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午后三点,是我的咖啡时间,可今天,伸向咖啡罐的手显得有些犹豫,因为想起一个排比句:“贵国小资小清新至少毁了两种饮料,一个咖啡,一个红酒,每次想到这个,喝二锅头。”为了不落入小清新的窠臼,我决定:泡一袋立顿红茶,但当我端起无印良品的茶杯,看到酽酽的红茶依着瓷白的杯壁得意地漾动时,不禁沮丧地想:我还是小清新了!
据什么都知道的百度说:“小清新”是继“诗人”、“摇滚青年”之后的新生标签人群,是女文青和女小资的一个最新变种。按说,从年龄上看,我完全不必担心成为小清新,毕竟,小清新的LOGO:帆布鞋和棉布裙早已远离我的生活,但是,逐一比照小清新的喜好,我发现:本以为自己的青春素颜而独特,其实还是形式化地流于大众。
Bossanova,苏打绿,张爱玲,村上春树,王家卫,岩井俊二,宜家,无印良品,丽江,普罗旺斯,星巴克,哈根达斯……每一样拼成小清新的图块都能跟我扯上关系,咦?丽江没去过,不过去过那里的朋友见到我都说:“哎呀,丽江跟你的气质太配了,你一定要去看一看。”——每次想到这个,无语凝噎。
自打认识了小清新,她的白色棉布裙总是闯入眼帘:在杂志上看到一篇专为小清新们手绘的世界地图:小清新手捧马尔克斯,可以到南美寻找霍乱;小清新去北欧会发现挪威没有森林;小清新到英国要看一看华兹华斯的丁登寺;小清新去印度,带一本妹尾河童的《窥视印度》,可以到恒河游蝶泳……
我不以为然了,如果小清新的座右铭是:不求热门,只求够清新,这张世界地图还未完全手绘出小清新的足迹,于是我拿起笔,圈圈点点,为它补充上我自以为是的文艺新地标:
向北,一路向北,飞到最北的阿拉斯加去看北极光。不到那里,就无法领略星野道夫《在漫长的旅途中》所描述的空间的壮阔,“在零下五十度的早晨里,像宝石般晶莹剔透的大气有多美”;不到那里,也无法领悟:人都是透过自己的内心在浏览风景。
“阿姆斯特丹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但到处都是年轻人”,所以那里也适合小清新。不过去之前,要读一读英国作家艾登·钱伯斯的小说《来自无人地带的明信片》,在这部被称为“后现代青春期小说的突破之作”中,钱伯斯将阿姆斯特丹形容为“像半张蜘蛛网,火车站位于网中央,运河是这张网中的各个半圆,跨越运河的街道就是绳子”,看,这谜一样的城市对喜欢独自旅行的小清新来说,是最好的挑战。
去普罗旺斯,拜访M,F,K,费雪的“情人”马赛。小清新游世界,看就看那些与自己迥然不同的人群,比如费雪在旅游散文集《普罗旺斯的两个小镇之马赛》中特别写到的不可思议的马赛女人:“马赛女人就如同她们崎岖地貌的一部分,像是城市深处的山上那棵最古老的橄榄树的树干一样。她们来自海洋,因此她们带着盐的气息”。为了时不时地与永恒主动地交流,费雪在马赛留了很久,马赛同样会牵绊住小清新的脚步。
寻着Banksy黑白色的纸模涂鸦逛伦敦。喜欢绘画的小清新如果逛伦敦,请走这条线路——从东伦敦中心shoreditch到市中心的特拉法拉广场,再到西边的洛丁山,细细寻找,在沿途的建筑物、路灯、桥梁、汽车、人行通道上,总会发现涂鸦艺术家Banksy机智、诙谐、富有颠覆性的涂鸦作品,这位当代世界最有才气的街头艺术家,用涂鸦将伦敦变成自己的城市,如果按图索骥地游览,伦敦也会变成小清新们自己的城市。
看Marco Berger的电影,游布宜诺斯艾利斯。长得极俊的Marco Berger是阿根廷电影界的金童,自己编剧,自己导演,仅推出两部长片就问鼎柏林电影节。在他的镜头中,布宜诺斯艾利斯寂静,疏离,很适合激流暗涌的情怀,小清新们不都喜欢单反吗?那座安静的城市很适合摄影,天空,楼群,露台,Marco的处女作《Plan B》就起于一张偷拍的照片,也皆大欢喜于那张偷藏的照片,所以去阿根廷,要小心拍照,它可能是一个浪漫故事的起因和结局。
据说小清新都喜欢性向模糊的角色,那就一定要去希腊,去诗人卡瓦菲斯的故乡,去看“那些商店、人行道、石头/墙壁和阳台和窗子”,尤其要去看充满着“倦怠的俊美、倦怠的青春”的希腊男孩。在诗人的笔下,就连希腊街头的镜子每天都充满了快乐,因为有很多美丽的男孩从它跟前经过,镜子“骄傲于拥抱了/几分钟的完美无瑕”……
给小清新们推荐的旅行地,其实都是我私藏了好久的梦中之地。再次证实:如果时光倒流十几年,我就是一个傲娇的小清新。小清新这个词,说到底是有些“被唾弃和被尴尬”的意味,但真正的小清新会用细细的嗓音回应人们的玩味:“说什么都没用,你们这些不懂得生活的人是不会理解我们这些温暖的小情绪的。”
当被生活折腾得昏头涨脑时,当感觉到极端的孤独和寂寞时,说实话,我并没有向谁倾诉的欲望,只想捧一杯咖啡或茶,读一本能带我逃离的书,看一部能让我忘掉一切的电影,“贵国小资小资小清新”毁了很多事,但它没毁掉生活的滋味和品尝滋味的能力。
所以我相信,活得有情懷不是一件坏事,总是对生活有发现,总是对发现有期待,谁愿意长大呢?在无人围观的心底,我安然做一个永远不会老去的小清新。
(编辑,李军)
据什么都知道的百度说:“小清新”是继“诗人”、“摇滚青年”之后的新生标签人群,是女文青和女小资的一个最新变种。按说,从年龄上看,我完全不必担心成为小清新,毕竟,小清新的LOGO:帆布鞋和棉布裙早已远离我的生活,但是,逐一比照小清新的喜好,我发现:本以为自己的青春素颜而独特,其实还是形式化地流于大众。
Bossanova,苏打绿,张爱玲,村上春树,王家卫,岩井俊二,宜家,无印良品,丽江,普罗旺斯,星巴克,哈根达斯……每一样拼成小清新的图块都能跟我扯上关系,咦?丽江没去过,不过去过那里的朋友见到我都说:“哎呀,丽江跟你的气质太配了,你一定要去看一看。”——每次想到这个,无语凝噎。
自打认识了小清新,她的白色棉布裙总是闯入眼帘:在杂志上看到一篇专为小清新们手绘的世界地图:小清新手捧马尔克斯,可以到南美寻找霍乱;小清新去北欧会发现挪威没有森林;小清新到英国要看一看华兹华斯的丁登寺;小清新去印度,带一本妹尾河童的《窥视印度》,可以到恒河游蝶泳……
我不以为然了,如果小清新的座右铭是:不求热门,只求够清新,这张世界地图还未完全手绘出小清新的足迹,于是我拿起笔,圈圈点点,为它补充上我自以为是的文艺新地标:
向北,一路向北,飞到最北的阿拉斯加去看北极光。不到那里,就无法领略星野道夫《在漫长的旅途中》所描述的空间的壮阔,“在零下五十度的早晨里,像宝石般晶莹剔透的大气有多美”;不到那里,也无法领悟:人都是透过自己的内心在浏览风景。
“阿姆斯特丹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但到处都是年轻人”,所以那里也适合小清新。不过去之前,要读一读英国作家艾登·钱伯斯的小说《来自无人地带的明信片》,在这部被称为“后现代青春期小说的突破之作”中,钱伯斯将阿姆斯特丹形容为“像半张蜘蛛网,火车站位于网中央,运河是这张网中的各个半圆,跨越运河的街道就是绳子”,看,这谜一样的城市对喜欢独自旅行的小清新来说,是最好的挑战。
去普罗旺斯,拜访M,F,K,费雪的“情人”马赛。小清新游世界,看就看那些与自己迥然不同的人群,比如费雪在旅游散文集《普罗旺斯的两个小镇之马赛》中特别写到的不可思议的马赛女人:“马赛女人就如同她们崎岖地貌的一部分,像是城市深处的山上那棵最古老的橄榄树的树干一样。她们来自海洋,因此她们带着盐的气息”。为了时不时地与永恒主动地交流,费雪在马赛留了很久,马赛同样会牵绊住小清新的脚步。
寻着Banksy黑白色的纸模涂鸦逛伦敦。喜欢绘画的小清新如果逛伦敦,请走这条线路——从东伦敦中心shoreditch到市中心的特拉法拉广场,再到西边的洛丁山,细细寻找,在沿途的建筑物、路灯、桥梁、汽车、人行通道上,总会发现涂鸦艺术家Banksy机智、诙谐、富有颠覆性的涂鸦作品,这位当代世界最有才气的街头艺术家,用涂鸦将伦敦变成自己的城市,如果按图索骥地游览,伦敦也会变成小清新们自己的城市。
看Marco Berger的电影,游布宜诺斯艾利斯。长得极俊的Marco Berger是阿根廷电影界的金童,自己编剧,自己导演,仅推出两部长片就问鼎柏林电影节。在他的镜头中,布宜诺斯艾利斯寂静,疏离,很适合激流暗涌的情怀,小清新们不都喜欢单反吗?那座安静的城市很适合摄影,天空,楼群,露台,Marco的处女作《Plan B》就起于一张偷拍的照片,也皆大欢喜于那张偷藏的照片,所以去阿根廷,要小心拍照,它可能是一个浪漫故事的起因和结局。
据说小清新都喜欢性向模糊的角色,那就一定要去希腊,去诗人卡瓦菲斯的故乡,去看“那些商店、人行道、石头/墙壁和阳台和窗子”,尤其要去看充满着“倦怠的俊美、倦怠的青春”的希腊男孩。在诗人的笔下,就连希腊街头的镜子每天都充满了快乐,因为有很多美丽的男孩从它跟前经过,镜子“骄傲于拥抱了/几分钟的完美无瑕”……
给小清新们推荐的旅行地,其实都是我私藏了好久的梦中之地。再次证实:如果时光倒流十几年,我就是一个傲娇的小清新。小清新这个词,说到底是有些“被唾弃和被尴尬”的意味,但真正的小清新会用细细的嗓音回应人们的玩味:“说什么都没用,你们这些不懂得生活的人是不会理解我们这些温暖的小情绪的。”
当被生活折腾得昏头涨脑时,当感觉到极端的孤独和寂寞时,说实话,我并没有向谁倾诉的欲望,只想捧一杯咖啡或茶,读一本能带我逃离的书,看一部能让我忘掉一切的电影,“贵国小资小资小清新”毁了很多事,但它没毁掉生活的滋味和品尝滋味的能力。
所以我相信,活得有情懷不是一件坏事,总是对生活有发现,总是对发现有期待,谁愿意长大呢?在无人围观的心底,我安然做一个永远不会老去的小清新。
(编辑,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