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智能化变电站在运行的过程中,如果人们出现错误的操作的话便极易导致智能化变电站出现事故,严重的话还会危及电力操作人员的生命。因此,智能化变电站的防误系统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运维防误技术
1 智能变电站相关概述
通过构建信息处理管控系统到智能变电站当中,能使变电站的信息收集与传输能力得以增强。在智能变电站当中涵盖了数字化技术与网络技术,不但凸显出相关设施的智能性,而且便于统一管控变电系统内的相关配电设备。对于智能变电站而言,其中以一次智能化和二次网络化为主要的特点,借助此种经营模式,让变电站的经营成本进一步下降,使变电站相应的送电效率获得提高。显然,智能变电站运用智能管控模式,对从前变电站运行中的互感器饱和的问题进行了彻底解决,并使光缆运用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攻克了交直流串扰的难题。通过利用科学的继电保护装置,使从前不佳的变电环境获得有效改进,确保了电力系统的稳定可靠性。实际上,针对智能变电站来说,主要涵盖了变电的过程层、控层以及间隔层等部分,当变电间隔层与控层实施相关数据信息的管控时候,能实现数据的共享,让变电站数据信息的處理水平得以提升,而过程层则凸显出过渡的功效,以便确保变电站运行的稳定和安全性。
2 智能变电站技术对继电保护的影响
2.1 实现对继电保护数据信息的保护
1)电子互感器代替电磁互感器:智能变电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通过电子互感器取代电磁互感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继电保护数据源生产了相应的影响。当电子互感器投入使用后,需要重新规划原有电磁互感器设置的原理。当电子互感器实现采样后,会实现数据之间的转换,当前这种运行模式,极大的增加了数据延迟问题发生的几率,严重影响着继电保护运行的效果。2)数据处理方式的改变:智能变电站中根据ICE61850标准,实现对二次体系重新建模。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继电保护数据的处理方式。当执行ICE61850标准过程当中,促使各个设备之间的互通。与此同时,二次数据信息同样实现了信息共享,通过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有助于为数据存储提供重要的保障。
2.2 继电保护架构调试与运维影响
1)当智能变电站技术运行后,在一定程度上对继电保护架构调试与运维影响,导致其架构调试与运维发生变化。智能变电站技术的应用,对于传统继电保护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运维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有待改进,只有对其进行优化升级,才能够满足智能变电站技术的发展需要。2)根据相关统一的标准,智能变电站技术成功的实现了对二次系统的建模,致使变电站相关设备实现一体化建模。基于当前的这种形势下,如若该系统出现需要更换的设备,或者根据实际要求,需要对变电站进行改建。则将会增加该系统更改数据库文的难度,这也是当前该系统面临的主要难题。
3 智能变电站继电防误技术主要类型以及应用
早期为了防误一般是采用贴标签等方式来进行分辨,但随着智能化变电站的规模增大,相同电板数量不断增多,这种区别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后来便开始大范围使用五防闭锁的规则来实现对电路的保护,但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这种方案仅仅只是考虑了一次设备的状态而没有考虑到二次设备的状态,这样的设计导致二次设备缺乏了相应的保护机制,导致二次设备的安全性降低。现今随着智能化变电设备的不断发展,已经发展出了以下几类防误的操作方式:
3.1 主动式防误操作
主动式防误是合理考虑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将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连接到一起,进而形成新的防误操作体系。这个体系的实现便是在智能化变电站进行检修或是升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发出相应的指令的过程时,变电站设备不会立即执行相应的指令,而会在对相应的指令的正确性进行判断,在判断输入指令可以执行后才开始执行指令,当发现指令存在问题或是指令存在疑问时便不执行指令。这也致使这项操作的方式具有操作范围广,即这个防误检修操作不仅仅可以针对智能化变电站还可以针对发电站等重要的电力运输的位置,可以针对整天输电线路的检修与更新使用;波及范围广,由于操作范围广,这也就使整个操作具有波及范围广的特点,当操作人员发出某个指令,当监测没有问题之后,便可以进行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可以影响到很大的一个范围。
3.2 硬压板误投防误
硬压板操作防误技术的智能化较次于主动式综合防误技术。压板误投防误技术是采用遥控来实现相应的控制。这种设计的方式,当出现问题时无法通过云平台对数据进行查看来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必须有员工到达一线亲自动手来进行相关的操作。一旦发生了错误的操作,就需要使用硬压板来进行维护,当出现硬压板误投,就可能会导致闭锁的情况发生,严重情况下甚至还会导致严重的电力事故发生,因而应该时刻注意操作的专业性与准确性,进而保证电力输送的稳定性。
3.3 装置就地操作防误
装置就地操作防误是一种比较好的防误操作,在出现意外时,可以第一时间的进行制止,可以有效地保障相关设备与操作人员的安全,同时还可以与后台的监控平台相辅相成,进而提升整体的运行质量。就地操作防误技术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1)操作人员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操作设备,并通过系统对该操作设备进行解锁或是停止睡眠模式。(2)在操作时就只会有需要操作的那一台设备出现亮屏或是开启,这样的话就可以防止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受到由于外形相似而错误操作的影响。
3.4 防误操作库
防误操作库是实现整个防误操作信息化网络化的重要操作,整个防误操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防误信息库的构建,防误信息库可以通过对信息库中数据的调用比对实现对操作人员的操作是否合理进行判定,一旦判定操作人员操作失误便会促使其停止操作,进而促进整体的安全性。防误操作信息库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
(1)错误操作信息库。错误操作库主要是对操作人员的一些错误的操作和指令进行汇总的一个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可以有效地实现对信息的调取与处理。同时在储存了大量的错误信息之后,它还可以作为智能判误云平台的后台信息库,人们在进行错误操作判断时,可以根据已知的信息对未知的操作是否合理进行判断,进而有效地提升整个操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同时该信息库还可以分析二次设备状态随一次设备状态变化的规律,进而提升变电操作的效力。
(2)错误操作补救规则库。一些设备中可能没有搭载主动阻止错误的设备或是主动阻止错误进行的设备失灵,这时错误的操作便会发生针对这样的情况,则需要进行相关的补救措施。这个数据库主要就是存储了相关错误的类型与相关的解决方式。
结束语
长久以来,对于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运维管理而言,常会出现由于有关运维工作者的操控失误导致变电站形成故障,严重时会产生人员伤亡的情况。实际上,智能变电站属于整个输配电系统当中的核心部分,和电网的稳定运作密切相关。对于智能变电站管理人员来说,需要结合变电站的具体状况,不断改进与优化运维防误技术,以便获得最佳的继电保护成效。鉴于此,深入探究与分析基于智能变电站动继电保护供运维防误技术的应用对策显得尤为必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郭法安,易婷.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运维防误措施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8,25(12):147-148.
[2]陈智远.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在线运维系统关键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23):217.
[3]王双一.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运维智能防误方法的探析[J].通信电源技术,2018,35(08):228-230.
[4]李旻,石玉琦.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运维防误技术分析[J].通讯世界,2018(06):133-134.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运维防误技术
1 智能变电站相关概述
通过构建信息处理管控系统到智能变电站当中,能使变电站的信息收集与传输能力得以增强。在智能变电站当中涵盖了数字化技术与网络技术,不但凸显出相关设施的智能性,而且便于统一管控变电系统内的相关配电设备。对于智能变电站而言,其中以一次智能化和二次网络化为主要的特点,借助此种经营模式,让变电站的经营成本进一步下降,使变电站相应的送电效率获得提高。显然,智能变电站运用智能管控模式,对从前变电站运行中的互感器饱和的问题进行了彻底解决,并使光缆运用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攻克了交直流串扰的难题。通过利用科学的继电保护装置,使从前不佳的变电环境获得有效改进,确保了电力系统的稳定可靠性。实际上,针对智能变电站来说,主要涵盖了变电的过程层、控层以及间隔层等部分,当变电间隔层与控层实施相关数据信息的管控时候,能实现数据的共享,让变电站数据信息的處理水平得以提升,而过程层则凸显出过渡的功效,以便确保变电站运行的稳定和安全性。
2 智能变电站技术对继电保护的影响
2.1 实现对继电保护数据信息的保护
1)电子互感器代替电磁互感器:智能变电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通过电子互感器取代电磁互感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继电保护数据源生产了相应的影响。当电子互感器投入使用后,需要重新规划原有电磁互感器设置的原理。当电子互感器实现采样后,会实现数据之间的转换,当前这种运行模式,极大的增加了数据延迟问题发生的几率,严重影响着继电保护运行的效果。2)数据处理方式的改变:智能变电站中根据ICE61850标准,实现对二次体系重新建模。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继电保护数据的处理方式。当执行ICE61850标准过程当中,促使各个设备之间的互通。与此同时,二次数据信息同样实现了信息共享,通过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有助于为数据存储提供重要的保障。
2.2 继电保护架构调试与运维影响
1)当智能变电站技术运行后,在一定程度上对继电保护架构调试与运维影响,导致其架构调试与运维发生变化。智能变电站技术的应用,对于传统继电保护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运维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有待改进,只有对其进行优化升级,才能够满足智能变电站技术的发展需要。2)根据相关统一的标准,智能变电站技术成功的实现了对二次系统的建模,致使变电站相关设备实现一体化建模。基于当前的这种形势下,如若该系统出现需要更换的设备,或者根据实际要求,需要对变电站进行改建。则将会增加该系统更改数据库文的难度,这也是当前该系统面临的主要难题。
3 智能变电站继电防误技术主要类型以及应用
早期为了防误一般是采用贴标签等方式来进行分辨,但随着智能化变电站的规模增大,相同电板数量不断增多,这种区别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后来便开始大范围使用五防闭锁的规则来实现对电路的保护,但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这种方案仅仅只是考虑了一次设备的状态而没有考虑到二次设备的状态,这样的设计导致二次设备缺乏了相应的保护机制,导致二次设备的安全性降低。现今随着智能化变电设备的不断发展,已经发展出了以下几类防误的操作方式:
3.1 主动式防误操作
主动式防误是合理考虑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将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连接到一起,进而形成新的防误操作体系。这个体系的实现便是在智能化变电站进行检修或是升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发出相应的指令的过程时,变电站设备不会立即执行相应的指令,而会在对相应的指令的正确性进行判断,在判断输入指令可以执行后才开始执行指令,当发现指令存在问题或是指令存在疑问时便不执行指令。这也致使这项操作的方式具有操作范围广,即这个防误检修操作不仅仅可以针对智能化变电站还可以针对发电站等重要的电力运输的位置,可以针对整天输电线路的检修与更新使用;波及范围广,由于操作范围广,这也就使整个操作具有波及范围广的特点,当操作人员发出某个指令,当监测没有问题之后,便可以进行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可以影响到很大的一个范围。
3.2 硬压板误投防误
硬压板操作防误技术的智能化较次于主动式综合防误技术。压板误投防误技术是采用遥控来实现相应的控制。这种设计的方式,当出现问题时无法通过云平台对数据进行查看来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必须有员工到达一线亲自动手来进行相关的操作。一旦发生了错误的操作,就需要使用硬压板来进行维护,当出现硬压板误投,就可能会导致闭锁的情况发生,严重情况下甚至还会导致严重的电力事故发生,因而应该时刻注意操作的专业性与准确性,进而保证电力输送的稳定性。
3.3 装置就地操作防误
装置就地操作防误是一种比较好的防误操作,在出现意外时,可以第一时间的进行制止,可以有效地保障相关设备与操作人员的安全,同时还可以与后台的监控平台相辅相成,进而提升整体的运行质量。就地操作防误技术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1)操作人员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操作设备,并通过系统对该操作设备进行解锁或是停止睡眠模式。(2)在操作时就只会有需要操作的那一台设备出现亮屏或是开启,这样的话就可以防止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受到由于外形相似而错误操作的影响。
3.4 防误操作库
防误操作库是实现整个防误操作信息化网络化的重要操作,整个防误操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防误信息库的构建,防误信息库可以通过对信息库中数据的调用比对实现对操作人员的操作是否合理进行判定,一旦判定操作人员操作失误便会促使其停止操作,进而促进整体的安全性。防误操作信息库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
(1)错误操作信息库。错误操作库主要是对操作人员的一些错误的操作和指令进行汇总的一个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可以有效地实现对信息的调取与处理。同时在储存了大量的错误信息之后,它还可以作为智能判误云平台的后台信息库,人们在进行错误操作判断时,可以根据已知的信息对未知的操作是否合理进行判断,进而有效地提升整个操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同时该信息库还可以分析二次设备状态随一次设备状态变化的规律,进而提升变电操作的效力。
(2)错误操作补救规则库。一些设备中可能没有搭载主动阻止错误的设备或是主动阻止错误进行的设备失灵,这时错误的操作便会发生针对这样的情况,则需要进行相关的补救措施。这个数据库主要就是存储了相关错误的类型与相关的解决方式。
结束语
长久以来,对于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运维管理而言,常会出现由于有关运维工作者的操控失误导致变电站形成故障,严重时会产生人员伤亡的情况。实际上,智能变电站属于整个输配电系统当中的核心部分,和电网的稳定运作密切相关。对于智能变电站管理人员来说,需要结合变电站的具体状况,不断改进与优化运维防误技术,以便获得最佳的继电保护成效。鉴于此,深入探究与分析基于智能变电站动继电保护供运维防误技术的应用对策显得尤为必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郭法安,易婷.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运维防误措施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8,25(12):147-148.
[2]陈智远.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在线运维系统关键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23):217.
[3]王双一.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运维智能防误方法的探析[J].通信电源技术,2018,35(08):228-230.
[4]李旻,石玉琦.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运维防误技术分析[J].通讯世界,2018(06):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