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质疏松症#钙
近日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国际DRIs研讨会公布了最新的“中国城市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研究结果,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平均每日钙摄入量仅为400毫克左右,相较于1982年的563毫克、1992年的457.9毫克以及2002年439.3毫克,再次呈下滑趋势。而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1000毫克,中国城市居民每日钙实际摄入量不到推荐量的1/2,每日钙缺口达到600毫克。
钙与骨骼:互相依存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于康教授指出,奶制品摄入不足,以及过多摄入破坏钙吸收的食物等是导致中国居民钙缺乏的主要原因。他建议,应搭建“立体式”的钙补充方案。一是增加奶制品摄入,建议每天饮250~500亳升牛奶;二是每天保证15分钟的阳光照射;三是减少破坏钙吸收食品的摄入,如少饮浓茶、浓咖啡等;四是合理运动。另外,定期服用钙补充制剂也非常重要,尤其对于一些奶制品不耐受人群。
缺钙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吗?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林华教授介绍:“人体中99%的钙在骨骼中,有充足的钙,骨骼才能健康生长发育。钙与骨骼是互相依存的关系。”35岁前后,人体骨量达到高峰值后将逐渐走下坡路,体内钙质“支出”大于“收入”。随着年龄增长,钙质流失更将进一步加速。如果每天没有充足的钙摄入,有可能引发骨质疏松等一系列骨骼健康问题。林华教授指出,骨质疏松最大的危害是骨折,其中尤以脊柱骨折和髋部骨折最甚。脊柱骨折早期表现为驼背,后期却会影响心肺功能;髋部骨折对女性的危害和乳腺癌相当,死亡率较高。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裕明教授介绍,科学补钙需要均衡的日常膳食、适量的钙制剂、长期坚持地补足钙。陈教授指出:“单靠日常饮食很难达到每天所需的800~1000毫克钙,可以额外补充适量的钙制剂。根据现在城市居民每日钙实际摄入量,选择浓度较高的钙制剂,比如含600毫克左右元素钙的钙制剂,是比较合适的。另外,适量运动、晒太阳,定期接受专业骨密度测试等,对保证骨骼健康是很有帮助的。”
认识骨质疏松症
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病。
主要症状
疼痛:半数以上骨质疏松患者有疼痛,主要为多发性和全身性。最常见的是腰背酸痛,其次是肩背、颈部或腕、踝部疼痛,患者不易说清引起疼痛的原因,疼痛可发生于坐位、立位、卧位或翻身时,症状时轻时重。
骨骼变形:弯腰驼背,身材变矮;驼背、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由于骨质疏松导致脊柱形状改变,压迫肺组织,影响肺功能)。
骨折:脊椎、腕部(桡骨远端)和胯部(股骨颈)骨折常见。其中,脊椎骨折中,常是压缩性,契形骨折,使整个脊椎骨变扁变形,这也是老年人身材变矮的原因之一。
并发骨折增加病死率和致残率。新加坡一项最新研究显示:280例60岁以上患者髋部骨折发生后1年内存活率只有74%,其中坐轮椅和需其他帮助下行走的占64%,能独立行走的只占28%,卧床者占9%。而骨质疏松的就诊率却很低,上海一组髋部骨折病人的调查(2855例,年龄≥49岁):曾接受过骨密度(BMD)检测者仅3%;接受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者:男性10.7%、女性15.8%。目前,大多数人依然没有意识到骨质疏松不能忽视,更不了解其带来的严重后果。
女性补钙,足量 坚持
30岁准妈妈,补钙惠宝宝
30岁年龄段的女性纷纷开始升级为准妈妈和妈妈了。在怀孕期和哺乳期,女性若不注意补钙,不仅自己会腰酸背痛、骨关节痛、小腿抽筋等,导致产后骨质疏松发生概率增高;更会影响胎儿和哺乳期婴儿的骨骼和牙齿发育,长期缺钙增加婴儿先天性佝偻病的发生率。因此,孕妇及哺乳期女性除膳食外每日额外适宜摄入约400-800毫克元素钙,并要适量摄取维生素D3,帮助人体更好吸收利用钙质。
40岁早补钙,留驻年轻体态
进入40岁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造成骨钙流失;到绝经期后雌激素水平更低,钙流失增加。同时,这个年龄段女性户外运动不足,影响维生素D在体内的合成,加剧身体钙质的流失。因此,更年期前后的女性应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摄取含钙量高的食物,配合品质过关的钙制剂产品,坚持补钙,多参加户外运动,帮助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50岁坚持补钙,成就黄金晚年
50岁后,人体新陈代谢逐渐变缓,消化功能减弱,钙的需求量也相对增加,引发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增长。而骨质疏松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腰酸背痛、人变“矮”,甚至发生骨折,骨质疏松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了。中老年人要选择元素钙含量高、富含维生素D3的钙制剂,弥补年龄导致的钙吸收不足的问题,越早预防越有效。
健康补钙Q
近日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国际DRIs研讨会公布了最新的“中国城市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研究结果,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平均每日钙摄入量仅为400毫克左右,相较于1982年的563毫克、1992年的457.9毫克以及2002年439.3毫克,再次呈下滑趋势。而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1000毫克,中国城市居民每日钙实际摄入量不到推荐量的1/2,每日钙缺口达到600毫克。
钙与骨骼:互相依存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于康教授指出,奶制品摄入不足,以及过多摄入破坏钙吸收的食物等是导致中国居民钙缺乏的主要原因。他建议,应搭建“立体式”的钙补充方案。一是增加奶制品摄入,建议每天饮250~500亳升牛奶;二是每天保证15分钟的阳光照射;三是减少破坏钙吸收食品的摄入,如少饮浓茶、浓咖啡等;四是合理运动。另外,定期服用钙补充制剂也非常重要,尤其对于一些奶制品不耐受人群。
缺钙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吗?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林华教授介绍:“人体中99%的钙在骨骼中,有充足的钙,骨骼才能健康生长发育。钙与骨骼是互相依存的关系。”35岁前后,人体骨量达到高峰值后将逐渐走下坡路,体内钙质“支出”大于“收入”。随着年龄增长,钙质流失更将进一步加速。如果每天没有充足的钙摄入,有可能引发骨质疏松等一系列骨骼健康问题。林华教授指出,骨质疏松最大的危害是骨折,其中尤以脊柱骨折和髋部骨折最甚。脊柱骨折早期表现为驼背,后期却会影响心肺功能;髋部骨折对女性的危害和乳腺癌相当,死亡率较高。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裕明教授介绍,科学补钙需要均衡的日常膳食、适量的钙制剂、长期坚持地补足钙。陈教授指出:“单靠日常饮食很难达到每天所需的800~1000毫克钙,可以额外补充适量的钙制剂。根据现在城市居民每日钙实际摄入量,选择浓度较高的钙制剂,比如含600毫克左右元素钙的钙制剂,是比较合适的。另外,适量运动、晒太阳,定期接受专业骨密度测试等,对保证骨骼健康是很有帮助的。”
认识骨质疏松症
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病。
主要症状
疼痛:半数以上骨质疏松患者有疼痛,主要为多发性和全身性。最常见的是腰背酸痛,其次是肩背、颈部或腕、踝部疼痛,患者不易说清引起疼痛的原因,疼痛可发生于坐位、立位、卧位或翻身时,症状时轻时重。
骨骼变形:弯腰驼背,身材变矮;驼背、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由于骨质疏松导致脊柱形状改变,压迫肺组织,影响肺功能)。
骨折:脊椎、腕部(桡骨远端)和胯部(股骨颈)骨折常见。其中,脊椎骨折中,常是压缩性,契形骨折,使整个脊椎骨变扁变形,这也是老年人身材变矮的原因之一。
并发骨折增加病死率和致残率。新加坡一项最新研究显示:280例60岁以上患者髋部骨折发生后1年内存活率只有74%,其中坐轮椅和需其他帮助下行走的占64%,能独立行走的只占28%,卧床者占9%。而骨质疏松的就诊率却很低,上海一组髋部骨折病人的调查(2855例,年龄≥49岁):曾接受过骨密度(BMD)检测者仅3%;接受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者:男性10.7%、女性15.8%。目前,大多数人依然没有意识到骨质疏松不能忽视,更不了解其带来的严重后果。
女性补钙,足量 坚持
30岁准妈妈,补钙惠宝宝
30岁年龄段的女性纷纷开始升级为准妈妈和妈妈了。在怀孕期和哺乳期,女性若不注意补钙,不仅自己会腰酸背痛、骨关节痛、小腿抽筋等,导致产后骨质疏松发生概率增高;更会影响胎儿和哺乳期婴儿的骨骼和牙齿发育,长期缺钙增加婴儿先天性佝偻病的发生率。因此,孕妇及哺乳期女性除膳食外每日额外适宜摄入约400-800毫克元素钙,并要适量摄取维生素D3,帮助人体更好吸收利用钙质。
40岁早补钙,留驻年轻体态
进入40岁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造成骨钙流失;到绝经期后雌激素水平更低,钙流失增加。同时,这个年龄段女性户外运动不足,影响维生素D在体内的合成,加剧身体钙质的流失。因此,更年期前后的女性应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摄取含钙量高的食物,配合品质过关的钙制剂产品,坚持补钙,多参加户外运动,帮助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50岁坚持补钙,成就黄金晚年
50岁后,人体新陈代谢逐渐变缓,消化功能减弱,钙的需求量也相对增加,引发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增长。而骨质疏松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腰酸背痛、人变“矮”,甚至发生骨折,骨质疏松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了。中老年人要选择元素钙含量高、富含维生素D3的钙制剂,弥补年龄导致的钙吸收不足的问题,越早预防越有效。
健康补钙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