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关于秦邦宪(博古)在中共中央负责时的职务,一般著作都说1931年在“临时”政治局“负总责”,如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传》说:“1931年夏,四中全会选举中央委员九人,候补委员七人,这时在上海的只有正式委员周恩来、王明、卢福坦与候补委员刘少奇一人,远不足半数。六月份向忠发叛变后,周恩来、王明不得不隐藏起来,不便工作。这时中央决定,周恩来赴中央苏区,王明赴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于是中共中央根据远东局的提议(这时米夫已离开中国)成立临时中央政治局,由博古、张闻天、康生、陈云、卢福坦、李竹声六人组成,博古负总责。随后报经共产国际批准,九月下旬临时中央在上海成立。”
但是,在1943年9月开始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秦邦宪作检讨后说明了十个问题。其中在说明第五个“篡党问题”时,他说:“上海党中央问题:是王(王明)、周(周恩来)决定组织临时政治局(为真理起见,我不得不声明,‘临时’二字在上海时未听见过,‘遇中央委员多的地方交出来’,亦未听见过)。在我家通知我组织新政治局,因他们要走,后来酒店开会,因卢福坦要做总书记,主要谈无总书记问题。在‘授’‘受’双方,组织上均是不合的。我完全接受和承认。”这里秦邦宪说的中央政治局不是“临时”的,而是与周恩来、王明商量后决定成立的新中央,并提出名单报共产国际批准。1943年在同一个会议上,张闻天也提及此事,说法与秦邦宪完全相同,但无人理会。
秦邦宪与张闻天都说博古负责的中共中央不是“临时”的,但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与中共七大上仍说是“临时”的。从此,秦邦宪与张闻天都未再提此事。
二
2009年9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中有许多新说法,其中记载周恩来任中央苏区中央局书记时给中央的电报,都写“中央政治局”,不知为什么也不写“临时”。
这时,中共中央给共产国际的电报也没有“临时”的字样。共产国际研究中国问题,也只写中共中央。甚至1932年5月3日周恩来、王稼祥、任弼时和朱德给中央的报告中也只写中央,而没有“临时”字样。
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的会议记录“192(B)号记录(摘录)”(1931年11月3日于莫斯科)中记载:(1)批准中共关于临时中央局组成的提议(文件没有找到);(2)批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任命为苏区(中央局)的书记。一次会议决定中国党的两件事:一件说临时中央,一件说中共中央。我想在共产国际心目中中共是它的一个分部,临时中央也就是中共中央,其任务和权力是一样的。
2007年6月24日是秦邦宪百年诞辰,吴葆朴与李志英撰写《秦邦宪(博古)传》,出版社不同意写秦邦宪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1934年1月在瑞金召开)上当选为总书记,因为中共六届五中全会的文件不见了。《秦邦宪(博古)传》作者复印来中央苏区报道博古总书记活动的报纸证明博古是总书记,出版社说报纸不是文件,不足为凭。争论不休,请示某上级,他们不管此事。争论到6月,作者没办法,只好按出版社的意见写秦邦宪当选的是“负总责”。因为再争论,这本传记在秦邦宪6月24日百年诞辰时就出不来了;作者不能不同意出版社的意见。写博古当选的是“负总责”,可谓令人啼笑皆非,谁见过哪个党的中央委员会选举过党的“负总责”的人呢?
由于上述原因,在一系列文章中我没有写秦邦宪当总书记的中央政治局不是临时的。但没想到,不久有朋友送我一小张“博古纪念邮票”,上边印着博古头像,有文字说明他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没有“临时”二字,邮票面值为八角。
邮局怎么敢这样做呢?经打听,原来中央安全部为写保卫工作历史与办展览要写博古的任职,中央有关部门批准这样写。于是邮局出版纪念邮票,也这么写了。可是,中央的批示没有下达,一般媒体也不知道,我暫时还不能这么写。
三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了著名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的一项内容是“常委再分工”。中共六届五中全会选举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当时也称书记)有秦邦宪、周恩来、张闻天和项英四人,秦邦宪为总书记,项英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参加遵义会议的常委有秦邦宪、周恩来和张闻天三人。常委再分工,张闻天任总书记,秦邦宪和周恩来任常委,秦邦宪军委委员的职务仍保留。遵义会议增选毛泽东为常委。此后,长征即由张闻天、周恩来、秦邦宪和毛泽东四人共同领导,一直胜利到达陕北。在陕北,党中央的领导有较多的变化,从1942年秦邦宪任解放日报社和新华社社长到1945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秦邦宪在党中央的职务是政治局委员。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秦邦宪当选为中央委员。
1946年2月,秦邦宪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赴重庆参加同国民党的谈判。4月8日,他与王若飞、叶挺、邓发等在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于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党中央称其为“四八”烈士。
关于秦邦宪(博古)在中共中央负责时的职务,一般著作都说1931年在“临时”政治局“负总责”,如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传》说:“1931年夏,四中全会选举中央委员九人,候补委员七人,这时在上海的只有正式委员周恩来、王明、卢福坦与候补委员刘少奇一人,远不足半数。六月份向忠发叛变后,周恩来、王明不得不隐藏起来,不便工作。这时中央决定,周恩来赴中央苏区,王明赴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于是中共中央根据远东局的提议(这时米夫已离开中国)成立临时中央政治局,由博古、张闻天、康生、陈云、卢福坦、李竹声六人组成,博古负总责。随后报经共产国际批准,九月下旬临时中央在上海成立。”
但是,在1943年9月开始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秦邦宪作检讨后说明了十个问题。其中在说明第五个“篡党问题”时,他说:“上海党中央问题:是王(王明)、周(周恩来)决定组织临时政治局(为真理起见,我不得不声明,‘临时’二字在上海时未听见过,‘遇中央委员多的地方交出来’,亦未听见过)。在我家通知我组织新政治局,因他们要走,后来酒店开会,因卢福坦要做总书记,主要谈无总书记问题。在‘授’‘受’双方,组织上均是不合的。我完全接受和承认。”这里秦邦宪说的中央政治局不是“临时”的,而是与周恩来、王明商量后决定成立的新中央,并提出名单报共产国际批准。1943年在同一个会议上,张闻天也提及此事,说法与秦邦宪完全相同,但无人理会。
秦邦宪与张闻天都说博古负责的中共中央不是“临时”的,但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与中共七大上仍说是“临时”的。从此,秦邦宪与张闻天都未再提此事。
二
2009年9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中有许多新说法,其中记载周恩来任中央苏区中央局书记时给中央的电报,都写“中央政治局”,不知为什么也不写“临时”。
这时,中共中央给共产国际的电报也没有“临时”的字样。共产国际研究中国问题,也只写中共中央。甚至1932年5月3日周恩来、王稼祥、任弼时和朱德给中央的报告中也只写中央,而没有“临时”字样。
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的会议记录“192(B)号记录(摘录)”(1931年11月3日于莫斯科)中记载:(1)批准中共关于临时中央局组成的提议(文件没有找到);(2)批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任命为苏区(中央局)的书记。一次会议决定中国党的两件事:一件说临时中央,一件说中共中央。我想在共产国际心目中中共是它的一个分部,临时中央也就是中共中央,其任务和权力是一样的。
2007年6月24日是秦邦宪百年诞辰,吴葆朴与李志英撰写《秦邦宪(博古)传》,出版社不同意写秦邦宪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1934年1月在瑞金召开)上当选为总书记,因为中共六届五中全会的文件不见了。《秦邦宪(博古)传》作者复印来中央苏区报道博古总书记活动的报纸证明博古是总书记,出版社说报纸不是文件,不足为凭。争论不休,请示某上级,他们不管此事。争论到6月,作者没办法,只好按出版社的意见写秦邦宪当选的是“负总责”。因为再争论,这本传记在秦邦宪6月24日百年诞辰时就出不来了;作者不能不同意出版社的意见。写博古当选的是“负总责”,可谓令人啼笑皆非,谁见过哪个党的中央委员会选举过党的“负总责”的人呢?
由于上述原因,在一系列文章中我没有写秦邦宪当总书记的中央政治局不是临时的。但没想到,不久有朋友送我一小张“博古纪念邮票”,上边印着博古头像,有文字说明他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没有“临时”二字,邮票面值为八角。
邮局怎么敢这样做呢?经打听,原来中央安全部为写保卫工作历史与办展览要写博古的任职,中央有关部门批准这样写。于是邮局出版纪念邮票,也这么写了。可是,中央的批示没有下达,一般媒体也不知道,我暫时还不能这么写。
三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了著名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的一项内容是“常委再分工”。中共六届五中全会选举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当时也称书记)有秦邦宪、周恩来、张闻天和项英四人,秦邦宪为总书记,项英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参加遵义会议的常委有秦邦宪、周恩来和张闻天三人。常委再分工,张闻天任总书记,秦邦宪和周恩来任常委,秦邦宪军委委员的职务仍保留。遵义会议增选毛泽东为常委。此后,长征即由张闻天、周恩来、秦邦宪和毛泽东四人共同领导,一直胜利到达陕北。在陕北,党中央的领导有较多的变化,从1942年秦邦宪任解放日报社和新华社社长到1945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秦邦宪在党中央的职务是政治局委员。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秦邦宪当选为中央委员。
1946年2月,秦邦宪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赴重庆参加同国民党的谈判。4月8日,他与王若飞、叶挺、邓发等在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于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党中央称其为“四八”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