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教育实践是认知和情感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活动,通过加强家庭情感教育、学校情感教育,促使青少年个体的情感潜能在新的教育氛围内发生新的质变,以实现其心理健康和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情感实践体验情感教育途径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920137-01
情感教育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当今社会,科技在进步,智慧在发展,而情感困扰、情感障碍、情感沙漠随处可见。认知教育的发展与成功并不能带来情感的稳定,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代社会需要的是情感丰富、性格健康、人格完善的个体,我们必须重视人的情感培养。
一、情感与情感教育实践内涵的界定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美国学者诺尔曼·丹森曾说过:“没有情感,就谈不上人”。我国学者朱小蔓、梅仲荪曾对情感的定义如下: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它是主体以自身的精神需要和人生价值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内心体验、情境评价、移情共鸣和反应选择。一般来说,情感,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已有的教科书中较具普遍性的解释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情感是“人对客观与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是“一个人对于自己所认识的或所操作的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一个人对他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对他所认识或所作的事情的内部态度的不同形式的体验” 、情感是“认知活动是对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反映,如感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等,而情感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个体主观之间的某种关系”。
情感是人的实践“体验”,而“体验”是情感和情绪发生与存在的形态,是情感和情绪的基本特性,离开了“体验”就离开了情感的本质。情感体验,不仅来自直接的感觉反应,而且还来自主体需要和生活感受的综合反映。人具有一些普适性的基本情绪,如兴趣、愉快、痛苦、厌恶、愤怒、惧怕、悲伤、害羞、轻蔑。心理学理论认为,情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社会情感。人类的这种社会情感可表现为三种类型,即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
情感教育实践,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就是以情感人,育人以情,寓情于教,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的教育活动。丰富而健康的情感是人们精神生活得以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情感教育是将认知和情感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它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促使个体的情感潜能在新的教育氛围内发生新的质变,以实现个体心理健康和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情感教育实践的基本内容
人的情感涉及到人的生活和各个方面,因此情感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笼统地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培养青少年(本文指中小学生及大学低年级学生)爱憎分明的善良情感
具体包括个人与社会间的爱祖国、爱某种社会制度、爱某种社会党团,爱集体、爱人民等;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同志之爱、男女之爱、朋友之爱、师生之爱以及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骨肉之爱等等;个人学习求知过程中的爱科学、爱知识、爱真理等;个人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爱职业、爱事业、爱劳动、爱工作等。
(二)强烈的自尊心与正确的荣誉感教育
其中包括个人在为社会、为他人做出奉献而争得荣誉时获得的自尊,即相信自己的认识、自己的能力、自己行为的正确,相信自己有光明的前途,希望别人理解自己、赞同自己,尊敬自己。
(三)勇于追求真理、追求美好前景的情感教育
其中包括勇于探索真理的兴趣、渴望和热情,面对探索中的困难毫不动摇的自信和豪情,探索取得进展和胜利时所产生的兴奋与喜悦,以及对前景目标的憧憬感、对前景目标的确信感,对前景目标的崇高感等。
(四)义务感、责任感与成就感的教育
义务感促使人们在一定的活动中对社会、对他人承担一定的责任,而责任感的产生则进一步促使人们加深对个人所负义务的认识,当成就感与义务感、责任感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就能使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五)美感、愉快感与幸福感的教育
在生活中,美的感受能使人精神愉快,而愉快的生活又使人感到幸福。通过美感、愉快感、幸福感的培养与熏陶,学生不仅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人生的意义,而且能调节思维机制,促进智力的发展,进一步促进认知和其它行为的发展。
三、情感教育实践的途径与方法
情感作为大脑的机能,在主体的认知、交往、行为选择、意志自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情感教育就是基于对这些作用的认识,是对这些相关能力的自觉的加强和培育。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德·沙诺维将情商归纳为以下五类:1、认识自身的情绪;2、妥善管理情绪;3、自我激励;4、认知他人情绪;5、人际关系的管理。总之,这主要体现为控制与调整自己情感的能力。据此,我们可以将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确定为,培养并加强人对情感的认识,对自我和他人的情感的理解体验和把握能力,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和自我控制、自我协调、自我激励能力。现代教育必须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既注重现代社会中生活、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又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健康、充实、完满的情感世界稳定的情绪、不折不挠的精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谐良好的人际沟通、高雅丰富的人生品味。
(一)家庭中的情感教育
一般来说,情感教育可以围绕着家庭、学校、个人、社会建立不同的情感教育模式,但人类最美好、最丰富的情感来自于父母和家庭。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最仁慈的法官、最体贴的朋友。家,对于孩子来说,是最温暖最安稳的港湾。对于小孩子来说,恐怕没有什么比父母之爱更重要的了。没有父母之爱,任何青少年某一方面的发展都有可能受到阻碍。大量的研究证实,家庭气氛民主和谐的青少年,多数乐观、勇敢、有同情心;单亲及离异家庭的青少年,多数任性、孤僻、自卑等。
(二)学校情感教育
1.为强化情感教育。学校应进行相关的师资培训和课程改革。有必要设立独立的情感教育课程,设立专职情感教师岗位,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富于安全感的保密的个别化对话,应该重视挫折教育对情感的韧性即意志力的培养作用,使得情感对于外界的依赖程度降低。同时,还应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把情感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教育之中。
2.进行情感教育。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遵循情感发展及情感教育的规律。情感教育的规律建立在情感发展规律这一基础之上。毋庸置疑,情绪和情感是随着情境的产生而产生、变化而变化的。根据这一特点,情感教育中,一方面要善于根据客观实际来判断人的情绪和情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创设优良的情境,以境育情。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情感教育原则。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人的丰富而又健康的情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的高度发展和多方发展的精神生活总是和他的丰富而健康的情感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在高度发展和多方发展的精神生活中,才可能体验到丰富而又健康的情感;一个人只有在丰富而又健康的情感鼓舞下,才有可能使自己的精神生活进一步得到高度的和多方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想培养、陶冶教育对象的丰富而又健康的情感,就必须使其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正当的、积极的生活内容。
注重提高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情感是一个人对于有关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而一个人对于任何事物所持态度都是和他对于这件事物所具有的认识分不开的。人们由于认识的不同,就会对同一事物持有不同的态度,因而对于同一事物就会发生不同的情感。所以,情感教育必须以提高认识为先,而尤为重要的是必须使学生牢固地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积极地扩充有关的知识经验,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当然,针对具体的不同形式的情感而言,我们应该区别对待,有的放矢,采取各种不同的情感教育模式和手段。
注释:
(美)诺尔曼·丹森:《情感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105页。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当代情感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1994年10期.
[2]张志远,情感教育模式初探[J].当代教育科学.1994年03期.
[3]王金福,马克思的哲学在理解中的命运.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作者简介:
仇善章,男,汉族,山东枣庄人,山东泰山医学院药学院,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教育哲学,管理哲学等;秦秀芝,女,汉族,山东枣庄人,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冯卯镇欧峪小学,一级教师。
[关键词]情感实践体验情感教育途径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920137-01
情感教育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当今社会,科技在进步,智慧在发展,而情感困扰、情感障碍、情感沙漠随处可见。认知教育的发展与成功并不能带来情感的稳定,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代社会需要的是情感丰富、性格健康、人格完善的个体,我们必须重视人的情感培养。
一、情感与情感教育实践内涵的界定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美国学者诺尔曼·丹森曾说过:“没有情感,就谈不上人”。我国学者朱小蔓、梅仲荪曾对情感的定义如下: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它是主体以自身的精神需要和人生价值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内心体验、情境评价、移情共鸣和反应选择。一般来说,情感,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已有的教科书中较具普遍性的解释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情感是“人对客观与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是“一个人对于自己所认识的或所操作的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一个人对他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对他所认识或所作的事情的内部态度的不同形式的体验” 、情感是“认知活动是对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反映,如感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等,而情感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个体主观之间的某种关系”。
情感是人的实践“体验”,而“体验”是情感和情绪发生与存在的形态,是情感和情绪的基本特性,离开了“体验”就离开了情感的本质。情感体验,不仅来自直接的感觉反应,而且还来自主体需要和生活感受的综合反映。人具有一些普适性的基本情绪,如兴趣、愉快、痛苦、厌恶、愤怒、惧怕、悲伤、害羞、轻蔑。心理学理论认为,情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社会情感。人类的这种社会情感可表现为三种类型,即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
情感教育实践,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就是以情感人,育人以情,寓情于教,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的教育活动。丰富而健康的情感是人们精神生活得以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情感教育是将认知和情感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它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促使个体的情感潜能在新的教育氛围内发生新的质变,以实现个体心理健康和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情感教育实践的基本内容
人的情感涉及到人的生活和各个方面,因此情感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笼统地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培养青少年(本文指中小学生及大学低年级学生)爱憎分明的善良情感
具体包括个人与社会间的爱祖国、爱某种社会制度、爱某种社会党团,爱集体、爱人民等;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同志之爱、男女之爱、朋友之爱、师生之爱以及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骨肉之爱等等;个人学习求知过程中的爱科学、爱知识、爱真理等;个人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爱职业、爱事业、爱劳动、爱工作等。
(二)强烈的自尊心与正确的荣誉感教育
其中包括个人在为社会、为他人做出奉献而争得荣誉时获得的自尊,即相信自己的认识、自己的能力、自己行为的正确,相信自己有光明的前途,希望别人理解自己、赞同自己,尊敬自己。
(三)勇于追求真理、追求美好前景的情感教育
其中包括勇于探索真理的兴趣、渴望和热情,面对探索中的困难毫不动摇的自信和豪情,探索取得进展和胜利时所产生的兴奋与喜悦,以及对前景目标的憧憬感、对前景目标的确信感,对前景目标的崇高感等。
(四)义务感、责任感与成就感的教育
义务感促使人们在一定的活动中对社会、对他人承担一定的责任,而责任感的产生则进一步促使人们加深对个人所负义务的认识,当成就感与义务感、责任感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就能使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五)美感、愉快感与幸福感的教育
在生活中,美的感受能使人精神愉快,而愉快的生活又使人感到幸福。通过美感、愉快感、幸福感的培养与熏陶,学生不仅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人生的意义,而且能调节思维机制,促进智力的发展,进一步促进认知和其它行为的发展。
三、情感教育实践的途径与方法
情感作为大脑的机能,在主体的认知、交往、行为选择、意志自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情感教育就是基于对这些作用的认识,是对这些相关能力的自觉的加强和培育。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德·沙诺维将情商归纳为以下五类:1、认识自身的情绪;2、妥善管理情绪;3、自我激励;4、认知他人情绪;5、人际关系的管理。总之,这主要体现为控制与调整自己情感的能力。据此,我们可以将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确定为,培养并加强人对情感的认识,对自我和他人的情感的理解体验和把握能力,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和自我控制、自我协调、自我激励能力。现代教育必须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既注重现代社会中生活、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又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健康、充实、完满的情感世界稳定的情绪、不折不挠的精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谐良好的人际沟通、高雅丰富的人生品味。
(一)家庭中的情感教育
一般来说,情感教育可以围绕着家庭、学校、个人、社会建立不同的情感教育模式,但人类最美好、最丰富的情感来自于父母和家庭。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最仁慈的法官、最体贴的朋友。家,对于孩子来说,是最温暖最安稳的港湾。对于小孩子来说,恐怕没有什么比父母之爱更重要的了。没有父母之爱,任何青少年某一方面的发展都有可能受到阻碍。大量的研究证实,家庭气氛民主和谐的青少年,多数乐观、勇敢、有同情心;单亲及离异家庭的青少年,多数任性、孤僻、自卑等。
(二)学校情感教育
1.为强化情感教育。学校应进行相关的师资培训和课程改革。有必要设立独立的情感教育课程,设立专职情感教师岗位,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富于安全感的保密的个别化对话,应该重视挫折教育对情感的韧性即意志力的培养作用,使得情感对于外界的依赖程度降低。同时,还应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把情感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教育之中。
2.进行情感教育。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遵循情感发展及情感教育的规律。情感教育的规律建立在情感发展规律这一基础之上。毋庸置疑,情绪和情感是随着情境的产生而产生、变化而变化的。根据这一特点,情感教育中,一方面要善于根据客观实际来判断人的情绪和情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创设优良的情境,以境育情。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情感教育原则。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人的丰富而又健康的情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的高度发展和多方发展的精神生活总是和他的丰富而健康的情感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在高度发展和多方发展的精神生活中,才可能体验到丰富而又健康的情感;一个人只有在丰富而又健康的情感鼓舞下,才有可能使自己的精神生活进一步得到高度的和多方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想培养、陶冶教育对象的丰富而又健康的情感,就必须使其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正当的、积极的生活内容。
注重提高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情感是一个人对于有关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而一个人对于任何事物所持态度都是和他对于这件事物所具有的认识分不开的。人们由于认识的不同,就会对同一事物持有不同的态度,因而对于同一事物就会发生不同的情感。所以,情感教育必须以提高认识为先,而尤为重要的是必须使学生牢固地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积极地扩充有关的知识经验,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当然,针对具体的不同形式的情感而言,我们应该区别对待,有的放矢,采取各种不同的情感教育模式和手段。
注释:
(美)诺尔曼·丹森:《情感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105页。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当代情感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1994年10期.
[2]张志远,情感教育模式初探[J].当代教育科学.1994年03期.
[3]王金福,马克思的哲学在理解中的命运.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作者简介:
仇善章,男,汉族,山东枣庄人,山东泰山医学院药学院,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教育哲学,管理哲学等;秦秀芝,女,汉族,山东枣庄人,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冯卯镇欧峪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