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数学思考力”的培养策略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m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什么是“数学思考力”?在教學中,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并发展学生“数学思考力”?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基于儿童,把提问权还给学生——让‘数学思考力’自然萌生;回归儿童,把活动权交给学生——让‘数学思考力’和谐生长;放飞儿童,把机会留给学生——让‘数学思考力’深刻灵动。”等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数学思考力 内涵 培养策略
  数学是“思考的课程”。“数学思考力”是指面临各种现实的问题情境,儿童能从数学的视角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探索、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现象、规律,并能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教师不仅让儿童学会,还要让儿童会学、会思考,因而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儿童的思考力尤为重要。它不是被动的、纯粹的接收,也不是教师的简单传授与示范,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基于儿童视角,有效把握数学学科的特点,合理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敢于放手,让出舞台,让儿童在自主提出研究问题、探索真知、反思内化中发展“数学思考力”。
  一、基于儿童,把提问权还给学生——让“数学思考力”自然萌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以“四能”为核心的课程目标。其中,将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然而,课堂中学生“不敢问、懒得问”的事常有发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何让学生由“要我问”变为“我要问”“我会问”,让“数学思考力”自然萌生?
  1.低年级——提问从无序走向模仿。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提问积极、踊跃,但由于学生年龄特征,观察能力等有所欠缺,提出的问题往往零碎、无序乃至偏离课堂,其研究价值较低。教师可以对学生予以示范和引导,引导学生把学习的内容和儿童的生活经验以及已有的知识体验联系起来,提出问题,并问学生:“你能像老师这样提问吗?”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去观察、比较、思考,从而逐步形成一些提问的技巧与经验。
  2.中年级——提问从肤浅走向深刻。
  “学生学会提问是基础,学会有质量的提问才是关键。”中年级的学生依然保持较好的提问热情,且所提问题有一定的价值。教学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如何在新旧知识迁移的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在课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了今天的知识,现在你又有什么思考?能发现什么新的问题吗?”通过搭建这些提问的平台,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提问,并逐步强化学生的提问能力。
  3.高年级——提问从被动走向自觉。
  高年级学生观察、比较以及抽象的能力逐渐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也随之提高。学生会因为年龄的原因而有些羞涩,提问的主动性会有所下降。为消除这一障碍,教师要积极创设课堂氛围,黑板上可以张贴“我会问、我善问、我能问”提示语,并为小组长发放“今天你提问了吗?”课堂观察量表,组长记录组员课堂提问情况并做好统计,教师则通过适当的表扬、鼓励,让学生从“能问”到“会问”,从“他问”到“自问”,逐渐让提出问题成为儿童一种“自觉”的行为。
  有人说过:让人提出问题并会思考和解决问题,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数学学习中,学生会问、善问、能问,“数学思考力”就自然萌生。
  二、回归儿童,把活动权交给学生——让“数学思考力”和谐生长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的教学,活动是智慧与思维的土壤。课堂上的各种活动(包括实验)应让学生充分探索、充分参与,把活动权交给儿童,进而促进“数学思考力”和谐生长。
  1.在验证活动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力”。
  如教学《面积单位》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两个长方形,让学生判断并验证:“哪个图形面积大?”学生提出叠起来验证,教师用课件把两个图叠起来,学生发现不能完全重合时,学生说把剩下部分继续重叠,到最后总能比较出来。教师引导学生能不能用一种图形做标准来量,学生思考后提出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得出用“小正方形”做标准最合适,从而得出面积单位。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研究操作、验证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也发展了其“数学思考力”。
  2.在研究活动中培养“数学思考力”。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孩子们用儿童的数学思考方法及思维方式去进行再创造、再构建“数学知识”的活动过程。
  如教学《图形与格点》时,当学生已经研究了在内部“0”个格点时,多边形面积和边上格点数的关系后,教师让学生猜想并接着研究:内部有1个格点、2个格点、3个格点数时,多边形面积和边上格点数有无关系?又有什么关系?规律是怎样的?整个研究过程放手给学生自主实践、思考、总结,教师在其中只是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在“接二连三”的动手、动脑、动口活动中获得数学思考,从而有效培养“数学思考力”。
  3.在创造活动中培养“数学思考力”。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应用广角》中有一道习题:“把长为26厘米、宽为18厘米的长方形,从四个角各减去1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再折成1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这个纸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发展数学思考,教师对教材习题进行变式挖掘,改编成:“把长20米、宽12米的长方形铁皮,从四个角各剪去一个相同的正方形(边长为整米数),再焊接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容器。这个容器的容积可能是多少立方米?”这里,“可能是多少立方米?” 激活了学生数学思维向多视角的方向延伸,学生独立创造、小组合作,思考出很多裁剪方法并求出容器的容积(有的学生从四个角分别减去1个边长为1米、2米、3米、4米、5米的正方形,折成无盖容器并求出容积,还有的学生想出了以下裁剪方法,如下图)。
  如此,让学生开放思维、探索问题、发现规律,儿童才有“思维场”,“数学思考力”得到和谐生长。
  三、放飞儿童,把机会留给学生——让“数学思考力”深刻灵动
  1.规律让儿童找。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一一列举的策略》中的例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显然这是一道一一列举的问题,对此,我们有些教师的方法是直接出示表格:
  可是,有了表格的限制,学生即使不经过自己的思考,也基本能猜出一个大概,因为表格中已经给予学生提示,其导向性很强,学生围的方法基本相同,接下来讨论的重点是不重复、不遗漏,而由于数据较少,学生很容易看出结论。像这样看似一帆风顺的教学过程,学生似乎经过了学习活动,但由于思考的难度不高、思维含量不足,对有序、不重复、不遗漏等一一列举的要素感知并不深刻。笔者在教学时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改变,将表格变成开放式的:
  这种没有分栏的表格,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提示和导向的情况下,只能自己探索不同的方法,自己寻找规律,使得课堂更加精彩。学生思维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数学思考力”得到不断“升级”。
  2.收获让儿童说。
  著名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如果我们学生没有能对课堂学习的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回顾,其学习效果不可能达到更高一级的学习层次。”《解决问题策略——假设》一课结尾,教师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用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你又有哪些新的认识与体会?”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提出疑问,进行反思,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假设”的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感受策略给问题解决带来的便利,真正形成“学策略、懂策略、用策略”的意识与能力,让孩子的数学思考留有印记。
  总之,小学生“数学思考力”的培养是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并非一朝一夕,它需要教师始终站在关注儿童生命成长的高度来审视教学,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给足空间,为学生“数学思考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论语》中的子夏是一个好学生,一直以来,他是我心目中的偶像。  读到《子张·第十九》这一章,我非常喜欢子夏的两句格言——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对第一句格言,我有真切体会。每天学会一些过去不知道的,每月熟记已经掌握的,可以说是好学了。这是踏踏实实的学习态度。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始终保持读书、思考、写作的姿势。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毕业测试是对学生六年数学学习的一个综合性测试,作为毕业测试卷的命题人员,既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要关注学生对于基本数学思想的习得情况。同时,一份好的数学毕业试卷,应该具有明确的思维导向,给小学数学教师平时的教学提供关于学生思维培养的目标指引。笔者从教研员的视角,选取了小学数学毕业试题中一些较为典型的题例,给出有关小学数学毕业命题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面的导向的一
期刊
【摘要】“深度学习”是一种理解性的学习,是一种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效率的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巧用课后习题,在理解编者意图的情形下设计课堂教学,推进课堂中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  【关键词】统编版教材 课后习题 深度学习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存在表层和深层两个过程,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是学习的表层,而通过掌握知识,形成一定的思考方式、学习态度,增
期刊
《温儒敏谈读书》中提到:“语文老师要做‘读书种子’。”其实,不管是语文老师,还是其他学科老师,如果想要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愈走愈远,应当以理论书籍为基石,不仅摒弃心浮气躁,还要沉心阅读,把从书中获得的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再进行反思,形成输入和输出的循环运转。这样,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所形成的专业素养和能力逐渐螺旋上升,形成一股力量,带着学生和同伴一起攀登。近几年中,我渐渐走入“浸入式
期刊
【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景阳冈》的问题设计,是启示学生用审辩的方式解读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好汉形象。在教学中存在三种不同的审辩方式:一是非语文的人物形象审辩;二是非文学的人物形象审辩;三是语文与文学统一的人物形象审辩。  【关键词】审辩 人物形象 语文 文学  我国古代有句俗语:“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种说法固然带有某些偏见,但《水浒传》中大量血腥暴力的打斗场景,对于是非
期刊
【摘要】仿写,就是围绕阅读文本当中的写作要素,抓住文本的内容价值、表达形式、情感意蕴,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写作训练。仿写不是单独存在的教学环节,而是依托于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教学组成部分。在仿写练习中,教师要因“文”设境,让仿写有可借之材;要因“体”设例,让仿写有文体意识;要因“情”设意,让仿写有言意之美,全面提高学生的仿写水平。  【关键词】仿写 课堂教学 策略  在传统的仿写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
期刊
【摘要】生词是学生开展英文课外阅读的主要障碍,小学阶段学生的生词处理策略还停留在询问父母、网络查询等费时、低效的方法上。本文介绍了根据故事内容选择合适的释义、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生词处理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时快速处理生词的策略。  【关键词】绘本阅读 词汇教学 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学生“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课
期刊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突出思想内涵,强化思想引领。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元素和乡土资源、重大节日、特殊的情境相结合,更能彰显教育活动的地方特色,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从而促进教育形式的创新,做到润物无声。本文从内容、形式和载体等方面谋划新时代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 乡土红色资源 教育形式 教育情境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
期刊
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被迫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选择恰当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是激活学生阅读动力的关键。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与教学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班的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就是差,他们就是不喜欢读书,考试的时候看到短文分析就手足无措,乱做一气,找不到头绪,甚至对阅读很反感。平时布置阅读课外书、写摘抄的任务,好多学生都是应付差事,书随便翻了
期刊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班主任工作面临更多挑战。作为班主任,应在树立正确的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从自身出发,不断思索、探究适合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方法,时刻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班级管理 角色定位 魅力影响 心灵呵护 机智促成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经济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