夭折了,谁知道他是天才呢?
乔布斯的养父保罗不是教科书上那种经典版的伟大父亲,冲他对校长的态度就知道他还是挺在乎乔布斯的。除了给乔布斯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保罗的行为方式,实际上影响了乔布斯的思维模式。比如说,保罗非常精通汽车配件,在精通的基础上,他成为一个讲价的高手。通常在汽车配件商店,他比售货员还了解配件的性能或者缺陷,一番讨价还价下来他总能收获一个最低廉的价格。我觉得父母做小生意对孩子的成长往往具备一些正面意义,可能这样的小孩从小就建立了金钱的概念,而且不乏精明的算计。乔布斯的几个同伴诞生于精英家庭,衣食无忧,至少他们赚钱的能力远远不如乔布斯。
像许多自作主张的爸爸一样,保罗曾经想让乔布斯喜欢上汽车配件这样机械感十足的东西。可是乔布斯冷眼旁观,偶尔也觉得有趣吧,在硅谷旁边出生的他,注意力很快就被更新奇、更疯狂的电子科技玩意儿吸引走了。
保罗还有一个朴素的塑造孩子的想法,最终通过他养子的手,改变了我们今天的世界。他把小乔布斯放在车库工作间的桌子上,告诉他,把柜子和栅栏的背面制作好也十分重要,尽管这些地方人们是看不到的。“他喜欢追求完美,即使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他也会很关心。”1981年,乔布斯在制造麦金塔电脑的时候,对所有的设计师说,“如果你是个木匠,你要做一个漂亮的衣柜,你不会用胶合板做背板,虽然这一块是靠着墙的,没人会看见。你自己知道它就在那儿,所以你会用一块漂亮的木头去做背板。如果你想晚上睡得安稳的话,就要保证外观和质量都足够好。”乔布斯把父亲的“关心隐藏部分的美观”的理念进一步延伸:漂亮的产品包装和展示也同样重要。人们确实是会“以貌取物”的。所以,乔布斯为麦金塔电脑的包装选择了全彩设计,并不断对其进行改善。“他让大家重做了50次,”一个“深受其苦”的团队成员说,“用户一打开包装,这些东西就会被扔进垃圾箱,但他还是执着于包装的式样。”
麦金塔电脑设计完工之后,乔布斯把所有的成员召集到一起,让他们在一块铭牌上签名,这块铭牌最后被置入电脑的机箱内部,除了维修电脑的人,没有人会看到这些名字。但团队里的每个成员都知道那里面有自己的名字,就如同每个人都知道那里面的电路板已经被设计得尽善尽美了。今天我们打开电脑(Windows系统大量借鉴了苹果公司的设计思路)、拿出手机,在享受科技进步的同时还能体验艺术品般的美感,一定要感谢下保罗。 好吧,除了生命中“导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天才还需要什么?最关键的一点,可能是你的老师挺不乐意告诉你的一点,就是你真的要有足够的天分。乔布斯被希尔老师买通之后,稍微花了点心思在学习上。接下来六年级的一次综合智力测验,乔布斯的智商达到高二生的水准,学校建议乔布斯连跳两级,在养父母的坚持之下,乔布斯最终只跳了一级。
不过高智商对于天才自己或者天才周围的人来说,往往不是好事。乔布斯回忆,当他意识到自己聪明,甚至比一贯心灵手巧的养父保罗都聪明得多时,立即陷入了一种震惊和孤独之中。读《史蒂夫·乔布斯传》不难发现,实际上乔布斯本人一直没能走出这种孤独感。他对人或物进行分类时,一直用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人要么就是“受到过启示的”,要么就是“饭桶”;人们的工作成果要么是“最棒的”,要么就是“完全的垃圾”。对于笨蛋,乔布斯是从来不留情面的。“你这一辈子做出来的东西都是垃圾。”他给予“笨蛋”的评价往往只有这一句,实际上对方或许是兢兢业业的设计师,只是没达到他苛刻的要求而已。有趣的是,同样生于1955年的另一位天才比尔·盖茨,也有咆哮着骂人笨蛋的习惯,只是次数相对少多了,因为盖茨更冷静,乔布斯更感性。顺便一说,两位天才交集虽多,一直以来却互相看不惯。盖茨将乔布斯定位为“推销员”,讽刺乔布斯不懂编程。而在微软的Windows市场份额彻底超越苹果之后,乔布斯哀叹,我们的世界被一个更垃圾的产品占领了。
在人类璀璨的历史星空,天才的早逝总是引人扼腕叹息。奇怪的是,有些天才可以“预知”自己的命运。比如乔布斯很小的时候就预言自己的生命不会长久,所以要尽快成就事业。21岁成立苹果公司、22岁生产出第一台苹果Ⅱ号样机,1980年12月12日,苹果公司股票公开上市,在不到一个小时内,460万股被抢购一空,苹果公司高层产生了4名亿万富翁和40名以上的百万富翁。乔布斯作为公司创办人排名第一。其后,乔布斯被认为干扰了苹果公司的正常运营(他老是过分追求产品的卓越,并且无视合作者的想法),被赶出公司10年。10年里,乔布斯将皮克斯动画公司改造成优秀的高科技电影公司。1996年苹果公司经营陷入困局,乔布斯重新回来,创造了我们都知道的iPod、iTunes、iPad、iPhone等知名数字产品,这些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信、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
在乔布斯被确诊为胰腺癌之后,他开始接触传记作者艾萨克森。生命的最后日子,除了医生、家人外,艾萨克森是乔布斯见的少数几个人之一。最后一次采访结束时,艾萨克森问乔布斯,他20年来拒绝媒体、刻意注重隐私,为何在过去的两年里,为了这本书,对自己如此开放。乔布斯回答说:“我想让我的孩子们了解我,我并不总跟他们在一起,我想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也理解我做过的事。”
“他不是众人尽可效仿的模范老板,或是人类楷模。他就像被恶魔驱使一样,可以让身边的人狂怒和绝望。但他的个性、激情与他的产品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就好像苹果的硬件和软件一样,各为整体系统的一部分。”艾萨克森如此评价乔布斯,我觉得这是乔布斯死后诸多评价中最到位的一个。
在被乔布斯们的产品重新定位的今日地球,我们不必缅怀天才,科技让我们人人都具备了创造奇迹的触角。好好活着,为了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