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教得少、学得慢、效果差”的状况,本文紧紧围绕着“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这一课程标准的理念,解读了“主题阅读”的教学之法,论述了“主题阅读”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和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做法。
【关键词】主题阅读 方法 指导
随着“主题阅读”教学改革的大潮,我也试着把这理念下的教学模式贯穿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但做到了“省时”还“高效”,有效地提升了课题教学质量,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主题阅读”教學中关键在于一个“读”。“读”是学生直接感知课文的最主要环节。没有读就不可能产生深刻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强调了读的重要性。但是这个“读”不是单纯的读书,而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抓住“读”这个根本,变繁锁的问答为扎扎实实的阅读指导。
一、重朗读的过程,轻朗读的技巧。
我们很多语文教师追求:学生读书要读得有感情,能抑扬顿挫,能高低起伏,能娓娓动听,但往往追求了读的技巧,而忽略了朗读的感悟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主题阅读教学”实验研究遵循着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努力地建构着实现这一理念的语文教学最高境界。
对于学生的课堂朗读既要启发鼓励学生:把字音读准确、把文本读完整、读出见解、读出创意,又要针对个体差异,允许学生读得不完美,允许他们没有太多朗读的技巧的读,重要的是把朗读看成一次很好的参与过程。 “主题阅读”不单有“一主”的课本,更有“两翼”《主题读写》和《经典诵读》这两本书。特别是《经典诵读》这本书,里面的诗歌简单易上口,非常适合诵读。对于一些朗读有困难的学生,《经典诵读》的内容更适合他们培养朗读的节奏感、情感。课文《爬山虎的脚》一文,要求全文背诵,这对学生来说会有一定难度,对学困生就更难了。因此,采用课前诵读的方法,让学生课前背诵《经典诵读》中《兰花草》一诗。诗歌简单易读,郎朗上口,为后面的课文背诵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重阅读中发现问题的质量,轻提出问题的数量。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就更不容易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提问题是思维不断深入直至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让每个学生在诵读文章的基础上,按照各自的思考方式、思考角度、思考内容展开思维的活动。可是有的老师只是注重:学生有没有提出问题?提出多少问题?而忽略了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质量。
“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主题阅读所提倡的,要求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如:引导学生读课题,思考、质疑,从全文整体出发提出问题。以往,在《巨人的花园》在教学伊始,我就请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学生会提一堆:巨人的花园在哪里?巨人是人吗?花园漂亮吗?巨人有多高?等等毫无价值的问题。在主题阅读的教学中,我的教学从诵读诗歌《童话诗人》开始,在诗歌中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童话,以及童话的特征。再让学生读课题,在根据课题提问题,这样提出来的问题就比较能切合文本的中心,而不会为提问题而提问题。
三、重探讨阅读的实践过程,轻阅读感悟的差异。
引导学生参与主题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意在使其“终于能不待老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晓明”,要学会阅读,就要注重主题阅读的实践过程。
主题阅读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料。“‘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创造条件为每一个学生搭建阅读平台,形成阅读共同体,让学生都有书读,有时间读,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学习《爬山虎的脚》一文时,学生学习完课文,老师可以顺势指导学生阅读《主题读写》中的《爬山虎的精神》和《神奇的丝瓜》两篇课文,抓住读写提示,进行自学。还可以引导学生背诵《经典诵读》里的《爬山虎写诗》《蒲公英》《兰花草》等诗,增加学生的诗词储备量。
增加的大量的阅读文本,是为了给予学生的更多阅读实践的机会,老师在课堂上是没有时间每篇文章进行解读,那么这些增加的文本就需要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消化。我们老师不需要担心,每个学生的感悟都有所不同,收获有多有少,只要有一点收获,有一点感悟,已经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了。
四、重小组合作研读的过程,轻小组合作的形式。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同样也是主题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亲密合作、共同探究、共同发展是主题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
“大单元教学法”是主题阅读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因此主题阅读教学有很多课外的阅读文本,老师不可能每篇都进行分析,学生遇到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当然是小组合作学习。以往的小组合作,小组组员的人数是规定的,讨论的形式和谈论的方法也是有规则可寻的。但是在主题阅读的教学中,由于阅读量的大,如果按照以往的小组合作模式,势必影响合作的作用。因此,建议老师们放开小组合作的要求,组员可以根据阅读的文本自主组合,研读的问题可以由组员自己确定,研读的形式自定:可站可坐,时间可长可短,可诵读可阅读,可谈论可练写······只要学生感到小组合作有意思,有收获即可。
如:教《去年的树》一课,可让学生合作学习《主题读写》里的《一只小鸟》《鹅的生日》两篇文章和《经典诵读》里的《童话》这首诗。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不明白的问题,并能互相督促,背诵诗歌。
无限风光在于“读”,这个“读”是对文本有感悟的“朗读”,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研读”,是大量提升课外阅读量的“阅读”。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让所有学生都成为主题阅读教学一切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理想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周永華《主题阅读的理念、流程及意义建构》
[2]王建杰 李升《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漫谈》《速读·下旬》
[3]张秀娟《主题阅读路上的实践与反思》
【关键词】主题阅读 方法 指导
随着“主题阅读”教学改革的大潮,我也试着把这理念下的教学模式贯穿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但做到了“省时”还“高效”,有效地提升了课题教学质量,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主题阅读”教學中关键在于一个“读”。“读”是学生直接感知课文的最主要环节。没有读就不可能产生深刻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强调了读的重要性。但是这个“读”不是单纯的读书,而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抓住“读”这个根本,变繁锁的问答为扎扎实实的阅读指导。
一、重朗读的过程,轻朗读的技巧。
我们很多语文教师追求:学生读书要读得有感情,能抑扬顿挫,能高低起伏,能娓娓动听,但往往追求了读的技巧,而忽略了朗读的感悟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主题阅读教学”实验研究遵循着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努力地建构着实现这一理念的语文教学最高境界。
对于学生的课堂朗读既要启发鼓励学生:把字音读准确、把文本读完整、读出见解、读出创意,又要针对个体差异,允许学生读得不完美,允许他们没有太多朗读的技巧的读,重要的是把朗读看成一次很好的参与过程。 “主题阅读”不单有“一主”的课本,更有“两翼”《主题读写》和《经典诵读》这两本书。特别是《经典诵读》这本书,里面的诗歌简单易上口,非常适合诵读。对于一些朗读有困难的学生,《经典诵读》的内容更适合他们培养朗读的节奏感、情感。课文《爬山虎的脚》一文,要求全文背诵,这对学生来说会有一定难度,对学困生就更难了。因此,采用课前诵读的方法,让学生课前背诵《经典诵读》中《兰花草》一诗。诗歌简单易读,郎朗上口,为后面的课文背诵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重阅读中发现问题的质量,轻提出问题的数量。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就更不容易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提问题是思维不断深入直至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让每个学生在诵读文章的基础上,按照各自的思考方式、思考角度、思考内容展开思维的活动。可是有的老师只是注重:学生有没有提出问题?提出多少问题?而忽略了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质量。
“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主题阅读所提倡的,要求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如:引导学生读课题,思考、质疑,从全文整体出发提出问题。以往,在《巨人的花园》在教学伊始,我就请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学生会提一堆:巨人的花园在哪里?巨人是人吗?花园漂亮吗?巨人有多高?等等毫无价值的问题。在主题阅读的教学中,我的教学从诵读诗歌《童话诗人》开始,在诗歌中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童话,以及童话的特征。再让学生读课题,在根据课题提问题,这样提出来的问题就比较能切合文本的中心,而不会为提问题而提问题。
三、重探讨阅读的实践过程,轻阅读感悟的差异。
引导学生参与主题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意在使其“终于能不待老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晓明”,要学会阅读,就要注重主题阅读的实践过程。
主题阅读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料。“‘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创造条件为每一个学生搭建阅读平台,形成阅读共同体,让学生都有书读,有时间读,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学习《爬山虎的脚》一文时,学生学习完课文,老师可以顺势指导学生阅读《主题读写》中的《爬山虎的精神》和《神奇的丝瓜》两篇课文,抓住读写提示,进行自学。还可以引导学生背诵《经典诵读》里的《爬山虎写诗》《蒲公英》《兰花草》等诗,增加学生的诗词储备量。
增加的大量的阅读文本,是为了给予学生的更多阅读实践的机会,老师在课堂上是没有时间每篇文章进行解读,那么这些增加的文本就需要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消化。我们老师不需要担心,每个学生的感悟都有所不同,收获有多有少,只要有一点收获,有一点感悟,已经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了。
四、重小组合作研读的过程,轻小组合作的形式。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同样也是主题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亲密合作、共同探究、共同发展是主题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
“大单元教学法”是主题阅读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因此主题阅读教学有很多课外的阅读文本,老师不可能每篇都进行分析,学生遇到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当然是小组合作学习。以往的小组合作,小组组员的人数是规定的,讨论的形式和谈论的方法也是有规则可寻的。但是在主题阅读的教学中,由于阅读量的大,如果按照以往的小组合作模式,势必影响合作的作用。因此,建议老师们放开小组合作的要求,组员可以根据阅读的文本自主组合,研读的问题可以由组员自己确定,研读的形式自定:可站可坐,时间可长可短,可诵读可阅读,可谈论可练写······只要学生感到小组合作有意思,有收获即可。
如:教《去年的树》一课,可让学生合作学习《主题读写》里的《一只小鸟》《鹅的生日》两篇文章和《经典诵读》里的《童话》这首诗。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不明白的问题,并能互相督促,背诵诗歌。
无限风光在于“读”,这个“读”是对文本有感悟的“朗读”,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研读”,是大量提升课外阅读量的“阅读”。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让所有学生都成为主题阅读教学一切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理想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周永華《主题阅读的理念、流程及意义建构》
[2]王建杰 李升《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漫谈》《速读·下旬》
[3]张秀娟《主题阅读路上的实践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