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单套装置生产能力最大的化肥装置、中石油的富民工程成功亮相,标志着将新疆天然气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为西部大开发再立新功
2012年的春天,天山南北一派春耕繁忙景象。对于今年的丰收,农民们有了更多的信心。因为他们增添了一个化肥新产品:塔里木油田生产的大颗粒尿素。
新疆南部的戈壁滩上,曾经是不毛之地,现如今这里厂房林立,塔器纵横,一座现代化的化肥装置在新疆库尔勒市杜鹃河畔拔地而起,尽显勃勃生机,这就是全国单套生产能力最大的化肥装置——塔里木大化肥项目。
莫让岁月枉蹉跎
1992年,为充分利用塔里木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决定在库尔勒市兴建一个大型石油化工基地。1996年,化肥项目建议书正式得到批复,但后来因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等因素,项目不得不暂时搁浅,原塔里木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指挥部的干部员工有的分流,有的辞职,但仍然有数百人在执着坚守……
现任塔石化合成氨生产部设备工程师的李闯,1995年来塔石化。当年的李闯吃饭论盆,走路像风,引体向上连做30个大气都不喘,加班3天3夜依然双目炯炯。如果别人这个月拿了“速度奖”,他下个月非拿个“质量奖”,生龙活虎,激情万丈,不知疲倦,勇往直前。
在坚守石化厂的初期,李闯也曾短暂迷惘,但很快,他勇往直前的劲儿上来了。他经常给同事们鼓劲打气:“设备是我们重新开工的保障,打起精神来,好好干活,一定会等到重振雄风的那一天!”
三套大型机组是李闯的“宝中宝”,每月一次的维护保养是他工作的重中之重。机组保养的油温必须在25℃以上,这在冬天是个苦差事,因为每次要用电加热器对油加热十多个小时。为了保证保养工作在白天能顺利进行,李闯每次都在夜里对油加热。当时,值班室的窗户是李闯自己用塑料和纸壳糊的,而值班室的小电暖器在-20℃的半夜里根本不顶用。为了御寒,李闯把每小时检查一次油温改为半小时检查一次,来回奔跑在装置和值班室之间。待身上热气腾腾了,油温升高了、稳定了,天也亮了。
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的邰建新,现任塔石化副经理。当年坚守石化厂时,他才25岁。当时,他的身边充满了诱惑,内地的大学同学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有的劝他回内地环境好、机会多的大城市工作,有的则干脆高薪请他跳槽,但邰建新却一一婉言谢绝,并始终坚守在石化厂。他对自己、也对员工说,成功只钟情于有准备的人,只要你坚持、努力,时间就不会被浪费。我们要在寂寞中磨刀铸剑,在留守中养精蓄锐。
在坚守石化厂的几年时间里,邰建新不仅自学了燃机、电器、英语等方面的知识,还在维护费非常短缺的情况下,负责组织改造和调换了临电系统、临电装置。此外,他还组织大家编制完成了设备以及所有生产所需的保养、操作规程,管理制度等。当时车间里没有电脑,他们就去别处借;电脑不够用时,大家就用手写。
2004年,塔里木大化肥项目重新上马,需要恢复燃机发电,并向地方电网供电。领导正在犹豫是否要外聘操作骨干来负责运行,邰建新挺身而出、信心十足,“不用,我们自己行!”在邰建新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第一台燃机如期启动,成功并入新疆电网发电,巴州政府为此专门举行了隆重的燃机启动现场开工典礼。
沉寂6年后,电站成为塔石化第一个正式运行的装置,直到现在,它仍然是大化肥装置的主力电源。它代表邰建新和所有在艰难岁月中不离不弃的塔石化员工,向中国石油、向新疆人民吼出了几载沉寂的第一嗓,稳健又响亮。
勇往直前建新功
2004年3月15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党组决定恢复塔石化化肥项目。当年10月29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批复了年产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建设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6年8月19日,经过集团公司的积极协调和塔里木油田公司的积极筹备,盼望已久的塔里木大化肥项目奠基。2007年8月15日塔里木大化肥项目开工建设,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建设项目,项目投产后可年产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填补南疆地区大颗粒尿素生产空白。
大化肥项目的建设目标,是建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化肥生产装置,施工难度大,精度要求高,这对于缺乏建设经验的塔石化人来说已是一大考验,偏偏又遭遇图纸晚到、设备晚到等重重困境。
2008年,大化肥项目建设现场如火如荼,但一些图纸却迟迟不到,严重影响着施工进展。计划财务处规划主管李坤武受命南下催图。
“我们马上需要图纸,你们设计上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我来协助你们解决!”一边,李坤武笑眯眯地催促设计院,同时又义正言辞地打电话催促部分设备制造厂家按时向设计院提交原始资料,确保图纸设计尽快完成。
从2007年开始,李坤武就经常奔波于成都、武汉、新疆三地催图。那几年,他听的最多的词是“又”。机票销售处的人说,你又出差啊;设计院的人说,你又来啦;家里人说,你又不回家过年啊……
由于受2008年汶川地震、乌鲁木齐“7.5”事件等影响,大化肥项目的部分设备无法按期交货,工地上不时出现“缺米之炊”,一些工程处在按期交工与设备迟到的“夹缝”之中。
但是,中交日期不能变,怎么办?
吴炎增,集团公司高级技术专家,塔石化高级顾问。年逾六旬的他最喜欢讲的就是,创新施工组织。关键时刻,吴炎增果断提出:开天窗。
所谓“开天窗”,即改变常规的施工程序,先把配套设备、附件设施的工作做好,给迟到的主要设备留出合适的空间余地。可是,怎样才能既不增加投资,又保证施工质量,同时恰到好处地开出“天窗”为后续安装留出余地呢?
尿素合成塔是大化肥生产的核心设备,身型巨大威猛,安装难度非常大。为了安全快速地安装这个晚到的“巨无霸”,做吊装方案时,吴炎增反复推敲该如何修改吊装工具、吊车的位置、吊装的高度等诸多细节。预埋螺栓时,48个地脚螺栓,他拿着尺子一个个亲自去复核,不允许有丝毫偏差。吴炎增的精细布局,最终使尿素合成塔这个“巨无霸”不经落地,便干脆利索、严丝合缝地直接“坐”到了提前准备好的基座上。虽然设备迟到3个多月,但整个吊装过程却只用了45分钟,为后期建设赢得了宝贵时间。
组合废锅是合成氨装置的核心設备,结构最复杂,到货最晚。对其施工之难,中油一建公司项目副经理张俊生讲了几个“非常”:安装密度非常大、作业空间非常小、管线组对非常复杂、焊口不仅多而且角度非常特殊……
安装组合废锅时正值8月,焊工们每天在气温和焊接预热温度双重极端高温下作业。为了降温,他们每人身上都背着一个冰袋,但用不了半小时,就被身体捂成了热水袋。
田军强、田治军是兄弟俩,焊接施工中一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兄弟俩总是冲在前面。回忆当时在酷暑中“抢”进度的感受,兄弟俩说,虽然现场有防晒棚,但那只给了人一种心理安慰;虽然一罐罐绿豆汤喝下去,但那只是在洗胃,还是不解渴。仰焊时,焊渣哗哗地往下撒,脸和脖子都成了盛接焊渣的“器皿”;坐焊时,那滚烫的铁板又差点把人的屁股烫糊。
在这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中,还有一个“白发人”引人注目。“白发人”其实并不算老,50岁,却有30多年的工龄,20多年的“班长龄”,他就是铆工班长艾国静。经验丰富的艾国静和技术过硬的马绍辉班长是一对“黄金搭档”,一个负责设备安装,一个负责管道安装。他们忙而不乱、急而不躁,两个工种紧密配合,不仅把每道工序衔接得井井有条,而且活干得安全,干得漂亮。
就这样,虽然组合废锅比计划迟到4个月,但施工任务却提前完成,焊接一次性合格率达到99.7%,比国家标准高出3个百分点!
在数千名建设者的共同拼搏下,2009年9月,大化肥工程按期完成中交,一次性焊接合格率98%以上,地下工程100%合格,700万工时无事故。
踏平坎坷迎曙光
五大机组是大化肥装置中结构最复杂、技术含量最高的设备,设备操作囊括了机械、热工、仪表、电气、管道等七八个专业的知识,而且环环相扣,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故障,都会影响机组的正常运行。五大机组能否按时完成试车,直接决定着合成氨装置能否按时打通流程,产出合格的氨和二氧化碳。
合成氨生产部工程师张锡德深知肩上责任重大,试车期间,他经常24小时待在现场,不分白天黑夜,平均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
最让人难忘的是在合成气压缩机试车阶段,这个从日本引进的设备“水土不服”,问题不断。为了能随时解决问题,张锡德不仅自己坚守现场,每天还拉着日本技术员围着压缩机转。刚开始,以敬业著称的日本技术员对张锡德的工作热情很赞赏,但时间一长,人家就给张锡德“撂脸子”了,抱怨他是“工作狂”。但是为了工作,张锡德忍着抱怨,一次次在休息时间去“打扰” 日本技術员。
从2009年11月到2010年5月整整7个月的时间里,张锡德没有休过一天假,他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大机组的试车工作中,坚守现场,争分夺秒,随时组织协调,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低压分解器分布管的密封面不足,阻碍了试车进程,必须立即对其进行更严密的密封处理。这是一个既艰苦又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作,静设备工程师周迎新主动请缨,迎难而上。
分解器60℃的壁温,低矮狭窄的内部空间,使周迎新只能用两个姿势工作:双膝跪地,或低头弯腰站立。就是在这样极其艰苦的环境里,他连续工作了两天两夜。除了吃饭和上厕所,他都在闷热低矮的罐里“蒸”着。一根根抽出分布管,用生料带严丝合缝地缠好密封面后插回原来的位置,再逐根作密封实验,周迎新就这样一丝不苟地处理了1169根管子。当他从罐里出来时,已然膝盖红肿、步履踉跄,身上的衣服由于被汗水一遍又一遍地腌渍,布料已经变得有些僵硬,泛出一圈一圈的白色汗渍。
2010年5月,大化肥装置一次性投产成功,试车过程无反复、无污染、无伤害,成功实现集团公司“安全、平稳、绿色、高效”的目标。
自此,我国单套装置生产能力最大的化肥装置、中石油的富民工程成功亮相,标志着将新疆天然气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为西部大开发再立新功。塔里木油田为富庶新疆、加快南疆地区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2年的春天,天山南北一派春耕繁忙景象。对于今年的丰收,农民们有了更多的信心。因为他们增添了一个化肥新产品:塔里木油田生产的大颗粒尿素。
新疆南部的戈壁滩上,曾经是不毛之地,现如今这里厂房林立,塔器纵横,一座现代化的化肥装置在新疆库尔勒市杜鹃河畔拔地而起,尽显勃勃生机,这就是全国单套生产能力最大的化肥装置——塔里木大化肥项目。
莫让岁月枉蹉跎
1992年,为充分利用塔里木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决定在库尔勒市兴建一个大型石油化工基地。1996年,化肥项目建议书正式得到批复,但后来因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等因素,项目不得不暂时搁浅,原塔里木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指挥部的干部员工有的分流,有的辞职,但仍然有数百人在执着坚守……
现任塔石化合成氨生产部设备工程师的李闯,1995年来塔石化。当年的李闯吃饭论盆,走路像风,引体向上连做30个大气都不喘,加班3天3夜依然双目炯炯。如果别人这个月拿了“速度奖”,他下个月非拿个“质量奖”,生龙活虎,激情万丈,不知疲倦,勇往直前。
在坚守石化厂的初期,李闯也曾短暂迷惘,但很快,他勇往直前的劲儿上来了。他经常给同事们鼓劲打气:“设备是我们重新开工的保障,打起精神来,好好干活,一定会等到重振雄风的那一天!”
三套大型机组是李闯的“宝中宝”,每月一次的维护保养是他工作的重中之重。机组保养的油温必须在25℃以上,这在冬天是个苦差事,因为每次要用电加热器对油加热十多个小时。为了保证保养工作在白天能顺利进行,李闯每次都在夜里对油加热。当时,值班室的窗户是李闯自己用塑料和纸壳糊的,而值班室的小电暖器在-20℃的半夜里根本不顶用。为了御寒,李闯把每小时检查一次油温改为半小时检查一次,来回奔跑在装置和值班室之间。待身上热气腾腾了,油温升高了、稳定了,天也亮了。
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的邰建新,现任塔石化副经理。当年坚守石化厂时,他才25岁。当时,他的身边充满了诱惑,内地的大学同学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有的劝他回内地环境好、机会多的大城市工作,有的则干脆高薪请他跳槽,但邰建新却一一婉言谢绝,并始终坚守在石化厂。他对自己、也对员工说,成功只钟情于有准备的人,只要你坚持、努力,时间就不会被浪费。我们要在寂寞中磨刀铸剑,在留守中养精蓄锐。
在坚守石化厂的几年时间里,邰建新不仅自学了燃机、电器、英语等方面的知识,还在维护费非常短缺的情况下,负责组织改造和调换了临电系统、临电装置。此外,他还组织大家编制完成了设备以及所有生产所需的保养、操作规程,管理制度等。当时车间里没有电脑,他们就去别处借;电脑不够用时,大家就用手写。
2004年,塔里木大化肥项目重新上马,需要恢复燃机发电,并向地方电网供电。领导正在犹豫是否要外聘操作骨干来负责运行,邰建新挺身而出、信心十足,“不用,我们自己行!”在邰建新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第一台燃机如期启动,成功并入新疆电网发电,巴州政府为此专门举行了隆重的燃机启动现场开工典礼。
沉寂6年后,电站成为塔石化第一个正式运行的装置,直到现在,它仍然是大化肥装置的主力电源。它代表邰建新和所有在艰难岁月中不离不弃的塔石化员工,向中国石油、向新疆人民吼出了几载沉寂的第一嗓,稳健又响亮。
勇往直前建新功
2004年3月15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党组决定恢复塔石化化肥项目。当年10月29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批复了年产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建设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6年8月19日,经过集团公司的积极协调和塔里木油田公司的积极筹备,盼望已久的塔里木大化肥项目奠基。2007年8月15日塔里木大化肥项目开工建设,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建设项目,项目投产后可年产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填补南疆地区大颗粒尿素生产空白。
大化肥项目的建设目标,是建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化肥生产装置,施工难度大,精度要求高,这对于缺乏建设经验的塔石化人来说已是一大考验,偏偏又遭遇图纸晚到、设备晚到等重重困境。
2008年,大化肥项目建设现场如火如荼,但一些图纸却迟迟不到,严重影响着施工进展。计划财务处规划主管李坤武受命南下催图。
“我们马上需要图纸,你们设计上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我来协助你们解决!”一边,李坤武笑眯眯地催促设计院,同时又义正言辞地打电话催促部分设备制造厂家按时向设计院提交原始资料,确保图纸设计尽快完成。
从2007年开始,李坤武就经常奔波于成都、武汉、新疆三地催图。那几年,他听的最多的词是“又”。机票销售处的人说,你又出差啊;设计院的人说,你又来啦;家里人说,你又不回家过年啊……
由于受2008年汶川地震、乌鲁木齐“7.5”事件等影响,大化肥项目的部分设备无法按期交货,工地上不时出现“缺米之炊”,一些工程处在按期交工与设备迟到的“夹缝”之中。
但是,中交日期不能变,怎么办?
吴炎增,集团公司高级技术专家,塔石化高级顾问。年逾六旬的他最喜欢讲的就是,创新施工组织。关键时刻,吴炎增果断提出:开天窗。
所谓“开天窗”,即改变常规的施工程序,先把配套设备、附件设施的工作做好,给迟到的主要设备留出合适的空间余地。可是,怎样才能既不增加投资,又保证施工质量,同时恰到好处地开出“天窗”为后续安装留出余地呢?
尿素合成塔是大化肥生产的核心设备,身型巨大威猛,安装难度非常大。为了安全快速地安装这个晚到的“巨无霸”,做吊装方案时,吴炎增反复推敲该如何修改吊装工具、吊车的位置、吊装的高度等诸多细节。预埋螺栓时,48个地脚螺栓,他拿着尺子一个个亲自去复核,不允许有丝毫偏差。吴炎增的精细布局,最终使尿素合成塔这个“巨无霸”不经落地,便干脆利索、严丝合缝地直接“坐”到了提前准备好的基座上。虽然设备迟到3个多月,但整个吊装过程却只用了45分钟,为后期建设赢得了宝贵时间。
组合废锅是合成氨装置的核心設备,结构最复杂,到货最晚。对其施工之难,中油一建公司项目副经理张俊生讲了几个“非常”:安装密度非常大、作业空间非常小、管线组对非常复杂、焊口不仅多而且角度非常特殊……
安装组合废锅时正值8月,焊工们每天在气温和焊接预热温度双重极端高温下作业。为了降温,他们每人身上都背着一个冰袋,但用不了半小时,就被身体捂成了热水袋。
田军强、田治军是兄弟俩,焊接施工中一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兄弟俩总是冲在前面。回忆当时在酷暑中“抢”进度的感受,兄弟俩说,虽然现场有防晒棚,但那只给了人一种心理安慰;虽然一罐罐绿豆汤喝下去,但那只是在洗胃,还是不解渴。仰焊时,焊渣哗哗地往下撒,脸和脖子都成了盛接焊渣的“器皿”;坐焊时,那滚烫的铁板又差点把人的屁股烫糊。
在这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中,还有一个“白发人”引人注目。“白发人”其实并不算老,50岁,却有30多年的工龄,20多年的“班长龄”,他就是铆工班长艾国静。经验丰富的艾国静和技术过硬的马绍辉班长是一对“黄金搭档”,一个负责设备安装,一个负责管道安装。他们忙而不乱、急而不躁,两个工种紧密配合,不仅把每道工序衔接得井井有条,而且活干得安全,干得漂亮。
就这样,虽然组合废锅比计划迟到4个月,但施工任务却提前完成,焊接一次性合格率达到99.7%,比国家标准高出3个百分点!
在数千名建设者的共同拼搏下,2009年9月,大化肥工程按期完成中交,一次性焊接合格率98%以上,地下工程100%合格,700万工时无事故。
踏平坎坷迎曙光
五大机组是大化肥装置中结构最复杂、技术含量最高的设备,设备操作囊括了机械、热工、仪表、电气、管道等七八个专业的知识,而且环环相扣,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故障,都会影响机组的正常运行。五大机组能否按时完成试车,直接决定着合成氨装置能否按时打通流程,产出合格的氨和二氧化碳。
合成氨生产部工程师张锡德深知肩上责任重大,试车期间,他经常24小时待在现场,不分白天黑夜,平均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
最让人难忘的是在合成气压缩机试车阶段,这个从日本引进的设备“水土不服”,问题不断。为了能随时解决问题,张锡德不仅自己坚守现场,每天还拉着日本技术员围着压缩机转。刚开始,以敬业著称的日本技术员对张锡德的工作热情很赞赏,但时间一长,人家就给张锡德“撂脸子”了,抱怨他是“工作狂”。但是为了工作,张锡德忍着抱怨,一次次在休息时间去“打扰” 日本技術员。
从2009年11月到2010年5月整整7个月的时间里,张锡德没有休过一天假,他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大机组的试车工作中,坚守现场,争分夺秒,随时组织协调,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低压分解器分布管的密封面不足,阻碍了试车进程,必须立即对其进行更严密的密封处理。这是一个既艰苦又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作,静设备工程师周迎新主动请缨,迎难而上。
分解器60℃的壁温,低矮狭窄的内部空间,使周迎新只能用两个姿势工作:双膝跪地,或低头弯腰站立。就是在这样极其艰苦的环境里,他连续工作了两天两夜。除了吃饭和上厕所,他都在闷热低矮的罐里“蒸”着。一根根抽出分布管,用生料带严丝合缝地缠好密封面后插回原来的位置,再逐根作密封实验,周迎新就这样一丝不苟地处理了1169根管子。当他从罐里出来时,已然膝盖红肿、步履踉跄,身上的衣服由于被汗水一遍又一遍地腌渍,布料已经变得有些僵硬,泛出一圈一圈的白色汗渍。
2010年5月,大化肥装置一次性投产成功,试车过程无反复、无污染、无伤害,成功实现集团公司“安全、平稳、绿色、高效”的目标。
自此,我国单套装置生产能力最大的化肥装置、中石油的富民工程成功亮相,标志着将新疆天然气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为西部大开发再立新功。塔里木油田为富庶新疆、加快南疆地区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