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结合国内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本文提出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发展路径,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
【关键词】实践教学 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1-0253-0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实践育人占据重要位置。纲要指出,构建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体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由此可见,高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然成为其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实现实践教育的真正意义,实践教学基地势必发挥重要作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也顺势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可回避的课题。
1.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
近年来,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关于建设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通知》等系列重要文件,其目的均為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对于高校实践育人具有重要作用,实践教学基地可为大学生提供认识国情、了解社会的渠道和平台,对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大有裨益。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但纵观其建设现状,不难发现仍然存在共性发展问题。
第一,缺乏实践教学理念,重视程度不足。与传统的理论教学相比,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缺乏成熟完备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将实践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也没有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的教学真正融合,只是“物理组合”,并没有激发“化学聚合”的效果。加之,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的条件都相对比较落后。
第二,缺乏专职教师,师资队伍不够稳定。专职的实践教学教师一方面需要具备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的老师具备殷实的理论知识,但在实践教学方面缺乏经验;而从企业请进来的指导人员,虽具有实践经验,但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没有稳定的师资队伍,就没有办法真正发挥实践育人的现实功效。
第三,缺乏长效运行机制。国内很多高校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做成了“面子工程”,重视前期筹建和签约、挂牌等环节,并不重视其长久发展,也没有形成规范的运营模式和保障机制。其实,实践教学基地不仅仅是实践教育的场所,还可以发挥反哺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产学研合作、成果转移转化等多种功效,但因缺乏长效运行模式及机制,诸多深层次的功能并不能得以展现。
2.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发展路径
(1)建立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教育理念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教育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作用力。高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放发展,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的沟通与联系,争取多方支持,寻求多元合作,引入社会资源进入高校,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2)构建稳健高效的实践教学基地运营模式。纵观国内外成功的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运营效果不错,堪称“订单式”合作。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践教学基地的相关基础性设施,高校则重在运营,将企业需求全面细致地融入教学环节,将企业的实际问题作为师生的实践科研项目,为企业解决实实在在的发展难题。同时,这一模式还衔接了学生的校内学习和日后的社会工作,避免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环节,一般将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称之为“双师型”教师。高校一方面可以利用灵活的人事机制引入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推进校内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的学习实训,多管齐下培养“双师型”教师。
(4)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性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营相对比较独立,存在诸多运营、安全等方面的工作,所以高校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相关保障性工作,建立配套的管理规范制度,强化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保证实践教学基地的长效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李春来.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路径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作者简介:
李玉堂(1967年11月-),男,吉林省通化市人,副研究员,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教学实践管理及党务工作。
段亚巍(1987年4月-),女,黑龙江省鸡西市人,中级职称,硕士学历,研究方向:传播学。
【关键词】实践教学 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1-0253-0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实践育人占据重要位置。纲要指出,构建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体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由此可见,高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然成为其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实现实践教育的真正意义,实践教学基地势必发挥重要作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也顺势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可回避的课题。
1.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
近年来,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关于建设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通知》等系列重要文件,其目的均為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对于高校实践育人具有重要作用,实践教学基地可为大学生提供认识国情、了解社会的渠道和平台,对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大有裨益。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但纵观其建设现状,不难发现仍然存在共性发展问题。
第一,缺乏实践教学理念,重视程度不足。与传统的理论教学相比,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缺乏成熟完备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将实践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也没有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的教学真正融合,只是“物理组合”,并没有激发“化学聚合”的效果。加之,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的条件都相对比较落后。
第二,缺乏专职教师,师资队伍不够稳定。专职的实践教学教师一方面需要具备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的老师具备殷实的理论知识,但在实践教学方面缺乏经验;而从企业请进来的指导人员,虽具有实践经验,但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没有稳定的师资队伍,就没有办法真正发挥实践育人的现实功效。
第三,缺乏长效运行机制。国内很多高校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做成了“面子工程”,重视前期筹建和签约、挂牌等环节,并不重视其长久发展,也没有形成规范的运营模式和保障机制。其实,实践教学基地不仅仅是实践教育的场所,还可以发挥反哺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产学研合作、成果转移转化等多种功效,但因缺乏长效运行模式及机制,诸多深层次的功能并不能得以展现。
2.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发展路径
(1)建立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教育理念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教育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作用力。高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放发展,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的沟通与联系,争取多方支持,寻求多元合作,引入社会资源进入高校,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2)构建稳健高效的实践教学基地运营模式。纵观国内外成功的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运营效果不错,堪称“订单式”合作。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践教学基地的相关基础性设施,高校则重在运营,将企业需求全面细致地融入教学环节,将企业的实际问题作为师生的实践科研项目,为企业解决实实在在的发展难题。同时,这一模式还衔接了学生的校内学习和日后的社会工作,避免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环节,一般将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称之为“双师型”教师。高校一方面可以利用灵活的人事机制引入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推进校内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的学习实训,多管齐下培养“双师型”教师。
(4)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性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营相对比较独立,存在诸多运营、安全等方面的工作,所以高校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相关保障性工作,建立配套的管理规范制度,强化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保证实践教学基地的长效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李春来.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路径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作者简介:
李玉堂(1967年11月-),男,吉林省通化市人,副研究员,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教学实践管理及党务工作。
段亚巍(1987年4月-),女,黑龙江省鸡西市人,中级职称,硕士学历,研究方向: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