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因为钓鱼岛之争、美国重返亚洲,中国太空活动又引起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军事大国猜想,美国担心中国太空能力的增强会危及其最敏感的军事和情报卫星,美国媒体称中国太空地雷携激光器可打瞎敌卫星,而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国“太空部队”的作战项目。
而关于中国空军将组建“太空部队”、将空军打造成空天一体化战略军种的传闻,早已有之。
空天一体战略露端倪
早在2007年10月“嫦娥一号”升空之际,《解放军报》连续刊登了两篇关于“空天战争”的文章。一篇题为《空天战场:无接缝、无边缘、无静止、无确定》,从理论层面解释“空天战”的特性;另一篇题为《空天战:潜伏杀手卫星可摧毁俘获敌国卫星》,具体说明“空天战”所涉武器及其功能特性。
2009年11月3日,《人民日报》一篇题为《人民空军具备全疆域一体化打击能力》报道称,“在中国领空内,运用各种打击手段遂行作战任务”,这被视为透露出中国空军空天一体化战略的端倪。
随后,时任空军司令员的许其亮关于在空天时代空军发展的讲话,被外媒普遍解读为“中国正在调整战略,准备将外层空间武器化,太空军事化不可避免。”
“许司令的原话是揭示科技发展让空天界线消失,而非挑起太空军事竞赛。”中国空军方面认为,西方国家惯有的冷战思维使其对中国一举一动都显得过于敏感,有些“神经质”。
不过,从空军建军60年的成就展可以看出,中国空军七大兵种构成的打击体系已经具备空天一体化的基本特征:列装多种新锐战机的航空兵,已经具备“全疆域一体化打击能力”;地空导弹兵开始从防空型向空天防御型转变;空降兵能在多种复杂地形条件下成建制空降作战;雷达兵已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了严密的雷达网,能遂行多种任务的联合空情预警;通信兵能做到战机飞到哪里,语音信息和数字信息就能传递到哪里。此外,防化和电子对抗两个兵种也已形成战力。
“中国空军提出空天一体的发展战略,已有20年时间。但由于当时武器装备水平、军事理论水平相对滞后,发展速度并不快。”空军战略专家董文先表示,中国空军攻防兼备、空天一体、信火一体的发展战略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
他说,未来空军应编制必要的航天兵力和使用天基信息的地面部队,以及服务于空天联网作战的部队,使空军实现初期的空天一体;兵力以及结构体现在作战能力上,既能进行强大的火力打击,又能进行以电子战、计算机网络战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战,真正把信息战与火力战融合起来。
“太空部队”是必然选择
空天一体化作战,是信息时代空军作战的一个重要特征。
多国空军都在力推空天一体化, 其中美国起步最早,1957年就提出了空天一体概念,1982年,美国空军正式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司令部,主管地对地弹道导弹、以卫星为主的航天器等空军装备。而美国进行海外作战的空军部队就叫航空航天远征部队。
俄罗斯在1992年叶利钦任总统时期提出“空天防御一体化”的构想。2003年俄军在《组建空天一体防御》草案中称:“空天防御系统决定着战争胜负,在战略性空天防御战役中,俄空军总司令将对由空军、航天兵等组成的空天防御系统实施统一指挥。”
中国的近邻印度、韩国也筹备在空军中组建航天部队和空天一体化指挥机构。
“中国空军主张空天一体化,并非紧跟美、俄,而是因为太空和大气层空间本来在物理上就是一体的。”空军上校戴旭解释说,以往传统空军之所以叫空军,是因为技术不具备超越大气层的能力,“现在技术既已突破,向更高的高度飞跃就是自然的事。”
在董文先眼中,未来空战将以空天威慑、空天攻防作战和空天支援保障等为主要手段,以夺取空天优势和制胜空天为目的,不再仅仅局限在空中,而是陆、海、空、天一体化的作战空间。
实际上,最近20年来,从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美军采用的战术已经是空天一体的作战方式,尽管还只是初级形式,但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已经非常明朗了。
中国在研究了上述局部战争的作战方式后,得出结论——“21世纪的军事将是由天军主导,军事斗争将围绕制天权展开,因此须优先发展天军,以天军建设带动和促进其他军种建设。”
“从各国外空发展规划看,未来10至20年,外空的和平利用和军事利用均将进入空前的活跃期,外空安全问题将格外突显。”戴旭说,未来中国新型空军,必须将现有航天能力全部整合过来,以实现新型空军垂直高度上的自然成长。军方人士认为,以空军为主体建设一体化空天作战力量的模式,是当今大国空军的必然选择。
中国军事科学院专家杜文龙认为,未来的军种将由海军、空军、陆军、“天军”和电子军等力量构成,现有的战略火箭部队、战略空军和战略导弹部队,将成为未来“天军”的主体。
空天飞行器代号“973”
空天是当今大国战略竞争的制高点,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空间战略计划。为了空天安全,必须要有“进入空间”和“控制空间”的能力,其首要问题是要具有“空天飞行器”。
2010年4月22日,美国首飞X-37B。这种空天飞行器在距地面203至926公里的近地轨道飞行。尽管美方称X-37B是一种新型的空间运载工具,但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将是世界首架“太空战斗机”的雏形。空军专家傅前哨认为,X-37B实质就是一种从地面发射到近地轨道的“空天一体机”。
面对美国太空战斗机“两小时内轰炸全球任何目标”的咄咄逼人态势,中国不可能无动于衷。事实上,有关空天安全的科学研究早已列入国家“十五”规划,属重大科研攻关项目。
1997年,中国即开始探索空天飞行器。《中国航空报》一则《空天飞行器探路者,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青年专家聂海涛》的报道透露,中国空天飞行器研制计划代号为“973”。 2007年12月,航天专家、中科院院士庄逢甘在中科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的学术报告会上证实,中航一集团负责空天飞行器的研制与攻关,其下设的阎良强度试验基地承担空天飞行器的试验任务。
谈到研发中的空天飞行器,庄逢甘表示,“与当前的飞行器相比,空天飞行器无论在外形还是功能上都是首屈一指。”这是中国官方人士首次在公开场合讨论空天飞行器。
庄逢甘也是中国最早考虑国家空天安全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的院士之一。2001年,他与郑哲敏、张涵信、周恒、童秉纲、黄克智、白以龙、崔尔杰等8位院士共同提出《21世纪我国空天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当前应采取的对策》。
同年10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举办“与国防建设相关的基础科学问题研讨会”,形成了《空天安全的若干重大基础问题重大研究计划建议书》的初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别于2001年11月和2002年1月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该《计划建议书》进行评审,提出修改意见。2002年1月,基金委员会同意该《计划》启动。
从那以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对空间飞行器的若干重大基础问题资助了数亿元的课题经费,用于空天飞行器的基础论证。
2005年2月,国家自然基金委组织专家对该研究计划做了中期评估,认为空天飞行器在按预订计划全面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在四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随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于2006年4月组织召开“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发展趋势和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讨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和高等院校等相关部门和专家悉数参与。
随后的10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透露,中国正在研制一种有翼航天飞机,预计在2020年研制成功。
该院的概念图显示,中国空天飞机体型大小约为美国航天飞机的2/3,并未采用常见的外挂燃料贮箱的设计,而是采用一个由三部分组成的单独的液体燃料助推器。
2007年1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组织召开重大研究计划“空天飞行器的若干重大基础问题”学术交流会,明确高速、高机动飞行中复杂流动机理研究等6个基础科学问题是下一步工作重点。
庄逢甘透露,目前中国正在研究能够重复使用的航天器,并且与空间站的研发要配套进行,以节约成本。在谈及此计划是否针对外国一些相关计划时,庄引用了毛泽东的一句话作为回答,即“别人有的我们也要有”。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它做成全世界最好的空天作战的武器平台,如果能军民两用更好。”在《空天安全的若干重大基础问题》的学术报告中,庄逢甘毫不避讳地指出,中国要发展可自太空至大气层和自大气层至太空飞行的空天飞行器,以利发展空天作战的武器平台。
“空天一体化武器平台,理论上应完成立体、远程、全向打击。”戴旭认为,未来实现空天一体化后,空军以大区域、多层次的预警、跟踪、机动和攻击能力,将成为地球战争之王。他并不讳言中国的太空计划具有国防意义,但是指出,中国发展太空技术的目的并不是要威胁别人,而是要保持一定的威慑力。
而关于中国空军将组建“太空部队”、将空军打造成空天一体化战略军种的传闻,早已有之。
空天一体战略露端倪
早在2007年10月“嫦娥一号”升空之际,《解放军报》连续刊登了两篇关于“空天战争”的文章。一篇题为《空天战场:无接缝、无边缘、无静止、无确定》,从理论层面解释“空天战”的特性;另一篇题为《空天战:潜伏杀手卫星可摧毁俘获敌国卫星》,具体说明“空天战”所涉武器及其功能特性。
2009年11月3日,《人民日报》一篇题为《人民空军具备全疆域一体化打击能力》报道称,“在中国领空内,运用各种打击手段遂行作战任务”,这被视为透露出中国空军空天一体化战略的端倪。
随后,时任空军司令员的许其亮关于在空天时代空军发展的讲话,被外媒普遍解读为“中国正在调整战略,准备将外层空间武器化,太空军事化不可避免。”
“许司令的原话是揭示科技发展让空天界线消失,而非挑起太空军事竞赛。”中国空军方面认为,西方国家惯有的冷战思维使其对中国一举一动都显得过于敏感,有些“神经质”。
不过,从空军建军60年的成就展可以看出,中国空军七大兵种构成的打击体系已经具备空天一体化的基本特征:列装多种新锐战机的航空兵,已经具备“全疆域一体化打击能力”;地空导弹兵开始从防空型向空天防御型转变;空降兵能在多种复杂地形条件下成建制空降作战;雷达兵已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了严密的雷达网,能遂行多种任务的联合空情预警;通信兵能做到战机飞到哪里,语音信息和数字信息就能传递到哪里。此外,防化和电子对抗两个兵种也已形成战力。
“中国空军提出空天一体的发展战略,已有20年时间。但由于当时武器装备水平、军事理论水平相对滞后,发展速度并不快。”空军战略专家董文先表示,中国空军攻防兼备、空天一体、信火一体的发展战略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
他说,未来空军应编制必要的航天兵力和使用天基信息的地面部队,以及服务于空天联网作战的部队,使空军实现初期的空天一体;兵力以及结构体现在作战能力上,既能进行强大的火力打击,又能进行以电子战、计算机网络战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战,真正把信息战与火力战融合起来。
“太空部队”是必然选择
空天一体化作战,是信息时代空军作战的一个重要特征。
多国空军都在力推空天一体化, 其中美国起步最早,1957年就提出了空天一体概念,1982年,美国空军正式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司令部,主管地对地弹道导弹、以卫星为主的航天器等空军装备。而美国进行海外作战的空军部队就叫航空航天远征部队。
俄罗斯在1992年叶利钦任总统时期提出“空天防御一体化”的构想。2003年俄军在《组建空天一体防御》草案中称:“空天防御系统决定着战争胜负,在战略性空天防御战役中,俄空军总司令将对由空军、航天兵等组成的空天防御系统实施统一指挥。”
中国的近邻印度、韩国也筹备在空军中组建航天部队和空天一体化指挥机构。
“中国空军主张空天一体化,并非紧跟美、俄,而是因为太空和大气层空间本来在物理上就是一体的。”空军上校戴旭解释说,以往传统空军之所以叫空军,是因为技术不具备超越大气层的能力,“现在技术既已突破,向更高的高度飞跃就是自然的事。”
在董文先眼中,未来空战将以空天威慑、空天攻防作战和空天支援保障等为主要手段,以夺取空天优势和制胜空天为目的,不再仅仅局限在空中,而是陆、海、空、天一体化的作战空间。
实际上,最近20年来,从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美军采用的战术已经是空天一体的作战方式,尽管还只是初级形式,但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已经非常明朗了。
中国在研究了上述局部战争的作战方式后,得出结论——“21世纪的军事将是由天军主导,军事斗争将围绕制天权展开,因此须优先发展天军,以天军建设带动和促进其他军种建设。”
“从各国外空发展规划看,未来10至20年,外空的和平利用和军事利用均将进入空前的活跃期,外空安全问题将格外突显。”戴旭说,未来中国新型空军,必须将现有航天能力全部整合过来,以实现新型空军垂直高度上的自然成长。军方人士认为,以空军为主体建设一体化空天作战力量的模式,是当今大国空军的必然选择。
中国军事科学院专家杜文龙认为,未来的军种将由海军、空军、陆军、“天军”和电子军等力量构成,现有的战略火箭部队、战略空军和战略导弹部队,将成为未来“天军”的主体。
空天飞行器代号“973”
空天是当今大国战略竞争的制高点,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空间战略计划。为了空天安全,必须要有“进入空间”和“控制空间”的能力,其首要问题是要具有“空天飞行器”。
2010年4月22日,美国首飞X-37B。这种空天飞行器在距地面203至926公里的近地轨道飞行。尽管美方称X-37B是一种新型的空间运载工具,但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将是世界首架“太空战斗机”的雏形。空军专家傅前哨认为,X-37B实质就是一种从地面发射到近地轨道的“空天一体机”。
面对美国太空战斗机“两小时内轰炸全球任何目标”的咄咄逼人态势,中国不可能无动于衷。事实上,有关空天安全的科学研究早已列入国家“十五”规划,属重大科研攻关项目。
1997年,中国即开始探索空天飞行器。《中国航空报》一则《空天飞行器探路者,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青年专家聂海涛》的报道透露,中国空天飞行器研制计划代号为“973”。 2007年12月,航天专家、中科院院士庄逢甘在中科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的学术报告会上证实,中航一集团负责空天飞行器的研制与攻关,其下设的阎良强度试验基地承担空天飞行器的试验任务。
谈到研发中的空天飞行器,庄逢甘表示,“与当前的飞行器相比,空天飞行器无论在外形还是功能上都是首屈一指。”这是中国官方人士首次在公开场合讨论空天飞行器。
庄逢甘也是中国最早考虑国家空天安全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的院士之一。2001年,他与郑哲敏、张涵信、周恒、童秉纲、黄克智、白以龙、崔尔杰等8位院士共同提出《21世纪我国空天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当前应采取的对策》。
同年10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举办“与国防建设相关的基础科学问题研讨会”,形成了《空天安全的若干重大基础问题重大研究计划建议书》的初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别于2001年11月和2002年1月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该《计划建议书》进行评审,提出修改意见。2002年1月,基金委员会同意该《计划》启动。
从那以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对空间飞行器的若干重大基础问题资助了数亿元的课题经费,用于空天飞行器的基础论证。
2005年2月,国家自然基金委组织专家对该研究计划做了中期评估,认为空天飞行器在按预订计划全面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在四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随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于2006年4月组织召开“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发展趋势和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讨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和高等院校等相关部门和专家悉数参与。
随后的10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透露,中国正在研制一种有翼航天飞机,预计在2020年研制成功。
该院的概念图显示,中国空天飞机体型大小约为美国航天飞机的2/3,并未采用常见的外挂燃料贮箱的设计,而是采用一个由三部分组成的单独的液体燃料助推器。
2007年1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组织召开重大研究计划“空天飞行器的若干重大基础问题”学术交流会,明确高速、高机动飞行中复杂流动机理研究等6个基础科学问题是下一步工作重点。
庄逢甘透露,目前中国正在研究能够重复使用的航天器,并且与空间站的研发要配套进行,以节约成本。在谈及此计划是否针对外国一些相关计划时,庄引用了毛泽东的一句话作为回答,即“别人有的我们也要有”。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它做成全世界最好的空天作战的武器平台,如果能军民两用更好。”在《空天安全的若干重大基础问题》的学术报告中,庄逢甘毫不避讳地指出,中国要发展可自太空至大气层和自大气层至太空飞行的空天飞行器,以利发展空天作战的武器平台。
“空天一体化武器平台,理论上应完成立体、远程、全向打击。”戴旭认为,未来实现空天一体化后,空军以大区域、多层次的预警、跟踪、机动和攻击能力,将成为地球战争之王。他并不讳言中国的太空计划具有国防意义,但是指出,中国发展太空技术的目的并不是要威胁别人,而是要保持一定的威慑力。